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7347349 上传时间:2021-1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战略目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推出了“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探索新农村建设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既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又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市该如何实现“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中产业的突破?笔者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不失为一条捷径。一、引言乡村旅游是指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特色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农村人文风俗等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和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形成旅

2、游消费的一种新兴旅游业态,目前有“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形式。构成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是乡村特殊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主要包括: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物产;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色、景象、景观;风味地方特色建筑、特色食品、特色服饰;民谣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故事;风习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二、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契合点和最佳突破口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生活在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森林”中的城市人,对田园、森林、山川、湖泽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农村的自然景观、新鲜空气

3、、清澈水源、纯天然食品、淳朴的民风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这种需求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商机。基于乡村旅游的广阔市场前景和它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并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五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体,在实现的过程中有先有后,但不能偏废,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发展结果,同时又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村

4、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城乡居民的交流互动,促进村容向整洁、绿化、美化发展,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现代生活理念,带动乡风文明,促进民主意识的觉醒,带动管理民主。一是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集农业生产过程与旅游、餐饮和服务于一体,可以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转化成产品,农民增加收入。而且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一处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作农民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特别是妇

5、女)就业提供了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在农家乐务工的农民每年净收入约3000至6000元,农民直接经营的农家乐每户年纯收入可达310万元,即使收益不高的农家乐,也比同样土地面积种粮收益高。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南岸区、巴南区、垫江县、武隆县、江津市每年实现收入分别达18043、12000、9800、7200、5200万元/年。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村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与经济实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渠道拓宽以后,农民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带动农民的物质生活

6、、精神生活都会越来越宽裕。二是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必然带来城乡居在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集中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而城市居民自然是现代文明的承载体和传播者。随着城居民的流动,必然会打破农村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化。发展乡村旅游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要发展旅游,就要争

7、取客源,要争取客源,就要搞好卫生,营造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就自然促进了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农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以成都市牌坊村为例,从2002年开始,该村经历了近两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房187幢,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全部统一造型,体现了传统的川东民居特色,并进行了餐饮、养殖、购物等功能分区,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村容村貌,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该村组建了农民文化俱乐部,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娱乐方式、民主意识都得到了提升。三是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要有便利的道路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旅游目的地受市

8、场影响和驱动,必须进行道路、环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另外,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负担能力增强后,村集体、村民也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的管护。以长寿区乡村旅游景点“巴乡谷”为例,目前该景区业主运营4年来,已出资硬化了近5公里水泥路,既改善了景点的交通条件,更改善了当地百姓的出行条件。四是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新农村建设资金转化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效益。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投入大量资金。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要想发展也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整合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环境等硬件设施,还可以利用这些设施,将

9、专项资金转化成为带动农民实现持续增收的效益。三、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乡村旅游发源地成都市,幅员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1987年首个农家乐在郫县农科村,这个农家乐最初不过是花卉苗圃基地,没想到很多成都市内游客慕名而来,而且每人日平均消费在50至60元以上。于是经营者调整了经营思路,搞起了餐饮,增建了体育设施,扩大了接待场地。临近的龙泉驿、温江、双流以及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也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大小不等、经营内容多种多样的农家乐。同时成都市政府对农家乐发展大力扶持,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对重点农家乐发展区域,仅农户“庄园”改造一项,房屋外墙每平米就补助8

10、0-100元人民币,另外政府还及时统一制定规划、规范管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农家乐经营户已有5000多家,现在经考核被市旅游主管部门批准的星级农家乐有130余家。2005年成都市乡村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9万人;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与成都市相比,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点数约5000余个,年总接待人数约11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5.8亿元左右,直接从业人员3.5万人。目前全市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自发为主。我市乡村旅游基本以自发为主,一方面乡村旅游主要由当地农民或业主自发兴办,各级政

11、府没有进行规划和有力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游客的参与也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旅行社很少介入,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开发。认识不够。目前,许多地方只把乡村旅游看作是旅游业的补充和点缀,没有从更高更远的角度来认识到乡村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忽略了农业和旅游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两者之间缺乏的融合与协调。文化含量低、品位不高。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就是以“农家乐”的方式存在,旅游活动内容以吃农家饭、钓鱼和打牌为主,与本地域文化结合较少。少量的以“知青文化”、“文革文化”为题材的“农家乐”试图在旅游与文化上寻找结合点,但仍存在肤浅、庸俗等弊端,有的是徒有其表,而无魂,在对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的发

12、掘上欠火候。因此,目前的乡村旅游还缺乏耀眼的亮点和特别的吸引力。布局散乱。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未经统一规划,自发依托就近的水面、园林,或产业结构调整建成的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设施等,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布局散、小、弱的问题。(二)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我市幅员面积大,人口多,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市情特征十分突出。这种特殊的市情给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大城市蕴含大量游客群,为乡村旅游活动提供充足的客源市场。2005年全市乡村旅游各景区(点)共接待旅游者1100万人次,约占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的18%,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城市的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这一比例较大主要是与重庆人口基数较大有直接

13、联系,但也反映出乡村旅游产品深受市民喜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大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有以武隆山地牧场,长江、嘉陵江、乌江水系及长寿湖、龙水湖等淡水鱼为代表的乡村田园风光;以北碚高效农业园区,渝北鳄鱼养殖中心,江津柑橘、长寿沙田柚、奉节脐橙基地,北碚、渝北花卉苗圃中心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旅游地;以渝东山地耕作、灌溉、果树修剪,渝东南民间磨盘、犁耕、擂钵等为代表的农事活动及辅助设施;以黔江土家吊脚楼,各地民间牌坊、宗祠等为代表的民居及附属建筑;以南川苗族火星节,秀山花灯、阳戏,梁平灯戏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四、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一)走借力发展之路全国新

14、农村建设都处在示范探索阶段,我市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正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目前正处于规划阶段。对于新农村示范村、推进村的建设,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将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大量资金支持。对缺乏开发资金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应充分利用这股政策上、资金上的“东风”,借力发展。我们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村、推进村,可以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结合新农村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资金使用上统筹安排,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乡村旅游村,这对乡村旅游与示范村建设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走规范化发展之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不

15、适宜所有的农村,应该选择区位条件较好、环境优美或有文化内涵的农村,而且对有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农村而言,为避免景点建设中布局散乱、一哄而上和建设雷同带来的弊端,我市应吸取成都市的经验,“先规划,后开发”,走规范化发展之路。市政府应组织相关专家及时研究、出台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纲要及乡村旅游规范化服务标准,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旅游景点的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发展、发展潜力评价、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营销策略等进行规划和研究。(三)走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城市、农村“两张皮”的错误认识,作好城市发展与乡村旅游

16、的对接,把农村作为地区发展的资源之一,城乡“一盘棋”总体上进行策划和打造。一是通过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配套乡村旅游服务需要的基础设施。二是统筹全市“城区、景区、园区、郊区”等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形成上至城市的都市旅游、景区旅游、工业旅游,下至乡村旅游的全面的旅游线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四)走特色发展之路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村与村之间,旅游产品一定要差异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特色,是乡村旅游竞争中最有力的关键词。各村可以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可以是独特的

17、饮食、不同的体验形式、不同的建筑设施、不同的生态景色等,特色不在于形式的大小,而在于人无我有。如南山以火锅、泉水鸡等餐饮为特色,九龙坡走马镇以桃花为特色,涪陵的大荔山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特色等,北碚静观以“杀年猪”民俗为特色等。(五)走文化发展之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旅游者由最初的寻求特、新、奇、异等刺激,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寻和探求。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是地域旅游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区特色的基础,有了这个根乡村旅游才能开花结果、经久不衰。旅游文化要善于挖掘,以深圳市为例,它没有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但是以发展文化主题公园找到它在全国旅游行业的位置。旅游景区

18、文化的挖掘一要依据自然资源条件,把握文化脉络,二要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寻找比较优势,三要确定核心主题,准确市场定位,四要营造文化氛围,全力打造特色。最后要把景区的文化展示融入精心设计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中,以活动为载体,创造体验,创造交流,弘扬文化。我市乡村旅游应深入挖掘各地特色旅游文化,如沙坪坝红色旅游文化、长寿区的长寿文化、黔江区的土家文化等。(六)走品牌发展之路乡村旅游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走品牌发展之路。一是通过具有地方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创造品牌。比如垫江的牡丹节、油菜花节。二是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打造品牌。要依靠先进科技、科学培训、严格管理、人性化服务,注重诚信、文明、卫生、礼节、质

19、量、安全、人文、绿色、自然、生态、特色等维持旅游地永恒的品牌和信誉,乡村旅游才能不断得到持续的发展。(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重视环境保护,着眼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历史人文类资源和自然生态类资源,它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的珍贵性。一是避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不必要的农村城镇化、商业化。城乡差别是乡村旅游业存在的根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城乡差别,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景区的原生态,协调好农村产业发展与保护原生态的矛盾。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农村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只有保持了区域的自然和乡土环境,才能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必须在保护中开发。不可以再走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先开发后治理或者边开发边治理的模式。我们要按照不同区域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等。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可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