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专题1专题2单元单元教学分析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6512423 上传时间:2021-10-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5.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专题1专题2单元单元教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专题1专题2单元单元教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专题1专题2单元单元教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专题1专题2单元单元教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专题1专题2单元单元教学分析(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教学分析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三节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课时分配(2课时)(二)实验关键点无(三)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具体内容:第一课时(1)认识聚集状态主要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及三者在微观上的差异。尤其三者在微观上的差异是认识影响物质体积因素的前提,不可不讲。

2、(2)决定物质体积的三个基本因素:粒子的多少、粒子的大小、粒子的间距,并能用其解释一些事实与现象;应能熟练应用于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影响因素。(3)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符号、单位并能够熟练使用;一定要跟学生说清: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压强下有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有无数个值。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1,只是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殊值。并指出标准状况(0、101kPa)与通常状况(25、101kPa)的区别。(4)建议根据教科书初步提出阿伏加德罗定律。 (5)会用公式n=V/Vm在气体物质体积与摩尔数

3、之间进行转化,进行简单计算。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特别是气体物质体积与摩尔数之间进行转化的计算。(2)复习阿伏加德罗定律。并通过应用得到一个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但不要进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其它推论。(3)帮助学生得到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4)帮助学生总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能让学生进行简单计算。2、典型例题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大小主要取决于( )A、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B、气体分子微粒的大小C、气体分子数目的多少 D、气体分子质量的大小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是

4、22.4L。( )(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的物质都是1mol。( )(3)同温同压下的两种气体,只要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一定相同。( )(4)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是22.4L。( )(5)1mol空气在通常情况下的体积大于22.4L。( )3、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氢气和甲烷,它们的原子数之比是A25B1lC15D184、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5、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 B、11.2L C

5、、14.0L D、16.8L6、在标准状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7、标准状况下,mg气体A与ng气体B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mnB同温同压下A与B的密度之比为nmC同质量的A、B分子数之比为nm D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A与B的质量之比为mn专题一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建议 【课时分配】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1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3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实验启示】钾元素焰色反应可以借助火柴头进行实验,用钴玻璃片进行对比观察即可,此改进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单元教学建议】 1 “

6、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建议(1)第二单元教学并不仅仅是学习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化学家研究一中物质,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研究过程中既要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也要用到定量分析的方法。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上,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从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忽然总结概括能力,着重让学生在这些基础内容中体会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方案设计,观察方法,记录处理,安全知识等。因此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课时(建议安排连

7、堂课)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来分离和提纯物质,在初中所学过滤的基础上,介绍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与分馏等基本分离和提纯方法,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 解决问题”的探究模式展开教学,目的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为后续的选修实验化学作好伏笔(切记盲目拓宽知识)。第二课时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进行归类,帮助学生对常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有整体的认识。(3)典型例题:现有三组溶液:含有水份的植物油中除去水份 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 用食用酒精浸泡中草药提取其中的有效成份。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

8、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2)A仪器的名称是 B仪器的名称是 。(3)实验时A中除加少量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 ,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爆沸。 2“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建议:(1

9、)该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三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和理解胺盐、盐酸盐、硫酸盐的检验方法,通过对常见离子的检验时辅助试剂的加入,强调思维的全面性。通过对焰色反应的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联系生活。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作为拓展视野,稍做介绍。对于本节内容,要强化检验离子时要考虑别的离子的干扰的训练。(2)典型例题: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氯化钠、碳酸氢铵、碳酸钠和硫酸铵四种白色固体?下列有关离子检验的方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NH4+B某溶液加入AgNO3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存在C

10、l-C某溶液加入BaCl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可能有CO32-或SO42-或Ag+等。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近乎无色的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Na+3物质的量浓度教学建议:(1)第一课时:在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之前,先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概念和对概念进行应用,并了解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好处,以及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等。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不同点第二课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之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的介

11、绍可采用边讲边演示,然后总结出配制步骤的要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三课时:学生进实验室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体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溶液配制过程。(2)典型例题:100ml 0.3molL Na2SO4溶液和50ml 0.2molL Al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0.2molL B 0.25 molL C 0.40 molL D 0.50 molL 将4gNaOH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练浓度是多少?取出10mL此溶液,其中含NaOH多少克?用质量分数为37.5%的浓盐酸(密度为1.16g/cm)配制成1mol/L的稀

12、盐酸。现实验室仅需要这种盐酸220mL。试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稀盐酸时,应选用溶量为 mL的容量瓶;(2)经计算需要 mL浓盐酸,在量取时宜选用下列量筒中的 。 A.5mL B.10mL C.25mL D.50Ml(3)在量取浓盐酸后,进行了下列操作:等稀释的盐酸其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250mL容量瓶中。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环形标线23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面底部与瓶颈的环形标线相切。在盛盐酸的烧杯中注入蒸馏水几十毫升,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至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 。(4

13、)在上述配制过程中,用刚刚洗涤洁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其配制的稀盐酸浓度是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若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或未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则配制的稀盐酸浓度是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5)配制完后,应将容量瓶中的稀盐酸转移到 的试剂瓶中存放,盖好塞子并贴上标签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建议学习目标: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能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胶体”和“电解质”。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

14、与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有所不同,她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教材根据这个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状态分成三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大小引出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现象。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这一重用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等固体在熔化状态下导电,这样能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

15、念。然后通过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硫酸、盐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交流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找出碱和盐的本质。本节没有介绍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现象,对于渗析、布朗运动、电泳现象并未涉及,胶体的稳定也只在“拓展视野”上点到为止。所以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把握好,在掌握了胶体的概念和丁达尔现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学习分散系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分类的角度加以积极的引导和完善。对于丁达尔现象,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悬(乳)浊

16、液、溶液的有关知识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事实联系起来,通过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活动,把胶体和溶液做对比,使学生在观察和对比的过程中认识胶体本身的特殊性。观察丁达尔效应时,应把溶液、浊液、胶体放在一起做对比实验,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个关键,正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教学建议: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1、 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溶液和胶体做光照对比试验,以便学生能归纳出鉴别胶体溶液的方法。对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等问题不做讨论。2、 溶液导电性实验,可用并联装置,五种

17、溶液同时进行,以便学生作对比观察。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如果将探究重点放在“胶体的制备和胶体的性质”,由于学生缺乏盐类水解等必要的知识基础,无法探究,教师必然要补充,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脱离了本课题原有的教学任务,是典型的为探究而探究。 从学习目标来看,这个专题对胶体的概念只要求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作要求,我认为要补充讲授胶体的

18、凝聚,还要补充胶体的带电性,让学生从电性的角度理解胶体聚沉的原理,但不要深入讲解电泳的性质。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教学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建议(1)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在学生回顾初三有关物质分类和相互转化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物质分类体系,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同时在帮助学生搞清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如让学生列举在初中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并将它们进行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如根据状态可

19、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根据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而根据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分类的角度、方法、分类的层次?各类代表物?怎样判断具体物质所属的类别?这些要求都在不断扩充、加深,在第一单元可补充“氧化物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知识,认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相关概念,如果补充酸可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就超前了。本单元是高中化学的起始部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现实出发,举例要适当、典型,不宜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反应实例。例如:“CO2和NaOH反应的不同情况、正盐与酸式盐的互变、微溶物参加的反应”、“ 金属与水反应”等

20、例不宜在此使用。但可补充单质、酸、碱、盐关系实验作为学生探究实验。(2)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有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在学生掌握了物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前学习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并用相当的时间训练物质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在本节课中只要达到学生会在化学方程式上标出元素化合价同时能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基础上能判别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即可,此训练可与物质相互转化的训练合二为一,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其它概念和能力不

21、在这里要求。第一单元介绍“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材以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归纳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作为化学1的第1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教学中要把握的一条重要思路。在教学实施中, 要注意以旧引新,点到为止。让学生思考、发言,表现,培养他们的求真科学素养和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在课堂上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学习品质,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师生感情。(3)典型例题、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分类排列,正确的是()A硫酸,纯碱,石膏B氢硫酸,烧碱,绿矾C石炭酸,乙醇,醋酸钠D磷酸,熟石灰,苛性钾解析:试题涉及酸、碱、盐等基

22、本概念和常见物质的俗名。解题时必须抓住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概念,同时熟悉常见物质的俗名纯碱(Na2CO3)、石膏(CaSO42H2O)、绿矾(FeSO47H2O)、石炭酸(苯酚)、苛性钾(KOH)、熟石灰Ca(OH)2等。答案:B点评:本题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考查了学生对于物质分类的知识。、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纯净物的是( )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B只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C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D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跟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答案:C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教学分析专题1第一单

23、元复习课阶段教学分析一、 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方法之一。本单元是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之间的关键衔接点,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备的知识基础。二、 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重点】1、按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

2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熟悉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以及氧化还原反应。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3、区分各类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性质与应用。【本专题的难点】1、有关“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相关计算。2、建立微观思维模式。三、阶段教学建议【课时分配】1课时【实验启示】【本课时教学建议】复习时,按照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分散系的顺序展开,重点复习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在综合分析能力上有所提升。【典型例题】1、(1)现有 氧气、 空气、 碱式碳酸铜、 氯酸钾、 硫、 二氧化碳、 氧化镁、 氯化钠等物

25、质,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填序号);属于化合物的是;其中属于含氧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属于混合物的有。(2)在H2SO4CO2无水酒精食盐晶体干燥的氧气烧碱铁石墨蔗糖固体中,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请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凡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B、电离时有酸根离子生成的化合物叫做盐C、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D、酸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电性相反、数目相等3、将淀粉与KI的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

26、有破损的是A、加入碘水不变蓝色B、加入碘水变蓝色C、加入AgNO3溶液不产生黄色沉淀D、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B、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C、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D、同温同体积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5、由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与同温同压下N2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和H2的体积比为A、12B、58C、138D、26186、标准状况下有6.72L甲烷3.011023个氯化氢分子13.6gH2S气体0.2mol氨气下列对这四种气体的关系由小到大顺

27、序排列为A、体积B、密度C、质量D、氢原子数7、由钾、氧组成的某晶体中含钾的质量分数是78/126,该晶体中的阳离子是钾离子,其阴离子有两种,分别为过氧酸根离子(O22)和超氧酸根离子(O2)。在此晶体中过氧酸根离子和超氧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21B、11C、12D、13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教学分析 专题1阶段教学分析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一)课时分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课时)、原子的构成(1课时)。(二)实验关键点:以动画视频展示为主(三)单元教学建议:(1)合理控制难度。有关原子结构的学习中,本专题只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最外层电子与化学性质的关

28、系等最基础的内容,要对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必须学完化学2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等高中化学其他模块才能做到。(2)指导阅读,抓住核心内容。课本出呈现文字材料外,还呈现了大量的图片、表格,这些内容都是为揭示核心内容而编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对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的分析,通过归纳、提炼和概括,掌握关键知识、形成主要观念。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课本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展示了历史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原子结构模型。学习时,通过阅读,抓住对探索原子结构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原子结构模型探索的大致历程以及各种原子结构理论得要点等这些核心内容;又如,通过阅读表1-7,在分析的

29、基础上,抓住质子、中子和电子质量都很小、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等、电子质量很小、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和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等重点内容。(3)引导探究,探索知识规律。本节内容涉及许多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必须通过深入思考、认真探究才能得到。比如,P28中的“交流与讨论”栏目,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得出以下知识规律: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会改变;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具有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知识。又如,P29中的“问题解决”栏目,也必须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单质发生反应生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在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子得失电

30、子情况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等。所以,在本节知识学习时,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从而掌握规律性的知识。(4)搞好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只有规律化、网络化的知识,才有利于牢固掌握,并在解决问题中有效提取。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常对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本节中的许多知识,相互间存在内在联系,如果加以归纳整合,将有利于深化掌握。(四)典型例题: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2请用短线将人名与其成就连接起来道尔顿 一粒子散射汤姆生 创立原子论 玻尔 发现电子卢瑟福 电子能量量子化31999年,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是超

31、铀元素的发现,它有力地支持了“稳定岛”假说,原子X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A0 B57 C118D1754和Na+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ANH4+ B.F- C.H2O D.NH3 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教学分析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阶段教学分析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一、本专题的地位本专题是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是学生比较具体地了解从大自然中获取化学物质开始。本专题及后面两个相关专题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学阶段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以化学的观点认识自然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另外从学习化学所必需

32、要有的技能上看,本专题中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是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相关内容的基础,所以本专题在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阶段中不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了基础。二、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本专题的重点】1、元素氯、溴、碘、钠、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相关物质的性质和主要用途。2、氯、溴、碘、钠、镁单质的工业获取或实验制备的主要途径。3、离子反应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4、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几个概念,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本专题的难点】1、氯气、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氯水的漂白原理。2、非金属单质的活泼比较。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4、用

33、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5、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和相互转化。三、阶段教学建议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共六课时)【课时分配】氯气的生产原理(1课时)、氯气的性质(2课时)、氧化还原反应(1课时)、溴、碘的提取(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实验启示】【单元教学建议】1“氯气的生产原理”教学建议(1)、第一课时重点是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分析(突出氯气的检验方法)及电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师可紧扣海水资源这一线索,通过对电解饱和食盐水探究实验,对课本中的学习素材进行分析与归纳,使学生从中不断获取新知。为了注重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可以增加关于阳离子交

34、换膜法电解食盐水介绍,组织学生讨论阳离子交换膜电解食盐水的氯碱工业生产的三大优点。对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如:原理、装置、净化、尾气吸收等。(2)、典型例题1、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 、 和 。在电源正极上方收集到的气体能使湿润的 变蓝色,证明是 ;在电源负极上方收集到的气体是 ,在电极附近的水溶液中滴几滴酚酞溶液,则溶液 ,证明有 生成。若电解一段时间后,电源正极上方收集到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4.48L,则在电源负极上方将收集到 g 气体,在溶液中产生 g 。停止通电后,待溶液混合均匀,溶液的pH会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下

35、图能验证氯化钠溶液(含酚酞)电解产物的装置的 ( )3、下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实验室制备干燥Cl2及吸收多余Cl2的装置图,根据图中装置和有关试剂回答下列各问题。(1)指出上述图中的各处错误_ _ _ _(2)在改正后的装置中,洗气瓶中的饱和食盐水、浓硫酸及广口瓶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饱和食盐水的作用_浓H2SO4的作用_ 氢氧化钠的作用_4、实验室用浓盐酸和足量的MO共热制氯气时,若实际参加反应的HC为0.2mol,理论上可收集到的氯气的质量(A)约等于.55(B)小于3.55(C)大于3.55(D)约等于7.12“氯气的性质”教学建议 (1)、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氯气

36、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通过观察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强调氯气的颜色和毒性以及氯气泄露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并通过课本中观察与思考及活动与探究分析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与水的反应,归纳总结氯气的强氧化性和新制氯水中存在的微粒。 (2)、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氯水的性质、用途和氯气与碱的反应,可以过列表比较液氯、氯水(新制、久置)的区别,强调次氯酸的三大性质强氧化性、不稳定性、弱酸性。引导学生根据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推导氯气与碱溶液反应。介绍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有效成分、漂白的原理、漂白粉的失效等问题。(3)、典

37、型例题1、下列物质既能由金属和酸反应获得,也能通过金属和氯气反应获得的是( ) A.CuCl2 B.FeCl2 C.FeCl3 D.AlCl32、下列关于液氯和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液氯是纯净物,而氯水是混合物 B、液氯无酸性,氯水有酸性 C、液氯和氯水都有漂白性 D、液氯无色,氯水呈黄绿色 3、市场上销售的“84”消毒液,其商品标识上注明本品为无色液体呈碱性使用时应加水稀释可对餐具、衣物进行消毒,漂白浅色衣物。其有效成分可能是 ( ) A、Cl2 B、H2SO4 C、NaClO D、KMnO44、下列关于物质的保存不正确的是 ( ) A、AgNO3溶液应保存在棕色瓶中 B、氯水保

38、存在无色广口瓶中 C、液氯可以保存在干燥的钢瓶中 D、漂白粉可露置于空气中保存5、当不慎有大量Cl2逸到周围空气里时,可用浸有一定浓度的下列物质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该物质是 ANaOH BNaCl CCa(OH)2 DNaHCO3 6、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B新制氯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气体,该气体是氯气C新制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没有任何现象D新制氯水可以使干燥的布条褪色 7、A、B、C、D、E五种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试确定A、B、C、D、E、E各为什么物质:A B D E 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建议(1)第一课时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39、,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以及如何用双线桥、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教师在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可以从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抓住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转移的关系这一关键,通过氢气跟氧化铜的反应,钠在氯气里燃烧等例子,从得氧失氧、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一环扣一环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从而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强化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2)典型例题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40、 )点燃高温A.Fe3O4+4CO=3Fe+4CO2B. Na2CO3+Ca(OH)2=CaCO3+2NaOHC.CaCO3=CaO+CO2D. C+O2=CO22.根据下列物质变化中化合价的情况,判断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 )A.CuO CuB.NaCl HClC.C CO2D.FeCl2 FeCl3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中,高锰酸钾的作用是 ( )A.只做氧化剂B.只做还原剂C.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D.既不做氧化剂又不做还原剂4.下列变化中,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MnO4- Mn B.NaCl AgCl C.SO32- SO42- D.Cu2+ Cu5.在Cu+2H2

41、SO4=CuSO4+SO2+2H2O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被还原的元素是_,氧化剂是_,还原剂是_.4、“溴、碘的提取”教学建议(1)让学生了解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过程及工业上从海水中获取溴和海带中获取碘单质的基本方法;介绍溴、碘单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了解常见的氯、溴、碘化合物的用途;能用氧化还原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氯、溴、碘间的置换反应,掌握萃取分液的原理及操作方法;了解氯、溴、碘离子的检验方法。(2)典型例题:1、如今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类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绿色食品;而直接从海洋获取的食品叫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白

42、色食品。下面属于蓝色食品的是 ( )A、食醋 B、面粉 C、海带 D、白酒医生建议患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多吃海带,这是由于海带中含较丰富的( )A、碘元素 B、铁元素 C、钾元素 D、锌元素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有如下化学反应:2NaI+Cl2=2NaCl+I2 这一反应所属类型(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2、向含有NaBr、KI的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然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固体,最后得到的物质是( )A、KCl和I2 B、NaCl和KCl C、NaCl和KBr D、NaCl、KCl 3、欲除去液溴中溶解的少量氯气,可向其中适量添加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为( )A、氢氧

43、化钠溶液、分液 B、溴化钠溶液、分液C、硫酸钠溶液、分液 D、溴化钾固体、过滤4、下列物质与其用途相符合的是 ( ) Cl2做消毒剂 AgBr制胶卷,感光纸 AgI人工降雨 碘预防甲状腺肿大 淀粉检验I2的存在 NaClO漂白纺织物A、 B、 C、 D、全部5、下面是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图表文字(I为碘元素符号)。由此,你得到的信息和作出的推测是( ) (相对原子质量:O16;K39;I127)A、此食盐是纯净物 B、“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单质C、1kg此食盐中含碘酸钾(3515)gD、“菜未烧熟不宜加入加碘盐”的原因可能是碘酸钾受热不稳定6、某同学做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取食用干海

44、带,用刷子刷去表面粘附物,不用水洗,称取15g,放入铁或瓷坩埚中,把坩埚置于泥三角上,用煤气灯高温灼烧,将海带烧成炭黑色后,自然冷却。将坩埚内灼烧残余物放至小烧杯中,加入5mL蒸馏水,不断搅拌,10分钟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1mL饱和的新制氯水,振荡溶液,5分钟后,再滴入1%淀粉液12滴,溶液立刻由无色变成蓝色,由此证明溶液中含碘。试讨论:实验前为什么要用刷子而不能用水洗食用干海带? I2易升华,为什么还可以对干海带用煤气灯灼烧? 为什么要新制氯水与的滤液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教学分析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阶段教学分析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一)课时分配: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45、1课时)、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1课时)、离子反应(2课时)、镁的提取与应用(1课时)、单元复习(2课时)(二)实验关键点:(1)钠与水反应生成H2的收集和检验。(2)探究实验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何让全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学会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到探究结论。(三)单元教学建议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建议:本课时最好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实验、启思、引探”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原来的授课方式转变为全班积极准备,动手实验探究、分析交流、师生互动、学生积极

46、主动参与学习的形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学生能力。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到钠与水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知识。这样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验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重点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为引导”的思想。典型例题:1、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 D.钠有强还原性2、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很软,具有银白色光泽 B.是

47、电和热的良导体C.比水轻,比煤油重,熔点低于100 D.和FeCl3溶液反应可以置换出单质铁3、有一块表面被氧化成氧化钠的金属钠,质量是0.584g,放入9.436g水中,当反应完毕时,在标准状况下生成氢气0.224L。此金属钠中有多少克钠在跟水反应前已被氧化?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教学建议:”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归纳碳酸钠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找出鉴别两者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两者物理性质上的区别:主要比较俗名、化学式、颜色状态(让学生摸一摸感知一下)和溶解性(提供具体的数据)。两者化学性质的区别:主要从同浓度的两溶液

48、的(1)PH的大小、(2)与盐酸的反应、(3)与NaOH溶液的反应、(4)与Ca(OH)2溶液的反应、(5)与CaCl2溶液的反应,对于碳酸氢钠溶液与Ca(OH)2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不作要求,只要知道实验现象。两者的相互转化:分为固体时和溶液时两者如何进行相互转化;侯氏制碱法只要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程式就行了。在整个介绍性质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反应的实质是由于CO32和HCO3参与的反应,为后面学习离子方程式作铺垫。典型例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B、Na2CO3比NaHCO3稳定C、Na2CO3和NaHCO3都能跟石灰水反应得到白色沉淀D、物质的量相等的Na

49、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得到CO2物质的量之比为212、我国化学侯德榜(右图)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1)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 ,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 。(2)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3)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分子式 。(4)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 (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 (6)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是 A、增大NH4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B、使NaHCO

50、3更多地析出C、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3、将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74g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的质量为2.12g。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教学建议:第一课时学习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这节课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旧引新,以旧带新”, 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第二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要求学生严格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

51、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探究课。巩固练习 1、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2IBr2=2BrI2 D铁跟

52、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4、“镁的提取及应用”教学建议: 本课时内容分从海水中提取镁和镁的性质两部份内容,以镁的提取为线索,展示镁在高科技领域以及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结合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兼顾海水资源的特点,深入探讨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在镁的性质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镁的物理性质。应用学生已有的原子结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镁的原子结构推测镁的化学性质,并结合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镁是一种活泼的金属。这种学习方法也为学生学习化学2中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体现新课改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典型例题:1、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分别在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后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关系是( ) A. B. C. D. 2、海水中含的MgCl2是Mg的重要来源之一,关于从海水中提镁,你认为有哪些优点?有人认为以上过程中涉及到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