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议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7486902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毕业论文浅议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议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议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浅议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议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史类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002届 )题目 幼儿文学中的游戏世界浅议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 Game World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Discuss the Rel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Game and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专业学院 幼儿师范学院(杭州)学前教育学号班级0201班02950104作者姓名指导老师 费红枫 章红完稿时间 2006.5.9成绩 目 录摘要 3英文摘要 3引言 3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4(一)概念界定 4(二)研究意义 4二、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 5(一)幼

2、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相同特质 51、两者都是内心感受的表达 2、两者都是象征性的表达 3、两者都具有游戏性 8 (二) 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不同特质 81、不同的表征方式 92、语言文学图景与表演游戏情景的差异 10三、如何鉴别幼儿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表演因素 11(一)不具有表演因素的文学作品与具有表演因素的文学作品的鉴别 11(二)如何转化作品使之适合表演 12四、结论 14注释 14参考文献 14幼儿文学中的游戏世界浅议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 幼儿师范学院(杭州) 0201班 费红枫 指导老师章红摘要:幼儿文学和表演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文学可以是表演游戏的素材的重要来源,表演游戏又可以使

3、幼儿文学通过语言符号在儿童心中唤起的表象及内蕴的思想情感直观地、多途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文学艺术的语言符号接受转化得更为具体、更为深刻、更为有效。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相得益彰。本文旨在揭示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两者的关系,为两者的更好结合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关键词:幼儿文学;表演游戏;关系Game World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Discuss the Rel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Game and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Fei Hongfeng Director : Zhanghong(College of P

4、reschool Education ,Hangzhou,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re has osculation relation of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performance game.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may be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performs game materials, the performance game may cause the idea and the inner emotion w

5、hich arouses in the son childlike innocence through the lansig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display in multi- ways directly, thus the lansign of the literary arts will be accepted and transformed more concrete, profound and effective. If these two parts combine in organic way, they may complement each o

6、ther.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ulgating the relation of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performance plays, is to make the valuable suggestions which cause them combine better. Key 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Performance game; Relation引言 在幼儿园的一些角落,我们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幼儿在一起玩表演游戏,“你是小红帽,我是大灰狼”“我

7、来当孙悟空,你来演猪八戒”诸如此类,玩得很开心;而在幼儿园活动室里,我们看到教师和幼儿在进行幼儿文学活动时,常常是老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诺大一个活动室就听到一两个人讲故事的声音。幼儿文学活动仅止于幼儿听和复述的比较多,只有很少的文学作品会被表演出来,而且表演文学作品常常是为了节目演出,这就使幼儿在老师指导下更加近距离地贴近文学作品的机会变得比较小。幼儿文学对幼儿不仅有教育的作用,也有审美熏陶的作用,而表演游戏更多的则是带给幼儿许多快乐。幼儿文学在幼儿园中应用非常广泛,并深受老师和幼儿的喜欢,看到听到喜欢的文学作品,幼儿就想要把它表演出来,他们在心中已经自然而然地把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结合了起来

8、。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一)概念界定幼儿文学是反映幼儿眼中的外在世界和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适合于他们接受和欣赏的文学,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健全的社会人的启蒙的文学。它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而文学艺术是以抽象的语言符号来表现人的审美直觉的艺术。在文学中,作家借助语言来描绘人生和自然图景、讲述人生故事、刻画人物、抒发情感和揭示人生意义。幼儿文学也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意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类型,它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意性的表演

9、,再现文学作品。它是用具象且直观的形式,全方位地来表现人们的审美感受。(二)研究意义众所周知,幼儿文学在人的整个一生中起着“人生启蒙”和“奠基”的作用,它虽不是教育手段,但确实包含了许多教育因素在里面,这一方面是由文学本身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决定的。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总是充分理解幼儿的天性,努力描绘孩子与大自然、与现实生活天真无邪的和谐一致,描绘孩子们心灵中那纯善质朴的想象和扑朔迷离的梦幻,让小读者尽情享受文学的乐趣,尽情陶醉在对未知世界的神秘境界之中。因此,幼儿与幼儿文学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在自己所喜欢的文学欣赏和文学游戏活动中能同时发展知、情、意,培养最初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体验。幼儿文学用自己

10、多彩多姿的美学形态和内容为幼儿建造起一座立体的美学大厦,但幼儿对幼儿文学的欣赏有别于其他读者,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他们对教育者的依赖性很强(因为幼儿不大能直接看语言文字) ,作为中介的教育者特别要重视自己的中介作用,用容易被幼儿接受的方式将幼儿文学自身的魅力尽量表现出来。表演游戏就是生动表达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首先,它是一种游戏,是幼儿所热衷的活动,能够带来身心的快乐;其次,它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是属于幼儿的艺术,通过肢体动作、神情音容等具象的表达,使幼儿强烈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在参加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成果中不断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11、,引导幼儿从中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熏陶。通过表演游戏来表达文学作品,把适合的文学作品通过游戏的形式来玩,玩出快乐、玩出想法、玩出价值,让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成长。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把幼儿文学作品表演出来的实践,而真正对两者结合的研究却不多,已有的大多数文献很多都是分别从两方面来研究的。如何让幼儿文学和表演游戏两者各自的优点更好的结合是本文研究的宗旨,笔者希望能对此提出一点有益的建议,让幼儿的心灵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文学时空如春雨无声般的浸润。二、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 对于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两者具有的相同特质和不同特质两方面来看。(一)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相同特质幼儿文学与表

12、演游戏具有某些相同的特质,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1、两者都是内心感受的表达幼儿文学是运用语言符号来表达艺术感受的一种形式,表演游戏是用外显动作和神情音容等方式来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形式。它们都必须借助于人的内心直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著作中认为: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是自在自为的,不受制于机械的、被动的事实。现代汉语词典里认为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依据,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因此,直觉不是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属于个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个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动的、鲜明的、集中的表达与反应。把自己的所知表示出来,这就是表现。克罗齐认为能够说明直

13、觉的,唯有表现:直觉与表现是同一回事情,直觉就是表现,而且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人们通常通过三种表征方式把直觉表现出来:符号、动作和影像。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是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诉诸笔端,把审美的直觉用语言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主要运用的就是符号这个表征方式。幼儿文学作品是幼儿文学作家为幼儿写的作品,是作家试图从幼儿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产物,是表现作家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文学作品又成了一种客体。通过第二人的讲述或者帮助,幼儿接触到了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头脑中浮现具体形象的情景,内心有了一种直觉感受。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把内心的这种直觉感受表现出来

14、。讲给别人听一种方式,即言语的表达和传达,用肢体动作等身体语言表现也是一种方式。如果几个人有意识地将语言、动作这些因素配合起来,就是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把幼儿头脑中对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感受表现出来,包括了符号(如对话)、动作、影像(如神情音容、情节表演等)这三种表征方式。可以这么说,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都是表现人内心直觉的一种方式,都是审美的表达,只是表现的媒介不同罢了。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作为表达人们内心感受的两种不同方式,还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方面,作品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的直觉,直接地影响作为表现方式的表演游戏的模样; 反过来,表演游戏也会影响幼儿对作品的再理解,因为文学作品用表演游戏来表现需要

15、经过思考和加工,表演游戏结束后,幼儿脑中会对文学作品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作家的内心直觉决定着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反应也会影响作家的创作思路,从而影响以后新作品的创造。2、两者都是象征性的表达象征性是指象征符号与其所指(隐藏在符号表象背后的意蕴、事物)之间的可论证的相似关系。符号学美学认为,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体系,是一种能够表现充满复杂、矛盾和含混等不确定因素的人类经验、感受和情感特殊符号系统,有象征的作用。幼儿文学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也属于艺术的范畴。它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符号表征的一种,是一种艺术情景的象征性表征。当我们看到或者说到“缩脖子”这个语言符号

16、时,脑中就会联想到生活经验中的缩脖子的形象,这就是符号的象征。表演游戏是用肢体语言、神情音容等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包括符号、动作、影像三种表征方式,能全方位、具象地“表演”幼儿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艺术情景的象征性表征。当某人摆了一个典型的孙悟空式的抓耳挠腮造型后,人们脑中就会自然地浮现孙悟空这个形象或者想到是孙悟空,而表演者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都是象征性的表达,都能象征生活经验中的一些事物、人物、事件,所以里面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就能引起幼儿对自己生活的联系和思考。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

17、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幼儿对幼儿文学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语言符号的榜样学习,而对表演游戏来说则是语言、动作等外显形象的榜样学习,他们都是一种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艾伯特.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等心理过程支配的。(见图1)榜样事件动作再现过程体能部分反应的可行性对再现的自我观察精确的反馈保持过程符号编码认知组织符号预习动作预习注意过程榜样作用刺激独特性 情感诱发力复杂性流行性 功能性价值观察者的特征感觉能力唤起水平知觉定势以往的强化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

18、化 图1 匹配行为 幼儿对幼儿文学的学习,是对象征性的语言符号的接受,听懂语言符号,并进而理解语言符号的象征性意义即通过语言符号的能指(由字面义构成的表现层次表象),产生联想、回忆,从而唤起自己生活经验中的所指。如果,幼儿文学只通过听讲的方式来学习幼儿有注意到了榜样的各种特性,也有可能会把这些记忆保持在脑中一段时间但这都只停留在了注意过程和保持过程,也就是只停留在了内心的理解层面。表演游戏则是把学习者通过语言文学的接受,并已经理解和内化的意义那个艺术的情景,再以外显的方式象征性地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原有的语言符号的接受得到了更高一个层次的提升。所以,要想幼儿对文学中的榜样行为具有更深刻的印象,我

19、们有必要加入表演游戏这一环节,让幼儿通过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把文学作品中的榜样行为用肢体动作等方式再现出来。动机过程也在表演游戏中被体现了出来,通过游戏,由而“亲身经历”了榜样行为的结果,那些获得积极效果的行为,比获得消极后果的哪些行为,在幼儿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来。3、两者都具有游戏性游戏性最根本的就是指自由性和由此给人带来的感觉上的满足和快乐。席勒代表的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艺术和游戏在本质上都是自由的。从某种角度看,艺术的本质就是游戏,两者都具有游戏性。康德“把诗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这说明从文学艺术中,我们也能获得游戏时的快乐,也再一次证明文学艺术是具有

20、游戏性的。幼儿文学是一种文学艺术,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艺术。幼儿文学用语言符号来表现人的审美直觉,文学语言在表达时有很大的时空自由度,能反映广阔的生活空间,能给接受者留下很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接受者也能从中获得文学艺术上的享受,这就是游戏性的体现。幼儿喜欢听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好听,故事中的情节能引起他们的联想,而这种联想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表演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形式,游戏的本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人在游戏时必然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幼儿在通过肢体动作、神情音容等把在幼儿文学中内化了的艺术情景表现出来时,必然又将从肢体的运动中、从扮演的角色中获得一种新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对幼儿来说比单纯地听故事要更深刻。

21、(二)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的不同特质 幼儿文学与表演游戏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质,笔者将从不同的表征方式和语言文学图景与表演游戏情景的差异这两方面来谈两者的关系,这些关系正体现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1、不同的表征方式幼儿文学包括儿歌、幼儿诗、童话、寓言、图画故事、生活故事、幼儿戏剧,以及适合幼儿欣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作品。但不管它的种类有多少,归根结底它属于文学的范畴,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它用语言符号来表征,是一种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形象有其他艺术品种所不可能达到的自由境地,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表现生活中的场景以及各种关系;擅长刻画人们的视觉形象和内心世界,更富

22、有情感色彩。但在反映生活、表达他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间接的、抽象的,既不像线条、色彩那样,可以直接给听众以强烈而深刻的情绪感染。在符号系统中,大多数符号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保证了符号能指(由字面义构成的表现层次表象)与所指(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意蕴)之间的确定、稳固关系。特别是科学概念,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透明的,看到能指,就知道它所指涉的唯一所指,从而保证了信息传达的精确、有效、意义单一。在文学作品中,创作主体为使有限的感性形式蕴含无限的意义,就必须破坏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确定关系,造成形象的模糊、多义。内蕴的模糊并非含糊不清而是指形象的意义深隐在形象的感性表现层次之后,接受者必须启发智性

23、、驰骋想象,透过字面义挖掘出表象背后深隐着的意义,使潜隐的思想、情感通过联想展开自身,形象的内蕴因此变得多元而不确定。作家绘声绘色,都只不过是向读者发出一种信号,担当着刺激读者情感和想象的作用,通过读者的想象活动去接纳作品形象;至于这种信号能否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相应的形象,就要看读者能否懂得这种信号的意义,以及自己是否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所以,虽然幼儿文学作品比起一般的文学要浅显,形象所指也明确些,但还是需要由而这些小接受者去通过自身的经验联想的。幼儿文学中的形象在幼儿头脑中的样子,是幼儿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再创造的结果。这固然可以激发幼儿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提供幼儿对形象进行再

24、创造的广阔天地;但同时也使得文学形象一般都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如果幼儿对作品中某些词语理解不了,不懂它的语言,就很难真正了解这部作品。这样,即使再好的文学作品,对幼儿来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学作品进行表演的游戏,有情节,有想象,有道具参与。由于表演游戏是通过表演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所以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即兼具表演性和游戏性。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通过语言符号表征来展现幼儿眼中的世界,而是把由文学作品在儿童心中唤起的表象及内蕴的思想情感直观地、多途径地表现出来。因为在具体的表演中,需要有幼儿的肢体动作、神情音容、言语声调以及渲染气氛的音乐、道具等环境布置,这样的表现

25、方式有语言符号所不能比拟的优点,更加具体可感,更适合直观的欣赏与接受。2、语言文学图景与表演游戏情景的差异 幼儿文学和表演游戏有其各自的世界图景语言文学图景和表演游戏图景。在比较语言文学图景与表演游戏情景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图景。世界,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谢列布连尼科夫把世界图景定义为:“世界图景是完整的、综合性世界映象。世界映象是人全部精神活动的结果 。世界图景作为综合的世界映象,产生于人与世界接触的所有过程中。”俄国心理学家列昂季耶夫等把世界图景理解为“客观物质世界以物质意义及相应的认知图式的形式在人的心理世界的反应”。简单来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实际上

26、就是世界图景,既包括客观世界反映在人脑中的一部分,也包括人对虚幻世界的主观想象。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里的一个子集,而语言文学图景又被包含在语言世界图景里,是语言世界图景里有关文学的部分。我们可以把语言文学图景理解为人脑对语言文学的主观映像,包括语言文学本身反映在人脑中的一部分,和读者由此展开的一系列主观联想、理解。由于语言文学图景也是一种对文学世界的符号化和语义化表达。这里,语言是表达世界的核心,是感受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只有借助语言,文学里的世界才得以观念化表达。而表演游戏图景是游戏世界图景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人脑对表演游戏的主观映像。在表演游戏图景里,肢体表现、神情音容、语气语调还有现场的

27、音乐、美术等都是表现的要素。 表演游戏不同于语言文学图景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描述文学世界,而是具体形象的一种情景。对幼儿来说,他们理解文学作品需要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概括、感知等能力;他们也喜欢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喜欢有身体的动作,喜欢音乐,喜欢好玩的道具,喜欢与人接触并从中产生一种满足感和一些新的想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儿歌小熊过桥,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熊过桥时的憨态,而且语气、词都写得非常富有童趣。幼儿听这首儿歌时,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有关的小熊过桥的文学情景,但归根结底,这只是一种直觉表象,如果教师组织幼儿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表演出来,把里面一些形象的词汇转换成具体可感的

28、动作形态等,让幼儿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幼儿文学给表演游戏提供了素材,而表演游戏在综合幼儿对作品不同感受、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地、全方位地展现了文学作品,同时文学作品又是评价表演游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和范本。两者互为因果,各有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文学艺术的语言符号接受转化得更为具体、更为深刻、更为有效。三、如何鉴别幼儿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表演因素虽然幼儿文学作品通过表演游戏的形式出来不是追求“表演”,事实上,它注重的是表演与游戏的统一。众所周知,在琳琅满目的幼儿文学作品中,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拿来做表演游戏的素材,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一下具有表演游戏因素和不具有表演因素的作品的区别。(一)不具有表演因素

29、的文学作品与具有表演因素的文学作品的鉴别 第一,作品中的角色必须性格鲜明。幼儿不是成人,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足以理解特别复杂的人物性格、形象等。我们也发现,受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往往其角色形象非常鲜明,适合幼儿特点:不是调皮捣蛋的,就是聪明活泼的,或者是傻乎乎可爱型的,里面的“坏”角色往往也是纯粹地坏,可能经过某件事,角色形象会转变,但也是转变地比较明确、不含糊,让幼儿有这个能力去理解、接受这个形象。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通常友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如果幼儿文学像现实小说一样把人物刻画得面面俱到,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没给幼儿真正理解“人”一个缓冲期,也不利于幼儿玩游戏时来表现。比如孙悟空,就是

30、机智勇敢的形象,猪八戒就是又懒又馋的模样,一提到这两个人物,幼儿脑中就会浮现它们鲜活的样子,这样的东西幼儿才有表演的可能。第二,作品中的角色一定要有动作感,要让幼儿有东西可以用肢体语言去表现与表达。在表演游戏中,幼儿需要动起来,说起来,幼儿“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像他们说“大”时,往往喜欢用双手比划一下,然后加上“有这么大”这句话来形容到底他觉得有多大一样,他们也喜欢用动作来表现故事。如果作品中的人物没有动起来,那这个作品表演起来肯定是沉默的、无趣的,也不会受幼儿欢迎。比如程逸汝的诗歌砍蚊子,描写的就是一只狗熊如何砍蚊子的情景,里面的语言动感十足:“飞来一只大蚊子,吓得狗熊缩脖子。狗熊

31、气得拿斧子,用足力气砍蚊子,砍出一身汗珠子,还没砍着大蚊子”,寥寥几句,把狗熊砍蚊子是夸张的动作、神态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作品表演起来才生动。第三,文学作品一定要有场景感,且时空距离不能拉得很大。在文学作品中,只要作家笔锋一转,人物便可由此地转换到彼地,由几个月甚至上千年转到现在,或者故事延续好长一段时间,事无巨细什么都罗列出来。但在表演游戏中,我们通常是用一个场地,时间也不会很长,如何把故事具体地呈现出来便成了一个摆在老师和幼儿面前的现实问题。像一些时空跨度太大的不利于表现的作品,表演起来很难,幼儿也不易理解。比如尼诺索夫的幻想家,两个孩子在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大话,一个说自己没脑袋也能走,

32、一个说自己以前给鳄鱼吃掉过一大堆幻想非常丰富,但要表现这些却非常难,我们很难跟着说话的进度变换场景来表演。如果就请两名幼儿上去像背书一样讲话,没有场景的变换,那就相当于请了两名幼儿在上面聊天,也就表现不出这个故事的好玩之处了,这样的表演游戏,幼儿绝对不会喜欢。第四,作品中涉及的悬念要适合表演。文学作品是用语言符号来表现的,而语言符号本身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让读者最后才知道某一比较重要的事实,构成一种悬念。如果表演游戏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最后才把这个重要的悬念表现出来,那它就不能表现出文学作品想要表现的东西。比如肖定丽的万尔福的头发,写的就是一个人特别宝贝他的头发,说他有许多理发工具,冬天和夏天怎么

33、宝贝他的头发,最后才指出来他的头发只有一根。作品本身非常幽默,但用来做表演游戏就不行了,因为万尔福一出场,我们就看到他只有一根头发,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在表演游戏中就称不上悬念了,这样的文学作品就不适合表演。第五,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适合表演的游戏性。游戏性强调的是给幼儿带来的快乐的感觉。幼儿文学作品和表演游戏都具有游戏性,但游戏性的性质不同。表演游戏的游戏性较多地体现在肢体的动作等具象方面,而文学作品的游戏性较多的是通过语言符号的接受,在脑中产生的快乐。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有较强的适合表演的游戏性的文学作品,从而保持表演游戏较强的“游戏性”。有些作品的游戏性比较内敛,就

34、不适合用表演游戏来表现,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里面的爱妈妈、爱孩子的情感就比较难表演。只有这个作品很“好玩”,幼儿才愿意付出精力去表演。比如拔萝卜,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经典的用来做表演的作品,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很多人都来参加,场面热热闹闹,在一个个小动物加入拔萝卜队伍的过程中,幼儿能体验到一种游戏的快乐。(二)如何转化作品使之适合表演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幼儿文学作品不能直接地、原封不动地拿来做表演游戏材料,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一些因素的改动使之适合表演。根据上面的鉴别因素,笔者初步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第一、将一些平板的叙述改成人物的活动和对话。比如小花狗找朋友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小

35、花狗看到小青蛙,叫小青蛙一块儿去玩儿,小青蛙不肯上岸,而是要到泥里睡觉去。”如果照这个作品本身来表演,就比较平淡无味,可以改成这样:“小花狗一看,哟,那不是小青蛙吗?他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脑袋伸出水面,睁大了眼睛,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啊?小花狗说:小青蛙,那么冷的天气,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儿玩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地笑了起来:呱呱呱,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湖边的泥里睡觉去,明年春天再跟你玩吧!”这样一改,形象生动多了,通过声音把故事中的角色再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共鸣,也便于表演游戏时操作。第二、将一些游戏中要用到的动态性不够的描写改成可操作性强的动态描写,突出一些体态、表情的描写

36、。 在表演游戏中,体态、动作是很重要。平常说话,我们都很自然地配合上表情和动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游戏没了肢体的动作,人没有了神情,都板着一张脸,还叫游戏吗,还叫表演吗?这样的木头人类型的表演,即使语言再清晰,游戏也不会生动,也不会吸引人。表情动作的描写,主要体现在眼神、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脚步移动等全身形体动作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描写生动了,人的感觉就出来了,角色形象也就活了。第三、将一些跨度很大的时空场景分为几个明显的现实场景,使之在一个场地上能够完成。表演游戏一般都在一个场地上玩,场地的情况也会影响幼儿的发挥,影响游戏的进行,所以根据作品来布置场景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些作品时间或空

37、间变化很快,我们要根据现实情况在接近作品的情况下把这几个场景尽量体现出来。比如拉块幕布代表天黑等等。有一些特别虚幻的场景,可以通过改编,使它可操作化,或者就在不影响整个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把它删掉不演。第四、利用现有的一些可用于表演的道具,在作品环境的描写中加进这类因素,使它更富有现场感。在表演游戏的现场,我们需要音乐的烘托,需要美术的点缀,需要一些小道具的加入。这些在原本的文学作品中很有可能是没有的,或者不全的,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来丰富它,充实它,使这个游戏变得更生动,更好玩。第五、结合幼儿的感受一起讨论对文学作品作出修改。幼儿在听完一部文学作品后当然会有自己的理解,老师的理解不能代替

38、幼儿的理解,况且“一百个人脑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大家一起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说出来,也是一个撞击出思想火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表演游戏的实施,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其参与进入到作品中来,通过讨论,对作品有一个反复的理解机会,每次理解都有新的想法进入。这样修改出来的作品更适合这群幼儿来表演,表演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四、结论幼儿文学作品中确实有很大一片天地是可以用游戏去阐释的,我们倡导用表演游戏来表达文学作品,是因为这两者的结合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带动幼儿身心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希望我们以后对幼儿文学中的这片游戏世界能有更深入的研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

39、更强大的支持。注释: 章红,李标晶,罗梅孙. 幼儿文学教程M. p2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 丁海东. 学前游戏论M 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p2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施良方. 学习论M P368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语言化、符号化、语义化表达。参考文献:1 David R.Shaffer. 邹泓等译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2 王元骧. 文学原理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刘炎. 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丁海

40、东. 学前游戏论M. 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 祝士媛.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6 章红,李标晶,罗梅孙. 幼儿文学教程M.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7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8 施良方. 学习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9 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 李发元. 世界图景与语言世界图景之结构及关系J. 西北师大学报. 第41卷第4期. 11 章红. 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幼儿师范学校幼儿课程的定位与构建J. 期刊网. 12 杨宁.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上的意

41、义J. 山东教育科研. 1994年第2期.13 任继敏. 重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平台构建作用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6卷第4期.14 伊丽莎白本斯.罗筠筠译 玛克斯本斯的信息美学与符号美学J. 期刊网.15 崔康柱. 语言论转向中的别一美学选择兼评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第1期.16 刘眉. 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与儿童言语阶段发展规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7 孔国忠. 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 期刊网. 18 陈敏霞. 动说结合-优化语言教学方式J. 期刊网.19 成晓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

42、认知因素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第26卷第6期. 20 魏颖. 论文学形象的模糊性J. 期刊网.21 高玉. 艺术起源“游戏说”检讨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22 Gess LeBlanca, David Bearisonb.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a bi-directional activity:investigating dyadic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ldteachers and child learners. J.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 (2004) .23 Patricia J. Brooks, Julie B. Hanauer, Barbara Padowska, Heidy Rosman. The role of selective attention in preschoolersrule use in a novel dimensional card sortJ.Cognitive Development 18 (2003) .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