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7499027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2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汉字构型学讲座前言 第 一 讲 汉字的性质 第 二 讲 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 第 三 讲 构形与构意 第 四 讲 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 第 五 讲 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 第 六 讲 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 第 七 讲 汉字的构形模式(上) 第 八 讲 汉字的构形模式(下) 第 九 讲 汉字的构形属性与构意讲解 第 十 讲 汉字构形的共时相关关系 第十一讲 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 第十二讲 汉字构形系统 第十三讲 汉字构形规律与汉字教学 前 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

2、字学,入门都很困难。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

3、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

4、、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为了考验这些最基本的原理是否平易,能不能被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接受,1995年,我应中国教育报的约稿,用一整年的时间,在语言文字版连载了汉字构形学讲座,同时把汉字构形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引进了由我主编的北京市小学教师自学考试的教材汉字汉语基础,在此过程中,我收到

5、了许许多多中小学老师的来信,帮助我进一步把汉字构形学的基础原理完善和进一步通俗化。在2000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和香港召开的2000年国际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把汉字构形学讲座略作修改,配合我所作的汉字教学原理和各类教学方法的阶段适应性及评估的发言,印给老师们征求意见。在得到意见反馈后,我对汉字构形学讲座作了修改补充,把它印出来,以便就教于专家与同行。这本汉字构形学讲座的小册子,是在中国教育报连载的十二讲基础上多次修改补充的,希望用最少的篇幅把在识字教学里能用和比较好用的部分凝缩起来讲一讲,因此,我第一追求的是简要和平易,而不追求高深。汉字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哪些属于最基础的,很难

6、把握。要简要,就容易挂一漏万;要平易,就难以透彻。还有许多问题,只有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一书出版时再涉及了。 感谢在基础教学第一线的许多老师,他们从1995年至今,一直在帮助我把汉字构形学和汉字教学结合起来,并且告诉我哪些内容还需要增补,使这个讲座从中国教育报的2。1万字增加到现在的4。7万字。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引发更多的人重视汉字学基础理论的探讨,重视汉字学基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王 宁20019第一讲 汉字的性质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即使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六百多年。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

7、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而进入计算机,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讨论汉字构形问题,首先要明确汉字的性质,因为,不同性质的文字,构形的依据是不同的,维系字与字关系的纽带也不同,分析它们个体构形与构形系统的方法也会完全不同。不明确汉字的性质,就无法讨论汉字的构形问题。讨论文字的性质要依据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所以,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第

8、二,文字有自己的演变历史,有些文字比如汉字还有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历史,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要看这种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考察汉字的性质,应当考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两周金文、秦代小篆,直至隶变、楷化,从古至今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是否有变化的趋势。 第三,文字不是孤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的,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构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应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根据第一个原则,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

9、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 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5051页)其中“有时是字母的”一句,引自高译原文,应作“有时是由字母表示的音素的”理解。“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一句,高名凯原译为“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伍铁平根据法语原文校正。本处引用根据伍校改正。我们在这里引用索绪尔的说法,是因为在根本原则上,他和我们

10、的想法一致:他把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分为两个大类,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出发的。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音。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根据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从历代汉字的构形系统考察,各共时平面上的汉字的整体系统,都是按表意原则维系的。拿汉字和英文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二者构形依据的不同。例如,英语book直接拼出了意义为“书”的这个词的声音而成

11、为这个词的载体。汉语“册”则用皮纬穿竹简的形态表达了它所记录的书册一词的意义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 需要说明的是,就两种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而言,它们既是语言的载体,音与义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两大要素,当然同时记录了语言的音与义,表音文字绝非只记录音而与义无关,表意文字也不是只记录义而“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在记录语言的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区别。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一样,它的符号都是“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只是他们连接词的纽带有的是语音,有的是意义而已。为了不把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和它构形的依据混淆,更准确的称谓应当说,英文是拼音文字,汉字是构意文字。有些理论认为,世界文字发展要经历表

12、形(象形)、表意、表音三个阶段,从这个理论出发,它们认为表意文字处于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必然要继续发展为拼音文字。这个说法首先是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事实,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并不一定都经历三个阶段,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例如非洲的古埃及文字,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都经历过由图画文字向表意文字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些表意文字很快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变得不可释读了,它们虽然经历了三个阶段,但是就发展趋势而言,向表音发展是其趋势。汉字也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延续图画象形文字的发展趋势是表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

13、特点,一方面又不断地为了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而进行了内部调整,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具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象汉字一样的表意文字还有不少,它们虽然没有汉字这么长的发展历史,但也绝不是“三阶段论”所能概括的。我们主张“世界文字发展两种趋势” 论,不同意“三阶段论”的观点。 根据第二个原则,我们需要讨论汉字在漫长岁月的不间断发展变化中,是否一直属于表意文字,是否有向表音体系发展的趋势。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汉字常要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

14、造形义统一的新局面。例如,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后,汉字总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砲”本从“石”,火药发明后,形体演变为从“火”的“炮”。“快”在唐宋本有从“马”的俗字,写作“駃”,交通发达后,马不再代表最佳速度,就由表示“快感”的意义“快”引申了等等。再如,当原初构形的意图因符形演变而淡化,汉字便采取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意功能。象形字加义符的如“纹”、“韮”,会意或形声字已经有了相关的义符再度累加的如“捋”、“援”、“歌”等。这些都说明,汉字总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即时互相转化(口语被记录,则转化为书

15、面语;书面语被读出或唱诵,则转化为口语),在此过程中,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烈,加之有些抽象意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生了一批同音借用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字为符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戚”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舍弃”字,“介”的本意是“甲介”而借作“疆介”字等等。但是,表意的汉字群体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异”作用,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关的义符,分别写作“慼”、“捨”、“界”等,再度义化。正因为如此,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形声字是以义符为纲,并利用声符作为别词手段的。第三,汉字职能的发挥

16、,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和辩认。就书写而言,人们终是希望符号简单易写;而就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丰满易识。然而越简化,就越易丢掉信息,给识别带来困难;追求信息量大、区别度大,又难免增加符形的繁度,给记录增加负担。二者的要求是矛盾的。汉字就在这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调节字形的杠杆是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总是不断减少构件与笔画,来减少书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但是,这种简化一般是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进行的。汉字在第一次规范的时候作过一次有意识的省减,这就是从大篆到小篆的省减,这次省减主要是省去多余的部件。例如:大篆很多从礜的字

17、,小篆都改从辫大篆“集”作亮,小篆作谅大篆“流”作骀,小篆作骁大篆“涉”作骅,小篆作骈这是一次人为的自觉简化。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隶变,是一次自发的简化,简化的力度很大,但是,汉代碑刻的隶书文字经过归纳整理后,表意性尚存的占91左右,马王堆出土帛书传抄上古典籍的隶书文字,保留表意性的占89以上。现代汉字形声字已达90以上,义符的表义能度也较好地保留下来。这些都表明,在历史上,汉字不论怎么简化,都不会把应有的意义信息全部舍弃,决定简化程度的下限,一般是汉字表意特性的保留。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汉字向表音发展的趋势,只看到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事实。根据第三个原则,我们需要考察汉字不同类型的符号是否都能列

18、入表意体系。其中特别需要论证的,是带有示音构件的形声字是否仍然可以在表意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早期形声字主要有三个来源:强化形声字。象形字构成以后,由于识别的需要,为它增加一定的信息。有的增加声音信息,如象形字“星”加“生”,象形字“雞”加“奚”等。这种用声音来强化象形字的方式,很快就没有能产量,不再用来构字了。另一种强化形声字,就是前面所说的,象形字的象物性淡化以后,加表义构件强化它的意义类别从而使原字转化为声符的形声字。分化形声字。分三种情况:第一种,借义分化,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假借字与本字共用一字,加表义构件将它们分化。例如:“房舍”与“舍弃”因假借共用一字,加“扌”作“捨”,表示“舍弃

19、”。“亲戚”和“悲戚”因假借共用一字,加“心”作“慼”表示“悲戚”等。第二种,广义分化,早期一个字表示的意义比较宽泛,后来为了区别,分别加表义构件或另改表义构件分化为意义指向更具体的字。例如:“介”加表义构件分化为“界”、“紒”等字。“和”改表义构件分化为“盉”、“龢”等字。第三种,引义分化,当字所记录的词引申出新的意义时,加或改表义构件分化出新字。例如:“止”由“脚”的意思引申为出“停止”义,“脚”义改写为“趾”,再引申为“地点”义,分化出“址”。“窄”由“狭迫”义引申出“压迫”义,分化出“榨”。“化”由“变化”义引申出“差错”义,分化出“讹”。类化形声字。形声字的格局形成后,有些本来不是形

20、声字的字,受同类字的影响也加上了义符。例如,“示”部形声字形成后,“禮”、“福”等字因类化而加义符“示”。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结果。用加声符来强化象形字的方法所以很快就不再使用,正是因为这种做法没有增加意义信息,与表意文字的性质不相适应。而其它几类形声字,所增加的都是意义信息,声符是因为加义符被动转化而成的。所以,形声字是以义符为纲的。当形声字的声义结合的格局形成后,也有一些字是由一个义符和一个音符合成的,这种形声字也是以义符为纲,以音符作为区别手段的。正因为汉字的声符不需要准确标音,没有引读作用,所以,汉字才能超时代,超方言。也是因为

21、汉字的表音机制很不完备,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才是十分重要的。如前所述,汉字的形声字虽然有很大比例,但形声字的声符本来就是用近似的声音来起别词作用的,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声符对形声字的直接标音作用更加弱化。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音符号来协助标音,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弥补表意汉字不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汉字的表意性质确定了,我们便可以知道,汉字构形的分析,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都是要考虑到意义因素的,是要把形义统一起来的,所以,它只能使用适合汉语与汉字的方法,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它可以参考,但难以完全照搬。第二讲 汉字学与汉字构形学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并存的、代表着两种

22、发展趋势的文字系统,它们各有其特点,又各有其发展规律,而汉字又是表意文字的代表;所以,研究汉字的构形特点和使用规律,不仅是中国文字学的课题,而且是世界文字学的课题。 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建立起的一门学科,从汉代的“小学”算起,这门学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支: 1汉字构形学。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就汉字的发展历史来说,不同历史阶段的汉字构形具有各自的特色,而汉字构形学要能涵盖各阶段汉字构形的诸多现象,为研究各阶段汉字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汉字形义学与汉字构形学是从不同角

23、度提出来的。这种研究从理论上说,是要抓住汉字因语素的意义而构形的特点,总结出汉字形义统一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达到确定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这一目的。从实践说,是要借助字形的分析来探讨古代文献的词义,为古书阅读和古籍整理提供语言释读的依据。汉字构形学与汉字形义学是一项工作的两个方面。前者借助于意义,探讨的中心是形体,所以属于汉字学范畴;后者借助于字形,探讨的中心是意义,所以属于训诂学或文献词义学范畴。2汉字字体学。汉字字体指不同时代、不同用途(鼎彝、碑版、书册、信札等)、不同书写工具(笔、刀等)、不同书写方法(笔写、刀刻、范铸等)、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汉字书写的大类别和总风格

24、。汉字字体在今文字阶段形成了正规字体和变异字体的差异。一般把隶书、楷书称作正规字体,行书、草书称作变异字体。变异字体的结构是对正规字体结构有系统的变异,因此,它们的构形系统依附正规字体而存在。研究汉字字体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探讨变异字体行书和草书结构的变异规律,是汉字字体学的任务。3汉字字源学。尽量找出汉字的最早字形,寻找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也就是探讨汉字的形源,也叫字源,这是汉字字源学的任务。字源学是研究探讨形源的规律和汉字最初构形方式的学科。汉字字用学与汉字字源学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个体字符造出后,并不是永远用来记录原初造字时所依据的那个词或词素,它的记录职能时有变化。字用学就是研

25、究在具体的言语作品里汉字字符记录词和词素时职能的分化和转移的。汉字字源学探讨原初字形,属于汉字学范畴,字用学探讨汉字记录汉语的实际职能,属于训诂学或文献词义学范畴。4汉字文化学。这种研究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宏观的,即把汉字看成一种文化事象,然后把它的整体,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巨系统下,来观察它与其它文化事象的关系,这是宏观汉字文化学;另一方面则是微观的,即要研究汉字个体字符构形和总体构形系统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分析、加以揭示,这是微观汉字文化学。总之,汉字文化学是在作为文化事象的汉字与其它文化事象的互证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汉字构形学是描写的,那么,汉字文化学则是解释

26、的:它要从历史文化和客观环境出发,对汉字个体字符构形的状态及其原因加以解释,同时对汉字构形总体系统及其演变的历史所以如此作出回答。汉字学这四个分支的内容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而汉字构形学则是其它三个分支的枢纽和基础。这是因为,通常所说的汉字三要素形、音、义,音和义都是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由汉语那儿承袭来的,只有字形是汉字的本体。不论研究汉字的字源、字用、风格和他所携带的文化信息,都必须先把汉字的构形规律搞清楚。 历代的汉字学,包括汉字形义学、汉字字用学、汉字文化学、古汉字考释学、汉字形体演变学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真正的、具有科学理论体系的汉字学基础理论,至今并未完善;这是因为,对汉字本体的

27、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什么是汉字的本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它的音与义来源于汉语,字形才是它的本体。在中国,把字形作为汉字的中心来探讨,从理论上研究其内在的规律,必须首先克服传统汉字观造成的两种固有的积习。这两种积习,都是早期汉字研究的实用目的带来的。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称作“小学”,因“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这一制度而得名。它的目的开始是起点很低的识字教学,两汉经今古文斗争以后,因古文经学家的推崇,一下子上升为考证、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也就是讲解古代书面文献的工具,而有了崇高的地位。汉字所以能成为解读古书、考证古义的依据,不仅因为它具有记录汉语的功能,还因为它始终是

28、表意文字系统,据义而构形,从字形上可以探求词的本义,以本义推导引伸义,再加上语音的因素找到本字而辨明假借义。由词义而句意,由句意而章旨,由章旨而知文献所传播的思想。这种十分明确的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造成了“小学”固有的形、音、义互求的传统方法,而这种方法必然是以义为出发点又以义为落脚点的。“六书”是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构形模式的凡例与法则,但是,“六书”的前四书虽勉强可以涵盖说文小篆的构形类型,后二书却与构形没有直接关系。细究“六书”的意图,很大成份是着眼在探求形中的意(造字意图)和义(构字所依据的词义)。只有兼从“释字之法”而不是单从“造字之法”的角度,也就是汉字形义学的角度,才能准确理解“六

29、书”。而通过造字意图来探求词义,已经跨越到语言学范畴,并非单纯的汉字本体研究了。“字”在“小学”家心目中常常是“词”的同义语。正是因为他们忽略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字相对的独立价值,才经常弄得“字”与“词”混淆,文字学与训诂学划不清界线。同样由于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小学”家对汉字的关注一般是以个体为对象的。汉代及此后纂集的“小学”专书,大多以音、义为纲来订编则,以形为纲的说文解字尽管包含着十分宝贵的构形系统的思想,但是由于使用他的人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太强烈了,后代人对它的应用,多数都着眼在对单个汉字的考据;而对它的评价,自然也以它提供的每个形体与意义考证的效果为标准,较少注重书中包含的构形系统思想

30、。后代说文一类的字书在理论的自觉性上比之说文远远不如,绝大多数只是袭用说文的框架来罗列字形而且是不同历史层面的字形因而很难看出汉字形体所具有的系统性。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探讨其总体规律。传统文字学在研究上以形附属于义、着重个体而忽略总体的习惯,便无形之中成为这种本体研究的障碍。加之历代字书都不区分字形的历史层面,提供不出一批经过整理的系统字料,创建科学的汉字构形学便更加难以起步。没有一套能够分析汉字构形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可操作方法,有关汉字的许多争议问题便不易取得共识,汉字史的研究也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传统文字学并非完全没有认识到研究汉字总体的重要性,字书

31、对字的类聚本身就表现出“小学”家认识汉字总体的愿望。而且,任何单字的考证都必须借助大量相关字形作为参照,考据家不可能没有总体与个体关系的意识;但是,传统文字学仍然不能完成创建汉字构形学的任务。这是因为,古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未能给它提供分析总体字形内部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因而面对三千多年不断变化又不断积淀的数万汉字,他们难以由纷繁之中见其规律。近现代文字学的许多专家对汉字理论的研究,为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出土文字的自觉考证和古文字学的建立,不但使汉字构形的规律逐步得到了多方的印证,而且使文字断代的观念得到了强化。从甲骨文到秦篆历代古文字大量形体的实际面貌,隶变以后汉字形体演变

32、的复杂事实,都对传统“六书”提出了挑战,进一步说明了“六书”仅对秦代规范的小篆是适合的,但是它无法覆盖历代的汉字构形。为了使汉字构形的类型划分能够切合古文字的实际,一些文字学家提出了“三书”说,但是,“三书”说对古文字说来过于笼统,对今文字说来又不完全切合,始终未能将“六书”替代下来。“六书”明显的局限性,增加了进一步总结汉字构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从新的角度来看“六书”,又使我们产生了以下的看法:“六书”本来是以秦代规范的小篆为基础总结出的汉字结构分析模式,它所以能统帅汉字构形分析几千年,主要是它的“结构功能”分析法适合表意文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传统“六书”不应当抛弃,而应当为汉字构形学的

33、总结提供一种合理的思路。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给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它指导我们把中国古代“小学”中的朴素的辨证方法和从自然科学中总结出的系统论思想加以比照,上升为理论,再参考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些适合汉语的合理原则,构建出分析汉字构形体系的可操作方法。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贮存并整理了秦代“书同文”后统一的、经过简化的篆字,这批篆字中的主要部分,首先被收入小学识字课本,字形上经过严格的规范。其它扩展部分收入的字形,也经过编著者许慎的优选。就资料而言,极为可贵的是,许慎对说文解字的编排及对汉字的处理,已经表现出十分明确的系统论思想,在他的思想基础上

34、略加整理便可看出,在小篆阶段,汉字构形系统已经成熟。20世纪初,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g)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他给“系统”下的定义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在语言学领域,索绪尔首先把系统论的思想用于共时的语言学,提出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方法。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发展了描写的语言分析方法* 爱德华萨皮尔1921年出版的语言论和伦纳德布卢姆菲尔德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为奠基之作。,欧洲结构语言学形成了功能的和语符的分析方法* 以N特鲁别兹克伊和雅各布森为代表的布拉格“功能”学派,以L叶姆列夫为代表的哥本哈根

35、“语符”学派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的完善和理论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方法原则,都可以帮助我们,把传统文字学本来就有的系统思想,进一步提升为操作性较强的汉字构形学。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被社会创建又被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在构形上必然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在共时历史层面上的汉字总体,应当有自己的构形元素,这些元素应当有自己的组合层次与组合模式,因而,汉字的个体字符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乱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个体字符的考据只有在整个系统中找到它应有的位置,才能被认为是可信的和合理的。仅仅探讨汉字个体字符的形体变化不能称作汉字史。只有在弄清个体字符形体变化的基础上,考查

36、出汉字构形系统的总体演变规律,并且对这种演变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作出符合历史的解释,才能称为汉字史。汉字构形学应当为各个历史层面上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和历时层面上汉字构形不同系统的比较服务,为之建立基础的理论与可操作的方法。描写是解释的前提,比较又是探讨演变规律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这种汉字构形学的建立,会使汉字学与汉字史都进一步科学化。汉字构形学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汉字构形学的基本方法是对共时平面上的汉字存在的形式加以描写,所以,它属于共时的描写汉字学。它不涉及汉字的诸多复杂现象,只是对有关汉字的基本概念和描写汉字构形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加以说明,所以它属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个层面。 处于共时层

37、面上的汉字是杂乱无章的还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这是一个并未经过验证的问题。要想验证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必须保证字料的共时。这些字料还必须属于同一体制。而验证的方法则是将这个共时的构形系统描写出来。它应当为各个历史层面上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和历时层面上汉字构形不同系统的比较服务,为之建立基础的理论与可操作的方法。描写是解释的前提,比较又是探讨演变规律的必要条件,所以,汉字构形学在汉字学四个分支中必然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它三个分支都要在它的基础上建立。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是以汉字构形系统的存在为条件的。它的任务应当是:第一、 认识汉字构形的种种现象的实质,为其设置术语;第二、 提出整理汉字的可操作方法,特

38、别是由大量异写字与异构字中优选出代表字作为信息代码的原则和方法;第三、 提出用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制的汉字为字料,描写汉字构形系统的方法;第四、 提出对不同历史层面的构形系统进行比较的可操作方法;第五、 在树立系统的观念后,提出对个体字符的分析、考证及相关关系的比较方法。汉字构形学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第一, 它是探讨汉字史的必要前提。汉字史不是个体字符演变情况的简单相加,仅仅探讨汉字个体字符的形体变化不能称作汉字史。只有在弄清个体字符形体变化的基础上,考查出汉字构形系统的总体演变规律,并且对这种演变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作出符合历史的解释,才能称为汉字史。汉字构形学既然为各个历史层面汉字构形系

39、统的描写和历时汉字构形系统的比较提供了合乎汉字实际的可操作方法,它自然是使汉字史进一步科学化的前提。例如,我们用系统的汉字分析方法分别对甲骨文已释字、说文小篆全部和秦简文字抽样进行构件分析后,可以得到以下数据:1380个甲骨文可分析出基础构件412个,每个基础构件平均构字3.35个,而说文9431个正篆(许慎说文应有小篆9353个,现代通行的陈昌治单行本实有9431个)只分析出基础构件367个,平均构字25.5个;与小篆同时的秦简文字1778个分析出基础构件279个,平均构字也只有6.4个,几乎是甲骨文的一倍。这一事实说明了汉字发展史上的两个普遍规律:首先,汉字构形的严密程度,是逐步提高的;其

40、次,社会通行的汉字如不加以整理,很难直接看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只有经过整理,构形的系统性才能全面显现。第二, 汉字的整理、汇集和规范,都需要符合汉字构形的规律,历史上整理、汇集和规范汉字的经验也都需要上升为理论,更加理性化,汉字构形学应当能应用到汉字的整理、汇集和规范工作中,使其更有理可寻。例如,我们运用系统的构形方法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可以统计出以下基本数字:说文小篆最多的结构层次达到8层,如果把每个字按理据依层次切分到底,9431个正篆所切出的各级构件去重後是9681个。也就是说,只有250个是正篆以外的。而这250个正篆以外的构件,在第一次拆分时已经得到了243个,只有7个是在2-5层

41、得到的。拆分所得到的各级构件,累积起来达到279561个之多,而遗存的非字构件居然这样少,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的严密性,已经得到了最好的证实。第三, 古今文字的考据,凡是可以称为确证的考的,都是遵循汉字构形规律的结果,考据家的证据来自他们掌握和寻求的第一手材料,而他们的思路,也就是考据的逻辑,则来自他们对汉字系统和演变规律的把握,汉字构形学应当从成功的古文字考据的思路中总结出规律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帮助初学者从看懂别人的考据,到学会自己考据,使自己学习文字考据时少走弯路。第四, 汉字构形学不是只能用到一些比较高深的研究领域,而且对汉字的基础教育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我们要想为

42、计算机设计一种适合中小学用的编码,一般要采用形、音结合的原则,这就需要对每个汉字进行构件的拆分。这种拆分必须与中小学教师对汉字的讲解一致,而中小学教师对汉字的讲解又必须是科学的、符合汉字构形规律的,而不是凭主观臆断随意联想。因为汉字是个符号系统,随意拆分,胡乱讲解,不但违反汉字的实际,还会扰乱它的系统,使它更加难记难学。例如,有人把“饿”解释为“我吃食物因为饿”,那么,“俄”、“蛾”、“鹅”怎么办?其中的构件“我”还能讲出第一人称“我”的意思来吗?讲汉字,讲错了一个,就会弄乱一片。构件拆分也有如何拆分和如何归纳更合理的问题。例如:“悲”上面的“非”与“韭”上面的“非”是否可以拆出来归纳到一起呢

43、?这些问题,只有对汉字构形规律有所了解,用以指导对汉字的科学分析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所以,汉字构形学是一门既有高深理论价值又完全适用于普及应用的科学。 第三讲 构形与构意根据考察和推论,汉字正式起源大约在6000年以前。汉字的存在切切实实被证实,从殷商的甲骨文算起,距今也有年。几十个世纪以来,汉字的具体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一个字的形体,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从总体看,汉字并没发生性质的变化,它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是保持着的。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

44、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造意是文字学的概念。例如:“初”的造意是“用刀裁衣”,这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的词义。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我们称作造字理据。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 造字理据越是早期就越直接、越具体。例如,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着直绘物象来构形的,例如:例(见后附,下同):甲骨文“天”,直绘正面人形,突出人的头部,表示头顶。例:金文“目”,画一只眼睛。例C:甲骨文的“祝”,画一个伸手向木表祝祷的人;例:甲骨文的“福”,画一个丰满的粮仓,表示有福;例:金文“初”,画上衣的形象

45、和一把裁衣的刀,表示制衣的开始。例:甲骨文的“因”,画人睡在席子上,表示茵席。例:甲骨文“沫(音hui)”,画水点、用手洗脸的人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脸。例:甲骨文“洗”,画水点、人的脚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脚。例I:甲骨文“浴”,画水点、人的身体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澡。例J:甲骨文“客”象人走入屋中开口说话。例A 例B 例C 例D 例E 癊 皊 癪 例F 例G 例H 例I 例J 可以看出,在以上汉字的构形里,不但单个的形体是直观物象的描写,就是形体组合,也是反映事物之间的直观关系的。汉字在发展中,为了书写的快速,逐渐简化,早期古文字的象物性逐渐淡化,汉字不再用直观的物象来反映词义了。

46、但是,因为一批具有意义的基本字符已经形成,它们可以直接把意义信息带到字形里。例如:“日”已不象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亮”等带入字形:晶、明、星中的“日”有“亮”的意义;晚、昏、昧、时、晨中的“日”有“时”的意义;旦、莫中的“日”仍具“太阳”的意义。字符与构件象物性淡化,由表形转化为表意的现象,称为“义化”。义化以后的构件组成新字时,有的还保留着物象关系,请看下列小篆:苗草长在田地上,构形时草在田上;益水由器皿中流溢出来,构形时水纹横着在皿上;析用斧子从旁斫木。斤在木旁;牢牛被拴在牢圈里,牛在宀下。而大部分已不保留原来的物象关系了,可以考虑字形的整齐、

47、美观来安置构件。如:解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减去了手,意义信息足够说明“解剖”义;祝人张口向神祈祷,人、口在示旁,不是物象的组合;酒酒坛子装酒水,但表示酒水的“氵”并不放在表示酒坛的“酉”里面;以上两种组合方式,前者叫形合,它们是物象组合的遗存;后者叫义合,它们只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或连缀来表意。但它们的字形都是可以分析的。最常见的汉字构形方式是半意半声。拿果木来说:“桃”、“柚”、“梅”、“棠”、“梨”,都用“木”来表示它们是木本结果的植物。而“兆”、“由”、“每”、“尚”、“利”则用近似的声音来对这些果木名称加以区别。汉字的声符作用不只在标音,而且用不着和所构的字读音完全一致,它们是一种区别手

48、段,通过这些声符,可以在许多同类词里,区别出这个字是指称哪个词的。“桃”和“兆”并不同音,但人们可以由于“兆”与“桃”声音的近似而确定它不是棠、梨、柚、梅而是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说明汉字表意性质的主要依据,就是它的因义而构形的特点。因为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所以,说明一个汉字的形体必须包括构形和构意这两个部分。构形指采用哪些构件、数目多少、拼合的方式、放置的位置等。而构意则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和同类字相区别。有些书上把由字形分析出的意义称作“本义”,其实,前人所说的本义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构意(造意),这属于文字学的概念

49、,是结合语言意义分析字形构造意图的;另一个我们称作实义,是从文字构形意图推导出词或词素的某一个义项,设置这个概念是用来区别引申义和假借义的,所以是文献词义学的概念。我们一般把后一个概念称作本义,前一个文字学的概念称作构意。早在汉代的说文解字里,“构意”这个概念就已经使用了。说文解字把用同一个构件体现同一个意图称作“同意”,使用“意”而不使用“义”来称说,正是对文字学的构意和训诂学的本义的一种区分。通过构意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汉字构形的另一个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早期汉字大多是采用形合的方式组成的,这种组合需要采用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来反映事物的关系。且看上面提到的甲骨文的“洗”、“浴”、“沫”三

50、个字。为了描写出人在器皿中洗脚、洗澡、洗脸的情境,在组字时,器皿一定放在下面,被洗的手脚应放在器皿中,而用手洗脸的人则应放在器皿边上,脸又要放在器皿近上方。这样组合,完全体现了事物的本来情境。这样组构的字,一定是一个两维的平面,而不能是线性的。所以,在古文字时代,方块汉字的格局就已经形成了,当汉字发展到义合组字和义音组字后,由于整体构形已经经过了一番规整,当然也就要保持上下、左右的两维方形。因此可以说,方块汉字正是汉字的表意性必然带来的特点。从汉字发展的历史事实看,完整的构意并不是在汉字的原初构形时就普遍存在的,甲骨文是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汉字,但甲骨文的字形并不都具有可解释性,也有少数只是抽象

51、的可区别符号,要与后代文字对应后才能识别。在早期的古文字中,有一部分汉字难以解释,我们称作“构意不明”,而不认为它们没有构意。汉字以秦代统一文字前后通行的古隶(秦隶)和整理规范过的小篆为过渡带,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从隶变开始,汉字的构意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也有少部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三种情况: 1理据重构:形体因书写而变异不能与意义统一时,在使用者表意意识的驱使下,会重新寻求构意去与它的新形切合,或附会它的意义去重新设计它的构形。例如:“射”甲文时代象一只手持弓箭,是合体象形字,小篆作“射”,弓形变成“身”箭形变成了义化构件“矢”,会以身体射箭的意思。又作“如”,把表示手的“

52、又”变成了“寸”,在小篆里,凡是具有法度意义的行为,字从“又”的都变“寸”,射箭与礼仪规范有关,所以“又”变“寸”。有些早期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本来形义不统一,不具有构意,在演变的过程中,反而由于形体变异而有了构意。例如:在甲骨文时代,“东”是借与之声音相同、义为“口袋”的“橐”字来表示的,小篆经过变异,重构了从“日”在“木”中的“东”字,这个重构的理据经过一个时期的流传,为大家所接受,在系统中固定下来。这些重构的理据依附于演变了的形体,形义仍然是统一的,但与原初的形与义已经不同,从字源的推求出发,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讹变”。在汉字构形学里,我们不采用这个术语。我们认为:“讹变”

53、是用原始状态来衡量后代的构形与构意,“讹”意为“错误”,理据重构属于汉字正常的演变,演变后的构形与构意属于另一个共时层面,存于另一个构形系统之中,应当把它放到新的构形系统中来衡量,不能因为它与此前的构形不同而认为是“错讹”。2理据部分丧失:在字体演变中,有些字部分构件发生了无理变异(也叫构件的记号化),构意看不清了,但还有一部分仍保留理据。比如:“监”的形体来源于甲骨文(下例),本来是用一个人俯身在装水的盆里看自己的面容来表示古代的镜子,引申为“察视”之意。小篆变“目”为“臣”,把人形卧倒,盆中表示水的一点组合到卧人下面,结果,上半部完全丧失理据,只有下部的“皿”还能联想到古代以盆水为镜子的构

54、意。3理据完全丧失:还有一部分汉字,在字形随字体的演变中,由于构件的无理变异或构件的粘合,在视觉上完全失去了构意。无理变异的,例如:“朋”在甲骨文里是用一挂两向的玉串或贝串来表示一种货币,所以有“朋比”的意思。小篆做僚,改用凤凰的形象,取其群飞而以“朋党”为本义。隶楷则变异为两个“月”,形分为二,实为独体,完全看不出理据了。“要”甲骨文象一个人叉腰站立之形,小篆形体变异,理据重构为从“交”得声的形声字,隶楷从“西”从“女”,也是形分为二,实为独体,完全丧失理据。“执”,甲骨文象一人的两手被铐在刑具里,楷书经过几番变异,构意完全失去了。部件粘合的,例如:“更”,小篆作更本从又、从卜组成眷、丙声,

55、楷书粘合,失去构意,成为粘合式的新独体字,原来的构意也看不到了。从共时描写的角度,后期汉字的构形分析必须依据他们自身的形体状况,所以,理据重构的字不必认为是“错讹”,而应看作是发展,按照重构以后的构意来拆分字形。局部丧失理据的字中不能分析的部分,不可强行分析这些构件的功能。全部丧失理据的字,更要终止分析,不可依形拆分。例如,“要”仍可看作独体字,不可拆成“西”、“女”,“执”要停止拆分,不可拆成“幸”、“丸”,“更”要处理成粘合型独体字,更不能再拆。但是在讲解后两部分字时,可以参考原初构形的状态和形体演变的情况,经过溯源,再行讲解。例如:甲骨文、金文的“受”分别作“”、“”,是用上下两手受授承

56、盘来会“交付”与“接受”之意,同时“舟”又有示音作用。发展到小篆,形体作“受”,上面一只手略有变形,中间的“舟”简化为“冖”,下面一只手不变。经过追溯,“受”的构意就清楚了。“兼”和“共”两字,通过它们的楷书形体,我们已无由知道它们何以有“兼得”、“共同”之义。追溯到小篆,可以知道“兼”的篆文写作“兼”,两个“禾”,中间用“又”(表示手)一把抓,所以有兼得、兼并的意思。共,说文小篆作“共”,下面是两只手,上面的“廿”还是很难解释,再看它的重文,也就是古文,作“鉴”,上面也是两只相对的手,四只手一起,表示“共同”、“一齐”的意义。楷书把“嫁”都变成了“廾”或“ ”,除“共”外,“艰”变成了“弄”

57、,“柬”变成了“兵”,“肩”变成了“异”等等,都是这一规律的体现。“尽”字的繁体字“尽”构意难明,甲骨文的字形作 ,从皿从手持棒,象在器皿中以棒拨余火的状态,表示灰烬;战国文字稍有变异;小篆因手持短棒与手持毛笔的“聿”字相近,因而从战国文字改为从“聿”从“八”;隶书又将下部改为“火(灬)”,构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正确了解它的构意,必须追溯到甲骨文了。我们在经过溯源探讨构意的时侯,只要找到能反映造字意图的那个字形从而使形义统一就可以了,这个字形可能是甲骨文,可能是金文,也可能是小篆,不一定非要找到最早的字形不可。象上面的“兼”字,我们找到小篆就已经可以知道构意了,而“受”字要找到甲骨文、金文

58、才能知道构意。用不具备构意或失去构意的字形来任意杜撰构意,叫做望形生义,对维护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和汉字的科学应用是有害的。前面说过,即使是古汉字,也不是每一个字都能直接分析构意,少数难以分析构意的汉字,宁可存疑,也不要乱讲。第四讲 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线条(甲文、篆文)、铸迹(金文)、笔画(隶书、楷书)是汉字的书写(包括刻、铸)元素。汉字发展到楷书,笔画已经定型,变为可以称说、可以论序、可以计数的书写单位。笔画写成以后的样式,称作笔形。笔画按笔形来定名称说。楷书的基本笔形有横(无曲、无折、无断的左右平放的笔画)、竖(无曲、无折、无断的上下直放的笔画)、撇(向左下的斜笔)、捺(向右下的斜笔)、

59、提(向右上的斜笔)、折(方向变化的连笔)、点(不足构成横、竖、撇、捺、提的小断笔)几类。笔形的分类可粗可细,要看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为了检索、排序则宜粗。例如现代辞书只归纳为横、竖、撇、点、折五种笔形。如果为了教授书法或描述写法则宜细。例如点可以细分为撇点、提点、顿点等。折也可以按方式、方向和顺序进行更细的描述。楷书的笔画起落固定,动态的实现与写成的样式一致,所以可以计数。这在笔画没有定型的古文字阶段是难以做到的。试比较: 果 果 果 果甲文的“果”与小篆的“果”从已实现的形体上难以看出书写时的起落与顺序,不易计算线条的数量,只有隶书和楷书可以把笔顺和笔数确定下来。笔顺是在用毛笔书写的时代前

60、人写字的经验总结,其中有相当的灵活性和个人习惯性,本来没有绝对的规则可言。特别是对书写熟练者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先写哪一笔并不会绝对影响写字的准确和美观。规范笔顺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给汉字排序,以便检字。对于初学者来说,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于把汉字写得方正、整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前人总结的笔顺规则大体有以下几条:先上後下(江),先左後右(河),先横后竖(木),先中后旁(小),正连反断(匹),折不过三(凸、乃)等。国家语委已经制订了笔顺规范,对于写字来说,把规则与具体字的笔顺结合起来教学,比死记每个字的笔顺,更容易把握一些。 汉字的构形单位是构件(也称部件)。当一个形体被用来构造其

61、它的字,成为所构字的一部分时,我们称之为所构字的构件。如“日、木”是“杲”的构件,“木”是“森”的构件,“亻、列”是“例”的构件。我们把汉字进行拆分,拆到不能再拆的最小单元,这些最小单元就是汉字的基础构形元素,我们称之为形素。例如:“诺”、“器”两字: 讠 口 诺 艹 器 口 若 犬 右 口 口 口“诺”是层层拆分的,“器”是一次性拆分,它们同样都拆到不能再拆的程度,现出了形素。一般说来,汉字的构形和构意是统一的,这些形素在形体上是相对独立的,并且还都能体现构意。例如“诺”中的“”,是“又”的变形,表示右手,它不能再拆成一和丿,因为这两个笔画在形体上已没有相对独立性,而且也不具有示音、表义、表

62、形和区别的构意功能了。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常会有不同的构形形素。例如:小篆的“诺”字与前面所举的现代简化字“诺”就有所区别: 辛 言 讠 诺 口 屮 辫 若 屮 又 右 口简化字与小篆比较可以看出,现代汉字的拆分和体现构意不如古文字细,这是因为从小篆发展到隶书、楷书有一个简化过程,除了笔画的省简外,还因为书写的便捷而发生了形素粘合的情况,“艹”就是两个“屮”的粘合。粘合以后的构形元素从形体上不宜再拆分了。这也告诉我们:理解和认识汉字,一方面要对不同时代的汉字实际面貌进行客观描写;另一方面也可以追溯它的历史以便对它了解得更深刻。例如“右”字能否再行拆分?“”是否独立体现构意?参考了古文字,就可以处理得更合理一些、科学一些。在依层次拆分的汉字中,处在全字和形素之间的构形单位,称作这个字的过渡构件,它们可以用层级来指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