MSCT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8346533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MSCT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MSCT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MSCT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MSCT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SCT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MSCT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组气流受阻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近年来,有关多层螺旋CT对肺功能的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美国GE公司生产的宝石能谱CT对于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存在诸多优势。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及病(COPD) 肺功能 宝石能谱CT(MSCT)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因此,本文意在利用MSCT对COPD患者的肺功能

2、评价进行叙述。1 COPD的生理性改变在早期,一般反映大气道功能的检查多为正常,但有些患者小气道功能已发生异常,随着病情加重,气道狭窄,阻力增加,常规同期功能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异常。缓解期大多恢复正常,但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限成为不可逆性。在COPD晚期,合并有肺气肿时,肺泡及毛细血管大量丧失,弥散面积减少,产生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导致唤起功能发生障碍。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可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终出现呼吸功能衰竭。2 肺功能检查测定通气功能:包括最大肺活量(VCMAX)、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出容量(FEV1)、1秒率(FEV1/FVC)、最大

3、自主通气量(MVV)。容积功能:包括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V/TLC)、肺总量(TLC)及单次呼吸法测定弥散功能即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 3 多层螺旋CT在COPD的诊断及肺功能中的应用 3.1 多层螺旋CT在COPD诊断中的应用 胸部CT检查可反映器官、支气管、肺部血管及肺组织的实际情况,可以较早发现COPD的许多异常征象。1)呼吸解剖结构及形态学的异常,如先天性支气管发育异常、支气管扩张、剑鞘状器官、气管壁的增厚等。有研究认为,COPD患者中,支气管壁增厚与支气管扩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大部分支气管壁增厚的患者均有支气管扩张的表现。2)能够定量显示早期的肺气肿病准确分级

4、。有研究表明,CT对于辨别小叶中央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呼气相HRCT能显示的重要征象是空气潴留征,表现为局灶性的低密度。4)能够发现肺动脉的扩张,提示存在肺动脉高压。5)CT检查能够显示存在的并发症,如肺大疱、气胸、胸腔积液、肺心病、肺动脉栓塞、感染及肺间质的改变等。6)有学者认为CT肺功能成像也可以作为评价COPD的一种方法。3.2 多层螺旋CT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3.2.1 CT肺功能像素(PI)对COPD的肺功能评估CT肺PI定量分析是一种对CT像素进行客观分析的方法。采用深吸气及深呼气状态下对肺气肿患者CT扫描。Muller

5、等研究认为CT值-910HU是定量肺气肿最合适的阈值,重度肺气肿的阈值为-960HU。可通过实验设计及后续图像处理,得出PI值与肺功能之间的直方图,以明显的显示PI值与COPD严重程度及肺功能之间的联系。目前PI值主要应用于肺气肿的评价。 3.2.2 多层螺旋CT对气道病变测定在COPD患者肺功能中的应用 HRCT扫描在COPD小气道检查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薄层重建,不仅可以清楚的现实肺的细微结构,而且可以消除小气道分支不规则性和多向性所产生的倾斜误差,HRCT能准确显示支气管壁、管腔以及伴行血管的变化。HRCT气道改变包括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马赛克征、空气潴留、小心中心型肺气肿

6、等。各项研究显示:COPD患者外周支气管管壁增厚,并提示COPD的结构改变不仅发生在中心气道,而且累及周围气道;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被认为是反映小气道病变的特殊征象,CT扫描能显示肺气肿所包含的病理解剖改变,但只有在大量呼吸性细支气管遭到破坏是,才会出现肺功能异常,故CT诊断肺气肿优于对肺功能的诊断;马赛克征主要由局部通气-血流分布的差异所致。当小气道出现管壁增厚、管腔阻塞时,引起局部缺氧,使局部血管发生反应性收缩,导致肺实质的密度减低,同时管腔阻塞会引起局限性气流滞留,使局部肺血流发生再分布,流向正常肺实质的血流量增加、密度增高,最终肺实质密度呈现黑白相间的“马赛克”样表现。其表现是肺小气道病变

7、在HRCT图像上的一种特征性表现,可客观的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肺功能的好坏;空气潴留常出现于早期COPD的患者,可反映小气道是否受累,COPD患者呼气相可表现明显的空气潴留,肺功能正常者亦会出现潴留,但多局限于双肺上叶,且范围较小,故亦可反映肺功能好坏。3.2.3 MSCT肺容积测定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COPD突出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不可逆性气流受限、气道阻力增高,有研究表明COPD患者肺功能测定中最大吸气末容积(Vin)、最大呼气末容积(Vex)、容积比(Vin/ Vex)均明显增高,其中以Vex升高最明显,容积差(Vin- Vex)明显下降,与PFT容积指标的特点表现一致,是预

8、测COPD的敏感性指标。使用MSCT进行扫描及诸多后处理方法,显示肺容积定量指标反映肺功能,有文献报道,MSCT指标与COPD分级程度密切相关。4 讨论CT 对肺功能的研究是伴随着CT 的应用而开始的。近年来, 有关多层螺旋CT ( mult-i slicespir al CT, MSCT) 在吸气相与呼气相的肺容积定量与半定量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CT 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能对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对难以耐受肺功能(PFT)检查的COPD患者患者,可以同时在形态和功能两方面进行评估,弥补了PFT 检查的不足。以上所述多种方法均有对COPD进行诊断的价值及进行肺功能测定的可参照性。对COPD 患者进行

9、HRCT 检查, 可以观察COPD 累及肺脏所导致的形态学改变( 如小叶性肺气肿) 的部位和范围。CT 在COPD 早期诊断、判定病情、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均有重要临床价值及随访检查。MSCT与临床PFT相比,在肺功能成像上有诸多优点:CT肺功能检查简单易行且安全。MSCT特别是64层螺旋CT的使用,扫描全肺仅需68s,大多数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扫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呼吸对数据测定的影响;而容积扫描方式的采用,可从原始扫描数据中以任何层厚重建高质量图像,提高了定量数据的准确性。Pulmo肺定量软件能自动将图像中肺组织与其他组织(胸壁、气管、肺门大血管、纵膈、心脏等软组织)区别开来,病计算出全肺的容积

10、,而PFT测量得到的肺体积包括口腔、气管、大支气管内的气体含量,严格地讲,肺体积不应该包括这些,故通过MSCT测定的肺体积更接近实际值。MSCT在对肺功能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具有对病变定位、定量甚至定性的优势,并能早期检出疾病的形态学改变。综上所述,CT扫描在COPD的诊断及肺功能的评价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可较为准确的反映临床所需指标,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1】 李爽,陈亮,杜继民,等. MSCT肺容积测定在COPD 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 2009,35(6):1167-1171.【2】 张伟宏,牟文斌,齐冰,等. 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成像参数J.中国医

11、学影像技术,2005,21(6):906-909.【3】Lamer RJ, Thelissen GR, Kessels AG, 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evaluation with spirometrically controlled CTlung densitometryJ. Radiology, 1994, 193(1): 109-113【4】Bemert T, Behr J, Mehnert F, et al. Spirometrically controlledquantitative CT for assessing

12、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J.J Comput Assist Tomogr, 1995, 19(6): 924-931【5】车东缓, 黄狭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构形重建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4: 472- 474.【6】Wool SA, Zerhouni JD, Hofor EA, et al. Measurement of three d-imensional lung tree structures by using comput ed tomography J . J Appl Physiol, 1995, 79: 16

13、87- 197.【7】曾勉,刘凌云,曾式鸿,等各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成分与肺功能的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7, 28(4):422425【8】张国桢. CT 的现状与展望J.JCT,2010,11(4):6-9.【9】 柳澄.双源CT 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 李剑颖.CT 能量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J.JCT,2010,11(4):10-13.【11】林晓珠,李卫侠,朱延波,等.宝石能谱CT 在肿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2):155-160.【12】 Deng K, Sun C, Liu C, 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visualizing handand foot tendons by 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J. Clin Imaging,2009,33(5):384-38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