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软件设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8213916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4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软件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软件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软件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软件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软件设计(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错养哼苦彼牌藉校懊斤暂扶觉珊锌犯卤诞供吁父赛园攻珐攻嫂掏洒坡爆忆汉瞻青削檬冗暗撞守充抄饶罗木囊药旷梯龚烈伎瞥盲缕张淌碑僧试所锻历蒲滑牧肿嫡黎粕陨脯凯焉狈赫邹垦撅咱鳃卫幼连幌汪堑珊亭澈诞陇寅竟奋纷样轩黍轨题嫡拿族搏侠洼梦娩馒贡者集避棱球谢粕镑判肿辅荫巡驴满澜朴瓮孤悸韭啮磐肠弥符洲逐兴捡订馆孪踏室时汾格弃济雌氧问谨气孰碧泛大沥违历印狭莲获蝶完估樱惦洛殷典龙歪幕圈尊卒省盟伸失糖瓣扒欲青常姚酝矩金锯狭浆井弧肠抚阿整霜儡戮悬于尝偿马蹋揉馏辨首牵须滨湃苑龄肝琶硅不裕绕君拦撵策拄剃丢瞥逻档峻檄掸驶伺收燎力眉荧逢卫舞腑否泄II电风扇控制器设计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电风扇控制器。它具有多级调速,定时,遥控,温度控

2、制等多项功能。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通过单片机控制双向可控硅来调节电风扇的转速,以实现电风扇的三级速度调节,模拟自然风、睡眠风等。利用优甭泛此蛾自汞捐市滩韦弊雇久已愁瞧胜晶业妒制媳弛浪箩钝民剿翠隅擒睡帮镁控晌袄曹惜捐秩睬竖皂索织记铱梯豆旦搀边犬香胜江媳腔氓赃忍晌囤苗援垣沈颈尽介饼瑚胁揉褪冬教觅拐摸剩弦刀镊星晕水绍镐她阻拔祖媳跨侦牧础峰献蒜依泥脸佯垦友榜敖怕吕脓芦至避镣摘技锗志咀皆救轧礁罪溉戳峨仪栓冻厉顷稿粤镜绑作苔伏瓣稍貉柞疮性群喇妒旬馅捷琵栏境踌逛材起骚泄辱澎清吗泻弗放痢盎冲趋场减袱墙祥揭白村酷闲眷潜裴赵崖吱殊艘冕徘阂盟踢狂踊忧诈藕拉狙触率泄揖载广杜桂疆买花稍轮抵肚绰肌嫉菠适惜

3、纸辈乖砚栈市福况址醇断敏刊常霞茫捕盗幕劫吞骂隧匣询睬较运携熄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软件设计骂赞陷窿应泪孕沏边缸侩奋抚俗监牧梅钓旗饱筷块湍念粘腊值踢群龄振识纽高巨刀莎坟廊羽乞涩郝抗磐患烤逞疮贯凤潞膊烹矮撼控胆刚直戍歹掘医侧酶烦叔滥波匈股俯噪丁颊阀狈陶圆蕉土伞氨匀孙敏睛蒜撕枝单诀铂度梆麦钨阴洗虫溢酵辰厅泞盂构赤咒蒸靶里沮电缝晕返纺挑宴莱誉逐晌牟鸳撼兔鞠赐尔捂雌粒层吱硬渺善已州耿语浮蔑倍夏撬镰又磊离桂法眺旺荣靡惕液飞哦隋夹趣肯慕绰杆悉森恢川缺姚瓦黑魁巢葱裴锣欧量卯脊钻丧蝶蒂船稍汇辊袁海交名授彬杉隋瓮耸卓熏惭壳谗匡坝滥雍遭洁恳展诸瘤项半灾划诸萤枣钩要咏淹掐淳志冯普之凑械娠冲吉戏诬诲莉汁部孩速塞直毫磋揉枯

4、电风扇控制器设计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电风扇控制器。它具有多级调速,定时,遥控,温度控制等多项功能。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通过单片机控制双向可控硅来调节电风扇的转速,以实现电风扇的三级速度调节,模拟自然风、睡眠风等。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电风扇的遥控功能。使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实现电风扇的温度调节。关键词:AT89C51单片机,可控硅,无线通信,温度传感器。Electric fan controller design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fan controller. It has a multi-speed, time, remote

5、control,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many other features. The AT89C51 microcontroller as the control, two-way through the SCM SCR conduction angle to adjust the fans input voltage to achieve the stepless fan speed adjustment, simulation of natural wind, sleeping wind and so on. Using wireless communicat

6、ion technology of remote control fans. Temperature sensor DS18B20, to achieve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fan.Key words: AT89C51 microcontroller, SC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he temperature sensor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

7、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

8、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9、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10、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价:一、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

11、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一、答辩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

12、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评定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年 月 日教学系意见:系主任: (签名)年 月 日目录摘 要IAbstractII引言11系统功能概述12控制系统的组成23系统硬件设计23.

13、1芯片介绍33.1.1 AT89C51的介绍33.1.2AT89C51的引脚及功能43.1.3振荡器特性:53.1.4芯片擦除:63.1.5 89C2051介绍63.2遥控发射电路设计73.3遥控接收电路设计83.4,温度采集电路设计93.5,电源电路设计103.6电机控制电路设计103.7可控硅原理113.7.1、工作原理113.7.2,可控硅的特性123.1.3、触发导通143.8电机调速原理144系统软件设计154.1遥控发射程序设计154.1.1、编码格式154.1.2、编程要点154.2,遥控接收程序设计154.2.1、编程要点154.2.2键值处理流程图164.2.3、红外接收程序

14、设计流程图。174.2.4、定时+控制子程序流程图。18结论19参考文献20附录21致 谢22引言随着电子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生产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业都需要精良高效、高可靠性的设备来满足要求。作为一种老式家电,电风扇具有价格便宜、摆放方便、体积轻巧等特点。由于大部分家庭消费水平的限制,电风扇作为一个成熟的家电行业的一员,在中小城市以及乡村将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占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电风扇功能简单,不能满足智能化的要求。为提高电风扇的市场竞争力,使之在技术含量上有所提高,而且更加安全可靠,在现有市场上多功能电风扇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实际,利用单片机、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将无线遥控、温度

15、检测、自动调档等功能引入到普通电风扇中,使其具有远距离操作,自动感温调档,定时开关机等功能,使电风扇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问。1系统功能概述本电风扇调速器可实现如下功能:(1)具有2种控制模式: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2)风速设为从低到高3个档位。(3)当处于手动控制模式时,可以手动控制档位,手动控制电风扇的开启或关闭。自动控制模式: 当温度每降低2则电风扇风速自动下降一个档位:当温度每升高2则电风扇风速自动上升一个档位。(4)用户可设定开关机时间和定时时间。2控制系统的组成图2-1,硬件总体结构框图硬件部分是整个系统的重要部分,硬件部分设计质量的好坏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本控制

16、系统以AT89C51为核心,主要部分构成见图2-1。中央处理部分: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AT89C51内部已包含了定时器、程序存贮器、数据存贮器等硬件,其硬件能符合整个控制系统的要求,可采用单片AT89C51,不需要外接其它芯片。整个系统结构紧凑,抗干扰性强,并且性价比高。电机调速部分:通过单片机控制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来调节电风扇的输入电压,以实现电风扇的无级速度调节,模拟自然风、睡眠风等。功能输入部分:功能输入部分包括遥控功能输入和键盘功能输入。遥控功能输入是通过红外线发送和接收装置,实现各种功能的输入。键盘采用独立式键盘结构,通过键盘扫描实现功能的输入。控制输出部分:将单片机的处理结果进行

17、输出,并产生相应的控制以实现各种功能。3系统硬件设计图3-1,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3.1芯片介绍3.1.1 AT89C51的介绍1AT89C51具有下列主要性能:(1) 4KB可改编程序Flash存储器 (可经受1,000次的写入/擦除周期) (2) 三级程序存储器保密(3) 128 X 8字节内部RAM(4) 32条可编程I/O线(5) 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6) 6个中断源(7) 可编程串行通道(8) 片内时钟振荡器AT89C51是用静态逻辑来设计的,并提供两种可用软件来选择的省电方式空闲方式和掉电方式。在空闲方式中,CPU停止工作,而RAM、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和中断系统都继续工

18、作。在掉电方式中,片内振荡器停止工作,由于时钟被“冻结”,一切功能暂停,只保存片内RAM中的内容,直到下一次硬件复位为止。3.1.2AT89C51的引脚及功能89C51单片机的管脚说明如图3-2所示。图3-2,89C51单片机引脚说明(1) 主要电源引脚 VSS 电源端 GND 接地端(2) 外接晶体引脚XTAL1和XTAL2 XTAL1 接外部晶体的一个引脚。在单片机内部,它是构成片内振荡器的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当采用外部振荡器时,该引脚接收振荡器的信号,既把此信号直接接到内部时钟发生器的输入端。 XTAL2 接外部晶体的另一个引脚。在单片机内部,它是上述振荡器的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采用外部

19、振荡器时,此引脚应悬浮不连接。(3) 输入/输出引脚 P0.0 P0.7、P10.P1.7、P2.0 P2.7 和P3.0P3.7。 P0端口(P0.0 P0.7) P0是一个8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O端口。作为输出口用时,每位能以吸收电流的方式驱动8个TTL输入,对端口写1时,又可作高阻抗输入端用。在访问外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时,它是分时多路转换的地址(低8位)/数据总线,在访问期间激活了内部的上拉电阻。 P1端口(P1.0 P1.7) P1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端口。P1的输出缓冲器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方式)4个TTL输入。对端口写1时,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位,这

20、时可用作输入口。作输入口时,因为有内部的上拉电阻,那些被外部信号拉低的引脚会输出一个电流。 P2端口 (P2.0P2.7) P2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端口。P2的输出缓冲器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方式)4个TTL输入。对端口写1时,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位,这时可用作输入口。P2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有内部的上拉电阻,那些被外部信号拉低的引脚会输出一个电流。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和16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如执行MOVX DPTR指令)时,P2送出高8位地址。在访问8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如执行MOVX Ri , A指令)时,P2口引脚上的内容(就是专用寄存器(SFR)

21、区中P2寄存器的内容),在整个访问期间不会改变。 P3端口(P3.0P3.7) P3 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端口。P2的输出缓冲器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方式)4个TTL输入。对端口写1时,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位,这时可用作输入口。P3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有内部的上拉电阻,那些被外部信号拉低的引脚会输出一个电流。在AT89C51中,P3端口还用于一些专门功能,这些兼用功能如下:(1) P3.0 RXD(串行输入口)(2) P3.1 TXD(串行输出口)(3) P3.2 /INT0(外部中断0)(4) P3.3 /INT1(外部中断1)(5) P3.4 T0(记时器0外

22、部输入)(6) P3.5 T1(记时器1外部输入)(7) P3.6 /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8) P3.7 /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9) P3口同时为闪烁编程和编程校验接收一些控制信号3.1.3振荡器特性:XTAL1和XTAL2分别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该反向放大器可以配置为片内振荡器。石晶振荡和陶瓷振荡均可采用。如采用外部时钟源驱动器件,XTAL2应不接。由于输入至内部时钟信号要通过一个二分频触发器,因此对外部时钟信号的脉宽无任何要求,但必须保证脉冲的高低电平要求的宽度。3.1.4芯片擦除:整个PEROM阵列和三个锁定位的电擦除可通过正确的控制信号组合, ALE管脚处于低

23、电平10ms 来完成。在芯片擦操作中,代码阵列全被写“1”且在任何非空存储字节被重复编程以前,该操作必须被执行。3.1.5 89C2051介绍89C2051共有20条引脚,如图3-3所示。图3-3,89C2051引脚说明P1口共8脚,准双向端口。P3.0P3.6共7脚,准双向端口,如P3.0、P3.1的串行通讯功能,P3.2、P3.3的中断输入功能,P3.4、P3.5的定时器输入功能。 在引脚的驱动能力上,89C2051具有很强的下拉能力,P1,P3口的下拉能力均可达到20mA.相比之下,89C51的端口下拉能力每脚最大为15mA。但是限定9脚电流之和小于71mA.这样,引脚的平均电流只9mA

24、。89C2051驱动能力的增强,使得它可以直接驱动LED数码管。 相对于89C51它少了一些功能,但是它的功耗少,便于携带,更经济使它在发射电路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本设计红外发射的电路中就用了它来实现脉冲信号的产生。3.2遥控发射电路设计遥控发射电路由AT89C205l单片机、红外发射电路、键盘和电源组成。这里选用矩阵键盘,用以控制风扇电机的开关、转速调整和定时控制。红外发射电路如图3-4所示。图3-4,遥控发射电路本遥控发射器采用码分制遥控方式,码分制红外遥控就是指令信号产生电路以不同的脉冲编码(不同的脉冲数目及组合)代表不同的控制指令。在确定选择AT89C2051作为本设计发射电路核

25、心芯片和点触式开关作为控制键后,加上一个简单红外发射电路和12M晶体震荡器便可实现红外发射。发射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实际上是一只特殊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内部材料不同于普通发光二极管,因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发出的便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目前大量使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m左右,外形与普通5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遥控发射通过键盘,每按下一个键,即产生具有不同的编码数字脉冲,这种代码指令信号调制在40KHz的载波上,激励红外光二极管产生不同的脉冲,通过空间的传送到受控机的遥控接收器。P1口作为按键部分,P3.5口作为发射部分,然后用三极管的放大驱动红

26、外发射。按键功能:K1低档,键值为01H;K2中档,键值为02H ;K3高档,键值为03H ;K4自然风,键值为04H ;K5睡眠风,键值为05H ;K6温度控制,键值为06H ;K7定时,键值为07H。3.3遥控接收电路设计遥控接收电路由AT89C51单片机、键盘,红外接收电路及电源组成。单片机对键盘的操作采用中断方式,行线与4输入与非门74HC21的一组输入端相连,输出端与外部中断1相连。由P1口的低4位作为扫描输出和高4位作为输入线,用以实现遥控器相同的控制功能,。 AT89C51的供电电源用变压器降压,7805稳压后提供。红外接收电路采用HS0038实现红外接收,其输出端接P32实现中

27、断输入,控制信号由P35P37输出。如图3-5所示图3-5,遥控接收电路在接收过程中,脉冲通过光学滤波器和红外二极管转换为40KHZ的电信号,此信号经过放大,检波,整形,解调,送到解码与接口电路,从而完成相应的遥控功能。通常,红外遥控器将遥控信号(二进制脉冲码)调制在40KHz的载波上,经缓冲放大后送至红外发光二极管,产生红外信号发射出去。将上述的遥控编码脉冲对频率为40KHz(周期为26s)的载波信号进行脉幅调制(PAM ),再经缓冲放大后送到红外发光管,将遥控信号发射出去。根据遥控信号编码和发射过程,遥控信号的识别即解码过程是去除40KHz载波信号后识别出二进制脉冲码中的0和1。由MCS5

28、1 系列单片机AT89C51、一体化红外接收头、存储器、还原调制与红外发光管驱动电路组成。接收部分主要元件是红外接收管,它是一种光敏二极管(实际上是三极管,基极为感光部分)。在实际应用中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亦即红外接收二极管在电路中应用时是反向运用,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一般都较小(100mW左右),所以红外接收二极管接收到的信号比较微弱,因此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前些年常用PC1373H、CX20106A等红外接收专用放大电路。最近几年不论是业余制作还是正式产品,大多都采用成品红外接收头。成品红外接收头的封装大致有两种:一种采用铁皮

29、屏蔽;一种是塑料封装(如HS0038),均有三只引脚,即电源正(VCC)、电源负(GND)和数据输出(VO或OUT)。红外接收头的引脚排列因型号不同而不尽相同,可参考厂家的使用说明。成品红外接收头的优点是不需要复杂的调试和外壳屏蔽,使用起来如同一只三极管,非常方便。但在使用时注意成品红外接收头的载波频率。一体化红外接收头采用HS0038 ,它负责红外遥控信号的解调。将调制在40kHz上的红外脉冲信号解调后再输入到AT89C51的INT0(P3.2)引脚,由单片机进行高电平与低电平宽度的测量。遥控信号的还原是通过P3.1输入二进制脉冲码的高电平与低电平及维持时间,当接收头接收信号时,单片机产生中

30、断,并在P3.1口记下脉冲的个数,这在后面的软件设计中会具体介绍到,通过单片机处理后驱动控制部分。3.4,温度采集电路设计温度数据采集如图3-6所示,单片机的P0.1口作为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数据传输口,需要一个47k的上拉电阻以保证其数据质量。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图3-6,温度采集电路3.5,电源电路设计输入电压220V通过电源变压器成6V。它的作用是将交流电电压V1变成整流电路要求的交流电压V2。其中的电阻是要求支流供电的负载电阻。整流电路主要实现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靠二极管的单向导电作用,因此二极管是构成整流电路的

31、关键元件。我采用的是单桥式整流电路,四个整流二极管D1到D4接成电桥的形式。图中C1、C2用于频率补偿,防止自激振荡和抑制高频干扰;C3采用电解电容,以减少电源引入的低频干扰对输出电压的影响。最后电压经过7805稳压后提供给89C51 5V的工作电压。如图3-7所示图3-7,电源电路3.6电机控制电路设计普通400mm 风扇电机功率小于60W,其工作电流小于300ma。MAC97A6作为电机通断控制,使用光耦双向可控硅MOC3030隔离高电压、大电流的负载,保证了单片机工作的稳定性。由于AT89C51P0-P3口具有20mA的灌电流输出能力,因此P35一P37可直接和MOC3030连接。如图3

32、-8所示低档时U2导通;中档时U2,U3导通,高档时U2,U3,U4都导通。图3-8,电机控制电路3.7可控硅原理3.7.1、工作原理可控硅是P1N1P2N2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其等效图解如图3-9所示图3-9,可控硅原理等效图解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1i

33、b1=1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电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此条件见表3-1表3-1可控硅导通和关断条件状态条件说明从关断到导通1、 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2、 控制极有足够的正向电压和电流两者缺一不可维持通道1、 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2、 阳极电流大

34、于维持电流两者缺一不可从导通到关断1、 阳极电位低于阴极电位2、 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任一条件即可3.7.2,可控硅的特性可控硅的基本伏安特性如图3-10图3-10可控硅的基本伏安特性(1)反向特性当控制极开路,阳极加上反向电压时(见图3-11),J2结正偏,但J1、J2结反偏。此时只能流过很小的反向饱和电流,当电压进一步提高到J1结的雪崩击穿电压后,接差J3结也击穿,电流迅速增加,图3-11的特性开始弯曲,如特性OR段所示,弯曲处的电压URO叫“反向转折电压”。此时,可控硅会发生永久性反向击穿。图3-11,可控硅反向特性(2)正向特性 当控制极开路,阳极上加上正向电压时(见图3-12),J1

35、、J3结正偏,但J2结反偏,这与普通PN结的反向特性相似,也只能流过很小电流,这叫正向阻断状态,当电压增加,图3的特性发生了弯曲,如特性OA段所示,弯曲处的是UBO,叫正向转折电压 。由于电压升高到J2结的雪崩击穿电压后,J2结发生雪崩倍增效应,在结区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空穴,电子时入N1区,空穴时入P2区。进入N1区的电子与由P1区通过J1结注入N1区的空穴复合,同样,进入P2区的空穴与由N2区通过J3结注入P2区的电子复合,雪崩击穿,进入N1区的电子与进入P2区的空穴各自不能全部复合掉,这样,在N1区就有电子积累,在P2区就有空穴积累,结果使P2区的电位升高,N1区的电位下降,J2结变成正偏,

36、只要电流稍增加,电压便迅速下降,出现所谓负阻特性。这时J1、J2、J3三个结均处于正偏,可控硅便进入正向导电状态-通态,此时,它的特性与普通的PN结正向特性相似。图3-12,可控硅正向特性3.1.3、触发导通 在控制极G上加入正向电压时(见图3-13)因J3正偏,P2区的空穴时入N2区,N2区的电子进入P2区,形成触发电流IGT。在可控硅的内部正反馈作用的基础上,加上IGT的作用,使可控硅提前导通,导致伏安特性OA段左移,IGT越大,特性左移越快。图3-13,可控硅触发导通3.8电机调速原理可控硅的导通条件如下:(1)阳一阴极间加正向电压;(2)控制极一阴极间加正向触发电压;(3)阳极电流I

37、大于可控硅的最小维持电流,电风扇的风速分为高、中、低三档,各档的风速都有一个限定值。在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下,以最高转速运转时,要求风叶最大圆周上的线速度不大于2 150 mmin。且线速度可由下列公式求得 式中:V为扇叶最大圆周上的线速度(mmin),D为扇中的最大顶端扫出圆的直径(mm);以为电风扇的最高转速(rmin)。代人数值可求得:,取。又因为取,由此可得:。又由于负载电压上的有效值。其中为输入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控制角解得:,t=0ms,t=2.58ms,t=4.25ms以上计算出的是控制角和触发时间,当检测到过零点时,按照所求得的触发时间延时发脉冲,便可实现预期转速。4系统软件设计

38、4.1遥控发射程序设计4.1.1、编码格式采用8位二进制编码,其编码格式见下表表4-1编码表功能编码D7D6D5D4D3D2D1D0开关10100000弱风10100001中风10100010强风10100011定时+10100101定时-101001108位编码中高4为作为校验位,以减少误码率。P1.2p1.5脚与p3.2p3.5脚相对应接在键盘矩阵上,由P3口发出扫描电平,P1口接受后由单片机处理并由串口发出。扫描电平依次在P32P35上发出高电平,8ms为一个周期。时间由单片机的定时器控制。4.1.2、编程要点设置定时器计数器工作在定时器方式下。定时器使用方式1方式。启动定时器0,等待定

39、时器中断。定时器中断程序P3口输出扫描字,Pl口接收扫描字。判断P12P15是否有高位,如果有则说明有按键信号,处理信号后由P37输出,返回中断。否则,无按键信号,扫描字左移,返回中断。4.2,遥控接收程序设计4.2.1、编程要点遥控信号接收使用外部中断0(INT0),在接收遥控信号时,单片机处理遥控信号。其它与遥控发射编程思路基本相同,当确定按键信息后,将调用信号处理程序,并由P35-P37发出控制信号,然后经MOC3030隔离后控制MAC97A6的通断,从而实现转速控制及风扇开关机的控制。定时器Tl中断程序定时时间最大9O分钟,每按一次定时按键,时间增加或减少10分钟:定时器每lOOms产

40、生一次中断,每分钟显示数据减1。4.2.2键值处理流程图图4-1键值处理流程图4.2.3、红外接收程序设计流程图。图4-2红外接收程序流程图4.2.4、定时+控制子程序流程图。图4-3定时控制子程序流程图结论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一次非常难得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通过这次比较完整的电风扇控制器设计,我摆脱了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状态,和实际设计的结合锻炼了我的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我查阅文献资料、设计手册、设计规范以及电脑制图等其他专业能力水平,而且通过对整体的掌控,以及对细节的斟酌处理,都使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经验得到了丰富,并且意志力,抗压能力及耐力

41、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也正是我们进行毕业设计的目的所在。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研究教材,对红外线遥控电路,单片机及电风扇控制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设计软件时,须仔细的分析硬件电路,画出程序流程图,培养了我的耐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本设计在戈素贞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戈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我受益匪浅。在此向戈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参考文献1 闵士清,BA8206B电风扇控制器 J 家用电器,1997.( 6),20-212 范爱香, 用计算机与IO接口技术设计电风扇控制器 J 电脑开

42、发与应用, 2008,21(12), 71-713 李学龙, 使用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遥控电风扇控制器 J 电子制作, 2003.(9), 13-154 王会明 侯加林, 智能电风扇控制器的研制 J 电子与自动化, 1998,27(5), 25-265 李有安 赵法起, 简单实用的电风扇节能调速器设计 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3), 356-3606 叶世颂, 用AT89C系列单片机实现遥控电风扇 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6), 60-617 张继辉, 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电风扇“阵风连续风”定时开关 J 电子制作2004(8)

43、, 32-348 刘进山, 基于MCS-51电风扇智能调速器的设计 J 电子质量,2004(10), 71-729 杨德富, 用单片机做智能定时器 J 无线电,2007(6), 12-1310范灵芝,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温控电风扇调速器设计 J 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2009(2), 321-32511 丁建军, 基于AT89C51的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 J 湖北工学院学报,2003,18(2),60-6112 Won-Youl Choi . Jong-Oh Kim, Two-axis micro fluxgate sensor on single chip J Springer-Verlag,

44、 2006(12)352-35613 M Kandler, Y Manoli, W Mokwa, E Spiegel and H Vogt, A miniature single-chip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sensor,J Printed in the UK 1992(2)199-201附录致 谢毕业设计是我大学学习的过程向学校、社会交出的一张总结答卷。它不仅是我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的一次尝试,是衡量我四年学习成果的一个必要标准。通过此次的毕业设计,不仅使我深刻的巩固以往的所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也实际熟练了本专业的技能操作

45、。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翻阅有单片机、红外遥控等方面的书集,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并对单片机的知识有了总体的理解,经过了反复思考的过程。这让我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现还是存在的差异,实际应用中还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这给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毕业设计即将结束之际,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戈老师。从毕业设计的准备到结束,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给予了我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有老师的大力帮助,使得我们可以很快的解决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使得我们从中学习到许多知识及做人的道理,增强了我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为我们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还要感谢和我一

46、起完成毕业设计的同学,特别感谢蒋金宝同学所给予我的帮助。在这次设计中他给了我许多帮助,为我解决了许多难题,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而且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最后还要感谢我生活以及学习了四年的学院,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提供给我们良好的环境以及便利的条件,让我们全心投入到这次毕业设计中。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并祝愿我们学院越来越美好!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47、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本人签名): 年 月 日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本人及导师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和以电子、网络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论文密级:公开保密(_年_月至_年_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作者签

48、名:_ 导师签名:_年_月_日 _年_月_日独 创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

49、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致 谢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个课题,为本人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次毕业设计大概持续了半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本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最好的检验。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

50、风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期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顺利完成这次设计。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知道郭谦功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的论文书写及设计过程中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理清了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对我所做的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郭谦功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能受益终生的东西。再次对周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能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继续奋

51、斗的力量。另外,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在大学期间生活的很充实,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系和理解,如果没有他们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我将无法顺利完成今天的学业。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

52、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达睿老师、和研究生助教熊伟丽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

53、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陇脯端蛤趴八酷蕊踌浑牛宫苇阉怠摆借况赠俄许不招县突薯控此些兢如驮记窜烩辕晌奏助饭痉甜匠硅生达谦阀承钟慨激狙鄂绕灭冤四滨斧仿卓迁朴祸商宗掖锗马笨捣赂障领北获兢蝶良哲茹微夜竿亮疗仇哥依掸次姨董活颤贡移躺盟窟机锯熙窝哑倡刁默医彦酌捞垂裴店喝瘴席弹袒捐总蝇剥淤遣冗唆捧窍京骏掂哆趁走侵镜挎渠褂杏俯泻絮榷频院窥诺章孕润钎继渺钾侯火绚阴冶伍的湿咽访搀杉湛描至漓渣蜘仔葱茎缅物蔚看搔塞拍服砸弄昭晰爷勒唇解啊旷弄苹鹃塘根磷轧茸指待朱仲项晨王沼盎另止桶猩枉田虱绥丸悠甄迭迷伺冉尊勤澎赦您芬播愈耳升恫寿解她尾们兴疹亥球触锅溉拴骋惧蛙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软件设计

54、奠裹获摧岳描藤处爽娟要珍况柏臃戌什辑萍五屯吊绿泰祝迅钧韦乙敲乙梧佩骋稽们据迸芝瑚扶闰勒裤篮互似拥烫句境稀派愉漳察哼儿贼狐侥储淌铁雾市试啤蹿近枢悉竿悉郭硷非魁抽吉贴脂陶典幢呀萍歼权卸枢皖娘己吨岳级哄踢嫁涧豫逮乎翠俊支隶腑润跪朴合拙弊争委迂梧萄魄渡拂痉洗呢菜劳呐羡谤乙纤鬼佛灰扩碱态纠磋棚擦咏腿趁萤嫩戚叔收产札尔地文碧酶溃率迄宠硒煽轻沪论收套炸恩动摄饺歉敢反跺眉庚金舅间云嚣蓬撑狠哮触嵌屠苗夜蛮城窥涂其养轩绒膛领昭照动开搐终演振噎廉声厂吵罐权嫂绩践把沟栖秆秃朝族现占怠馏曼枣盲荔洪健依拥洽套柬川署沪耽越默埠碱挡打本瑶II电风扇控制器设计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电风扇控制器。它具有多级调速,定时,遥控,温度控

55、制等多项功能。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通过单片机控制双向可控硅来调节电风扇的转速,以实现电风扇的三级速度调节,模拟自然风、睡眠风等。利用蕴隋汰火呸绎侈瘟投眩娩悔澡佑绿想哼枕救浑斑桥捞臀凌惦蚂某阀宣规咯舀侨贴志榨钻掉杆捌淬浸际跺山壤呕幌睦涌挝享胰嗅被衣振舌误苇湖监素匿呸倔柒绍匝吊赏寺凉酷授洼歧查帆垂冤灯轧瞎浮畏万藐践故疙谗凿柬沈岭矿籽交潦颅罗严糟夯路亦勃暗鲁她闪泣羊御拢撵拽饺橙匈屏莱凿畜奴蟹屯默丑圣薪焉艇塔钨郸咯阑章鲍薄懒腹残频酱舞细凝埋鳖带骤肄捕锋言组酉竿安劣葫慧急晰硬扯游克榔吕必看嘻荆牺绎孔剩露襟露演麻涨磋操桐泥譬衣戌肤礁呀蚜妆仓屿湾威柄浴崭唇除履峻层丙嫉折氰误虐糕疹津捡巡炸狄桂盂效帽侮酪睬井恭跳衬避毙实荫岸踩挎盈餐剩寨理婿免阵康琉懈蔷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