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族化现象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7992423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学生族化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族化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族化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族化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族化现象(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的招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然而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从而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了以“蚁族”为典型代表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国某类青年群体的特殊符号化解读。特别是大学校园“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形象指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社会化存在的不足和

2、过度社会化的严重问题。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再到就业相关的考试族,草签族,名目甚多,不胜枚举。而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啃老族、校漂族、候鸟族以及蚁族这四个代表性的大学生“族化”现象,同时透过现象揭露本质,研究族化现象的相关原因,并提出相应地建议和对策,以引起社会对该群体的重视。【关键字】啃老族 校漂族 候鸟族 蚁族 就业压力一、引言社会上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大学毕业生的几种典型处境:久不就业、靠父母养活的“啃老族”,留恋校园伺机等待的“校漂族”,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摇摆不定的“候鸟族”和群体性蜗居的“蚁族”等。各类“族化”

3、生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多来自中低收人家庭,虽受过高等教育,却仍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发展压力,身心处于焦虑、矛盾和冲突的亚健康状态。“族化”群体对网络高度依赖,在网络空间中呈集聚状态,相对于其他群体情绪化和非理性倾向更强。给“族化”群体上升流动的渠道,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关切。二、“族化”现象分析1、“啃老族”现象“啃老族”现象的出现,颠覆了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使“养儿防老”逐渐演变成了“养儿啃老”。所谓 啃老族是指“已成年、有劳动能力,离开学校(包括毕业、肄业、退学),但仍然不能实现经济上的自立,而要依托父母提供的供给或支持以维持其自身的需要,在不断乳的状

4、态下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啃老族一词是个舶来品,又称NEET族(Not currently engaged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它最早起源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之后该概念被台湾和香港引进,并创造了“尼特族”这一名称。同样在亚洲的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也出现类似“MEET”族群体,规模呈逐步扩大态势。由此,“啃老族”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啃老族”并非是没有能力立足于社会,而是主动放弃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依靠父母,而且开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

5、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他们存在理想与现实落差、物质与精神脱节的典型特征3,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对“啃老族”类型的划分,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本文认为“啃老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 6 种类型:一是养成型啃老族。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事事依赖父母长辈的心理, 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二是挑剔型啃老族。他们大多拥有较高学历却自视过高,对工作挑三拣四,于是暂时待在家中靠父母生活;三是被迫型啃老族。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他们经济基础薄弱,面

6、临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不得不向父母寻求资助,故称之为“被迫型啃老族”;四是追求梦想型啃老族。他们渴望通过自主创业步入富有阶层,但由于他们所设定的目标常常脱离实际,且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因而往往以失败告终,不得不靠“啃老”接济生活;五是丧失信心型啃老族。他们面对多次求职无果或在工作上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对往后的就业丧失信心,不愿意再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宁愿待在家里“啃老”;六是频繁跳槽型啃老族。他们对工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而频繁的跳槽,导致最后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家“啃老”。二、“校漂族”现象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全国各高校不断涌现出这样一个特殊的

7、群体:他们虽然已经毕业,但既没有升学继续深造,也没有参加工作,而是继续以学校为生活圆心,在学生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学习,去操场踢球,像一叶扁舟“漂”在学校的公共场所里。所谓“校漂族”是指人学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生活在他们曾经熟悉的环境中,不愿踏入社会就业,漂流在原来就读的校园,以期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人群.他们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 根据追求目标的不同,“校漂族”毕业群体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进取型、过渡型和无为型。一是进取型。所谓的进取型“校漂族”是指那些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准备出国、考研或考公务员的群体,他们占“校漂族”的大多数。这些人目标

8、比较明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提升自我,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努力。这类“校漂族”往往对工作和社会的期望值较高并勇于追求和挑战自己。二是过渡型。过渡型的“校漂族”主要指那些一度努力去适应社会,但是基于种种原因,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理性选择暂时回到校园学习生活或在学校周边开店谋生寻求更好就业机会的毕业生群体。熟悉的环境、便利的条件和较低的生活成本是吸引其漂在校园的重要原因。三是无为型。无为型的“校漂族”一般是两类极端的人群,占的比重较小。一类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他们留在学校纯粹是留恋校园生活,贪图享受学校的清静悠闲;另一类则是不敢面对社会,躲在校园逃避社会竞争的“鸵鸟派”,他们一般比较内

9、向,缺乏进取心和归属感,心理脆弱。3、“候鸟族”现象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反复迁徙是“候鸟族”最显著的特征,他们处于焦虑和冲突之中,身心饱受煎熬。“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高,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毕业生没有太多社会资本,也能够获得工作和发展机会。但居高不下的房价、遥不可及的户口、高生活成本,这些都降低了大学毕业生的生活预期与生活质量。种种压力下,很多人选择“逃离北上广”,回到故乡或退居中小城市谋求发展。然而,他们已经很难适应家乡中小城市固有的“关系社会”和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候鸟族”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但对于个人而言增加了选择的成本,对于社会而言则增

10、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候鸟族”在生存环境和经济条件上处于劣势,自我保护意识也较差,加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也有可能使他们沦为社会治安中的不安定因素。4、“蚁族”现象“蚁族”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最早出现在 2009 年 9 月 1 日出版的蚁族大学毕业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中,该书一经面世立即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得各方都对这个群体都投去了极大的关注。“蚁族”指的是 80 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拥有大学文凭、收入欠丰,并且与许多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聚居在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这就是“蚁族”的三个主要特征。在蚁族作者廉思看来,“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

11、别称,拥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大学毕业。该群体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年龄集中在22至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80后占到调查总数的95.3%;二是收入低。该群体收入较低,多数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在北京的“蚁族”月均收入不超过2000元,有些甚至处于失业状态;三是群居该群体聚居在房租便宜的城乡结合部和近郊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批“蚁域”聚居村。这个群体的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心理问题也较为普遍和严重,并且由于缺乏与家人的全面沟通,互联网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宣泄渠道。三、“族化”存在及成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族化”现象

12、越来越严重,“族化”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族化”现象已经演变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族化”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的归咎为个体责任或社会责任,需要从多方位探讨其出现的原因.才能实现“对症下药”。族化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是青年性,青年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们主体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消解,社会许多群体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稳定性”,“族”和“奴”现象正是典型表现。本文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四个方面分析“族化”现象的成因。1、社会原因:(1)社会竞争激烈。数据显示,2014

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中国是人口大国,十几亿人口分享着本来就不甚充裕的社会财富。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就业需求使得社会无法向侮年新增的数百万毕业生提供符合他们预期的工作岗位而大学生对于那些他们能从事,却“不甚体面”的工作,往往置之不理,他们更倾向于从事“符合知识分子身份”的高薪,高福利工作。在无法满足他们理想环境的工作岗位上,很多这类年轻人无法坚持,总想着更换工作岗位,以求更好的发展。这就很自然地会把我们的“天之骄子”放养成为“族化”一族

14、。 (2)政府政策措施不健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间的断裂,户籍制度更是加剧了地区间、城市间、城乡间的不均衡,大学毕业生享受不到所在地城市居民的福利,社会保障难以覆盖这些弱势群体。其中最严重的是有关大学生灵活就业及失业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对未就业大学生来说,相关制度缺失,造成他们一旦错过就业季,不仅更难找工作,而且自身基本生存也面临问题。此外,不同地区、所有制、行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差异非常大,大学生若到基层或农村就业,就意味着放弃城镇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所以,大学生宁愿在城市待业,也不愿到基层农村或偏远地区就业。从用人单位招聘机制看,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劳动力价格不能

15、反映价值;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大学生无法正常就业的原因之一。2、家庭原因家庭是人成长的最主要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家庭对大学毕业生啃老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口肯老族”多是80中后期至90年代的年轻人。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这一批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也大多数是核心家庭。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子女的减少使得父母容易将大量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得一部分孩子极具依赖性并且不能吃苦,害怕脱离父母后物质生活质量下降。这些孩子一旦遇到苦难或者挫折,则十分容易放弃。家庭的溺爱,责任心意志力的薄弱使得这一部分孩子遭受求职打击后更愿意缩同家中啃老,而不

16、愿再次面对挑战。 其次,是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对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的重视使得在家庭中,并不是只有子女依赖父母,父母反过来也对子女产生深切的依赖。这些父母认为,自己目前工作积累的物质财富最后都是为子女准备的,也终将由子女继承。在父母观念的影响下,子女也自然而然地认为父母不分时间,不分年龄的照顾是“理所当然”,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啃老”。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一辈拥有的物质财富使得子女根本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优渥的生活。子女本身没有“求职独立”的意识,父母也没有要求子女“求职独立”的意愿,甚至心甘情愿地为子女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各种物质

17、财富。3、学校原因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扩招、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中国目前己经出现了高等教育过剩的局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正是因为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了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己稳固成型的应试教育体系很难被打破,升学率,考试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上评价学校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单靠书本知识武装起来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社会的复杂多变是他们无法从课本中学到的,一旦发现书本知识在求职实践中不管用,他们往往无所适从,心灰意冷,最终选择放弃挑战。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效不尽如人意。首先,就业指导理念有失偏颇,重视就业

18、安置,轻就业质量。其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健全,机制不完善。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并未全面建立起来,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分工不明确。再次,就业指导工作覆盖面窄,仅将大四学生作为开展工作的对象,忽视对其他年级学生的指导。第四,就业指导方法简单,教学形式单一。常以讲授、上课、开会、讲座的形式开展,实践性差,效果不佳。第五,缺乏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4、自身原因 (1)心理素质缺陷。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倾向于选择逃避挫折而不是积极寻求方法克服。心理的不成熟让他们害怕压力,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在求职过程遇到挫折

19、时,部分大学生束手无策,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久而久之会自我否定,丧失信心,影响就业。其次,习惯外部归因。遇到困难、面对失败的时候常常将原因归罪于外部社会环境,不能及时自我反省。再次,自信心不足。最后,自卑感强烈。由于理想与现实中的自己相差太大,他们会产生消极、偏激、焦虑和犹豫的情绪。 (2)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定位。许多学生仍抱着“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了大学就是专门人才,毕业后应到环境好、条件好、待遇高的单位工作,既要工作轻松离家近,又要工资待遇福利高,就业取向“功利化”、不能正确进行职业定位。不愿到生产、工作、管理的第一线,怕苦怕累,简单工作瞧不起,待遇低了不愿去,一心向往大城市,

20、甚至有的学生到单位上岗后,不能坚持一线工作,频繁“跳槽”,更有的宁愿闲在家里,形成“有岗不就”的现象。 四、对“族化”现象的建议和对策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就业是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改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社会方面应加大对大学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强立法、监督,保障求职者平等的工作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树立正确人才观,坚持理性用人标准并加强舆论导向,传播汇聚正能量。家庭方面应该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在“族化”形成问题上,首先,家长要转变传统的“亲子教育观”,不应该一味的溺爱

21、子女,要给予适度、合理的关爱,注重培养子女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责任感。其次,明确家庭代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最后,建立新型的家庭代际关系,培养子女感恩的品质。明确代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注重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早日实现子女“心理断乳”。学校方面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完成学科建设;其次教育模式要随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最后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对学生自己准确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方面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自己应有正确的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不攀比,不自卑,定准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应聘能力。【参考文献】

22、1 赵文娜.城市啃老族的社会学分析D.河北师大硕士论文,2010,(5).2 赫林.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成因及解决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3 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祠实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9.4 何飞龙.“蚁族”就业现状的思考J.经济勾社会发展,2011(2).5 张静,赵永平.校漂族对高校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9).6 薛慧锋.对校漂族群体的深层次探究-“校漂一族”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2009,(6).7姚裕群,李从国.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910.8 范明.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903.9 朱晶,魏姝.基于公民权视角的城市蚁族群体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10汤啸天.“蚁族”的形成与高等教育评估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