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7242945 上传时间:2021-11-02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6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资源描述: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1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62015)(征求意见稿)中国农业科学院芜湖市人民政府2005年12月前 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

2、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

3、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

4、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由于我们水平所限,规划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谢谢!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写组2005年12月29日目 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依据1.1规划背景1.1.1国家宏观发展背景1.1.2芜湖发展的现实要求1.2都市型现代农业1.2.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1.2.2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1.3规划依据1.3.1理论

5、依据1.3.2现实依据第二章 农业发展基础分析2.1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2.1.1自然资源基础2.1.2经济社会基础条件2.2农业发展成效与优势2.2.1农业发展成效2.2.2农业发展优势2.3问题与挑战2.3.1存在的问题2.3.2面临的挑战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3.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3.1.1指导思想3.1.2基本原则3.2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3.2.1发展目标3.2.2发展战略3.3规划期限与实施阶段3.3.1规划期限3.3.2实施阶段第四章 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4.1功能定位4.1.1生产功能4.1.2生态功能4.1.3生活功能4.1.4科教功能4.2总体布局4.2.1规划范围4.2.

6、2圈层布局4.2.3产业布局4.2.4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分区4.3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4.3.1优质高效农业4.3.2绿色生态农业4.3.3特色精品农业4.3.4休闲观光农业4.3.5生态景观农业4.3.6高科技设施农业第五章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5.1优质稻米产业5.1.1产业基础5.1.2建设重点5.2生态高效猪禽产业5.2.1产业基础5.2.2建设重点5.3名特优新水产业5.3.1产业基础5.3.2建设重点5.4高档苗木花卉产业5.4.1产业基础5.4.2建设重点5.5绿色蔬菜与食用菌产业5.5.1产业基础5.5.2建设重点5.6特色经果林与中药材产业5.6.1产业基础5.6.2建设重点

7、5.7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5.7.1产业基础5.7.2建设重点第六章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龙头企业6.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6.1.1农产品加工业的概念和内涵6.1.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6.2农产品加工业与龙头企业现状评价6.2.1发展现状6.2.2存在的问题6.2.3发展优势6.2.4发展比较6.3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6.3.1指导思想 6.3.2发展目标 6.4重点建设内容6.4.1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设与区域布局6.4.2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产业第七章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7.1农业生态环境建设7.1.1森林生态网络建设7.1.2重点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

8、治理7.2.1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7.2.2水域环境保护与治理7.3生态农业建设7.3.1建设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7.3.2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7.3.3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7.3.4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7.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7.4.1农牧结合型循环经济7.4.2深度加工型循环经济7.4.3其它类型的循环经济第八章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8.1城乡一体化发展8.1.1构建城乡一体空间布局8.1.2建设城乡一体服务设施8.1.3推进城乡一体产业发展8.1.4建立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8.1.5发展城乡一体社会事业8.1.6保护和建设城乡一体生态环境8.2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8.2.1编制

9、新村建设规划8.2.2改善村容村貌8.2.3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8.2.4树立文明新风尚第九章 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9.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9.1.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9.1.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9.1.3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9.1.4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9.1.5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9.1.6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9.1.7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9.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9.2.1标准化农田基本建设9.2.2农业水利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9.2.3农业机械化建设9.2.4农村电力设施建设第十章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10.1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0.2农产品加工

10、建设项目10.3农业流通和市场建设项目10.4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项目10.5农村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第十一章 发展举措11.1加强领导,构建发展的组织领导保障11.2科技创新,构建发展的科技支撑保障11.3增加投入,构建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11.4体制创新,构建发展的制度政策保障11.4智力开发,构建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附表:附表1. 2003年芜湖与周边地区主要指标比较附表2. 2003年芜湖与周边地区主要指标比较附表3. 2003年芜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结构与周边城市比较附表4. 20002003年芜湖与周边地区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比较附图:附图1. 安徽省芜湖市区位图附图2. 芜湖都市型现代

11、农业圈层布局规划图附图3.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类型分区规划图附图4. 芜湖优质稻米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附图5. 芜湖生态高效生猪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附图6. 芜湖生态高效家禽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附图7. 芜湖名特优新水产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附图8. 芜湖高档苗木花卉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附图9. 芜湖绿色蔬菜与食用菌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附图10. 芜湖特色经果林与中药材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附图11. 芜湖食品工业布局规划图附图12. 芜湖农业市场布局规划图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依据1.1规划背景1.1.1国家宏观发展背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

12、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体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都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

13、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1.2芜湖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华东第二通道的开通和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以工业园区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芜湖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贯彻落实省委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了“观念融入、空间融入、产业融入、开放融入、要素融入、体制机制融入”的发展思路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根据芜湖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芜湖市国内生产

14、总值将达到238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00美元,在安徽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起一个中心城区、三个副中心城区和八个重点中心镇个组成的组团式大都市,城镇人口27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180万人,建城区面积180平方公里,三个副中心城区人口50万,建成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达75%。使芜湖成为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地区的核心城市和安徽省的副中心,安徽省接轨长三角经济区的前沿城市;成为长江下游重要交通枢纽,南京和武汉之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一座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和人居环境秀美的生态大都市。因此,今后1015年是芜湖迅速发展崛起的关键时期,把

15、握这一历史机遇,科学筹划发展,对芜湖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农业是芜湖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经济发展看,芜湖农业的发展应该是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从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看,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因此,制定一个与芜湖城市发展远景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1.2都市型现代农业1.2.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1.2.1.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目前,我国理论界比较认同的都市型农业是指大城市或城市群空域范围内的农业,既包含城市中心区域零星、镶嵌、插花式分布的都市

16、农业,也包含城市近郊的城郊农业,还包含城市远郊和边缘地区的农区农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是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是符合城市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都市型农业的现代化,是体现都市特色的现代农业,是配置于大都市空域内的现代农业,既有现代农业的一般性,又有满足都市特色、功能多元扩展的特殊要求。突出地表现为建立在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以良种化、机械化、设施化、工厂化等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以及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过程专

17、业化、生产管理企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农业生态环境友好化、农民文化素质知识化等现代农业特征,同时也赋予现代农业为满足大都市城市定位、资源禀赋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发展要求,而使农业原有功能由生产性拓展到生态性、社会性、生活性等多个方面,使农业成为城市产业体系、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1.2.1.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1)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一个广义的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代性概念。广义的地域性概念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进行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开发利用、生产经营,它具有圈层性和放射状相互交织的网络空间结构,但同时在空间布局上没有明显的城乡边界,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成

18、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城;时代性概念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2)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受不断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制约,将优先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诸多高新技术成果,并通过有效的组装集成,从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设施化、自动化、可控化、信息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特征,并促使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形成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等特点,使传统农业改造为资金、技术、装备

19、、经营等农业生产方式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3)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类型,它既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农业,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市场化等现代产业特征的新型农业,是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也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服务等多元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1.2.2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1.2.2.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由来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O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论,其内容就是限制城市规模过大,持续保留城市四周农业用地,如菜

20、园、果园、牧场、森林、疗养地等各种功能的绿地系统,让城市中心成为一个大花园,四周缀以放射性或环形的林荫道。20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较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概念。进人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剧,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始了一些都市型农业的研究,并不断深化,并先后提出了“城市农业”、“都市农业”、“都市圈农业”、“都市型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概念和发展理念。1.2.2.2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

21、、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如日本东京在上世纪6O年代末提出“都市型农业”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岛农业”,构建了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新加坡提出了建构“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创建了具有观光、旅游、出口创汇、城市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的科技农业园区。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或都市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

22、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北京将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对都市型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都市型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

23、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环城经济圈重点培育文化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综合经济带着力拓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滨海经济带积极开发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型农业。此外,无锡提出现代都市农业由一个体系、八大片区构成,包括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市区六大现代都市农业主题片区和江阴、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片区。嘉兴从空间上将都市型

24、农业分为三个功能区,即东北部都市农业区、中西部特色农业区和沿江生态农业区。1.3规划依据1.3.1理论依据1.3.1.1农业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概念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但对之加以提炼并明确提出的是李嘉图。农业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比较优势主要从三个经济要素进行衡量:(1)拥有的资本量,(2)拥有的劳动力资源,(3)拥有的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区域或国家劳动力资源相对较多,资本相对较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采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生产劳动力相对密

25、集的产品,反之亦然。1.3.1.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1)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可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2)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一般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3)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

26、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3.1.3城市圈域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该理论把城市圈域分为三个部分,(1)有一个首位度高的城市经济中心;(2)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镇;(3)有中心城市与腹地或周边城镇之间所形成的“极化扩散”效应的内在经济联系网络。城市圈域经济理论把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意在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对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3.1.4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古典的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30年

27、代,当时德国农业经济与农业地理学家屠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屠能根据空间距离造成的价格差异提出了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模式,从而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扩展的六层农业分布地带。随着区位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演化,决定产业区位不再是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而是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如综合考虑农业、工业、城市、市场以及人的行为、能力、价值取向等,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产业布局区位理论。1.3.1.5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中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价值论、资源资产论、资源产业论、环境稀缺性论、环

28、境价值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内涵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含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各异,可持续发展考虑的各因素的重要性就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发展模式和实施步骤不是唯一的,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1.3.1.6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思想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着眼于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

29、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其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和基本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首要的是节约,如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粮等等。减少外部物质能量的投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次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单环式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反馈经济及循环经济发展。1.3.1.7城乡一体化理论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发展情况时,提出了“城乡融合”的观点,他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是可以消灭的,而且消灭这种对立是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这里的“城

30、乡融合”就是指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城市脱离乡村而独立出来,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必将从分离到融合,必然会产生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劳动力融合,最终完成城乡一体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1.3.2现实依据(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4)农业部“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6) 安徽省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文件;(7)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31、”规划纲要;(8)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9)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10)芜湖市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11)芜湖生态市发展规划(20032020);(12)芜湖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2010);(13) 芜湖市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第二章 农业发展基础分析2.1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2.1.1自然资源基础2.1.1.1地理位置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西北依长江与巢湖隔江相望,东北与江苏高淳县、安徽马鞍山市相连,西南与铜陵市、池州市接壤,东南与宣城市毗连。土地

32、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市辖四区三县,28个镇(乡),593个行政村。2004年,全市总人口224.6万人。2.1.1.2气候资源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2.1.1.3土地资源地貌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漫滩、阶地、台地和丘陵构成,其中平原占95.5%,丘陵占4.5%,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带状。土壤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土壤主要是黄壤、棕壤,适宜于发展林业生产;耕作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和潮土,适宜水稻、蔬菜、油菜等各种农作物种植。2.1.1.4水资源芜湖水资源非常丰富

33、,长江从市区北缘流过,境内河湖水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漳河干支流贯穿全境,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水面面积478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4.4%。2.1.1.5动植物资源芜湖属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杂林地带,主要植物有马尾松、银杏、水杉、香樟、月季、杜鹃、牡丹、菊花等。主要动物有食用动物、毛皮动物、药源动物和珍稀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扬子鳄、白鳍豚和中华鲟等均在境内生活。2.1.1.6旅游资源芜湖古称“鸠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山水环抱,风光宜人,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为著名滨江旅游胜地。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拟

34、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芜湖拥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和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等6大类中的33小类,极具旅游开发前景。2.1.2经济社会资源条件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芜湖港对外籍船舶开放;1992年,国务院批准芜湖为沿江开放城市;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1998年,芜湖成为全国技术创新区域试点城市和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试点城市;2000年,芜湖市成为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城市,同年10月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沟通东西南北的重要结点;200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芜湖出口加工区,同年,被批准为全国制造业

35、信息化工程实施重点城市;2003年,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3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城市化水平43%。2.2农业发展成效与优势2.2.1农业发展成效2.2.1.1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发展加快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4.5亿元,占总产值的48.9%;林业产值3.99亿元,占总产值的7.96%;牧业产值12.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渔业产值8.3亿元,占总产值的16.6%;农业与林牧渔产值比为48.9:51.1,粮

36、经作物比为53.3:46.7。优质粮油、畜牧、水产、苗木、蔬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加快。2.2.1.2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8.55万千瓦,机耕、机收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82.7%、54%,农田排灌、植保、农业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5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550公顷。全市粮食生产近76万吨,其中水稻72.4万吨,油菜生产9.6万吨,棉花生产0.76万吨,蔬菜生产50.4万吨;肉类总产量7.98万吨,生猪出栏50.2万头,瘦肉型猪占76.1%;家禽出栏1976.2万只;牛出栏0.81万头,牛奶产量4095吨。水产品产量

37、8.88万吨,其中淡水养殖产量7.44万吨,名特优水产品比重大大提高。2.2.1.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围绕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七大体系建设,加大了全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县级农业科技服务站为桥梁,乡镇服务站点为骨干,农民合作组织为补充,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纵横牵引,城乡联动,上下贯通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200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2.2.1.4农业标准化建设进展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增强芜湖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获得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资质,可以全方位为芜湖及周边

38、地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大气、水和土壤及农产品的检测服务。全市已制定市级农产品地方标准29个,获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农产品23个,确认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7个,建成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被认定为绿色食品11个,被认定为有机食品1个。2.2.1.5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兴农”战略,切实加大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力度,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若干有竞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加快国有、集体所有龙头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涌现出一批在行业或区

39、域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龙头企业,如芜湖金田集团、芜湖东源集团、芜湖源生食品有限公司、芜湖元丰集团、芜湖九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清水苗木花卉市场、三山蔬菜批发市场等。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17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县区级龙头企业122家。2.2.1.6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芜湖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全市农业招商引资累计超亿元。而且,随着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落户芜湖并向园区集聚,芜湖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芜湖机械

40、工业园和南陵工业园中的农产品加工“园中园”、南陵县许镇农产品加工园等园区中,农业企业群和产业群正逐渐形成,农业园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2.1.7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经纪人规模发展较快全市已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6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初步建立了以安徽芜湖新长江农贸综合批发市场、安徽芜湖大米市场、三山蔬菜批发市场、清水苗木花卉市场、峨桥茶叶批发市场、六郎水产品批发市场、城南畜禽屠宰交易市场、三里木业市场等为主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中省级龙头峨桥茶叶市场、三山蔬菜批发市场、芜湖大米市场成为华东及至全国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三山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蔬菜定点批发市场。随着农产品由卖

41、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村经纪人群体规模发展较快,近年来,全市农村经纪人队伍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市有3万多人从事农村经纪活动,市场营销异常活跃,市场份额逐步增加。2.2.1.8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生态村镇建设试点工作,2000年南陵县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2年弋江区(原马塘区)、2003年芜湖县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区(县)。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生态村5个;市级优美乡镇5个,市级生态村11个,县级

42、自然保护区2个。并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2.1.9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乡镇行政设置和区划的调整为优化空间布局,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奠定了基础条件。户籍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意见,放宽了人口迁移的户籍限制,降低了农民进城的门槛。制定和全面落实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农民合作医疗、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转移培训以及粮食直补等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比2003年增长了20.6%。2.2.2农业发展优势2.2.2.1自然资源优势芜湖地处沿

43、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的过渡带,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平原、丘陵、低山、沟壑、湿地起伏相连,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低山与河湖、圩田错落有致,“九湖环九山”,山环水绕,襟江带河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为芜湖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资源要素。2.2.2.2区位与市场优势芜湖紧邻长三角,地处我国东部与中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优势,以芜湖为中心400公里辐射半径,覆盖了长三角经济圈的所有大中城市,以及华中腹地的主要城市,是长三角经济向内地梯度推进的重要结合部,具有向两翼腹地延伸辐射的区位优势;市场面向华东,背靠华中腹地,

44、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为芜湖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2.2.3便捷的交通优势随着华东第二通道的开通和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芜湖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南京的第三大水陆交通枢纽,华东沿海城市通往内地的廊道之一。目前以公路、铁路、内河运输、航空并进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业已形成。合杭、沿江高速以及规划建设的芜太高速,宁铜、淮南、宣杭和皖赣四大铁路干线,溯江而上的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1小时车程圈内的合肥骆岗、南京禄口机场,为芜湖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构筑了强大的交通网络。2.2.2.4人力资源优势作为千年古城的芜湖,历来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目前,全市拥有10

45、所大专院校和2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人力资源丰富,可为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各类专业人才、管理人才,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比,用人成本相对较低;此外,芜湖自古以来就是众商云集的商贸集散地,长期徽商文化的熏陶,造就了芜湖人自然而浓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对外开放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这是芜湖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的内质优势。2.2.2.5政策和环境优势为贯彻落实省委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了“观念融入、空间融入、产业融

46、入、开放融入、要素融入、体制机制融入”的发展思路,将为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和环境。2.3问题与挑战2.3.1存在的问题芜湖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农业弱质产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农业结构、生产水平、物质装备、科技贡献、农民组织化和知识化程度等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突出地表现为种植业规模小、养殖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不够,区域布局不合理,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明显低于全国水平。(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快。突出地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

47、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3)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条件差、标准低,设施设备落后,管理缺乏规范,农产品检疫检测手段和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性难以保障,特别是市场信息化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市场尚没有建立起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网络通讯设施、电子交易平台、大型电子信息显示屏等市场信息系统。(4)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点源污染较为严重,突出地表现为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造成城镇地表水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因化肥、农药与农用膜的过量使用,畜禽

48、粪便及农村生活垃圾等未级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域,造成农村面源污染增加。(5)农产品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缺乏有机联系,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经济社会结构的痕迹依然深厚,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仍很明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不同步,县域、乡镇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6)农业科技支撑乏力,生产潜能和发展后劲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具有自主创新研究和开发的农业科研单位的缺失,研究与开发能力不足,良种、良法生产及其适应芜湖自然条件的配套生产技术受制于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芜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

49、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2.3.1面临的挑战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以及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意味着我国农村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产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矛盾开始显现,农业产业面对的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将面临资源、市场、环境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新的挑战。(1)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农业资源因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所引致的减少将会导致农业资源的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而且,农产品在两个市场

50、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将受制于科技进步支撑能力建设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的约束。(2)城镇的点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局部地区仍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及生物多样性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森林功能的逐步下降等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城市环境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与城市面貌、公共卫生条件的巨大反差,城乡之间各种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没有形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难以拓宽等等,使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3.1指导思想与基

51、本原则3.1.1指导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芜湖大都市的目标,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高效益为宗旨,依托城市经济、科技、信息、人才优势和农业资源、产业优势,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农业经济、生态、生活、社会功能,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力争通过101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与芜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协调,具有明显芜湖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基本发展思路:(1)用创新理念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

52、农业,与芜湖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的经济、生态、生活、社会功能,让农业农村在建设生态型、园林型的大芜湖中找到位置,发挥作用。(2)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原则,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一产跨二产、一产跨三产、一二三产联动。(3)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苗木花卉、蔬菜与食用菌、经果林与中药材、生态高效猪禽养殖、名特优水产养殖六大优势产业,并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强做精,加强以六大优势产业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

53、展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不同特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围绕城镇点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控制,重点治理城镇污水排放和农村畜禽粪便、生活垃圾以及化肥农药污染,加强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和城乡景观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农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5)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构建城乡空间、人口、经济、社会、制度、生态等一体化体系的基础上,围绕乡村规划,道路、卫生、饮水、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加快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建设。3.1.2基

54、本原则3.1.2.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立足于建成与芜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协调,具有明显芜湖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对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进行统筹规划,并按照不同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对重点建设任务和建设项目提出分步实施的时序,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3.1.2.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立足芜湖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在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的确定,在主导产业布局、建设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根据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等综合考虑,加快和优先扶持重点产业发展。3.1.2.3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原则坚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建设芜湖大都市,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蓝图,在强化以优势产业经济发展为重点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城乡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3.1.2.4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项目支撑原则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同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和调动企业和非政府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