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要点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36510550 上传时间:2021-10-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5.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载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要点(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答案(必做)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 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剂型因素主要包括:(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3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

2、)种族差异: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和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2)性别差异:指动物的雄雌与人的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可能存在的差异。 (4)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生理条件如妊娠及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 引起药物体内过程的差异。(5)遗传因素:体内参写药物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可能引起的个体差异等。4 .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药物及剂型从给药部位给药后在体内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二、问答题1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 行为的影响;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 能设计缓

3、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 方法;研究中药制剂韵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等。2 .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药物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在新药的安全性 评价中,药动学研究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提供依据;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 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I、n、出期试验中,都需要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参与和评价。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名词解释1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 过程。2 .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

4、 膜孔转运两种形式。3 .溶出速率: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4 .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 程,可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5 .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 过程。6 . ATP驱动泵: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7 .多药耐药:外排转运器对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碱等的外排作用会 导致肿瘤细胞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大大下降的现象。8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依

5、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I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n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出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W类为低溶解性/ 低渗透性药物。9 .药物外排转运器:转运器的一种,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将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底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如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等。10 .多晶型: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 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二、问答题1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酌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 过程。其特点有: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参与,载 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

6、度的选择性;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 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转运有饱和现象;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有结构 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与被动转运相同的是:促进扩散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原则,不消 耗能量。与被动转运不同的是:由于载体参与,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 得多。2 .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 运。主动转运可分为 ATP驱动泵和协同转运两种。ATP驱动泵是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协同转运是依赖另一种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 存的能量对物质进行主动转运,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是钠钾泵或质子泵。主动

7、转运的特 点有: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机体能量;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 有高度的选择性;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具有饱和作用; 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受 代谢抑制剂的影晌;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3 . 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进行,胃肠道生理环境的变化对吸收产生较大 的影响。(1)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液的 pH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的吸收;小肠较高的 pH环境是弱碱性药物最佳的吸收部位。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胃排 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吸收会增加,但是胃排空加快,

8、到达小 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在小肠部位吸收。小肠内运行:可促进固体制剂 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分泌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面积,有利于 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食物的影响:食物不仅能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也可能促进 药物的吸收或不影响吸收。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药物的胃肠道代谢是一种首过效 应,对药物疗效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2)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血流量可明显影响胃的吸收速度,但这种现象 在小肠吸收中不显著;肝首过作用: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越多,药效会受到明 显的影响;肠肝循环:对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有影响,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淋巴 循环:对大分子药

9、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3)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部分或全部胃切除、肝脏疾病等均 可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4 .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由于 药物的吸收差或受到胃肠分泌的影响。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 小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 吸收。剂型因素也有很大影响,药用辅料的性质与药物相互作用均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无定型药物或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剂型增大药物表面积;制成复方制剂或改变剂量促使酶代谢饱和等;制成前体药 物等。5 .

10、药物的浴出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溶解到溶出介质中的过程。口服固体药物制剂后, 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对难溶性药物而 言,溶出是其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溶出速率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药 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溶 解度与溶出速度直接相关,当药物在扩散层中的溶解度增大,则可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 粒子大小,药物粒子越小,则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大,吸收也加 快。多晶型,不同的晶型溶解度不同,其溶出速度也不同,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并会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溶剂化物,将药物制成无水物或有机溶

11、剂化物,有利于溶 出和吸收。6 . n类药物是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一类药物,因药物在胃肠道溶出缓慢而限制了 药物的吸收。影响n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 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或)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均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药物的口服吸 收,主要方法有: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适量表面活 性剂;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 滞目时间;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填空题1 .脂溶性,小,很大2.单室,双室3. 0.57.5ym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经口腔黏膜等) 5.药物及介

12、质因素,电学因素6.角膜渗透,结膜渗透二、问答题1 .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1)薛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内注射经 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2 2) 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 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 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 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

13、肝系统。(4)经鼻给药:鼻黏膜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 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 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 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 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当栓剂距肛门 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 入门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直肠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脏 代谢作用。2. (1)生理因素:皮肤的生理情况因种族、年龄、性别、人体因素及部位的差异而有 显著不同

14、,其差异主要由角质层的厚度、致密性和附属器的密度引起,由此对皮肤的通透 性产生明显的影响。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襄耳后 腋窝区 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生理条件会随着年龄和性别而发生变化,胎儿的角质层从妊娠期开始 产生,出生时形成,由于婴儿还没有发达的角质层,因此皮肤的通透性比较大;成年人的萎皮肤结构功能不断完善,通透性也在不断地减弱。通常,老人和男性的皮肤通透性低于儿童和妇女。(2)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也能影响经皮渗透性能,低熔点的药物容易

15、渗透通 过皮肤。脂溶性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但是脂溶性太强的药 物也难以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主要在角质层中蓄积。给药系统的剂型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 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常用的经皮给药剂型有乳膏、凝胶、涂剂和透皮贴片等,药物从 这些剂型中释放往往有显著差异。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否则难以将药物转移 到皮肤中,影响药物的吸收。(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常用的促进剂 有表面活性剂类,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芳香精油等。3.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机制有:惯性碰撞:动量较大的

16、粒子随气体吸入,在 气道分叉处突然改变方向,受涡流的影响,产生离心力,当离心力足够大时,即与气道壁 发生惯性碰撞:沉降:质量较大的粒子在气道内的停留时间足够长时,受重力的作用沉 积于气道;扩散:当药物粒子的粒径较小时,沉积也可能仅仅是布朗运动的结果,即通 过单纯的扩散运动与气道相接触。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吸入 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气溶胶剂的特性、肺通气参数和呼吸道 生理构造。粒子在肺部的沉积还与粒子的大小有关。生理因素: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 可使停留在该部位的异物在几小时内被排除。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越弱。呼吸道的 直径对药物

17、粒子到达的部位亦有很大影响。酶代谢也是肺部药物吸收的屏障因素之一。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和油水分配系数影响药物的吸收。水溶性化合物主要 通过细胞旁路吸收,吸收较脂溶性药物慢。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也是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 之一。制剂因素:制剂的处方组成、吸入装置的构造影响药物雾滴或粒子的大小和性 质、粒子的喷出速度等,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一、填空题1.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 2.慢,蓄积3.白蛋白,“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4.分子量,50005.脂溶性,蛋白的结合率 6.7,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7.亲水性,柔韧性,位阻 8.贮库,作用 时间9.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与病理

18、状态差异10.全部药量,总容积11.小12.低,高蛋自,中毒(不良,出血)13.改善表面亲水性,减小粒径,表面荷正电14.小,安全性15.可逆的,饱和,游离,缓慢 二、问答题1 .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 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和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 及蛋白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较快。2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 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它不是药物体内分布的真实容积,而是通过实验,根据体内药量 和血药浓度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容积,它是真实容积在实际情况下所表现出的

19、特征值,所 以称为表观分布容积。通过表观分布容积与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物动力学计算。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映药物在体 内的分布特点。3 .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 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 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4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 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理作用将受到显著影n向。由于药 理作用主要与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

20、药效的重要 因素。如一个结合率低于70%的药物,即使结合率降低 10%,体内游离药物浓度最多只增加15%,而一个结合率高达 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 10%,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 上升5倍,这时可引起疗效的显著改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5 .由于只有游寓型才能被肾小球滤过,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降低药物的肾 小球过滤。对于仅由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则导致其肾清除率延长。对于同时存在肾小球滤 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的药物,由于肾小管主动分泌一般不受蛋白结合率的影 响,因此其肾清除率基本不受影响。如青霉素G尽管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很少被肾小球滤过,但主要由近曲小管分泌排入小管液,只需通过

21、一次肾血液循环就几乎完全从血浆中 被清除。6 .由于作用强度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药物 蛋白结合率的轻微变化,可能导致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变化,因而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如结合率高达 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 1%,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1.5倍,可显著影响作用强度。对于低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对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影响不明显,因 此不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7 .在血浆pH 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 存在。一般说来,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 pH 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 0.004

22、%0.01%和g.Og%,向脑 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 0.00260.006min-l和0.078min-l。8 .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 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 转运。9 .常规设计的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因此 半衰期很短。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干扰吞噬细胞 对微粒的识别过程,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 用表面修饰技术,该技术系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以共价结合的方式引入到

23、微粒的表面,既提高了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又明显增加微 粒的空间位阻,使微粒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从而达到长循环 的目的。10 . (1)细胞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 膜间作用等。(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3)微粒的生物降解。(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第五章药物代谢一、问答题1 .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有可能产生以下影响:使药物失去活性,代谢可以使药物 作用钝化,即由活性药物变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使药物失去治疗活性;使药物活性降 低药物经代谢后,其代谢物活性明显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使药物活性增 强,即药

24、物经代谢后,表现出药理效应增强,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比其原药的药理作用更 强;使药理作用激活,有一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 谢产物,通常的前体药物就是根据此作用设计的,即将活性药物衍生化成药理惰性物质, 但该惰性物质能够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治疗作用;代 谢产生毒性代谢物,有些药物经代谢后可产生毒性物质。2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反应是一个很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通常可以分为I相反应和n相反应两大类。I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参与各种不同反应的药 物代谢酶依次为氧化酶、还原酶和水解酶,通常是脂溶性较强的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 基团。n相

25、反应即结合反应,参与该反应的药物代谢酶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转移酶,通常是 药物或I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3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很多,主要为生理因素与剂型因素。生理因素包括种属、种 族、年龄、性别、妊娠、疾病等;剂型因素包括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等,此外,还有食物、环境等因素也会对药物的代谢产生一定影响。4 .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 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达到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以左旋多巴为例,为了减 少脱竣酶的脱竣作用,设计将脱竣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片剂。

26、如采 用的脱竣酶抑制剂卡比多巴和盐酸节丝肿。它们可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竣酶的活性, 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竣作用。这两种脱竣酶抑制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而不会影 响脑内脱竣酶的活性。结果是既能抑制外周的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进入中枢的左旋多 巴的量,又能使摄入脑内的左旋多巴顺利地转化成多巴胺,进而发挥药理作用,大大降低 了左旋多巴的给药剂量。第六章药物排泄一、名词解释1 .肾清除率:肾清除率代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肾能使多少积 (通常以毫升为单位)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如肾对某药物清除能力强时表示有 较交多血浆中的该药物被清除掉。2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

27、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3 .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肠肝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该现象称为双峰观象。4 .肠肝循环: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二、填空题1 .肾,原形药物2.相对分子质量,所带的电荷3.滤过膜,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4 .肾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选择性的重吸收,有限度的重吸收5 .肾近曲小管6.125 7.脂溶性,pKa,尿量,尿的pH 8.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9. 50010.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三、问答题1.主要有如下三个因素:(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

28、,可使滤过聋 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如果血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多。(3)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反之,滤过率低。2 .均会引起尿量增多。主要原因是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 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最后导致尿量增加。3 .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都会引起尿量减少。主要原因如下:(1)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

29、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使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2)循环血量减少时,对容量感受器(位于大静脉和左心房) 的刺激减弱,感受器沿迷走神经传人冲动减少,对视上核、室旁核的抑制减弱,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 脉滴注、口服等)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即 ADME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 致力

30、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2 .隔室模型,亦称房室模型,是经典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将整个机体(人或其他动物)按动力 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接起来构成的一种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 称为隔室模型。隔室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它是由具有相近药物转运速率的器官、组织组合而成,同 一隔室内各部分的药物处于动态平衡。3 .单室模型,又称一室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 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的药动学。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所有身体各组织在 任何时刻的药物浓度都一样, 但要求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药物

31、浓度的变化平行地发生变化。4 .外周室,又称外室、同边室。在经典药动学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中,按照速度论的观点将机 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不同的独立隔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中央室由一些血流比较丰富、膜 通透性较好、药物易于灌注的组织组成。外周室由一些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的器官和 组织(如脂肪、肌肉等)组成,这些器官和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经过一段时间方能达到 动态平衡。外周室与中央室的划分具有相对性模糊性。二、问答题1 .药物动力学对于指导制剂的研究与质量评价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实验求出药物新制剂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把握新制剂给药后药物在体内量变过程的规律性从而指导新制剂 的处方

32、工艺设计;根据受体部位药物效应的定量要求,或对血药浓度曲线特征的要求,反过来计算 出制剂中所需的药物释放规律,为缓释、控释、速释、靶向、择时等各种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提供 理论依据;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外的物理动力学特征(如溶出度、释放度等)与体内的药动学特 征之间的关系,寻找比较便捷的体外方法来合理地反映药物及其制剂的体内质量;研究药物制剂的 药时曲线是否具有控、缓释特征,速释特征或择时释放特征,药物分布是否具有靶向特征,以及生 物利用度等体内质量指标的测定原理与计算方法,从而给出药剂内在质量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2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

33、药物 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 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 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因此表观分布容积不具有直接的生理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不涉及真正的 容积,只是“表观”的。第八章单室模型、填空题C= :监j/(A A)1.单室;2. 一级,Wagner-Nelson 法;3. k0, k, V ; 4.*5.达到峰浓度的时间,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给药开始至血液中开始出现药物的时间;6.药物的输入速度;7.4.3;8.作图时对误差因素不敏感,实验数据点比较规则,求得七值较

34、尿排泄速率法准确。要求收集尿样时间较长(至少为药物的7个tl/2),且不得丢失任伺一份尿样数据。二、单项选择题1 .D三、问答题1. A.正确。K=0.693/t1/2= 0.173h-l。B.错误。16小时为4个半衰期,在4个半衰期内,1- (1/2) A4Xl00%,即93.75%的药物被 消除。C.正确。给药0.5g消除0.375g需要2个半衰期,而给药l.0g消除0.5g需要1个半衰期。D.错误。12小时相当于3个半衰期,仅87.5%的经尿排泄的药物被消除,较好估算尿药总量需要5个以上半衰期。E.基本正确。对多数药物,在治疗浓度范围内,给药剂量改变,药动学参数不变。但在少数情况下,某个

35、或某些药动学参数会发生改变。2.图中,实战为原曲线,虚线为改变后的曲线。 六,计算题x L 0.693 4 XC0=k =,故:c = de %, = 0.153( jig/ml )oV 1/2VC3.解:根据1!三=2.解:根据lnC=-k+lnG,代入已知条件求出左= O.O72 (h,则d=0.693/h9.6 (h)= 12.5%,消除药量= 1-12.5% = 87.5%, C=3.12 Rg/mD. c。5 c dX /dr 37.5x1000)/0.5IZU、 - w .、104.解:Cl =2= 7500 ( ml/h) = 125 (ml/min)05,解: a = 14.3

36、(m!/min).CZ = ,C7 = &58(ml/min), C4hC/-CL =315.72(ml/minK6.解:联列方程f=-,E; = -&1.c 241由/得,k K卬(RT M出彳)-66.52%,消除百分数=I -66.52% = 33.48 %, CoZJFJC7.解:(1)100%=77,2%1AUC a = Xo/,C=2.2IVh:(3)。产X:/AUC =049Uh;或者,=含=0.22.r1=土田28 .解:根据4 =$,求得厢=145.9 (mg/h)9 .解:根据/ =1-。*=95%,求得 “21.6 0.10 .帆 % 4a=273*11 ) AUC=CJ

37、k = SrS *10s3351小);12 ) V = CZ/#=1.3(L).第九章多室模型一、名词解释1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组织、器 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快, 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而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 液等构成,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 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药物在中央室与周边室之间进行可逆的转运,药物的消 除主要发生在中央室。2 .三室模型:三室模型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灌注

38、隔 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第 1室);以较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第 2室),浅外 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织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室(第3室),深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也包括那些与 药物结合牢固的组织。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在中央室。3 . AIC 判据:AIC 是由 Akaike 等所定义的一种判据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 AIC=NInRe+ 2P ,该式中,N为实验数据的个数;Re为权重残差平方和;P是所设模型参数的个数,其值为模型隔室数的2倍。AIC值愈小,则模型拟合愈好。4 .混杂

39、参数:通常将分布相混合一级速度常数a和消除相混合一级速度常数/称为混杂参数(hybrid parameters),分别代表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由模型参数(K12、k21, K10)构成。二、问答题1 .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曲线先较快地下降,布相,之后较慢地下降,此为消除相。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为由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 相交而成的二次曲线。这是因为在给药后初期药物除了向体外消除,还有向周边室的分 布,所以血药浓度在分布相下降较快;而在给药后末期,药物分布基本完成,体内过程以 消除为主,所以在消除相血药浓度下降较慢。2 .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应用残数法原理求有关动力学参数的原

40、理如下:(1)以末端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求B和3: 一般 的 3,当t充分大时,A*e-戊一 0,则。f p;IgC* =gI +1明C=A *e-d +B*e-仕可以简化为:C=B.e-两边取对数,得:2.33。因此,lgC-t曲线的尾端直线段的斜率为2.33,从斜率可求出 3值,截距为igB,可求出b。(2)求曲线前相的残数浓度:根据该直线方程,可以将此直线外推求出曲线前相(分 布相)各对应时间点的外推浓度值c,以对应时间点的实测浓度 c减去外推浓度值c,即得残数浓度 Cr, Cr= C-C=A. e回。(3)根据残数浓度求 A和“:对残数浓度取对数,并对时间作图又得到一直线,a . .(

41、a lgCf =1 + 磔:lI1233,根据该残数直线的斜率 I 23031和截距启人,即可求出口和a。3.隔室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速度;采样点及采样周 期的时间安排;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模型的判别应采用以下判据综合判断:一般先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作初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呈直线,则可能属于多室模型。选择残差平方和(SUM)与权重残差平方和(Re)最小的模型。选择拟合度(r2)较大的模型。选择 AIC判据较小的模型。 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界值,则说明模型 2优于模型1。4 .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药物

42、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吸收相,给药后药物浓 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 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同时还有药物的消除,药物浓度下降较快:消除相, 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下降较慢。5 .血管外给药三室模型示意图如下:浅外空吸收部位及各隔室药物的转运速率方程为:山翌7山-df-=* *. + A外+ *打 *卜!(占工 + & m= kl2Xc -knXn三、计算题1.解:(1)已知该药物符合二室模型, A=4.6mg/L,B=0.6mg/L, o=1.2h-

43、l, 片0.05h-l,因此匕= _二一= 】4.4(L)c A + B 46 + 0.64.6*03+0,6M l,2 A31 A + B 4.6+ 0.6%=?#竺工0 330k0.18*u =a +# 一却一&o=L2+0.05 -0.1S-0J3 = 0.74 Ch-1)f(h)0.250.51,015工。4.08.011016.043322014n6.5120.52/0,079-0.2MC(mg/L)14J713.5312.li?10.979.S7&4 gC (mg/L)28.737.823.03l.B0.02(2)当 t=5 时,C= 4.6 *e- +0.6 *e -乜 0.48

44、 (mg/L)2.解: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迸行处理,求算外推浓度和残数浓度如下:(1)求三 & A, B。1)利用816h血药浓度数据,以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末端直线方程为:C= 1.177-0.09lt ,根据斜率可求得即(-0.091) x (-2.303)=0.21 (h -1),根据截距可求得B= 15.03 (mg/L)。2)求曲线前相外推浓度 C。将0.254.0h各时间点代入上述直线方程,求得外推浓度 C如表中 所示。3)求残数浓度Cr。将0.254.0h各时间点的C减去相应的外推浓度 C,即得残数浓度 C.。4)利用0.252.0h残数血药浓度数据,以残数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

45、回归得残数直线方程为:Cr=1.671- 0.800t,根据斜率可求得“=(-0.800) X (-2.303) : 1.84 (h-l),根据截距可求得 A=46.88 (mg/L)。(2)求 k12, k21, k10, Vc。100H + B 46.88 + 15.03= L61(L)ApjBa 46.88x0.21 15,03x L8446,88 + 153t afl L84k0.21 41I工产彳=03(b)% = + 1.84 + 021-0,61-0.63 = 0,81 (h )第十章多剂量给药一、名词解释1 .稳态血药浓度:多次重复给药,随着给药次数,z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加

46、,当 n充分大时,血药浓度不再升高,达到稳态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2 .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通常第 1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 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3 .维持剂量:在负荷剂量之后,按给药周期给予的用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水平的剂量。4 .坪幅:重复给药达稳态时,在一个给药周期内,稳态血药浓度的渡动幅度称为坪幅。5 .达坪分数:指九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稳态血药浓度 Css。的比值。6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一 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给药间隔时间所得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7

47、 .蓄积系数: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8 .波动度: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 比值。9 .波动百分数: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占稳态最大血药浓度 的百分数。10 .血药浓度变化率: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占稳态最小血 药浓度的百分数。二、选择题1 .C2.B3.A4.B5. AD 6. BCD三、问答题2 .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是在等剂量、等间隔时间的前提下推导出 来的。3 .达坪分数是指第,Z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 右丁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七.相比,相当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工3的分数,以fss

48、(n),表示。静脉注射给药的达坪分数求算公式为:fss(n)=1-e-nk r血管外给药达坪分数求算公式为:这是由于血管外给药时药物有一个吸收过程,吸收速率常数ka的大小会影响药物达到稳态的分数。只有当kak,在。时吸收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考虑 ka对fss(n),的影响,此时 fss(n)=1-e-nkT4 .多剂量血管外给药的稳态峰浓度为:影响稳态峰浓度的因素有: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吸收系数F,给药剂量X。,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以稳态达峰时间tmax,给药间隔时间 To5 .蓄积系数R是一个比值,是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之比。蓄积系 数不是用来衡量过量剂量的绝对值,而是用

49、来衡量频繁给药所导致的药物累积。影响R的因素有消除速率常数 k和给药间隔时间 飞若第一个剂量选择不当,稳态血药浓度有可 能不对,因此,必须正确选择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避免发生显著的药物累积。对于R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它可适用于任何药物,且频繁给药所引起的药物累积,蓄积系数 适用于无论是否有组织结合。6 .描述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参数有:波动百分数(PF)、波动度(DF)、血药浓度变化率。血药浓度变化率二%皇泊00%四、计算题1 ,解:该药消除半衰期tl/2为3小时,则消除速率常数:则:4K-C H)= 35J(pg/ml)_ 10 因此,以7.5mg/kg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5.4小时多剂量

50、静脉注射,可使稳态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2.解:由于头抱曝曲的消除半衰期为1.5小时,而给药时间为 3天,可知已达稳态,因此即为所求稳态血药峰浓度。1000 h 跄 4 (mg/L) 0J7x75xQ-e 订)a*解+-4七餐-3阚二lc当时卜片二=也;当户为时,星二,33甚 界37.323 1限1 一人小)当工=50% 时,nr = -3.32/v;糖。一05)=。当 t产七% 时,而=-33% Jg(l-0.75)= *9当兀3=90% 时,麻=-3.32% 1虱】-0.9 )= 33%=SO57g (h )上,0.693 0.6934.解=丁 1/2v由(:二三一 Fd-e*1)4 校产

51、匚二收/ T)= 15k穿0xSOfl,- l)=250(mg)r rw RA T85力7i8333x-工 20.4 C mg/L )=10.2 (mg/L )6.解:血药浓度。由于i=6h, 31小时为第6次给药后1小时,已达稳态,即为求稳态1小时的(CJ亨e 5Ew-= 37 8 tmg/L)一 一 - N A1-e J一 cn =d7.解:根据L旦c=姝210 _7 F克4x40x6-IL4 (h)己二区8 .解:根据 馀 I V V X0=Cm QrQ|k25x3x6=;0J5 (mg)Xq0,2“标二不而登小0.0x;5x- -79 .解:由于i=6h, 38小时为第7次给药后2小时

52、, 药浓度。已达稳态,即为求稳态2小时的血0.693(CJ0,25k 0.5x500j.e TFI 二黑虢0S*1 *c-r 1-e皿10 .解:根据式(10-11),求得:-7*J0 M三寸,、1x1x500 J(Ck x(-30x(1-0J)=23.9(pg/tnl)即第7次口服给药后3小时的血药浓度为 23.9闻/ml。11 .解:必。如250 ML5 -81*(09-0.07)V%犀-)=2.9O(pg/ml)1 =x In0.9-Q,07二 C.75 k 2500.9XQ-JE) ,、0.07x(l-c) = WL5x8I0,75x250.5x81-x(:I - e用和谒12.解:0

53、.6930.6932.079 (h1),0.693 0.693 小A =,= 0.462 th )n由于r=6h, 40小时为第七次给药后4小时,已达稳态。即为求稳态 4小时时的血药浓 度.443*1-2 rire c101)=6.9(mgXt 113.解:14.解:15.解CVkr 40冥87.560.37556 (mg)20x5x0.1x8-lOO(mg)0 693 0.693100.0693(h i)因半衰期远比给药间隔长,故可采用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公式近似计算口服后体内 药量。第1周末体内药量为:产0.0693x第2周末体内药量为:孤=*Y如薪乂口向吟45g)第3周末体内药量为:5f藕

54、+邓Wg)第4周末体内药量为:*二&(1_*)*遥* ksft- 4255,65 k一 Q0693434 6g(mg)第5周末体内药量为:X(1 _4fh)+ 片卢 a =hUy5的2) + 4M,68 xe-7 = 6577tmg)k40.0693第5周末体内药量即为有效药量,则维持剂量为:Jfc0 = X-Jt = 655.77x0,0693 = 45.4( mg/d)16.解:已知 CminSS= 3mg/L,t i/2=3.7h,乎8h,V=1.8x60=108LC=F(I h) 仁 10g4 JeF = 1125.7: mg)根据式(10-25),有:X;=* 1125,714497

55、( mg) c ,T17 .解:已知 CminSS=l0 闻/ml,ti/2=8h,V=12L, -8h根据忆 得:f* F,空s3世口-弛如迎*二11加力河然山 匕e * 口由于=tl/2,所以:Xo*=2X o=2x120= 240(mg)当给药间隔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改为4小时,有:X、丁为?物 7*1/仙)=49.7g)c/LX; = -需 x49.7 = l69.7(nig)X: = L * Xo =万丁 X 0.25 = 0.5Y g)18 .解:* (I-J)门一门)心)19 .解:根据Cl=kV,得:上=一/05乂60 = 61(p) V 30以治疗理想浓度14闻/ml为多剂量给

56、药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即:万-四。-以C. 1 - 1442( mg/h)则:即可按每1小时给42mg;每4小时给168mg;每6小时给252mg;每8小时给336mg 的方案给药均可使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14闻/ml。根据所给片剂现有 250mg及300mg两种规格,可设计每 6小时给药一次,每次 250mg;或每8小时给药一次,每次 300mg两种 给药方案。如按每6小时口服一次,每次 250mg,可分别求得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及稳态最小血 药浓度。=丝M(三不=16N虚加)301Y7Jit -Ihf-人 3 j*T 1Y、力时吸收已完成,故有:由于ka=1.5h-1, =6h,在剂量间隔结束(

57、即* V ,301-e如按每8小时口服300mg,贝U:“5(h)1(1-仁 二工-。“Y工菽 C- 口经理双/3)=15取刖疝 *301- -) = 82Fg/ml)1x300 , C x( 一e 30由于每8小时服用300mg,间隔时间长,致使稳态最小血药浓度小于l0ml,因止采用每6小时给药250mg的方案较合适。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一、简答题1 .答:TDM的意义:(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2)确定药物合并用药的原则。(3)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4)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5)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以下情况需要进行 TD

58、M: (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肝、肾、心及胃肠功能损害。(4)合并用药。(5)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2 .答:创新药物研究中, 药物代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药物的代谢途径及物质平衡研究。(2)药物的酶催化机制研究。(3)药物与酶的相互作用研究。(4)药物的剂型因素及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一、名词解释1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2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通常认为静脉给药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制剂

59、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相对量。3 .相对生物利用度: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如片 剂和口服溶液)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 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4 .生物等效性:是指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予相同剂量, 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延迟商:是缓控释制剂稳态时血药浓度波动情况的评价指标之一,为受试制剂与 参比制剂半峰浓度维持时间的比值,可表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峰的宽度,它与药物动力 学模型无关,与生物利用度没有直接关系。二、问答题1 .根据研究样品的

60、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 ;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 46个采样点。整伞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 Cmax的1/101/20。2 .生物样品的特点为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以及个体差异大,因此必 须建立灵敏、专一、精确、可靠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并根据具体目的对方法进行确 证。药物动力学研究时,进行测定方法方法学确证的评价指标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特 异性、样品稳定性、灵敏度以及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等。其中精密度主要包括日内和日 间精密度,准确度以回收率来体现,灵敏度则主要以定量下限来表示。3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进行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时的最主要参数包括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tm*和峰浓度Cm%。其中【max【maxAUC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彳t表药物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