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6953590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的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 文 题 目:浅析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08文传班 学 号: 08040103 学 生 姓 名: 陈雨晴 指 导 老 师: 林敏花 二一二年五月8摘 要叶圣陶先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育书简内容涉及面非常宽广,主要阐述了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达到不需要教;教学方法上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研究探讨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推进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叶圣陶 ;语文教育思想;现代意义 Abstract Mr. Modern Chi

2、nese education is organizing a generation of master, his language education content affected area is broad letters, mainly expounds how to do a good Chinese teacher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to not need to teach; The teaching method to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About

3、reading teaching and the thesis teaching;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oughts on organizing to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has a strong practical guide.Key words Ye Shengtao; Chinese education thought; Modern significance 目 录绪论1一、叶圣陶语文教学方法1(一)语文教学四个阶段1(二)教学原则和方法1(三

4、)关于阅读教学2(四)写作教育思想2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影响3三、践行叶圣陶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5(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形成问题意识5(二)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讨论,努力寻求对问题的共识5 (三)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力争引起学生的共鸣6(四)在复习时学生自己看书温习,归纳整理,寻疑解惑6(五)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7结语7致谢7参考文献7 叶圣陶先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从事语文教育研究有七十六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叶圣陶从1912年走上小学教师岗位之后,一生都在关注着教育,除了参加语文教学的实践,他还花了大

5、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教育论著。此外,他长期以来与全国许多学校的师生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解放后叶圣陶究竟给多少师生写过信,写了多少信,恐怕难以作出精确的统计,如江苏省常州市一位农村业余教育干部,至今还保存着叶圣陶的信札250余封1。叶圣陶的书信内容涉及面相当宽广,差不多涵盖了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研究探讨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推进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论述 叶圣陶说教就是引导学生学,最终达到学生人人不需要教,而能够自学的目的。(一)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 他认为语文教学应包括四个阶段:预习讨论练习考查。教师根据这一程序

6、合理安排教学就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叶圣陶明确指出整个教学过程中预习是训练阅读最主要阶段,在预习阶段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他们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在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立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对于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可以说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得以成功开展的保证。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项交流和合作研讨,使学习得到深化的阶段。叶圣陶强调,预习之后,“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

7、都讨论到,须待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有别的事了”。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相互碰撞,容易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独到的见解。同时,他们的主体性在互助和研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练习可以说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这个阶段教师不能对学生撒手不管,任其率性而为,还需要提醒、督促和个别辅导,但只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考查是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和调整阶段,考查前,叶圣陶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匀出一段时间来温习以前读过的,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在这个环节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考查后的归纳、总结,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试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二)教学原则和方法叶圣陶强调,在进行“引导自学

8、”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叶圣陶认为,首先要激发兴趣,必须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自学需要,要“善于利用科学本身固有的趣味”,要“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其次是启发诱导。叶圣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教什么,都要让“学生先思考一番”,未必一味的讲解,主要是“领导他们共同讨论”,开动脑筋;第三要因材导学。学习的主体不同、材料不同,学法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形进行学法指点。要从总体入手,“鸟瞰的讨究”,要随机点拨使学生在指点中得到领悟,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第四要学以

9、致用,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这样学生才真正具备自学的能力,而“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必须学会知识的迁移;最后老师要正确评价。“引导自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必须实施正确的评价,才能促成目标的实现。 (三)关于阅读教学叶老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样的双向交流过程,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自生的,它是读者与文本碰撞,发生交流和进行对话的结果。这和新课标中所说的“

10、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新课标的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1因而可以说,叶老的阅读观闪烁着现代对话理论的光辉。(四)写作教育思想写作教育思想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主要

11、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写作习惯的。另一方面是最主要有关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叶老在作文论中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作文内容的充实与生活的充实是一致的,生活充实了,作文内容才充实。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说:“要养成写作的能力,第一宜着眼于生活和发表的一致,说明白点,就是发表的必须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花言巧语能写几篇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呢?” 2他强调写作与生活一致,写作中所写必须是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意思与真实情感。关于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叶圣陶强调得最多的是阅读对写作的作用。他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

12、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叶老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任何人在学会写作之前都要经过一定量阅读,由此获得语言文字、文章技法的认知,写作正是建立在这些认知基础之上的。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叶圣陶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他九十几年的生命中有七十余年在从事语文教育,并且在实际中总结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许多理论将对现在和以后的语文等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叶圣陶的教育理论并以其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轻局部而重整体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努力把人的发展作为其

13、核心内容和中心目标,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而不能把学生当作只是一架贮存知识的机器,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只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叶圣陶主张:“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这实际上是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情形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师的无情否定,语文教学应“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我国语言文字的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技能” 1,因而,语文教学应关照学生身心的实际情况而不能违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之后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巧表达自己情意、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和素质,给学生的

14、终身发展以积极的影响。而现实中语文教学在以应试教育为根本归宿这一陈旧教学观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甚至整个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良好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单纯的知识传授之中,把对学生的表达训练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从而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教师教的目的和学生学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追求分数,其功利色彩非常浓厚,而最终使语文论为考试的手段,这就导致与语文能力相关的一切活动,诸如口头表达训练、写作训练、语文实践等活动,要么减少,要么取消,而把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抛置一旁而不顾,学生整天被各科成堆的作业压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哪还有注意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时间呢?“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

15、生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语),忽略了习惯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运用,又怎能谈得上能力呢?虽然学好语文知识是运用语文知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但是,语文教学工作者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仍然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不只是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叶圣陶指出:“如果青年学生没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可见,语文知识的运用对个人乃至对社会的作用不可低估。生活当中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际的需要,语文的运用就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许多在学校语文分数高而实际语文能力底的同学进入社会之后就会失去

16、很多选择的机会和更好生存的机会而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他们要么面对企业的面试吞吞吐吐,说话语无伦次,要么写自荐的时候因为不懂其写法和措辞而愁眉苦脸、一筹莫展,要么面对顾客不知如何表达而一脸茫然,因为运用语文的能力和素质底而使他们走在终身发展的路上异常的艰辛。许多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局部的或者个别的语文知识,诸如一个字怎么写他们会,一个音怎么念他们会,一句话的成分及其组成情况他们知道,一篇文章的结构及其特点他们也明白,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语文割裂成单个的知识点加以传授或学习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对知识的整和运用,特别是忽略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表达的训练(包括口头表达训练和文字表达训练)

17、,因而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比较高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就包括理解的素质、分析的素质、综合的素质以及运用的素质等,“就理解方面来讲,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来讲,是培养一种习惯” 3,叶圣陶的此句话实际上就是在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理解素质和运用素质的培养。“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 4,理解和运用的前提就是要对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要求学生对语文知识之间彼此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要对知识进行整和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和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并举一反三地加以迁移,如果印象里面只是单个的知识点而又彼此孤立脱节,势

18、必会影响到对知识的运用,进而影响到对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叶圣陶又强调:“贵能令反三,触处能引申。”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强调运用的最好明证。叶圣陶主张让学生“通过学语文来学做人”,实际上也是强调综合的语文素质对学会做人的重要作用,不对语文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整和和运用显然对人的一生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圣陶开拓我国语文教育革新之路,在实践上可以说是从编写语文教材入手的。据叶至善回忆,他“在长长的一生中,为中学、小学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的建设做了不少工作,单说编撰和主持编纂的课本,就多达二三十部;建

19、国这十来年中,他给国文课本送审稿提修改意见,就写了五千来张卡片”。 5在长期的编撰和主持编纂课本的实践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文教材观。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不仅继承了传统语文教材编写思想的有益养分,而且与时俱进、多有创新。他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我们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出发,从中吸取前辈教育经验的滋养,对于切实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寻求语文教育的新路子具有深远意义。 三、践行叶圣陶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在教学中,只有通过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注意、思考、生疑、释疑等心理过程,才能使之理解与把握事

20、物的本质和“物”与“理”的规律,养成自学的习惯。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个人的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古人又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实践表明,不以自学为基础的教学是低效的,没有自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难以长远维持。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尚可,但由于缺乏自学能力和主动性,升

21、入大学后往往无法适应大学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导致成绩落后,他们的终身成就也会大打折扣。(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形成问题意识在讲新课之前,我会让学生进行预习。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尽量不要互相议论,要独立思考。我还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等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讨论,也可以自己通过实验来解决。在上课时,对于自己已基本学会,或能提出问题,有自己合理想法的学生,我通常会当众表扬他们预习认真,有一定自学能力,不依靠老师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学会知识。大量的事实表明:听说来的知识很容易遗忘,而通过自身实践学会的知识是

22、不容易忘记的。凡是在预习时已经把知识弄懂了的学生,在课上讨论时往往就会积极发言。凡是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同学们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讨论,努力寻求对问题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在黑板或投影屏幕上展示讨论提纲,我会根据教学目标提出若干问题供大家做思考议论。这些问题具有很好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自学,有利于他们在讨论时掌握重点、难点。通过问题讨论,能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自学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渴望之火。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

23、醒、鼓舞。”同学们在议论时紧紧围绕讨论提纲,既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和邻座同学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例如,在“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的课题研究中,我要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并收集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并归纳出试验结论,这时我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由功课差的学生提出问题(当然有时也要引导他们提问),由功课好的学生进行耐心讲解,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争论。也有时同学们也会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争论。讨论开始时往往分歧很大,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意见就会渐渐趋于一致。通过同学们的思考与讨论,大家的想法得到了沟通与交流,对比

24、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我再引导学生把它整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讨论,同学们的结论有时截然相反,我通过观察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在后面的讲解可以有更强的针对性。(三)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力争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自学讨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规律,我在备课时,将准备各种演示实验,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来帮助他们进行理解,

25、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时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会存有困惑,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达到学科知识“最近发展区”。所谓老师讲解,并非简单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老师只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对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进行方向性指引,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

26、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四)在复习时学生自己看书温习,归纳整理,寻疑解惑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复习、期末复习,让学生自己看书看课时作业看已经做过的练习温习。看书温习和课前预习、课上自学不完全相同,通常的做法是:一节复习课用20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用10分钟相互研究讨论,用1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在学生看书温习之前,我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温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学习怀疑与学问后,这样启发学生:“这篇课文告诉人们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那么,现在大家能否用这种精神看看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通过看

27、书温习、思考,就把这部分知识系统地整理清楚了。在温习中有什么疑难一定记下来,在互相研究时提出来,好相互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最后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的温习比老师主观设计的教案效果好,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己寻疑解惑,建构知识树。(五)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言的存在,我们要学会“见言思理”。通过观察,学生们也会发现,这样,他们对知识就会产生一种饥饿感,从而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带着问题去学”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用。自学能力是一种发展后劲非常强大的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成材的关键能力。学生有了自学

28、能力,他在身边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渗透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学习素养提高了,他们的终身发展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才能达到教师的最高境界。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林敏花老师。本文的撰写是在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值此论文顺利完成之际,我要向我尊敬的指导老师林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无以言表的感谢。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4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4、3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99、1、7184叶圣陶略说学习国文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065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