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途径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7751604 上传时间:2021-11-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途径(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为什么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里从经济理论的层面作一些分析。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同。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一般以GDP、GNP等指标来核算和反映。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还包括经济结构转变以及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的变化和提升。从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都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为应对国际金融

2、危机,各国都在大力推进经济调整。例如,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回归实体经济,加强出口;美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世界经济的调整和变化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意味着国际贸易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那种高速增长状态,我国必须调整过度依赖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事实上,过度依赖外需也不符合大国经济的特征。大国的国内市场广阔,具有巨大的内需优势,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 资源、环境压力使得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遵循比较优势理论,走低成本、低价格的路线。低成本模式把资源、环境、劳动力的成本压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并没有反映这些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和真实社会成本,致使资源、环境承

3、受着巨大压力,不堪重负;而近年来一些地区陆续发生民工荒,可以说就是市场对既有发展模式的反应。低成本模式虽然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先天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是经济增长靠的是低成本而不是创新,而且低成本的增长也不利于创新;二是长期实行低工资,直接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影响扩大内需;三是低成本战略通常适用于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领域,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地区和国家加入这类产业领域的竞争时,建立在低成本之上的优势就会被削弱以至消失。面对约束条件的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应当更加重视GDP的质量和构成。改革开放以来

4、,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如果说以前我们必须重视经济发展速度、重视经济总量,那么,现在就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就要看GDP的内容,看它的实际构成。马克思在讲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时强调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仅要看价值量而且要看使用价值的性质和构成。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清朝后期,虽然我国GDP的规模很大,但由于其构成是茶叶、蚕茧、瓷器等,而西方国家的GDP构成则是机器设备、坚船利炮,结果我们还是落后,加上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最终是被动挨打。这说明,要提升一国的竞争力,必须改善GDP的构成。如果我国的GDP是由世界领先的技术、关键领域的知识产权、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5、构成的,那么,我国经济的素质和竞争力就是领先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取得了实效。加快自主创新和高级生产要素培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形成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便宜的所谓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得益于此,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也根源于此,如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内需严重不足、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竞争力等。事实上,我们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存在一定误解的。首先,比较优势是18、19世纪产业发展比较粗糙、静态的自然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物。而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的高级生产要素以及创新在经济生活中

6、居于主导地位。在变化了的形势下,依靠静态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许多先天不足。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一些不具备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家依靠人民的努力、高级生产要素的丰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时代变了,高级生产要素和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自然资源等方面的静态比较优势。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更适合在一国范围内发挥作用,当把它应用到世界范围的时候,则应当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最早提出把比较优势应用到世界范围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对于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则是持批评态度的,如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认为这是不平等的交换。从我国的实践

7、来看,我们发挥比较优势,给发达国家提供了价格低廉的消费品,但发达国家却很少用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来和我们交换。所以说,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靠传统的比较优势完成了必要的积累,那么,在经济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就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和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好企业与政府各自的积极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界定企业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采用何种发展模式体现着企业对资源约束和市场条件的反应。例如,马克思在讲到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

8、变时认为,这是耕作者对土地从充裕到稀缺的反应。在土地充裕时选择粗放经营是有利的,而当耕作已经发达到一定的水平,地力已经相应消耗的时候,资本(在这里同时指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才会成为土地耕作上的决定要素。换言之,此时的资源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土地稀缺了,以资本和技术代替稀缺的土地更为有利,于是发展模式就由粗放经营转向了集约经营。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能够成为主体,还在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实现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主体。马克思指出,驱动企业创新的是追求超额利润的冲动。哪个企业率先创新,哪个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回报,就可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我们看到,在三次工业革命中都涌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知

9、名企业,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转变。这也说明,企业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就必须更好地回应时代的要求。首先,应有危机意识,并善于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尤其是认识到静态的初级生产要素的竞争力是有限的,要着力于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其次,应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和发展惯性,不断地超越自我,否则就会被别的企业超越。第三,应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政府虽然不能代替企业,但可以创造环境,提升企业活力,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提供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例如,一家燃煤工厂污染了河流,它在使用煤炭的同时实际上也使用了一些社会资

10、源。然而,如果这家工厂只为煤炭的成本付费而不对污染水资源付费,那么,企业就只会在乎煤炭的有效利用,而不会在乎水资源的污染,从而造成企业的一部分成本由社会负担的外部性问题。这说明,政府的政策应当使价格完整地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应当促使企业把社会为其负担的成本内部化,以充分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政府应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着力培育高级生产要素。文化教育、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基础科学、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些领域投资的收益会惠及整个社会,而单个企业缺乏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承担起责任。第三,政府应着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竞争,竞争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平竞争的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的优势。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需要最大限度地遏制垄断。垄断利润通常以影响全局的经济发展效率为代价,而且一旦在开放的环境里竞争,垄断者的先天不足就会暴露无遗。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应尽可能减少直接补贴产业和企业。直接补贴企业和产业会扭曲市场信号、妨碍公平竞争,最终不利于产业素质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马克思认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而平均利润的形成取决于平等的竞争。第四,应发挥好政绩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政府克服GDP崇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