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103个名词解释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7271495 上传时间:2021-11-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8.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经济学103个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学103个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学103个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经济学103个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103个名词解释(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需求: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需求既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要求消费者具备购买能力。由于需求规律的作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变动时,将引起消费者需求的变动。2、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经济学中涉及到的供给不仅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愿望,也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生产能力。供给规律决定了商品

2、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此外,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生产技术和成本、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动将导致供给变动。3、均衡价格:由供给等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力量相互作用。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4、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均衡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

3、生变量的变动过程,而只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5、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在实践中,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量弹性系数的大小。6、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供给弹性的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供给弹性系数可以由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加以衡量。7、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4、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8、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供给规律。9、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度量了相应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利用收入弹性可以对商

5、品进行分类。10、需求的交叉弹性: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交叉弹性系数可以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它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分别呈替代、不相关或互补关系。13、效用:消费者消费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不同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给予的主观评价,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消费相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的效用,即使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消费同样数量的商品组合也可获得不同的满足程度。效用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分

6、。边际效用量的大小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特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不断地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逐渐减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设。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对人们的刺激降低,并且重要程度也趋于下降。15、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1,2=MU1/MU2=P1/P

7、2,P1Q1+P2Q2=m。用图形表示,即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16、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Q1+P2Q2=m。如图。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17、无差异曲线: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轨迹。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在通常情况下,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

8、且离原点越远,所代表的效用等级就越高;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18、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以RC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可以表示为:RCS1,2=Q2/Q1|u=u0随着第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呈递减趋势。19、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其中: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

9、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为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而对商品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收入效应。如图。20、边际产量: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TP/L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2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

10、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以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为条件的。此外,只有当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才递减。22、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特征: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产量,并且离原点越远,产量就越大;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其中,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2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

11、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一般来说,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另外一种要素则更为需要,从而出现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而被替代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这样,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24、等成本方程:厂商使用生产要素需要支付费用,它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需要考虑的另一个约束。以rL和r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以C表现厂商的成本,厂商的成本可以表示为:C=rLL

12、+rKK.如果成本既定,那么上式给出了厂商花费相同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要素组合,故它也被称为厂商的等成本方程。25、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在产量既定时实现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其满足的条件是:RTSL,K=rL/rK,rLL+rKK= c或:MPL/rL=MPK/rK,rLL+rKK= c。上述条件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的生产要素最

13、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26、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从而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生产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成本的增加大于一倍,则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27、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

14、段;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28、平均成本:对应于可变和不变生产要素,厂商的成本区分为可变成本VC、不变成本FC以及总成本TC,并且有TC=VC+FC。对应于总成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按产量平均,厂商的成本可以区分为平均成本AC、平均不变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依照定义有AC=TC/y,AFC=FC/y,AVC=VC/y,并且满足AC=AFC+AVC。29、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MC=C/Q。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

15、状。3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花费的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到的。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从图形关系来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这是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如图。3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收益TR是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获得的全部收入TR=p(y)y;平均收益AR指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入AR=TR/y=p(y);边际收益MR是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加量MR

16、=TR/y。3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利润最大化是厂商决策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它要求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要素)所增加的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MR=MC。33、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它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他们占有非常少的市场份额,以至于每个消费者或厂商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定的而加以接受;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如此;行业中不存在进入障碍,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消费者或厂商拥有完全信息,即他们掌握与自己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信息。34、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随着厂商数目的增加,整个行业中的产量

17、也会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从而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不经济。36、垄断竞争市场: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在该市场上,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质量、构造、外观、商标、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时这种差异来自于消费者的心理,但这些产品彼此之间又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另外,市场上企业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以至于每个厂商在决策时都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由于厂商生产规模较小,因而进入和退出市场比较容易;行业存在

18、着模仿。垄断竞争市场是现实生活中较普遍的一种市场结构。37、寡头垄断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厂商,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该市场的典型特征是厂商之间的行为相互影响,以至于厂商的决策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根据产品特征,寡头市场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无差别产品;而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有差别产品。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寡头市场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38、古诺模型:经典的寡头分析是古诺双寡头模型。古诺模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情形中得到说明。假定两个面临同一市场的竞争厂商,它

19、们生产无差异的产品,成本为0。起初,A厂商选择市场总量的1/2,以便利润最大化。随后,B厂商将余下的1/2作为其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与A一样选择其中的1/2即1/4的产量。结果,A厂商的利润因B厂商的加入而未能达到最大,于是它变动产量,将B厂商生产1/4余下的3/4作为决策的依据,选择其中的1/2即3/8。同样,B厂商将会选择5/16。如此等等。最终,两个厂商各选择1/3的产量,而且它们没有进一步变动产量的动力,从而市场处于均衡。古诺模型的缺陷是假定了厂商以竞争对手不改变产量为条件。40、引致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求,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

20、益,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41、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即VMR=pMP。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产品价值是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边际收益”。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厂商其他的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那么增加一单位变动投入,厂商可以生产的产出增加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由于厂商的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按不变的价格出售,因而这些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等于边际产品的数量与市场价格的乘积。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反映了要素的边际收益。42、边际收益产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21、下,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的边际收益之积。即MRP=MRM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比如卖方垄断市场,由于厂商出售既定产量可以索要的价格与厂商的产量有关,通常呈相反方向变动,因而,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不等于原有的价格与边际产量之积,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的价格下降。这样,厂商的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就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出量的边际收益之间的乘积。43、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因而厂商的平均要素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平均要素成本就

22、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时,平均要素成本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4、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因而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在要素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的价格。这是因为,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通常面对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样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要素的价格提高,因而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成本一方面是该单位要素的价格,另一方面则是该要素所提高的价格对其他要素数量的影响。因而,在买方垄断条件下,要素的边际成本大于该要素的

23、价格。即边际要素成本在要素的供给曲线之上。45、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根据劳动者的最优化行为,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在效用最大化点上确定最优劳动供给量,从而得到劳动的供给曲线,据说,在工资水平较低时,工资率上升对劳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减少闲暇消费;而当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劳动时间。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图。46、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指某一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一般均衡指经济中所有商品市场或部门

24、的需求和供给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局部均衡以所有其他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不变为条件,研究一种商品或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与此不同,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经济社会的各种商品的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和价格同时达到的均衡对价格的决定作用。47、瓦尔拉斯定律:对于任意的价格,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这一恒等式对一般均衡问题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无论经济是否处于一般均衡,总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示出来,即当所有其他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另一个市场一定处于均衡。因而,一般均衡分析不可

25、能得到所有市场的价格。但是,如果规定一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那该商品的价格就是1,从而一般均衡才可能有确定的解。由此可见,瓦尔拉斯定律成立,意味着一般均衡分析只能得到相对价格。48、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指对于一种特定的配置而言,当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状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福利状况,则称原有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根据这一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后者相对于前者使得资源配置状态得到改善,社会福利得到增进。如果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则称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率。49、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在纯交换

26、经济中,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最大满足。当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的条件下,使得另外一个获得更大的福利,因此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CSA1,2=RCS1,2B。在表示纯交换的埃齐沃斯框图中,当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时,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50、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生产中,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当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被用于任意一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一种产品产量的条件下使得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因此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TS1,2A=RTS1,2B,在表示生产的埃齐沃斯框图中,当两种产品生

27、产的等产量曲线相切时,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51、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如果经济中某种物品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那么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任意两种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产品转化率,既RPT1,2=RTS1,2。此时,两种产量转化曲线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无差异曲线相切。52、产品转换率:同种生产要素可以利用生产一种产品,同时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产品的转换率就是社会放弃一个单位的商品1可以换来商品2的数量,即:RPT=X2/X153、市场失灵: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被形象地称

28、为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垄断是竞争性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与竞争性经济相比,垄断厂商为了自身的利润最大化所选择的产量更低、价格更高,因而导致社会福利受损。外部影响导致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与私人收益或成本不相同,以私人单独决策的结果并非是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通常具有非排他性,因而私人的供给不足。不完全信息则使得价格信号不能完全反映实际需求和供给。正因为如此,市场机制出现失灵。54、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公共物品通常具有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如国防、道路和电视广播等。一种商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拥有

29、或消费该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消费该商品之外;而非竞争性则是指增加该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成本接近于零。公共物品的这些特征使得消费者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私人供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品的所有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供给。55、免费乘车者问题: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满足的范围之外。例如,国防提供一种劳务,而新出生的人也会受到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任何不支付费用的经济当事人都试图通过不付费而获得国防的保护,因此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免

30、费搭车者问题。56、外在性:又称为外部经济影响。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者支付全部成本,结果,社会所得到的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最优产生偏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外在性可以不同的形式分类。以某种行为对收益产生影响而言,外在性分为正向外在性和负向外在性两类:前者是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后者是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以外在性的源泉来划分,外在性有消费外在性和生产外在性两种:前者是消费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后者是生产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57、科斯定理:科斯为解决外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方案。其内容可以表

31、述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都是有效率的。这一结论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交易费用为零;二是产权界定清楚;三是自由交易。由此引申出来的第二定理是: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科斯定理现已成为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60、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国内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含中间产品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它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32、。61、国民生产总值(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衡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62、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之后(如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

33、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63、失业率:是反映经济社会失业状况的一个指标。其含义为经济社会中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若用u表示失业率,L表示劳动力总数,U表示失业者总数,则有:u=U/L,当失业率已知时,经济社会的就业率即为1减去失业率。64、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名义的国民收入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的目的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究竟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65、消费函数: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主要

34、取决于收入水平。用公式表示为C=C(Y)。通常,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相应地增加,但其增加速度却低于收入的增加,后者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66、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MPC=C/Y。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67、储蓄函数:收入中扣除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即为家庭部门的储蓄,用公式表示为S=S(Y)。68、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68、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Y=I/(1)。式中,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35、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69、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变动所引起的,则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Y=-T/(1)。70、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71、资本的边际效率:它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R0=R1/(1+rc)+ R1/(1+rc)2+ R1/(1+rc)n。式中:R0

36、为一项资本品的价格;R1,Rn分别为该项资本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rc为该项资本品的边际效率。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反映了投资者对预期收益的估计,因而资本的边际效率也被称为预期利润率。72、投资函数:投资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I=I(r)。对于一项资本品而言,如果其边际效率超过购买该项资本品所需要支付的利息率,那么该项资本品就会被用于投资。因此,一个经济的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并且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73、IS曲线: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经济中的储蓄函数为S=S(Y),投资函数为I=I(r),那么IS曲线为S(Y)=I(r)。由

37、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因而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74、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变动,表示成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则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以概括为L= L1(Y)+L2(r)。75、流动偏好陷阱:当利息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处于高点,这时人们就会纷纷出售有价证券而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此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向于无穷。如图。76、LM曲线:将货币市场

38、处于均衡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决定均衡利息率。但不同收入气平对帔着不同的货币需求,从而决定不同的均衡利息率。收入与均衡利惣率的对应关系就是LM曲线。用公式表示为1(Y)+L2(r)=m。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77、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的机制。西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是通过财政收、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的。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会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

39、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78、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经济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79、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

40、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以此为标准,可以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政策是扩张的。另外,使政策制定者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财政政策。80、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的。主要手段包括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和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货币政

41、策手段常常是配合使用的。81、法定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是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的,故被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得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82、再贴现制度: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这种政策是逆经济风向的。83、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

42、以进入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84、货币创造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根据银行体系的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法定准备率提取一定比例留作准备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银行向客户放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量。如此继续下去,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式中D为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85、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或总需求量,表示经济中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

43、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消费需求量和投资需求量减少,因而总需求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就是说,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如图。86、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社会对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总供给量,在宏观经济中,供给总量由收入加以表示。表示经济中的收入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及劳务的供给量增加,因而总供给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同向变动关系。这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如图。87、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当劳

44、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后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88、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由于基本分析思路相同,因而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假定,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而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同时,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并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基本形式为G=s/v。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成反比。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愿意的经济增长率并且

45、等于人口增长率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刀锋”。89、有保证的增长率: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决定,用公式表示为Gw=s/vw,式中,vw 为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90、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由于它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这一模型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6、人口增长率不变。从而得到sf(k)=k+nk。式中:s

46、为储蓄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而后一部分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加,条件是k=0,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91、消费物价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一种方式,它是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角度衡量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通常,消费物价指数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

47、费品在基期内价格为100,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9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以及政府政策对上述需求的刺激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并不同程度地拉动通货膨胀率上升。总需求持续增加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9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

48、压力。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94、价格调整方程: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产生通货膨胀压力之间关系的方程,用公式简单地表示为t=te+h(Yt-Y*)/Y*。式中,t为第t期的通货膨胀率;te为人们对t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Yt-Y*)/Y*为第t期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h为这种偏离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系数。价格调整方程表明,通货膨胀率与人们的预期成同方向变动,并且也受到来自于需求压力的正向影响。由于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与失业率成反方向变动,则价格调整方程也被表示成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

49、系。95、收入指数化:针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一种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是指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通常规定,收入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在实践中,货币收入增长,特别是在通货膨胀出现之后,要素所有者要求增加收入,会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据说收入指数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但它更大的作用在于降低通货膨胀在收入分配上的影响。96、货币主义:又称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弗里德曼、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1、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

50、最主要因素;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政策来加以调节。其政策指导思想是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97、自然率假说: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劳动市场上的就业率。由于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名称。许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都假定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就业率,并运用各自的理论论证经济经常地处于这种状态。因而,自然率也被认为是一种

51、假设。98、菲利普斯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首先提出,故得名。它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的交替关系。后来被新古典综合派用于说明价格总水平、失业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如图。99、单一货币规则: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100、理性预期假设: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做出符合理性的估计。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1、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2、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

52、期;3、经济当事人作出的预期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101、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以达到供求相等均衡状态。10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理性预期学派更广泛的名称。这一学派以批判凯恩斯主义起家,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基本假定分析宏观经济总量决定和经济波动。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需求既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要求消费者具备购买能力。需求规律使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

53、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供给不仅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愿望,也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生产能力。供给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向变动。均衡价格:由供给等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市场价格高低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结果是趋于均衡价格。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简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量。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

54、程度。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它可以用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原因在于追加消费的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刺激和重要性逐渐下降。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1,2=

55、MU1/MU2= P1/P2 和P1X1+P2X2=M 图形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M。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无差异曲线: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轨迹。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通常具有特点:(l)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2)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且离原点越

56、远,所代表的效用等级就越高;(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以RCS代表。呈递减趋势。替代效应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而对商品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收入效应。边际产量: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

57、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TP/L。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特征: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任意两条不相交;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

58、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一般说来,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另外一种要素则更为需要,从而出现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而被替代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这样,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目标时所

59、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该最优组合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规模收益:规模收益分析的是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边际成本:厂商

60、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MC=C/Q。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厂商决策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它要求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要素)所增加的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即边际收益等于

61、边际成本:MR=MC。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特征: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每个占有非常少的市场份额,以至于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定而加以接受;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是如此;行业中不存在进入障碍,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消费者或厂商拥有完全信息。垄断竞争市场:现实中较普遍存在的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特点: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决策时不考虑对手的反应;厂商进入和退出较容易;行业存在着模仿。寡头垄断厂商:即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其典

62、型特征是厂商之间的行为互相影响,以至于厂商的决策要考虑对手的反应。根据产品特征,可分为纯粹寡头行业(产品无差别)和差别寡头行业(产品有差别)。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分为有勾结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古诺模型:法国古诺分析双寡头行为的一种理论模型,因而又被称为“双头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成本为零的)产、销相同矿泉水的厂商,他们共同面临一条线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双方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A厂商先进入市场,其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一半;B厂商进入市场,其最优产量为剩余容量的一半,即总容量的1/4;当A知道B留给自己的总

63、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将产量调整为3/8;如此等等。经过一系列调整后, A厂商产量逐渐减少,B厂商产量逐渐增加。最终在分别达到总容量的1/3时,市场处于均衡。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即VMP=P*MP。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它是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边际收益产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的边际收益之积:MRP=MRM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如卖方垄断市场)上,由于厂商出售既定的产量可以索要的价格与厂商的

64、产量有关(通常呈反方向变动),因而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不等于原有价格与边际产量之积(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价格下降)。这样,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就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出量的边际收益之间的乘积。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所以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价格。这是因为这时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因而,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它等于

65、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买方市场上,它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时,其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劳动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劳动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收入效应(增加闲暇消费)逐渐超过了其替代效应(减少闲暇消费)。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指某一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一般均衡指经济中所有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局部均衡以所有其他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不变为条件,研究一种商品或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与此不同,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经济社会的各种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和价格同时达到的均衡对价格的决定作用。瓦尔拉斯定律:对于任意价格,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这一恒等式对一般均衡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