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考级演奏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7345603 上传时间:2021-1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二胡考级演奏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胡考级演奏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胡考级演奏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二胡考级演奏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胡考级演奏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全国二胡(业余)考级活动开展了十二个年头。一年一度的考级活动,为二胡事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据不完全统计,十二年来全国参加各类各级考级活动的人员已达几十万人次,仅辽宁省即有过万人次。 考级活动不仅激励着二胡爱好者的学习热情,扩大着二胡演奏队伍的阵容,同时也为二胡教学与训练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多次参加地区级二胡(业余)考级评审工作。每次考评,都能发现一些前途可观、素质良好的二胡演奏人才或学苗,同时也发现了诸多考生演奏中存在的些问题。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忽视基础训练,如有的考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基础去完文章来源于 在此,笔者拟就考级演奏中存在的基础训练方面的问题及规范化要求试加赘述,以期

2、对二胡教学及训练能有所启示。 一、持琴 正确的持琴方法是获得高质量演奏效果的基本保障这一点常被一些初学者及考生所忽视。 规范的持琴姿势为:琴筒放置在左腿根处(琴筒皮面稍向右前方偏斜),琴身向身体外倾斜约45度。在调整琴身的角度后,左臂自然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约4s度,腕子与小臂平缓自然,拇指自然伸展,虎口放松一很多二胡教材都有阐述。 在考级中,我们发现一些考生不能严格按规范化要求持琴,有的琴体离身体过近,致使演奏时左手肌肉紧张、僵直;有的虎口、拇指夹琴杆过过紧,直接影响手指运动的灵活性。持琴姿势虽算不上什么技巧,但对演奏却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应引起重视。 二、持弓与运弓 1、持弓:右手握弓呈半握

3、拳状;弓杆置于食指近第二关节的第三关节处;拇指第一关节压住弓杆;中指置于弓杆内侧,第二关节侧背抵住弓杆。握弓形态近似写字拿笔、用餐拿筷子。常见问题有二:是握弓太死(大把抓,弓杆紧靠虎口);二是握弓靠前。前者使运弓迟笨,后者使运弓轻浮。 2、运弓:二胡的拉、推弓是大臂、肘、小臂、腕关节与手指的联动,如同杠杆原理一样,腕子是支点,所以,腕关节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拉弓以出腕为先导,大臂、肘、小臂随之协调运动:推弓回腕、收肘。不论拉内外弦,还是拉推弓,都是大臂、肘、小臂、腕子、手指的互动过程,不可习惯性取其一、二个环节而顾此失彼。 另外,基础运弓要牢牢把握:平、直、稳三要素。平:弓毛与琴筒呈平面运动(

4、弓毛不离开筒,弓尖不下扎)。 直:弓毛与琴弦呈直角运动(弓毛靠近琴杆处,拉推一条线)。 稳:运弓起止速度、力度要统一。不可忽决忽慢,起快止慢或反之,亦不可起重止轻或反之,更不能两头轻、中间重(即“大肚子音”)等等。 运弓方面的偏差多表现为:一些考生由于盲目、机械地模仿演奏家们的表演而违反常规。有的考生运弓不以腕子为先导而是以肘带腕,动作僵化,发音干涩这种不良的运弓方式,如形成习惯改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应引起高度注意。 音乐会上,一些大演奏家的表演,运弓起伏跌宕、潇洒大气,似超乎寻常。其实他们并没有违反运弓的基本要领,而是一种高级的运弓形态,是一种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初学者切勿盲目效仿。 三、发

5、音 良好的音色是二胡运弓技术的灵魂,也是二胡演奏的生命力之所在。弓速与乐曲的速度、力度相吻合是获得良好音色的前提,如乐曲速度较慢,弓速即相应较慢,同时运弓力度较轻,使用的弓段较长。此外,还应注意右手手指的作用:拉、推内弦时,中指与无名指应“撑”住(压住)弓毛;拉、推外弦时,中指背应“挑”住(抵住)弓杆,牢牢记住“弓杆是中指的延伸,在意识中是用中指与外弦说话”这一要领。把握了这一要领,才能使外弦的声音实而不虚。 一些考生在演奏内弦时出现怪音,演奏外弦快音符时出现虚音、沙音、噪音,其原因则在于未能领悟和把握上述要领。 四、音准 考生的“音不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l、换把时音不准。这是考生普

6、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原位(传统一把位)音基本准确,而换把后,发现二把或三把音较之原把音(特别是空弦音)偏高或偏低。一般情况是上把(音从低到高走)偏高,回把(音从高往低处回)偏低。 2、食指切位音偏高。主要发生在F(1ami弦)、bB(misi弦)调上(这两调的指法建立在传统的食指切位音阶基础之上)。通常是由于一指(食指)音偏高而连带二指音亦相应偏高。当一段乐曲演奏完毕指音与空弦音对照时给人的音差感觉尤为明显。 3、音与音衔接中的音不准问题。二胡的音准是由左手手指的指距与指力(手指对琴弦的压力)配合决定的。不同的调性、不同的把位,指距不同。这就要求在音阶、指力训练的同时,搞清指距关系。简单说就

7、是全音与半音的关系。半音指距较近,般是两指紧靠,高把位还需让位压指。 在考级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对全音、半音的音准概念含糊不清,音与音的衔接似准非准,特别是在较快速度或过渡性乐句的演奏中,音准模糊。有的考生几乎把所有半音拉成了三度间音,即升不升、降不降(这里指乐曲未标明用“f,l:三度间音演奏的情形)。 音准问题主要应通过严格的音阶训练加以解决。一些考生因这种纯技术性训练有些枯燥乏味而不愿花费功夫,是不可取的。 五、换把 换把是为了拓宽二胡音域。如今,随着大量创作及改编的现代作品的涌现,对换把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换把的方法有风格性(表情性)换把与技术性换把两类,其方式主要分借助空弦式、同指式和

8、异指式三种。 l、风格性换把(亦称色彩性、表情性换把) 常用在速度较慢的乐曲中。换把时以腕子为先导,上把腕子下沉,下把(回把)腕子提起,然后带动手指按音,腕子与手指有个时间差,动作和缓连贯充满表情,其形象动作犹如“提灯笼”。 2、技术性换把(手指主动式) 多用在速度较快的乐曲中,换把时以手指按音为主动,肘关节、小臂、腕子一体随之上下移动,腕关节不发生变化,动作与发音同步,要求灵便果断,干净利落,换把过程尽量减小滑音的痕迹,其形象动作犹如“拽灯绳”。 上述两种方法都要求在左手虎口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进行。 在考级中我们注意到:有许多考生对正确的换把方法不清楚或不熟练,主要表现为动作程序混乱,虎口夹琴

9、杆过紧,手指僵硬,进而造成音位忽上忽下,与乐曲风格要求不吻合,并严重影响发音的准确度。因而需要学习和掌握换把的基本方法与要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至难地训练,不可急于求成。 六、揉弦 二胡的揉弦方法主要有三种:滚揉、压揉、滑揉:滚揉是以指尖与第一关节为主导,手掌为辅助,上下屈伸滚动,小幅改变弦长。 压揉以手指为主导,指关节无变化,对弦产生握力,指尖有规律均匀地在弦上一紧一松按音,改变弦张力。 滑揉即手指围绕原位音上下滑动,可分为原位滑揉与活位滑揉两种方式。原位滑揉近似滚揉,虎口不动,指关节无变化,只是围绕原位音手指做上下滑动,改变弦长幅度较之滚揉大;活位滑揉则左肘、小臂、腕的紧张度明显增大

10、,手指围绕原位音大幅度地上下移动且虎口也随之移动。 在演奏中,最常用的方,砸1-IEI_滚揉与压揉的结合运用。考生在揉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长音揉弦动作不连贯,有首无尾:手指第一关节不能有规律地屈伸滚动;手掌不会上下煽动;动作僵硬,声音呆板;肘高抬,腕子凸起,呈痉挛状;腕关节过于主动,频率慢,与乐曲速度不吻合:此外,还有些非规范类的揉法(其音波振动无规律)。 揉弦是二胡演奏中难度较大的技术,是每日必练的基本功项目,需要在长期训练中获得,巧由熟生。在训练中还应注意严格把握要领,分门别类,反复揣摩,仔细品味,不可急于求成。 七、换弦 换弦是由琴弓完成的基本技法。除极少数乐曲片断由一根弦独立演奏外

11、,大多乐曲、练习曲都是由两根弦(里、外)频繁的交替来完成。 换弦方式主要有五种: l、手指主动式(以下都以拉弓开始为例),体现在“里外里外”的弦序进行中。 2、腕、指结合式,体现在“外里外里”的弦序进行中。 3、腕与小臂结合式,体现在“里里外外”的弦序进行中。 4、指、腕与小臂结合式,体现在“里外里里”的弦序进行中。 5、大臂主动式,体现在“外里外外”的弦序进行中。 常见问题:许多考生不能根据不同的弦序分别选用相应的换弦方式,而是千篇一律,用同一种方式应付所有弦序类别。虽然有些考生对换弦技巧下过一定的功夫,但由于对上述换弦类别不清楚,因而换弦时不能得心应手,不是发音不清,就是节奏不准。应接不同的换弦方式及动作要领进行分门别类地练习加以解决。 上述问题乃考级演奏中的“常见病”。致“病”原因多属求成心切,急功近利,只注重“成果”而忽视“过程”,忽视基础训练。这是与科学的训练原则和考级的目的相背谬的。考级的最终目的培养二胡演奏人才,而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则难以达到演奏艺术的高峰,难以成为优秀的二胡演奏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