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实施方案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7964280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易地搬迁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易地搬迁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易地搬迁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易地搬迁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地搬迁实施方案(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泾川县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甘肃泾川2008】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平凉市泾川县2008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建设单位:泾川县高平镇人民政府3、项目性质:贫困搬迁4、建设期限:2011年9月2013年8月5、搬迁与安置方式:整社搬迁本村内就近集中安置。6、搬迁规模:拟搬迁高平镇大寺坳村罗家社115户503人。7、建设规模:本项目设一个安置区,新建住宅115户,户均建筑面积67.68平方米,新建人饮工程1处,埋设供水管道6.15公里;新建道路一条2.1公里;架设0.4KV低压线路3.2公里,安装变压器1 台,户表工程115户;新建果园230亩,改造果园230亩;迁

2、出区生态恢复92亩,安置区绿化23亩。8、项目投资:项目总投735万元,其中:人畜饮水工程15.2万元,农电工程18.44万元,道路工程16.76万元,产业开发工程25万元,住宅工程637.6万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10万元,其他费用12万元。9、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73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易地扶贫试点资金151万元,整合其他专项资金3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2万元,自筹537万元。二、项目背景(一)项目建设的意义目前,我县部分地区农村住宅处在自然环境差、地质环境恶劣的黄土残塬丘陵沟壑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为了确保这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仅靠政府“输血式

3、”救济只能是治表不治本,无法使当地群众尽快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高平镇是我县省列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之一。大寺坳村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迁出区大寺坳村罗家社群众均住在黑梁河流域的沟壑边缘地带,自然条件恶劣,道路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山地面积较多,受交通运输不畅等因素制约,产业结构单一,无主导产业,群众生活困难,人口连年下降,2008年高平镇大寺坳村罗家社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严重制约着高平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寺坳村罗家社群众的贫穷落后面貌,为人民群众创造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引导群众实现小康,国家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实施易地扶贫搬

4、迁,既能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主导产业,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因此,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对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加快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实施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贫困易地扶贫搬迁,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主导产业,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2、实施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

5、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切实维护好、引导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实现群众共同富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能够使当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自己赖以生存的恶劣环境,为群众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创造新的发展环境;能够更大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恢复和扩大生产能力,增强发展高效农业的适应性;能够品种单一、粗放经营的农业发展现状,便于迁出区群众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益;能够发展多种经营,扩宽致富增收渠道,加快致富步伐;能够为移民提供较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的全面发展。3、实施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是灾后

6、重建工作的迫切需要。高平镇大寺坳村罗家社居民住宅大部分在侵蚀残塬地带,房屋以土木结构依坡建设,窑洞依山开挖。易地扶贫开发试点工程拟对部分群众搬迁安置到生存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并配套较为完善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从而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4、实施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是探索和实践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思想,突出整体扶贫效益,对移民实行集中连片安置,统一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要求,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凸显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变救济式单纯“输血”为开发式综合“造血”,可提高国家扶贫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有利于调动贫困群

7、众的生产积极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近年来,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在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新建了移民农宅,配套了水、点、路及产业开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为全县贫困山区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搬迁探索出了新路子,提供了新模式。(三)易地搬迁的可行性1、政策可行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甘政办发2004112号)的颁发为易地搬迁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资金保障。2、资源可行性。大寺坳村坳心社安置区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

8、便利的交通、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为易地搬迁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保证。3、产业可行性。依托安置区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的优质果品产业,利用产业优势,能够引领和带动广大搬迁群众尽快建设产业集群,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三、项目县概况(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东经10715-10745,北纬3511-3531,东与陕西省长武县接壤,南邻灵台县,西接崆峒区、崇信县,北靠甘肃西峰、镇原、宁县等区县。2、行政区划。全县有15个乡(镇),215个行政村,1476个自然村。人口密度238人/平方公里。全县有汉、回、蒙、藏、苗等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8%。全县有6个乡(镇)102个村被省上确

9、定为扶贫开发重点乡村。3、气候。泾川县地处内陆,系大陆性气候,属泾、渭河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全年日照为2315.4小时,日照百分率52%。0的日照时数为1769.6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76%。太阳辐射的年总量为532.32千焦/每平方厘米,生理辐射年总量为210.9千焦/平方厘米,热量较丰富,农作物一年一熟。全县年平均气温10,最热为七月,平均气温为23,最冷为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4.4,气温年较差为27.4。多年平均无霜期174天,最长为208天,最短为148天;年平均降雨量553.4mm,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约3/5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量为327.

10、1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冰雹等。4、水文。地表水:泾川县境内地表水系为黄河三级支流泾河水系。泾河、汭河、黑河、红河四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938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为0.761亿立方米,占径流总量的11%,其余为过境水。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出现于地表以下500米以内,浅层水出现于地表以下150米以内,水质宜于人畜饮用和农业灌溉。合计地表水和地下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0.76亿立方米。5、土地资源。泾川县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呈山、川、塬三大类型。全县总土地面积为1403.9平方公里,折合211.4万亩,现有耕地80.

11、9万亩,林地69.6万亩,草地19.8万亩。6、种植业资源。(1)粮食作物:全县粮食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历来以冬小麦为主,约占粮田面积的60%,其次是玉米,占20%左右,高粱占10%左右,谷类占6%左右。(2)油料作物:以菜籽、胡麻为主,其次是荏籽、芝麻等,一般作零星种植。(3)饲草及绿肥作物:以苜蓿为主。(4)野生牧草:有狗尾草、地毯草、冰草、蒿子等。(5)树种:常用造林树种大约有28科、36属、56种,以杨树、刺槐为主;果树有4科、6属、20种,以苹果、梨、柿子、核桃、红枣居多。7、地质构造。泾川属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质构造包含六盘山凹陷体和鄂尔多斯地台,其上发育着震旦、寒武、奥陶纪的海

12、相地层。加里东运动地壳上升,海水退出显露陆地,直到二迭、三迭,朱罗纪时又形成内陆盆地。燕山运动褶皱成山,地台中部受白垩纪沉积,广大地区以中生代砂岩为基岩,上覆第三纪保德期三趾红土和第四纪黄土,黄土厚度一般不超过100米。8、土壤。根据土壤普查数据,泾川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8个亚类、13个土属、2个土种、4个变种。六大类土壤的分布和地形地貌类型相一致,主要有黑土、黄绵土、淤育土、潮土、红土、灰褐土。从化验结果分析,全县土壤耕层养分概况是:缺氮、少磷、有机质不足、钾含量较丰富。全氮平均含量为0.067%,速效磷平均含量为6.7PPM,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914%,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49PPM。 (

13、二)社会经济状况据统计资料,2008年泾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4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108万元,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5元。2008年粮食总产量14、1万吨,大家畜存栏10.8万头,全县总人口34.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265户31.69人,劳动力19.9万人。全县有省列贫困乡6个,贫困村102个,贫困人口3.62万人。道路交通状况:全县道路交通便利,有省级以上公路6条,县乡公路17条,形成以国道312线、省道304线、罗长路、泾灵路、泾镇路、高邵路为主干的公路交通网络。其中国道59公里,省道64公里,县乡公路2190公里,

14、通客货车率分别达到100%和68%,营运总里程达到4567公里。邮电通信及电力状况: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较快,全县15个乡镇(区)均设有邮政所、电信所,215个行政村中203个村通上了电话,占95.8%。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6万门,乡村交换点达到23处。城市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34.5部/百户,农村电话普及率28.7部/百户,移动通讯在网用户达到57000户以上。县上建成了政府中心网站和“泾川经贸在线”、“泾媒网站”、“泾龙果业信息”等网站,财政、劳保、卫生、工贸等业务实现了网上管理,建成乡(镇、区)“农民信息之家”15个。全县有15个乡(镇、区)农电站,建成10千伏变电站1处,35千伏变

15、电站7处,电力资源充足。水利设施状况:全县有万亩灌区5个,建有幸福渠等骨干渠系5条,保灌面积5万多亩;有自来水厂68处,自来水入户5.0万户受益人可.4万人;机电井累计达到572眼,补充灌溉5.7万亩,修护堤岸48公里。四、易地搬迁范围及对象(一)搬迁范围 泾川县2008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搬迁范围涉及高平镇大寺坳村罗家社115户503人。(二)迁出区位置及现状 大寺坳村位于黑梁河流域沟壑边缘地带,距镇政府9.8km,迁出区罗家社的115户居民住宅均依沟边建在低洼狭窄的岸边台地上,这里地形地貌支离破碎,群众多采取地窝子院居住形式,院落排水不畅,水、路不通,农业生产生活十分不便,由于道

16、路状况极差,道路等级低,大型农业机械引用得不到推广,拉水、磨面分别要到2公里以外的塬区才行,遇到天阴下雨则造成交通中断。发展条件十分有限,村民主要以粮食种植和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为主。群众居住分散,且道路狭窄,机械设备无法进入,人畜饮水只能靠传统的人担畜驮,况且土地综合利用率低,人口结构极不平衡,计划对在残原区居住的115户、503人实施贫困搬迁,安置到生存环境比较优越的大寺坳村坳心社,并配套较为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从而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503人当中,有老人189人,适龄儿童69人,劳动力245人,均为汉族。现有耕地161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

17、积3.2亩,其中山地980亩,人均1.95亩。村民主要以粮食种植和发展劳务输出为主。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详见表4-1。表4-1 高平镇大寺坳村罗家社迁出区基本情况表乡镇社户数人口劳动力户均宅基地(亩)人均住宅面积()现有房屋户均()耕地面积(亩)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占有粮(kg)三通高平罗家社1155032450.817.57616101680169水路不通(3) 搬迁原因 迁出区高平镇大寺坳村罗家社位于泾川县黑梁河流域沟壑边缘地带,距高平镇政府9.8km。迁出区有三种类型:一是居住地坑庄子(纯窑洞)的52户230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数的45%和46%;二是居住地半明半暗(窑房

18、兼有)的44户196人,占38%和39%;三是居住在沟壑边缘地带(纯窑洞),水、电、路不通的19户77人,占17%和15%。1、农业生产条件差。大寺坳村罗家社现有耕地161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2亩,其中山地980亩,人均1.95亩。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有限,村民主要以粮食种植和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为主。2008年该社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迁出区水、电、路不通,农业生产耕作十分不便,严重制约着该村的产业发展。2、基础设施条件差。迁出区无学校、卫生所等社会服务体系,由于人口稀少,无法新建,学生上学、群众就医均要步行二、三公里山路方能解决以上问题。群众居住分散,且道路狭窄,机械设备无法进入,人畜饮水

19、只能靠传统的人担畜驮。3、土地综合利用率低。由于迁出区60%以上的耕地属山地,受交通等条件影响,群众耕作十分困难,发展产业极为不便,尤其在管理、经营和销售环节上信息闭塞。群众只能种植产出率低的粮食作物,为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收入,只有将沟壑边缘地带居住的群众迁至大寺坳村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地带,以更好的发展畜牧产业,有效提高土地效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4、人口结构不平衡。迁出区人口中,未婚人员达66人,其中30-45岁的28人,由于生产条件差、居住环境差、交通极为不便,近五年来无一人婚入,而且娶亲财礼逐年上涨,达10万元之多,致使10多名未婚男青年婚迁它乡,由于结婚率差,五年内仅出生一人

20、,人口出现严重负增长,老龄化趋势严重加剧,人口结构极不平衡。5、地质灾害隐患高。大寺坳村罗家社位于黑梁河流域的沟壑边缘地带,居民屋舍均依沟边建在低洼狭窄的岸边台地上,属易发性山体滑坡崩塌灾害重点区域,由于上述灾害治理难度大,投资高,治理工程的投保比低,应立即实施避险措施,整社搬迁大寺坳村坳心社的村民。再加之受汶川大地震影响,山体裂缝严重加大,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对依沟边而居的村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对迁出区群众实施搬迁,可以摆脱地质灾害造成的威胁。(四)迁出方式本村内整社搬迁。(五)搬迁人员迁出区共搬迁115户503人(其中老人189人、儿童69人、劳动力245人)。(详见附件:搬迁人口花

21、名册) 五、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搬迁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统筹兼顾,整体搬迁,合理安置,注重实效,全面恢复和改善迁出区生态环境。通过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解决迁出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提高迁出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推动安置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建设原则1、坚持整社搬迁,集中安置,易地脱贫的原则。易地搬迁要以贫困人口为主,整社迁移。教育群众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加收入,勤劳致富。2、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把安

22、置区重建与迁出区生态环境恢复相结合,达到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3、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强调群众自愿,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严禁强迫命令。同时,要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工作。4、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政策性强。因此,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在移民安置和土地调整等方面给予全面考虑,做到统筹兼顾。5、坚持先开发后搬迁的原则。为使易地搬迁群众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做到先开发、后搬迁,或搬迁与开发并举。要搞好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主要提高安置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把重点放在与搬迁群众积极发展

23、密切相关的产业项目上,确保被安置群众能够安居乐业。6、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坚持把易地搬迁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扶持优势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结合起来;与提高移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7、坚持多方筹资,用好国家补助的原则。要把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元化融资,优化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建设目标1、总体规划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到五年稳定脱贫。2、近期目标(1)拟搬迁115户503人。配套较为完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2)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拓宽农民

24、增收渠道,使安置区人均收入较迁出区有明显提高。(3)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及卫生防疫体系健全,适龄儿童入园率、入学率达到100%;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9年;信息灵便、通讯畅通,交通便利,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入户率达到40%以上,电视入户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以内。3、远期目标项目建成5年后,移民区群众资本积累要明显增加,产业发展要初具规模,农业内部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村民素质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要明显好转,生活质量要不断改善。最终建成道路畅通、林带成网,农田平整,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农村新面貌,并以此拉动全乡迈入小康社会。

25、(四)安置方案1、人员搬迁方案搬迁人员共115户503人。详见下表(5-1)。表5-1人员搬迁方案表迁 出 区安 置 区乡镇村户数人口乡镇村户 数人 口安置前安置后安置前安置后高 平 镇大寺坳村罗家社115503高平镇大寺坳村 坳心社17228774012432、搬迁补助标准搬迁补助标准3000元/人,其中住宅补助2000元/人。搬迁费户均补助200元。六、安置区选择(一)选择原则1)、地质环境条件好、适宜进行村社建设;2)水土资源丰富,易于调整建设用地;3)、依托公路,产业开发前景良好。(二)安置区位置与基本情况根据上述安置区选择原则,结合搬迁区的实际情况,经过比选,采取了本村内就近安置的办

26、法。高平镇大寺坳村庙台社安置区位于本村规划的新村居民区,属于大寺坳村的中心地带,距迁出区2.1Km,距大寺坳村小学近。(见附图)。(三)基础设施状况安置区条件较为优越、交通便利。村内主干道路贯穿全境,距村小学和村卫生所较近,学生上学、群众就医极为方便。电信设施可全部接入户内,通讯快捷方便。群众耕种方便,有利于发展种、养、加产业,为移民搬迁安置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四)社会事业状况近年来,大寺坳村村级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了以果品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安置区内现建有村小学一所,可容纳学生800人,搬迁学生已在该校就(五)水土资源平衡分析1、土地资源供需分析:大寺坳

27、村罗家社115户503人迁入该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后,安置区规划占地104亩。其中:住宅用地46亩(每户庄基占地0.4亩,其中长14.6米,宽14.6米),道路用地29.2亩,绿化广场用地28.8亩,绿化用地以道路和农户住宅门前绿化为主。大寺坳村集体有机动用地120亩,无偿划拨给搬迁群众作为宅基地及生产生活用地。大寺坳村罗家社原有耕地1610亩,人均占有耕地3.2亩。其中塬地630亩,人均1.2亩作为搬迁群众的农业生产用地。迁出区的庄基地92亩,用于垦复后生态恢复,下剩的山地980亩用于群众发展其它产业或者进行退耕还林。2、生产生活用水平衡分析大寺坳村人饮工程规划在大寺坳村坳心社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28、,埋设供水管网,布设供水管道6150米,利用该村原有的水塔,通过自压由供水管网输送至各用户,加之该供水管道已经并入泾川县农村供水工程总站南部水厂,完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供水及移民户的安全饮水问题。(六)安置区环境分析大寺坳村坳心社安置区地处高平镇开阔地,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稳定,远离泥石流及崩塌、地面塌陷灾害危害区,不会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安置区从地理位置、水土资源、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发展潜力而言都有一定的人口环境容量和经济容量,也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发展余地。由于安置区接纳人员数量较少,迁入人员生活生产用地保持原来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庄基用地从村集体机动地中划拨解决,不挤占原有群众耕地,

29、且能满足迁入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各项社会服务机构健全,不会对安置区环境造成压力。而且随着项目的实施,安置区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并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七、安置区建设内容与方案设计本方案参照民用建筑、农林、水利、交通、农电等有关行业标准、规定,结合泾川县项目区建设实际进行编制。安置区建设方案设计1、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人畜饮水工程:新建人饮工程1处,其中:埋设干支管道全长6.15Km,修建检查井4孔,完成自来水入户115户。道路建设:新建安置区道路2.1Km,路基宽6.5m、路面6m,路肩宽20.25米。 农电线路:0.4KV

30、线路3.2Km,设变压器1台,户表工程115户。2、产业开发建设方案新建果园230亩。按照统一规划。村组组织、分户栽植的模式,按照3x4 的标准,栽植三年生大苗,落实树下覆膜、树秆套袋等管理措施,新建优质红富士果园。改造果园230亩。对现有的老果园,按照大改型、强拉枝的技术要求,全面进行树型改造,推广先进管理技术,提高果品产业和优果率。引进新优品种2种。在新建园区中,积极和有关科研机构联系,引进苹果新品种,建成示范园。3、迁出区生态恢复及安置区绿化工程迁出区生态恢复共计92亩,整地造林栽植刺槐30636株,安置区绿化共计23亩,栽植柳树和云杉。4、住宅建设方案安置区共拟搬迁安置群众115户50

31、3人,新建住宅115套,总建筑面积7783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5.47平方米。八、组织管理(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易地搬迁项目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为确保顺利实施,县上成立“泾川县2008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发改局、扶贫办、财政局、建设局、水务局、农牧局、林业局、交通局、民政局、国土局、电力局及高平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组织落实项目实施计划,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衔接项目实施具体事宜,保障项目资金安排和到位;协调各实施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协调解决项目实施

32、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项目管理等。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协调和服务。具体负责项目方案编制、报批、计划下达,检查监督、总结计划执行情况;协调实施部门之间关系,督促部门争取资金,组织技术培训,实施项目建设督查,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年度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任务。(二)项目管理对实施方案的每个单项工程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度规定等。项目办主任为法人代表,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按照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项目管理机制,将工作任务逐项细化分解到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分部门实施,定期检查,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三)资金管

33、理要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工程检查、稽察和审计,项目资金在县发改局设立专户,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县发改局按部门承担的子项目分配具体经费指标。要按国债资金管理办法要求,采取先拨付工程启动资金,按工程进度逐级报账的办法。(四)质量管理对项目单项工程的实施进行质量监理,严格按照规划图纸和操作规程,严把质量标准关。每个单项工程竣工后,经监理工程师同意,施工单位向项目领导小组送交工程总结和验收报告,领导小组严格按项目建设标准验收,发现质量问题,责令施工单位返工重修。县上验收合格后,申请市、省有关部门组织验收。(五)移民安置管理建立“县负总责,镇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34、,保证项目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要积极引导群众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确保搬迁贫困人口在安置区的经济收入高于迁出区的经济收入,实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的目标,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建设新家园。九、技术支撑体系(一)搬迁人员在新地区的生产生活培训聘请县乡(镇)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农机等有关技术人员,加强对移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搬迁群众能够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通过教育培训,引导移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习惯和单纯依靠项目扶持的依赖思想,尽快融入安置区新的生产生活模式,早日脱贫致富。需培训的技术主要有:(1)农村实用

35、技术。(2)农业生产技术。(3)果园管理技术。 (4)二、三产业相关技术。培训对象主要是安置区的劳动力。(二)扶贫措施优先安排果品产业发展项目,发展果品经济。有计划地多渠道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致富能人及干部与贫困移民结对帮扶活动。(三)安置区农户产业开发模式大寺坳村坳心迁出区易地搬迁到大寺坳村安置区后,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要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寻求适合项目区农户发展的思路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实际,拟定以下几种发展模式。1、果品产业开发模式高平镇群众历来就有发展果品产业的优良传统。安置区地处高梁公路沿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果品产业。通过项

36、目扶持移民安置后,户均栽植优质红富士园2亩,引进新优品种后户均改造老果园2亩,可以带动安置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搬迁群众经济收入。2、立体间作种植产业模式利用迁出区的土地大力发展果品产业,加大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加大发展优质苹果力度,合理间作套种,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3、劳务输出模式移民安置后,充分发动闲散劳动力可外出务工,增加非农收入。经上述分析,安置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拟采用“基本口粮地 +果品产业+劳务输出”的发展模式。十、投资概算(一)投资概算依据1、水利项目依据甘水发2002608号文件甘肃省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以及2009年甘水发2009424号文件甘

37、肃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通知编制。2、交通项目依据甘交规划2002228号文件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估算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编制。3、民用建筑、供电等参照行业有关规定、标准和定额,结合项目具体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二)投资概算项目概算总投资735万元,其中: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50.4万元,占总投资的6.9%。其中: 人畜饮水工程15.2万元;道路建设16.76万元;农电线路18.44万元;2、 新建住宅637.6万元,占总投资的86.7%; 3、产业开发25万元,占3.4%;4、生态环境建设10万元,占总投资的1.4%6、其他费用12万元,占总投资的1.6%。其中:搬迁费

38、2.3万元;勘察设计费3.5万元;人员培训费2.5万元;项目管理费3.5万元(详见附表)。(三)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735万元。其中:1、申请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151万元,占总投资20.5%;2、整合其它专项资金35万元,占4.8%;3、地方配套12万元,占总投资的1.6%;4、群众自筹537万元,占总投资的73.1%。 十一、效益分析(1) 生态效益 迁出区实施生态恢复,重点是迁出区绿化结合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弃耕地与废弃庄基地一次性整体绿化,增加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山坡沟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减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安置区建设充分考虑了居民区绿化

39、,人工栽植景观林、花卉等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增加农田林网配套,减少了自然灾害,保障安置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二)社会效益易地搬迁是解决贫困区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方法,通过项目实施,可有效改善贫困地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极积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移民搬迁示范村对周边地区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三)经济效益(1)果品产业收入,项目完成后,安置区搬迁的115户503人,户均新建果园2亩,改造老果园2亩,全部实现间作套种,可增加收入19

40、.8万元,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93元。(2)劳务输出收入,在245人劳力中,约有30%即74人,外出务工增加非农收入,每人每年纯收入按8000元计,共实现纯收入59.2万元,人均1176元。由此,经测算,大寺坳村坳心社安置区农户总收入增加值79万元,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570元。(四)避灾效益迁出区现共有115户,503人。通过扶贫搬迁可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迁出农户可在安全、优越的条件下生存,远离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迁出区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的治理费用大大降低,利用一些简单的工程、生态措施就能够减少和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为国家、群众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特别是

41、人民群众可以安居乐业,生存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十二、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搞好协作县发改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负责地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规划制订、工作指导、督查调度、考核验收等工作,为项目建设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建设部门要以搬迁群众新宅建设为重点,全面抓好建设规划、论证、编制工作。科技部门要大力推广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搞好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农业部门要指导抓好设施瓜菜种植等。畜牧部门要指导移民村规模种草养畜,搞好各项技术服务工作。水务部门要以人畜饮水工程为重点,抓好小水利工程建设和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交通部门要着力解决村社道路不畅和等级低下的问

42、题。农行、农村信用社要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多方增加信贷规模,最大限度的解决移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电力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全力支持移民村组的农电建设。乡政府在项目实施上付总责。各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项目建设上,相互配合,全力支持,确保按期完成任务。(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一是要加大对安置区群众的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安置区群众要充分发挥当地产业发展的传统优势,借助县上提出加快贫困山区建设步伐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果品畜牧产业,在技术指导方面,定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

43、收入。二是要加大对安置区群众劳动技能的培训力度。要定期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家政服务、餐饮业、家电维修、电焊修理等方面对安置区群众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竟争市场的能力 。同时及时为他们提供用工信息,在社保部门配合下加大劳务输出 ,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收入。三是要加大对安置区群众的扶持力度。农业部门可以提供农药、蔬菜新品种,社保部门可以提供用工信息,搞好维权工作,水利部门要改善灌溉设施,民政部门可以发挥扶贫救济,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调动安置区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使他们脱贫致富。(三)政策配套,措施到位实行土地优惠。用于安置区的土地,实行无偿划拨,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

44、等相关手续。实行项目整合,优先为安置区安排道路、人饮、产业开发等项目和资金,一次移民,综合开发,全面发展。县直有关部门在安排本部门、本行业年度项目计划时,要主动与项目办公室衔接,听取项目办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积极为移民群众增产增收做出贡献。(四)加强管理,发挥效益一是严格按以工代赈项目管理的要求执行,项目实施方案由省上审批,单项工程设计按规定的限额审批;二是国家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实行工程建设法人制和工程施工质量行政追究制。四是为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落实,要求必须分户建卡;五是做好检查验收工作,实行检查验收结果全面负责制和公示制。(五)积极引导,增加收入积极引导、扶持移民群众运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移得出、住得下、富得起,从而真正达到“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五年稳定脱贫”的根本目标。(六)强化保障,发挥主动要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建设新家园。积极动员群众建设住房、安置区的基础设施等工程。据初步测算,由搬迁群众自建的住房,每平方米能够节省投资30-50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使搬迁群众珍惜这次重建家园的大好机会,激发他们积极寻求增收渠道、主动脱贫的热情。 平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