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8291697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摘林毅夫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0月 自我实施的协约并不需要第三方来监督协约的实施,来决定是否有违约,以及是否去强制施加惩罚。当第三方干预的成本非常高时,自我实施的协约就是对第三方有产钳替代,眀能保证交易的继续。不过,只有在游戏是重复时,自我实施的协约才能维持。关于自我实施协约的进一步讲座,参见Telser的文章(1980)。(P26)在改革以前,计划在农业中的普遍性是粮食自给自足政策的结果。由于谷物牌价被压低,一个地区向国家卖出的谷物越多,等于他们支付的税额越高,因此,那些粮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就不愿提高粮食产出水平。(P70)7种粮食作物

2、为:稻谷、小麦、玉米、土豆、高梁、小米、大豆;12种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油菜、芝麻、黄麻、麻、甘蔗、甜菜、烟草、柞蚕、桑蚕、茶叶。(P86)一般公认,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研究资源的有效分配要求将资源分配到发展以下新技术:节约变得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2)能够用于具有更大市场需求的商品;(3)更进一步地,一般假设,一个分散的分蘖研究体系能按上面的两个诱致性技术创新假说要素稀缺性诱致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有效地分配科研资源。(P167)近来对技术变迁内生化方面的努力是循着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关注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另一条是关注市场需求。前一个是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它假定,一种要

3、素相对价格的提高,会诱致能节约该要素的技术类型的创新。第二种方法是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它假定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对一种新技术的可得性是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的函数。因此,最优化要求一个科研机构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开发适用于具有较高价格或较大商品的新技术。(P169)李约瑟之迷:许多历史学家都承认,迄至14世纪,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进步,她已到达通向爆发全面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大门。可是中国却没有再往前迈进,因而,当17世纪后西方的进步加快之后,中国就远远落后了。李约瑟博士归纳为如下具有挑战性的两难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文明?第二,为什么中国现在不再领先于外部世界?(P2

4、35)对于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一些优秀的学者已经提出过好几种解释。这些解释可以分为两类:技术需求不足论和技术供给不足论。(P236)关于中国后期停滞的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假说就是“高水平均衡陷阱”。它最早是由Elvin(1973,Chao,P17)提出来的。他提出,中国的停滞缘自于人地失调。他的假说经过唐宗明和赵冈修正之后,可以概括地表述为:中国早期建立的一些“现代”制度,如家庭耕作制度,不限制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继承土地的所有权制度和市场制度,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因此,中国的科技进步速度在初期是非常快的。可是,中国家庭由男嗣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老套套了早婚和人口高出

5、生率,从而赞成人口的急剧膨胀,经济条件恶化,而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可能性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到了最后,中国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人地比率的上升意味着劳动力越来越便宜,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这样,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也因之降低。再者,人地比例的提高也暗含着人均剩余的减少。结果,中国积累不出足够的剩余来持续工业化。(P236)我对解释李约瑟之谜的假说如下:在前现代时基,技术的发明基本上源自于实践经验,而在现代,技术发明主要是从科学和初阶中得到的。中国早期在技术上独领风骚,其原因在于,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过程中,人口规模是技术发明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中国在现代时期落后于西方世界,则是由于中国并没

6、有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转换到基于科学和实验的创新上来。(P245)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摘林毅夫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大本文中,制度被定义为一系列人为设定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能约束、规范人们的相互行为,帮助他们形成对别人行动的预期。在约束人的行为时,制度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则和准则。(P16)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节约,即让一个或更多的经济人增进自身的福利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或让经济人在他们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更高的目标水平。在获取制度的基本节约功能时可以有几种重要而又非常不同的方式。其一是利用潜在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和外部经济。许多不同的制度,包括制度(比如契约、商品和要素

7、市场)和非市场制度(比如厂商和社区)都具有这些功能。另一增进福利的方式是防止个人或团体犯错误。(P17)制度的另一基本功能是再分配功能。奥尔森(Olson,1965,1982)、哈定(Hardin,1982)和他们的追随者对集体行动理论的主要贡献集中于鉴别有助于达成集体行动的团体特性。具体而言,奥尔森及其追随者认为集体行动在以下情况下更可行:(1)集体规模愈小;(2)集体成员的来源越一致;(3)集体成员间彼此联系的时间越长或者集体存在的时间越长;(4)集体成员间社会和物质关系越接近;(5)集体成员的目标越有差异(以互补的方式);(6)集体对于不行动所致损失的敏感性越强;(7)集体成员间财富或权

8、力的分配越不平均。(P40)在达成集体行动的障碍似乎不可战胜时,“政治企业家”的出现能增加集体行动的希望。如哈定所定义的:“政治企业家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发现为了自己的事业,为有关团体提供集体利益符合他们的私人利益。”从水稻供给函数中得到的证据也说明,国家将控制播种面积作为保证粮食供给的手段是不可取的。尽管在计划控制下,农户并不能根据价格信号的变化来调整播种面积,但他们可以通过对其他投入进行调整来规避这一限制。这样的调整会造成某种效率损失。因此,保证一国农业供给的更好方法是对农户进行恰当的价格激励。(P142)为了解释农业生产率在集体化时期的下降和停滞以及改革之后中的高速增长,我们先提出两条假设

9、。第一,努力和报酬之间联系不紧密,这种联系不紧密又是由于农业集体化生产中监督的困难造成的(Nolan,1983,1988;Lin,1988)。第二条假设将之归因于某些被政府采用的外部政策。其中一项受到广泛注意的政策就是地区粮食自给政策(RGSS),它与集体化伴生而来。Lardy(1983;1984,PP426-427)首先对这项政策可能具有的破坏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地区粮食自给的命令始于大跃进时期,这使地方政府别无选择,只有迫使各集体在气候、土壤状况更适合栽种其他农作物的地区栽种粮食。(P235)Lardy,N.R., Agriculture in Chinas Modern Economi

10、c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Lardy,N.R., “Price, Markets, and the Chinese Peasant,” in Carl K. Eicher and John M. Staaz, e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420-452, 1984.对饥荒和食物短缺问题的传统解释认为,饥荒主要是由食物供应量的突然下降

11、引起的。Sen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食物获取权思路。Sen 强调,饥荒就是在一个地区中大量人品不能获得足够食物充饥的状况。Sen发现,甚至在人均食物产出得到维持的情况下,饥荒也可能发生。饥荒的出现,可能由于部分人口的禀赋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下降,也可能来自相对价格的剧烈变化,这些都使得部分人口不能获得充足的食物。(P262)在食物获取权理论中,Sen指出,获取难题是当今世界饥饿和饿死问题的核心。考虑到一个人的禀赋向量,它可能包括土地拥有量、劳动力、健康状况以及对其他资产的所有权。他可用最初的禀赋生产他所需要的食物,或者在市场上用其财产去交换饮食食物在内的一个消费束。食物供应下降并不是发生饥荒的必要条件。(P264)一个经济中的经济增长驱动力是资本积累、资源配置改善和技术变迁。(P31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