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教学设计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7464926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阁夜》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阁夜》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阁夜》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阁夜》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阁夜》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阁夜教学设计一、 学情分析学生到了选修阶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于大诗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的形象重叠在学生的阅读经验里,形成了“套板”,常规的介绍不易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快餐阅读时代,常见有理解不深不细的流弊,这对于古典诗歌阅读来讲可能会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对文学精品来讲无异于暴殄天珍。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涵泳功夫。二、 文本分析 本诗归属“因声求气”单元,编者意图通过吟诵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走回诗人的情感世界。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时期,此时杜甫的艺术造诣已臻至善。诗人在本诗中一如既往地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但细品之下,我们自会发现

2、他博大心灵的一声叹息:杜甫诗歌中罕见的无奈之情。三、 教学目的确立1、 文本层面。通过朗读,触摸文本,理解诗歌意思,能做到口诵心惟。2、 文心层面。通过品味,沟通诗人,走回诗人内心,能做到论世知人。3、 文化层面。通过探究,勾连经典,探寻诗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四、 教法选择1、 用好常规武器,突出“三读”:诵读以进入文本,获得审美体验;细读以发现文本密码,独辟阅读蹊径;赏读以把脉诗人心境,提高阅读能力。2、 彰显教学创意,突出“一字立骨”。抓住一个“夜”字,使整堂课纲举目张。3、 符合选修要求,突出“探究”。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唤醒记忆,抓点探究。五、 教学流程(一) 导入 出示对

3、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二) 夔州是诗人一生的倒数第二个驿站,颓唐的老境,贫寒的经济,沧桑的阅历,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终日展不开愁眉。公元766年除夕的前几天,一场雪刚刚停息,当夜幕如大氅一样席卷而来的时候,蜗居天涯的老诗人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回“那一夜”吧。(三) 学生朗读(男女各一)教师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四) 逐联解读文本,指导朗读技巧 那一夜,诗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诗人听到了看到了 悲壮鼓角、动摇星河。 那一夜,诗人想到了 千家夜

4、哭。 那一夜,诗人对自己说 算了吧,卧龙跃马终黄土,何况孤零如我,老迈如我!(五) 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自己。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悲伤。“夜”是杜甫诗歌常见的意向,让我们来回忆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倦夜“夜”的悲伤传统肇始已久,让我们回到诗经君子于役雨霖铃(六) 作业:写一篇关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七) 板书 夜伤夜伤感、敏感、悲悯、无奈 朗读:重读、轻读、长读、轮读。阁夜教学实录惠安荷山中学 余锦彬一、 导入教师: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学生:杜甫。教师: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

5、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学生:讨论。有人说出可能是老师。教师:出示横批“年年有余”,而且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这是嵌名联。评点:在借班上课中,用这种中国式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自我,自然且有语文味。二、 朗读学生(男):朗读。读错了夷、樵、寥等字。老师:纠正学生读音。学生(女):朗读。语速快。老师:要能够把自己放进诗歌的意境,投入朗读一遍。范读。学生:掌声。评点:通过点名朗读,可以了解学生,同时纠正读音。教师范读比录音朗读好,原生态的声音容易营造场,容易把学生带入诗境。三、 诗歌品读教师:公元766年的这一个夜晚,比以往时候来的学生:快!教师:这又是在一年将尽时候,不像今天,我们的面前365个日子排

6、班战队,等我们去撕下来。所以,要读好哪个字学生:催!教师:这是一个早早降临的夜晚,虽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学生:寒!教师:这种寒冷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吗?学生(数人)回答不到点子。教师:讲述下雪的故事。再问学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学生:沉默。教师:请大家注意“天涯”一词。学生:沉默。教师:解释。范读。突出两个重音“催”“寒”。评点:“天涯”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李叔同送别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来佐证,更有诗意美。教师:我们来看下一联。在这样的晚上,杜甫听到了什么?学生:五更鼓角。教师:五更是什么时候。学生:3点,5点教师:古代有不同的标示时间的方法,这是一

7、个比较早的时间。可能杜甫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可能杜甫的梦很轻很轻。这样的声音可以用“雄壮”或“豪壮”来形容吗?学生:不能。看注释,因为这里的鼓角声是动乱的意思。教师:补充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情景种种,让学生体会杜甫雄壮不起来的情感。教师:看到三峡星河这样壮丽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会用哪个词?学生:招摇。教师:如果是周迅呢?学生:飘摇。教师:美丽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诗人心中的确是动摇之感。可见诗人对战争的敏感。评点:学生对“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师原本准备了颜真卿的一首诗,能够很好解释五更之早,却没有用,只是截然明示。教师:我们再来看下一联。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诗歌造诣登峰造极,

8、他常常故意编排出不同的语序,给人别致的美感。这两句诗原本的语序应该是怎样?学生:思考。调整出正确语序。教师:这两句诗歌一是写眼前,一是写想象,你觉得各是哪一句?学生:无语良久。教师:自语。这两句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学生:无语。教师:虚实结合。评点:这里是本课最拽的一部分,虽然这一联是本诗解读较为多元的,但是教师横来一个“虚实”手法,增加了学生的回答难度。这一个内容是教师上课前临时想起来要增加的知识。看来,上课还是做减法好,不要做加法。教师可以改成这样问同学,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悠闲的,他为什么会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悲伤的,他惯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觉得他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诗意

9、中回旋,是最根本的办法,不要添枝加叶。四、 探究教师:夜晚的意象在杜甫诗歌中十分多见。介绍张悦的话。老人,长夜,这样的组合,天然地给我们带来悲凉、低回的滋味。学生:背起旅夜书怀教师:介绍倦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欣欣然。为这样的发现而喜。教师:夜晚在诗歌中是一个母意象。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有关夜晚的诗歌学生:柳永等教师:出示君子于役教师:请学生课后听齐秦夜夜夜夜评点:这是体现探究的一部分。教师的发现,学生来举例。课堂出现了新意。但是拓展是否要向流行歌曲滑行呢?这是取悦学生呢,还是恰到好处?值得思考。阁夜教学反思惠安荷山中学 余锦彬一、 教学创意及实现 本课作为选修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读

10、篇目,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到诗歌教学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这一首”上,因为学生在各种快餐阅读的影响下,天生少了一种“慢阅读”“细品味”阅读情趣。其次,朗读是诗歌鉴赏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单元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目的,那样一堂课可能在朗朗书声之外,没有立起来的东西,所以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第三,教师在本课的立意追求上不断努力,通过阅读了金圣叹、莫砺锋、冯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后,终于从题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课的“课眼”“夜”。本诗每一联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黑夜”的母意象。恰恰是这一“夜”字,照亮了整

11、堂课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为召唤,带领学生朗读细细品味每一联的诗情,最后又从那一夜走出,勾连起杜甫的其他描写“夜”的诗歌,溯流至中国诗歌“夜”意象的源头诗经君子于役。课堂设计基本实现。 二、 语文能力及提高1、 朗读能力。有人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在天上的一半是朗读,在地上的一半是文本。涵咏功夫兴味长,毫无疑问,没有吟咏诗韵的朗朗书声,再深入的分析也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坐实朗读这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根据每一联的情感,在朗读上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且突出了重音的处理。在教学上,为了授之以渔,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要诀,教师归纳了重音处理的四个办

12、法重读、轻读、长读、复读。在本课的末尾,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诗情,很杜甫地吟咏一番,博得同学由衷的掌声。2、 语文习惯。公开教学固然要展示教师个人的美丽,但是学生既然付出了四十五分钟,便不能成为教师的配角而存在。如果公开课上教师算得上精彩的话,那他肯定要精彩在学生的精彩里。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表演,而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置之不理。所以课上,老师注重学生写的习惯的养成。不但在课始时安排了调版,而且要求学生在书上做笔记,期望养成学生语文课动笔的习惯。3、语言品味。语文学习毫无疑问应该走在“语言”的道路上,尤其是学习语言中的精粹诗歌。教师在每一联中都挖掘出语言品味的节点,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

13、,让学生在容易疏忽的地方发现惊喜,在深入探究的时候感到兴奋。比如第一联采用“体验法”,用教师的个人经历讲述,让学生体会“寒”字的情感内涵。第二联采用“比较法”,“悲壮”与“雄壮”,“飘摇”、“招摇”与“动摇”,学生自能发现杜甫敏感而脆弱的心弦。第三联采用“还原法”,体会诗人身在阁上,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第四联采用“调序法”,让学生体会诗人暗夜里自我安慰的那一声长叹。三、 教学不足教学语言。作为诗歌的教学,课堂应该有诗的语言才能更好的营造诗境。教师的语言显得口语化,而且琐细,有诗歌意味的教学语言少。课后,我县林汇波和庄旭美两位教研员提出了课堂没有主问题设计,主体部分上得比较平淡。经过几天来的思考,如果有了这样一组脉络句:“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感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想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对自己说了什么”,也许,学生的整体把握会更好。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