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的开发利用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7602279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析苏州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的开发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苏州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的开发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苏州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的开发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浅析苏州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的开发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苏州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的开发利用(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析苏州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的开发利用 摘要:本文将结合苏州地铁1号线及其沿线的苏州市域内的主要旅游景点,基于地铁资源的剖析,融入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理论,对于苏州地铁1号线的潜在旅游价值进行探究,试图构建地铁1号线的特色都市旅游系统,提出优化框架和策略。 关键词: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苏州特色都市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 A 1概念引入旅游资源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物,与中国

2、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 事实上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便是吸引旅游者,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交通压力的日益突显,苏州开始进入轨道交通时代。综合国内各学者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借鉴国外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地铁不仅提供快速的交通条件,其本身也可以作为城市内部旅游资源单体间的纽带以及城市文化内涵的传输者。 当然,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概念。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苏州轨道交通目前并未成为已开发完善的城市旅游资源,但随着轨道

3、交通的完善、在地铁站内部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逐步融入苏州特色文化元素,轨道交通将成为苏州重要的旅游空间资源。因此,重视轨道交通的潜在开发利用价值对于苏州的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苏州地铁1号线旅游性开发与利用 随着地铁1号线的启动,苏州开始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地铁1号线除了具备贯通东西片区,缓解交通压力外,仍具有一个潜在的价值城市地下空间旅游资源。我们所熟识的多为城市地上空间的旅游景观,而对地下空间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探究涉及甚少。随着地下交通的推进,地铁不再单单作为交通工具,还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将城市各功能组团的核心价值,通过元素提炼融入到地铁站的景观设计中,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对

4、于苏州这样城市特色鲜明的地区尤为重要。 2.1苏州地铁1号线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2.1.1开发与利用现状 景观设计主题分析 地铁1号线站点主要特色主题要素示意 在景观设计上,苏州地铁站,以白墙灰瓦的地铁出入口、宽敞明亮的站台、清晰典雅的指示牌,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苏州“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各个站点根据线路站点的不同区域特色,打造不同的人文主题。 地铁1号线其中9个站点,有进行特色要素的融入设计。涵盖高新区、古城区、园区。高新区的站点设计内容侧重苏州自然、文化的传承和童心、生命的萌发,包括木渎站、玉山公园站、儿童乐园站;古城区的站点艺术设计侧重传统和当代吴文化传承,包括广济路站、乐桥站、仓街站;

5、园区的站点艺术设计侧重现代科技和人文精神,将承载于星港街站、科文中心站、星湖街站。 2)景观设计特色元素分析 沿线24个车站的地面风亭及出入口等附属建筑,古色古香,与站点周边风貌融为一体。特别是室内装修各有本土特色,成为展示“吴文化”的连接点。如人民路为代表的古城区车站,以黑白灰为基调,造型简洁明快,寓意古城的“古韵今风”;以玉山公园为代表的高新区车站,引入清新的蓝、绿色,在建筑小品的选择上也偏重简洁明了,寓意新区的“青山绿水”;而工业园区的车站则以暖色调为主,代表着活力与奔放。在一些空间较为宽敞的站点墙面、顶面设置艺术墙,以苏州历朝历代的名人等为背景,表达站点周围的人文、历史,成为一幅穿越苏

6、州过去和未来的地下长卷。 2.1.2与沿线主要景点关系阐述 地铁1号线很大程度上是与干将路重合的,干将路是极具苏州特色的城市主要道路,如果说干将路是苏州城市特色的地上空间景观,那么可以将苏州地铁1号线定义为干将路地上空间景观的地下空间延续。 地铁1号线将木渎主要景区、苏州乐园、观前景区及金鸡湖景区串联起来,完成了从自然到人文到现代旅游景观的穿越。由于地铁交通的便捷性,各串联景点也随之得到更多的注意。然而,在各不同特色的区域,站点的设计并没有与这些景点结合,比如观前景区的站点设计应该是古色古香的,应该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区域的。 2.2苏州地铁1号线旅游开发利用景观规划设计对策研究 很多人认为,自然

7、景观是审美的目标、观赏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需要人们去设计。因此,旅游界对于景观设计并不敏感。然而,地铁是一种人造的旅游景观,对景观规划设计有着独特的需求。只有恰当的融入苏州的特色元素,才能够成为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城市旅游资源。 2.2.1景观设计地域化 “旅游景观”之所以区别普通的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在于旅游景观的地域性,地域性本身就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景观设计,必须服务于旅游项目的定位,在地域性的整合下,形成项目的独特吸引力,凸显“独特性卖点”。例如苏州,地铁的古城区段景观设计就应该是江南古色古香、雅致的,这才能将旅游者带入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空间,在候车及步行的时间内,

8、细致感受城市的文化内涵,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有时比真实的苏州园林更为长久。 2.2.2景观设计生态化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们对“景观”,尤其是“旅游景观”,越来越强调生态模式。相应的景观生态技术,包括生态材质运用,本土化植物配置,低耗能技术应用,绿色植物环境,环保材料与技术等等。这一旅游景观设计的要点,并没有在苏州地铁1号线中有所体现,如果说生态技术的引入需要大量资金,那么本土化植物的引入应该是可借鉴的措施。比如在地铁站进出口可设置本土特色的绿色植株、景观小品,旅游者即使不选取地铁作为交通手段,特色鲜明的景观小品仍可给旅游者留有印象。 2.3苏州地铁1号线旅游开发利用策略

9、研究 2.3.1从交通环境优化的角度 都市旅游的形象从游客进入城市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真实的在游客脑中形成,“行”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游客形成完整印象的载体,所以交通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心理。 2.3.2从城市文化彰显的角度 按照混沌文化理论的说法,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又塑造出不同的文化个体,这个文化个体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有些文化性格是未开掘的隐形的,要通过城市的具体载体融入城市文化来放大城市的文化性格。地铁交通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贯穿城市、舒适便捷。 2.3.3从旅游品牌建设的角度 从世界著名的城市地铁运营案例来看,地铁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高程度就是创

10、建形成独有的品牌,如伦敦地铁、巴黎地铁、香港地铁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铁品牌。地铁旅游资源的推进就是为了能够创建独有的地铁品牌,进而为其都市旅游品牌的打造走出关键的一步。 3苏州地铁线路远景旅游开发利用分析 由规划图可知,远期苏州轨道交通将覆盖苏州市域,市域范围内的主要旅游资源都将通过发达的轨道交通串联起来。然而,将每一条轨道线路进行特色旅游景观设计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应当选取与苏州市域范围内的主要景观连接度较高的线路,对其进行特色设计。一方面,旅游景点多的线路旅游者选乘的几率较大,也可以较好的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另一方面,在讲究“亮点效应”的旅游景观设计中,应当主次分明,才能凸显旅游线路的特殊性。 4 结语 本文基于苏州地铁资源的潜在性旅游价值,从苏州都市旅游的串联与提升的视角出发,以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理论为角度进行切入,结合苏州地铁实际资源和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尝试构建苏州特色的地铁资源旅游系统,并以此来彰显苏州都市旅游形象、深化都市旅游产品、拓展都市旅游空间,充分诊释地铁资源的旅游发展要义,全面利用地铁资源以服务于苏州都市旅游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可,周琳,于惠中.地铁经济对南京江宁区旅游形象建设作用探究J.科技风.2011年4月 2 郑凯.景观设计要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第13期 3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