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7903962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班级:资勘1011 姓名:蒋国义 完成时间:2012.01.13 构造地质学设计报告(景陵峪综合地质报告)目录:一 地层概况4 1.1地层分析4 1.2地层接触关系5 1.3构造层6二 褶皱构造分析7 2.1青风岭大背斜7 2.2黄山下台向斜72.3黄村背斜 82.4景陵峪向斜82.5西山背斜9三 断层构造93.1 尖山-黄村正断层(F4)93.2二渡河-上台正断层 (F5)103.3 西山正断层(F6、F7)10四 岩体分析114.1侵入岩114.2喷出岩11五 构造演化史12 5.1第一构造层12 5.2第二构造层12 5.3第三构造层1

2、2 5.4第四构造层13六 总结13七 课程学习感想及体会14构造地质学设计报告此次使用的是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景陵峪地质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可以明显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及范柱国老师讲解,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及此次实习的心得体会等相关

3、内容。一 地层概况1.1地层分布:1.1.1下志留统(S1):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大理岩。1.1.2中志留统(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地层,代表性岩石为板岩。1.1.3中泥盆统(D2):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1.1.4上泥盆统(D3):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页岩。1.1.5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黄村地区和区庄、下台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白云岩。1.1.6 上石炭统(C

4、3):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区和黄山周围地区,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粉砂岩。1.1.7 二叠系(P):该地层主要在黄山地区出露分布,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小,近线状排列。代表性岩石为砂页岩夹煤。1.1.8下白垩统(K1):该地层在地表出露面积较小,仅有一小片呈层状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砂砾岩。1.1.9 上白垩统(K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黄村以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页岩。1.1.10 古新统(E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东部和南部,呈带状在景陵峪南部向东延伸,代表性岩石为页岩,粉砂岩,砂岩。1.1.1 全新统(Q4):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西南部,沿河谷

5、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1.2地层接触关系:1.2.1 整合接触:1.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3.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1.2.2不整合接触:1. 平行不整合接触: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西南方向西山处)2.角度不整合接触(1)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东北方向花岗岩侵入体处);(2)中泥盆统(D2)与全新统(Q4);(3)下中石炭统(C1+2)与全新统(Q4)。1.3构造层 1.3.1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对应加里东构造运动1

6、.3.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此时为我国的天山期,在地质年代表上对应于海西印支期(早泥盆世D1中三叠世T2)。1.3.3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在地质年代表上对应于燕山阶段晚期和喜马拉雅阶段初期,与中国的四川期(135Ma52Ma)相吻合。 1.3.4全新统(Q4)至今,对应于新阿尔卑斯阶段的后期。二 褶皱构造分析 2.1 青风岭大背斜 该背斜位于青风岭一带,呈北西南东向延伸,核部由下志留统(S1)及花岗岩侵入体组成,长约15.2km,宽约6.4km,长宽比约为31,即为穹隆构造。青风岭背斜两翼由中志留统(S2)、中

7、泥盆统(D2)与上泥盆统(D3)组成,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2 15)(35 40),南翼:(182 190)(45 50),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北倾,倾角在35到50之间。在组合类型上可以观察出此大背斜为复背斜,由景陵峪地质构造纲要图可以看出,北翼有两个小褶皱发育,南翼由四个小褶皱组合而成,同时,沿其大背斜的核部和F5正断层,核部较老地层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被花岗岩(4)侵入,在西北部(羊山西侧)和东部(青风岭南侧)红地地区地层被风化剥蚀均有基花岗岩体(4)出露,且出露面积较大约为10 km2。形成时代为:由地层的不整合关系不容易直接判断出褶皱的形

8、成时代,但可以根据断层F5将其南翼错断,可以推测出先形成褶皱,而后发育断层,则可以大概确定其形成时代为上泥盆统(D3)之后。2.2 黄山下台向斜 该向斜主要位于该区西部黄山南北两侧和下台地区,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二叠系(P)地层,出露区长约18km,宽约4.5km,平面呈条带状分布,长宽比约为41,为短轴褶皱,两翼为地层为上石炭统(C3)、下中石炭统(C1+2)和上泥盆统(D3)、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80 189)(42 46),南翼:(5 15)(40 55),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基本呈对称分布,根据轴面产状可以看作是直立褶皱,翼间角约20,为紧闭褶皱。形成时代

9、为:由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其形成时代为:二叠系(P)之后,上白垩统(K2)之前。2.3 黄村背斜 该背斜主要位于黄村地区,轴线呈东西方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D2)地层,在地质图西侧,尖山南西发向地质图边缘,仅出露一小片区域,不足1km2,图上出露地层大部分为上泥盆统(D3),核部长约为17 km,宽约为1.2 km,长宽比101,为典型线性背斜褶皱,两翼为上泥盆统(D3)和下中石炭统(C1+2)地层,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5 20)(30 40),南翼:(192 200)(30 57),两翼倾角变化较大,但基本呈对称分布,轴面近直立。该背斜沿其延伸方向有一大断层发育。如景陵峪地质图

10、AB剖面图所示。2.4 景陵峪向斜 该向斜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轴线呈NWSE方向,核部为上石炭统(C3)长约10 km,宽约2km,长宽比约为51,两翼由下中石炭统(C1+2)和上泥盆统(D3)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80 200)(50 55),南翼:(5 20)(42 47),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向南倾斜,倾角在 42到55之间。如景陵峪地质图CD剖面图所示。形成时代为: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出其形成时代为:上石炭统(C3)之后,下白垩统(K1)之前。2.5 西山背斜 该背斜位于西山一带,轴面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中志留统(S2)地层,长约

11、6.5 km,宽约为2.5 km,长宽比约为:31,据其的长宽比为穹隆构造,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与下中石炭统(C1+2),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0 15)(40 50),南翼:(165 170)(33 42),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近直立。形成时代为: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出其形成时代为:下中石炭统(C1+2)三 断层构造3.1 尖山-黄村正断层 (F4)该断层主要分布于尖山黄村地区,断层走向为NWSE,全长约为14.3km,断层面产状为(192 200)(75 85),上盘由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地层组成,下盘

12、亦由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地层组成。 被该断层错断的最新地层下中石炭统(C1+2)地层,未被其错断的最老地层为上白垩统(K2)地层,则可以推断该断层的形成时代为下中石炭统(C1+2)之后,上白垩统(K2)之前。此外,由断层面的产状可以看出断层面倾角较大,延伸较远。 3.2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 (F5)该断层分布于二渡河上台地区,断层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全长约为14.5km,断层倾角约为75到85,上盘主要由下志留统(S1)、中泥盆统(D2)和上泥盆统(D3)组成,下盘主要发育于志留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同时,该断层横切羊山青风岭大背斜的南翼,形成纵断层。由于该地质图的覆盖面积

13、有限,通过断层形成时代的判断规则,只能判断该断层形成于下中石炭统(C1+2)之后,延伸较远。 3.3 西山正断层(F6、F7)本区主要分布于西山地区,有F6,F7两个断层。 3.3.1 F6断层呈南北走向,倾向向东全长约为3.7km,断层面倾角约为82,上盘由泥盆系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地层和中下石炭统(C1+2)地层组成,下盘由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和上泥盆统(D3)地层组成。3.3.2 F7断层走向也是南北方向,全长约为2.2km,倾向向西,倾角为75。上盘由泥盆系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地层和中下石炭统(C1+2)地层组成,下盘亦由泥盆系中泥盆统(D2)

14、、上泥盆统(D3)地层和中下石炭统(C1+2)地层组成。两断层的走向与西山背斜的轴向基本垂直,为横断层,根据其核部宽窄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为两断层均为正断层,在断层组合形态上.四 岩体分析4.1 侵入岩 在景陵峪地质图中,羊山红山花岗岩侵入体,分布在羊山(正北方向)和红山(北东方向),为花岗岩侵入体,出露面积总共约为10km2,面积较大;由花岗岩侵入体的分布和出露产状推测出其侵入时代为:中泥盆统(D2)之后;与围岩为不整合接触。4.2 喷出岩 在景陵峪地质图中平望岗喷出玄武岩,分布在平望岗地区(东南方向),为喷出型玄武岩,出露面积总共约为2 km2,面积较小;本区的基性熔岩为玄武岩,由于其存在

15、分布于上白垩统(K2)和古新统(E1)的接触带上,则可以推测岩浆岩的侵入时期为古新统(E1)沿两地层的接触带挤压围岩最终冷凝成为侵入岩体。五构造发展演化史景陵峪地区构造发展演化史:本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大地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构造运动明显,并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将景陵峪地区划分为四个构造层。构造层表述如下:5.1第一构造层: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此时为中国祁连期(早寒武世?1早泥盆世D1)对应于加里东阶段,该时期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逐渐形成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地层,他们之间是整合接触关系。由于构造运动作用,受中国祁连期

16、构造作用的影响,该地层形成一背斜构造,走向近东西,主应力方向为北西方向,与中国祁连期在秦皇岛地区主应力方向迹线基本平行,随着应力的逐渐作用,三条逆掩断层开始发育,之后地壳开始抬升,早期沉积地层开始遭受风化剥蚀。5.2第二构造层: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此时为我国的天山期,在地质年代表上对应于海西印支期(早泥盆世D1中三叠世T2),该时期地层呈现下降趋势,接受沉积,逐渐形成第二构造层中的各个地层,在逐渐沉积到下中石炭统(C1+2)之后,地层受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地层开始发生弯曲变形而表现出相对的抬升趋势,证据为上石炭统(C3)地

17、层厚度与下中石炭统(C1+2)地层厚度在同等沉积时间内比较明显变薄。随地质应力的逐渐作用,该地区几乎全部的褶皱和断层在这个时期开始发育形成,同时又有酸性岩浆在地球内部的影响下沿着断层和褶皱的核部等地层相对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冷凝成为花岗岩,之后地壳开始上升,遭受风化剥蚀。5.3 第三构造层: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在地质年代表上对应于燕山阶段晚期和喜马拉雅阶段初期,与中国的四川期(135Ma52Ma)相吻合,此时期该地层表现为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表现在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之后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多级弯曲。此外,上白垩统(K2)时

18、期,局部发生熔浆溢流,表现在喷出基性岩(玄武岩)的存在于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地层之间。之后地层上升,遭受风化剥蚀。5.4第四构造层:全新统(Q4)至今,对应于新阿尔卑斯阶段的后期,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全新统(Q4)地层,且它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之后地壳上升,遭受剥蚀至今。 本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发生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现在复杂的地质构造。六 总结通过对此次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景陵峪综合地质报告)的学习,让自己能够清楚的对地质图进行分析以及掌握地质图分析的步骤及方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对自己以后再生产实习单位遇到类似问题有了思路及想法。同时也加强了我

19、对构造地质学的掌握及了解,使我对构造地质学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及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有实际的生产意义。通过对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的学习使我对画图认识中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七课程设计体会及感想此次课程设计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了我们读图、识图、作图以及提高我们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综合读图及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感觉自己对构造地质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是一门很好的学习课程!同时,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不足,最主要的是对读图,识图,画图方面存在不能把握全局观念,不能完全表达清楚图中所看到的现象。希望自己在以后学习及实践中有新的进步,新的理解。最后希望老师们能多多提供我们像这样的实践性学习机会,以增强我们的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能力,也希望我们的此次课程设计能够圆满完成!最后要感谢范柱国老师在其中对我的指导及同学们的帮助,让我能够以顺利的完成此次实习任务,在这里非常感谢!附图一(景陵峪地质AB剖面):附图二(景陵峪地质CD剖面图): 附图三(景陵峪构造纲要图):1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