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7704681 上传时间:2021-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论文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论文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论文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分析了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1-00

2、49-02 感恩是指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它要求人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记不快乐的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被表述为仁、义、孝等,是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今天的中职生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本就思想不成熟的中职生深受影响。他们功利主义严重,心灵沟通少,情感交流缺失,人际关系冷漠,我行我素,瞧不起父母、教师,不懂感恩,甚至在社会上、校园里动不动就因细微小事吵架、斗殴,这已严重影响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

3、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中职生养成识恩德、感恩的习惯。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胸怀宽广,人际关系和谐,学业事业成功,可实现校园和谐、社会稳定。 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以己为中心,人情冷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的束缚,向陌生化演变。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较大部分中职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对恩情视为应该。有些中职生对别人的帮助无动于衷,不懂得知恩图报,甚至还以可

4、怜的自尊为借口。例如:这几年来,我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受助于香港慈善机构梅州分会一千元港币作学费,据我在上课时的随机调查,几乎没有学生写过感谢信,也没有学生邮寄过明信片之类的物品感谢过那些热心人士,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那是应该的。 孝心减退,理所当然地索取中职生正值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存在着内心困惑、逆反和感恩意识淡薄问题。中职生的道德判断力不强,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缺乏辩证理解,把握不了主流,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中职生认为能知道自己偶像的出生年月、生肖、星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不知道自己父母亲的生日是无所谓的事情;认为在学校里遇见教师不打招呼,

5、也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我上过课,因为这位教师曾经批评过我……另外,他们内心也许在感激父母,感激老师,但基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教师的感激之情。 社会责任事不关己有较大部分中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在情感上被动地获取,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己为中心的不知回报的性格特征。在学习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一切围着智能转,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样成长起来的中职生很少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他们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

6、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他们极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例如,有两名学生推着自行车站在校门口闲聊,校门偏窄,他俩已占据了路宽的二分之一,这时,放学了,大量学生、教师通过此地。但这俩名学生依旧站在那儿阻塞交通。有教师上前劝其避让,他们不但不离去,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们不会让路呀? 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 独生子女,家长溺爱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独生子女受几代人的关怀,尤其是祖父母更是溺爱他们,凡事包办,甚少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已习以为常

7、,把索取都看作是理所当然。进入中职学校后,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既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知道感谢教师的谆谆教诲。另外,他们普遍不爱惜财物,尤其是公物,对己不克制,做事不尽力,在学校高消费、低成绩、难管理。例如,我校三令五申强调爱护公物,但教室门、走廊防护网、卫生间设备仍遭学生严重破坏。又如,一次期中开卷考试,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计算机班就有七八个学生只取得十几分、二十几分,这显然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智商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在考试时仍能安然入睡。难道学生不知道缴纳学费后来学校干什么?不知道学费来自于家长的辛勤汗水?不知道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二

8、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情感教育。而现在,改革开放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彻底改变,绝大多数人已不愁吃不愁穿了,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事不用你管。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是理所应当,不必多想,缺乏感恩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缺少爱心,缺乏责任感。 学校教育,重技轻德一些中职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过多地把学校中心工作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强调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德育。校园缺乏感恩的文化氛围,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感恩教育很难实

9、质性地进入中职课堂的教育范畴,学校的道德教育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很多学生出现了品行障碍或发展偏差,诸如知行脱节、表里不一、自我中心,人际冷漠、价值迷失等。学校是有责任的。例如,有十几位机电专业的学生被一家冰箱厂录用去实习,第一天报到,就要求厂方让他们当师傅,不要再有试用期,在厂方没有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竟然集体旷工。 社会环境,急功近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开始具体化、表面化,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直接性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致富信息被无限放大现象,人们内心产生的不公平感和致富机会与致富能力的相对剥夺感也被迅速激发和

10、强化。当感恩文化被人们遗忘和忽略,社会生活中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道德领域的非正义集体无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优胜劣汰的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一些人过分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自由,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也给知恩图报的人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例如,班级分配劳动任务,有的学生不愿听从班主任的安排,总认为这是学校应该请杂工来做的,学生是交了学费的,来学校是学技能的。 p class=

11、 对中职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搭建教育平台,营造和谐校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对形成和发展中职生的感恩情怀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职校作为中职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师生之间 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

12、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学生之间应建立更加温馨、充满友爱的伙伴关系。例如,当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们齐声高呼老师好时,教师应该礼貌地回应一声同学们好。在校园或其他场所,若教师遇见学生,可放下架子先向学生打招呼,这样亲近学生,甚至会让学生感动。久而久之,教师的言传身教必然会让学生理解亲情,接纳他人;必然会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必然会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谦和、礼貌、尊重父母和师长的人。中职学校应成立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其活动模式可以是:首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为中心组织

13、学生学习真实感人的感恩事例,或组织学生讲述你知道的感恩事例,然后组织学生到国旗下进行感恩宣誓。其次,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以感恩为中心内容编写黑板报、橱窗评比,或让班主任引导学生给父母书写感恩家信。再次,由各专业班级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最后,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评选校园感恩人物并由学校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教会知恩、识恩,增强感恩情怀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识恩,那就不可能感恩。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教师应先教会学生知恩、识恩。对此教师可用的方法有很多,现列举两例。例一,可引用日本教师的方法:日本有位教师让学生问明妈妈他(她)出生时的重量,到校后告诉教师。上课时,教师宣布做体验十

14、月怀胎娘辛苦的游戏,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袋子装上与每个学生出生时相等重量的沙子,让学生把沙袋挂在肚子上一节课的时间。拆卸袋子后,教师让每位学生谈谈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感受。据说,现场就有许多学生被感动得哭了。例二,可引导学生理解压岁钱后面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们收过压岁钱吗?学生回答肯定有!给钱的都是哪些人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完,教师可这样再问学生:路人有没有给过你压岁钱?为什么?当学生愣着时,教师便可郑重地告诉学生:压岁钱是亲情(友情)之体现!当学生知恩、识恩之后,教师就应引领学生知恩图报,指明学生报恩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父母文明礼貌懂事的好孩子,在校读书不让父母担心,以诚意和实际行动

15、多做善事。感恩教育是道德和情感的教育,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过程都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才能打动、感化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学校可定期组织由学生、家长参加亲情活动。通过系列亲情活动,纠正一些家长教育其子女的落后意识、认识偏差等问题,号召家长从自身做起,做好榜样,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善于利用亲子关系互动来构建家庭教育中的感恩体系。例如,当孩子生日时,家长可给孩子打电话说说祝福的话,或自制贺卡,或购买小礼物寄给孩子,让孩子体会无限的父

16、母之爱,感受父母带来的无比快乐!亲情活动既能充分让家长表达对孩子的爱,又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对父母、长辈表达悔改、感谢之情的机会。可以相信,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承诺,肯定是纯正真诚的承诺。人贵有自知之明,许多人都想给公众留下美好形象,都不想丑化自己。所以,亲情活动一定能增强中职生的感恩情怀。 矫正认识偏差,实践奉献爱心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现象。当中职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形成一种负面心态。例如,有的人是真的做了好事,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应引导学生把它理解为家事,应心怀仁爱,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支持和

17、宣传社会正面典型。绝不应该把自己仅仅当成看客,以挑剔的眼光盯着国家为我做了什么。应该多想想,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受到过许多恩泽,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等。只有学会感恩,少些抱怨,多些宽容,才会快乐。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是磨练人、锻炼人的有效手段。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可能,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真切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对中职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可引导学生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家乡,或让他们做社会

18、调查,或让他们访问一些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这样,通过所做、所闻来激发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的深切情感。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应是中职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使中职生知恩、识恩。学会感恩,学生走向社会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才不会怨天尤人,才会懂得理解人、同情人,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J.桂海论丛,2008,(6). 2李华臣,贺伟.浅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山东

19、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3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 4黎进,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7,(1). 5刘卫琴.感恩意识及感恩教育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6范开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7李荣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 8罗来新.初中独生子女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 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

20、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

21、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22、,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