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知觉和认知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7451841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二章社会知觉和认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章社会知觉和认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章社会知觉和认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知觉和认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知觉和认知(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知觉和认知引言一、人性是善还是恶的假设1、人性恶(知人知面不知心,本是朋友却在高考时应一时的嫉妒偷别人的准考证)因而需要用严刑俊法加以约束(法家的治国观),善只是伪善。一个大学生在学校时,在学生会上说:在他毕业时一定要到农村去做教师(当时教师既穷地位又低),到毕业后就绝对不肯去。2、人性善,在儒家看来人性是善的,有四个善端:人恻隐,仁义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恭敬)之心,礼义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仁、义、礼、智所以人性没有不善的,人之所以为恶乃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仁者无敌,得道多助)。3 人性无善,无不善。人是环境造就的。孟母三迁。近

2、朱者赤,近默者黑。这些人性的假设对你有何启示。二、关于是否理性的假设1、 人是非理性的,是受潜意识支配的,因而常常自己做了什么也不清楚。(此地无银三百两,人的理性就象一个软弱的骑手,而无意识则是一匹野马,人不是意识驾驭潜意识,而是无意识把意识不知带往何方。)2、 人是理性的是受人的理智支配的,人在做事时只依据利害关系行动的,因而人情淡如水,世态炎凉。一个人为了救另两个女人结果死了,这两个女人既不报案,逃之夭夭,在死者葬礼时也不参加。当记者问时还回答说:我没有叫他救我。3、 人有时理性有时感性。一切以时间、条件、环境和当时的情景为转移。这些人性的假设对你有何启发(人说的并不是人的真实的想法,人的

3、想法往往在不经意中流露。因而当一个女孩问他的男友,爱不爱他如果很轻而易举地说出爱的必有欺骗之歉,并无真实的意义,这种话的意义就是骗取女孩子的信任而已。一个说他有多少利害的,往往有不实的成份。言过其实者不可大用。三、关于不同人相处的假设1、 对做大事的人的假设。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即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福。)2、 对小人的假设。只可同享福不能共患能,有利相趋,有难相害,坏人对待坏人绝对比坏人对待好人要恶毒,会出买朋友的就会出买你,会轻易抛弃妻子的就会抛弃你。3、 对君子和圣人的假设,其人重义轻利,可共患难也可同享福。(这一人性的假设对你有何启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只有知人才能善处,害人之

4、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患难见真情,急风知劲草。)四、关于命运的假设。1、 消极观:命由天定,既生瑜,何生亮。2、 积极观: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的一切都是你自己作为的结果。恶贯满盈。第一节 社会知觉“斯蒂文令人羡慕的爱情生活”(43页)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与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三是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四是对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一、对自我的知觉自我知觉在现代心理学中倍受重视。所谓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

5、概念和自尊。(一)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三个部分若产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并导致长期的不良效果。(我是怎样的人)1、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他人的反馈。熟悉的他人对自我的清晰评价,使我们增加对自我的了解。(2)反射性的评价。根据他人(不熟悉的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叫反射性评价。进商店,售货员对你的态度。库利的“镜中我”,他人是我的一面镜子,是冷淡还是瞧不起或拒绝等来了解自己(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

6、为:当个体在内部线索(如想法、情绪)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外在行为来来推断自己特征(性格、态度、品质、爱好),但大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内部线索,如想法和情绪来了解自己。(4)社会比较。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在缺乏明确的目标时,为了准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往往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这一理论后经伍德发展,提出社会比较的动机有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保护与自我提高四种,社会比较的方式有向上比较、相似比较和向下比较。当个体的动机与目的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方式也不同。自我美化向下比;自我提高向上比。我们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信息是零碎的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去除

7、相互矛盾的方面,挑选出核心特质,整合成统一、稳定的有机体-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太会改变。2、 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对行为的作用:自我表达,让真我表现出来,即自己的行为和自我概念是一致的。但由于受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制约,要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就会采取策略性的自我表现。人们是从事自我表达还是自我表现,使受自我监控水平而定,所谓自我监控水平是指个体对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高自我监控的人往往会根据情境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根据自己的内心态度和自己的性格行动,因而在不同的场合行为是一致的。高自我监控的人适

8、合搞公关、政治,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适合搞艺术、研究。3、 自我概念的测量。主要是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自我描述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费茨编制:具体包括100个自我描述句,分别描述了身体自我、道德伦理自我、个人自我、家庭自我和社交自我五个方面,要求受测者在五点量尺上表明他们同意或不同意每一描述的程度:如“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对自己的品行感到满意”“我是一个快乐家庭的成员”。自我描述问卷、和(马什及其同事于1983年、1984年编制了三个版本)SDQ- (儿童):体能、外表、与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阅读、数学和(其他)学校科目,66题。SDQ- (青少年):整体学业成绩、体能、外表、与同

9、性同伴的关系,与异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诚实以及情绪稳定。SDQ - (成人):比SDQ- 增加了两个层面:问题解决和创造性、宗教(二)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性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自尊涉及到对自我情感和评价,自尊对心理和谐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1、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有时是无法选择的,比赛时的比较。有时是可以选择的,往往会选择向下比,与不幸运的人比,以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将相似性降低以维护自己的自尊。(3)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现实自我表现的差距

10、抑郁,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自己应该成为的人)的差距焦虑,这两种情况回造成自尊的降低。在中国,这两种差距都与焦虑有关。2、 自尊的测量:(1)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测量整体自尊)和泰克塞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测量整体自尊的工具,包括10个李克特式题目,易于施测、计分和解释,但易受社会赞许性反应倾向的影响,使受测者的分数分布呈正分偏斜,即大多数人的分数都较高。具体题目如:我觉的我有许多优点;总体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2)泰克塞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测量社交自尊的一个工具,题目描述的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自信程度、与陌生人说话时的恐惧感、在社交情境中的安全感、以测量社交信心、支配欲、社交能力、与权威人士的关系

11、。3、 如何确立自尊。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自尊的方法有:(1)学会向下比较,自我提升。)(2)选择性遗忘(对消极事件比对积极事件遗忘的更快)(3)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肯定有利的,积极的反馈的可靠性,例如对待考试)(4)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失败了没人怀疑你的能力,成功了则人们会更相信你的能力。(5)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以体现优势,增强信心,提高自尊。(三)与自我有关的其他概念1、自我提升:自我美化,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2、自我确认: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

12、我概念的过程。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3、自我障碍策略: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4、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1)自我抬高: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2)显示: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的内疚。(3)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4)恳求: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5)逢迎:说他人喜欢的话(6)恫吓:威胁5、自我监控:个体根据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受自我监控水平而定。高自我监控的人往往会根据情境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低自我监控的人根据自己的内心态度和自

13、己的性格行动,在不同的场合行为一致。6、体像: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现象的总称。7、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或克服障碍的信心二、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1、 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1)外表。(表情,微笑)(2)非言语线索A、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接近的程度)不宜太近,并且跨文化有差异,美国人和巴基斯坦人交往就会产生误会。B、身体姿势(体态语言:握手,握手的部位轻重,太轻会显的冷淡不热情,用力太重,会显得粗鲁无礼。时间长短,时间太短会显的冷淡,太长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握手的部位也有讲究,握手时还要配合其它的体态语,眼睛注视对方,面带微笑;C、眼神;目光语尤其重要,(尼克松在1

14、952年竞选副总统时被报纸揭发曾受贿,尼克松的目光语挽救了他。)D言语表情(节奏、声调(3)行为(最有用的信息是人的行为,因为行为与某些人格特质有密切联系。)人们在什么时候会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此人具有与他的行为相对应的内在特质呢,往往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和不为社会接受时,如消防员救火人们不会据此就得出此人是利他的,勇敢的,而过路人冲入火中救火,则100%的人都会认为他是利他的,勇敢的。如杀人(残忍,无人性)。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在外在强大的压力下做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后,于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

15、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就如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Samovar等也认为,人体能够发出的体语信号达70万之多。而且,非言语行为在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它既可以独立表现意义,也可以对言语行为表达的意义进行补充。所以,我们应该深信,人们足有一半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言语行为来传递的。2、 印象的组织结构(1)维度观。认为人们在评定人和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A评价维度,即一个人品质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定维度决定我们喜欢不喜欢这个人以及程度如何)B、力量维度,即一个人是强有力的还是软弱的。C活动水平的维度,即一个人是积极主动

16、的还是消极被动的。(2)类型观。人们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如外向,成熟、忧郁等类型。3、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1)安德森的平均模型。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已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如小芳与小强经他人介绍见面,小芳发现他很机灵(10)、有礼貌(4),但个子矮(-5)。且衣着寒酸(-9)总体印象是0分,好坏抵消,只能等新的信息出现在决定是否交往。)这种平均模型是加权的平均模型,也就是在所有特质平均前对那些人们认非常重要的特质赋予较大的权重。例如演员要美貌,科研部门要才能。(2)布鲁尔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以两类加工操作:A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把个体当成

17、是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之一,根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不须多大努力)B、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注意并整合他人各种信息(如行为、身体特征)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需要时间和努力。)4、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阿希的经典实验:两组形容词。A组: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文雅)、果断、实际、谨慎B组:聪明、灵巧、勤奋、冷淡(粗鲁)、果断、实际、谨慎。A组塑造出来的形象是慷慨大方、快活、幽默的形象。B组塑造出来的形象是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势力十足的形象。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征往往带有主观性。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的形成的作用是

18、不同的。A、首因效应(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鲁钦斯实验:一个叫吉姆的人的两段完全不同的材料。然后把这两段短文按不同的秩序分给被试,实验结果表明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表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B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鲁钦斯实验:不让被试连续读两份材料,而是中间插入其它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被试根据后看到的材料来评价吉姆。(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人们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发现有一些特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热情和利他,于是当一个人具有某一项特质时,就会自动联想到与这一特质有关的特质。从而认为此人也具有

19、这些特质。光环效应(戴恩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大学生被试观察三个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的照片,有魅力、中等、缺乏魅力。要求被试在27项人格特质上逐个评价三个人(婚姻、事业),结果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的正性人格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被试评定论文质量附照片和不俯照片,模拟陪审团,对漂亮和不漂亮的人判刑不同,对杀死一个漂亮和不漂亮的人判刑也不同。但对用美色犯罪的人则判的更重。(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对他人却倾向于做正性评价。原因:A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B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的词汇比负性的词汇更常见;C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和仁

20、慈5、印象的作用。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即使发现最初的印象是错的,也很难改变,这种倾向被称为保守性偏差。印象的作用表现为:(1)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看正大综艺节目的嘉宾的表现与自己对他们能力的印象。(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罗森塔尔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就会对他人形成一定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三、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也有人译成定见)是指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所谓社会群体是指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划

21、分刻板印象的特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例如宗教在中东地区是划分社会群体的重要特征,但在中国却不是。但在大多数国家,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文化背景都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由正负性特性构成,如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有正性:热情、敏感,以家庭为中心(中性),依赖。刻板印象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大多数无法测量和验证,因而没有合适的效标。(一)、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1、个人的经验。人们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与其中的一两个成员的互动就构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即使与多个成员互动,也会形成夸大了的,不准确的刻板印象。原因有二:(1)由于新鲜的、极端的、突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

22、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的特殊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罗沙特的研究:A、B两组被试,A组看一张列着50个男人所做的行为,其中有10人犯的罪是非暴力,B组被试看同样的清单,但其中有10人犯的罪是暴力性的。然后问被试,他们所看到清单上的50人中,有多少人犯了罪,结果认为第二张清单上更多的人犯罪。(2)一个群体所从事的社会行为会影响人们刻板印象的形成。2、社会学习。刻板印象的获得不一定是依据个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从父母、老师、课本、媒体分析得来。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0年1982年出版的十册全日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二)引起刻板印象唤起和使用的因素。在下列情况下,易唤起及使用刻板印象:(1

23、)一个人的类别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如女人的长相女性特征明显,越易被人知觉具有女性特征的人。)(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了个人独特的特征。(对待餐厅服务员)(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作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易使用刻板印象。(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时,如勃然大怒时。(6)但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回、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三)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利是能迅速地了解一个陌生和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弊端是:(1)夸大了

24、群体内成员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盖全的偏差。(2)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1、 人们在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的策略。当人们获得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时,仍然不改变原有的印象,怎么对待这些不一致的信息呢?(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如把群体分成各个亚群体。(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2、 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与一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交往,就能减少对此群体的刻板印象,那么怎样交往才有效(1)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地重复,从而被解释为是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以改变对此群体的刻板印象。(2

25、)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解释成是是群体中的亚群体成员所有,要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交往。(3)为了避免把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非典型的人员所有,要与该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4) 人们要改变刻板印象,必须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这是最根本的前提。 四、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一) 、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如飞机失事,学潮。这是为了加强自己对世界的预测力,以便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安全感。2、 令人不愉快的负性事件发生时。如生病,离婚等3、 对个体很重要,但

26、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例如同事被“炒鱿鱼”(二)、归因理论1、 海德(Heider)的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认为不仅是心理学家,即使是普通人也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寻找他人行为的原因。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该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例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它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

27、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例如一个凶残的罪犯连环杀人,我们就可以归为是他的本性,而不是外部环境。2、 成就归因模型(维纳的归因理论)1972年提出并在1979年又作出修改。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 内外因。内因即个人内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外因包括个人之外的所有原因,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2) 稳定不稳定。即原因是长期稳定的,还是变来变去的。如内在原因中能力是较稳定的而努力是较不稳定的,而外因如运气则是可变的。(3) 可控制性。即

28、一个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内。如不稳定的内因如努力是可控的,而稳定的内因如“能力是不可控的,主要靠天赋。一般来说,若一个人把成功的原因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时,他就会增强自信心,预期自己将来会成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若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能力太差,就会消沉、自卑。因而维纳的归因理论引起人们对归因风格的训练的兴趣,即怎样帮助人们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乐观型的归因和抑郁型的归因。3、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立方体理论)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如张三打李四这件事情的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架时的环境是背景。凯利指出,在归因时,人们

29、要使用三种信息:(1)一致性信息:即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也有相同的行为,若有,一致性就高,若没有,一致性就低。(2)一贯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经常发生,若经常发生,一致性就高。(3)区别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它对象是否也以同样方式作出反映。例如对某个学生在上课睡觉这一行为的归因。(北大出版社第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14页)4、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1)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所谓对应推论就是指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例如某人经常违背诺言,我们可以认定他是个不诚实的人。(2)影响对应推论

30、的因素:A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若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高,则人们无法从中推论其本性,反之,某人偏离社会规范干了此事,人们就会有信心说该行为反映了这个人的独特个性。B行为的自由选择性。自己选择的行为则反映了行为者的意图,可以据此推断行为者的品性。假如是外界压力的结果,就会以外力的作用来解释他的行为。5、 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等人于1986年提出反常条件关注模型。此模型认为,一个行为和事件的可能原因有很多,要从中找出真正的原因常需已有知识的帮助。在与行为、事件发生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某一条件比较突出、比较异常,那么归因者就会把行为事件的发生归于它。而那些经常保持不变的条件不会被做为事件的原因,即

31、使它们对事件的产生是必要的。如小张数学考试,其他人都及格,小张不及格,那他本身就是原因。若大家都不及格,那可能是试卷难或老师不好。至于哪些条件是反常的,则根据归因者已有的知识、注意的焦点、对照标准的选择等主观因素来决定。6、 顺序阶段模型。吉尔伯特等人于1988年提出的归因加工的顺序阶段模型,把整个归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 行为的分类。这一阶段是自动进行的。(2) 自动的特质归因,即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动地把此行为与相应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如看到一个人随地吐痰,就认为没有修养。(3) 校正,即利用当时的情境因素来调整最初的特质。如看到周围没有垃圾箱,就会认为这个人随地吐痰是因为公共设施

32、不完备造成的。前两个都是自动的、无意识地进行的而且非常快速,后一阶段需要意志的努力,和时间。(二) 归因偏差在前面的归因理论和模型中,假设人是理性的,讲究逻辑的,但实际上,人在归因时会产生偏差和错误,几种重要的归因偏差:1、 基本归因错误又叫对应偏差,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内在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例如楼长不近人情,其实是热心的人。在西方比在东方更易出现这种偏差,这是因为西方比较重视个人的内在特征,而中国则重视环境。例如对中国留美博士后候选人枪杀导师与同学事件的解释。对应偏差产生的原因:(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行动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

33、影响。(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更加突出,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2、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观察者教易强调行为者的内在因素,而行为者则教多强调外在的环境因素。这种归因分歧产生的原因有:(1)两者的着眼点不同,观察者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行为者的身上,行为者更注意环境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影响。(2)因为两者可用的信息不同,观察者不了解行为者过去的信息,只注意此时此地。而行为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非常了解,不仅仅是看当时的情况。(4) 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即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 以摆脱责任。免受责备。有利于心理平衡,维护自尊。(四)、归因的个体差异。内控者认为结果的产生

34、取决于自己的行动、能力和努力;外控者认为是运气、命运或强有力的他人控制着结果的好坏。这种不同的归因方式进而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动机、行为。如内控者更加努力,成就动机更高。而外控者则可能会放弃努力,听天由命,把失败的责任归结为外部因素。内控程度越强,越易产生正性的情感体念,活动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也越高。 亚伯拉姆森等人提出习得无助理论,该理论提出,当人们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且普遍的因素时,就会产生结果不可控的期望,从而出现动机水平下降及抑郁、无助的情绪。这种归因方式是“悲观式的解释“。由于归因对个体的情绪、动机行为与身心健康有关系,所以,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归因训练和治疗,改变原有的归因方式,朝乐观、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把失败归于暂时的、局部的因素,把成功归于内部、稳定、普遍的因素,从而改变个体的情绪、期望与动机,进而改变行为,改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