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某城市总体详细规划设计方案(20042020)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6497753 上传时间:2021-10-31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479.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东某城市总体详细规划设计方案(20042020)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山东某城市总体详细规划设计方案(20042020)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山东某城市总体详细规划设计方案(20042020)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资源描述:

《山东某城市总体详细规划设计方案(20042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某城市总体详细规划设计方案(20042020)(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文 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威海市规划局 2005.11前 言21世纪的中国需要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头两个十年成就了珠三角和长三角,那么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以青岛为核心,包括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山东半岛东部可能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区域教育科研基地、旅游度假地和修造船基地是威海市建设的重点。规划借助日韩经济向山东半岛大规模转移这一历史机遇,立足传统工业、特色渔业、农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基础优势,争取通过规划引导,促进威海市加工制造、

2、教育科研、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均衡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威海的环境资源优势已经初步得到中国和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经济和城市加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加,本次规划在合理安排威海长远发展框架的同时,将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营建作为重要规划内容,在城市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中,给予重点解决。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4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5第五章 城市用地和空间布局规划9第六章 城乡协调发展规划13第七章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15第八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16第九章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8第十章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20第十一章 城市工业及

3、仓储用地规划22第十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3第十三章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4第十四章 城市旅游发展规划28第十五章 市区岸线利用规划30第十六章 给水工程规划31第十七章 排水工程规划32第十八章 电力工程规划33第十九章 通信工程规划34第二十章 燃气工程规划34第二十一章 供热工程规划35第二十二章 环境保护规划36第二十三章 环境卫生规划37第二十四章 城市消防规划38第二十五章 城市防洪、防潮规划39第二十六章 城市抗震规划40第二十七章 城市人防规划41第二十八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41第二十九章 城市远景规划设想43第三十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45第三十一章 附则46附表1 威海市经

4、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46附表2 威海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表47附表3 威海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表47附表4 市域海岸带重点管制区强制性管制导则表48附表5 规划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04-2020年)52附表6 威海城区规划道路综合指标表(2020年)52附表7 威海城区主要文化设施规划一览表52附表8 威海城区主要医疗设施规划一览表53附表9 威海城区主要体育设施规划一览表54附表10 威海市区规划主要公园一览表 54附表11 威海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规划一览表 55附表12 威海市区海岸线利用规划一览表(不含岛屿岸线和泻湖内海岸线) 57附表13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

5、0)图纸目录 57附录1: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强制性内容59附录2: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名词解释59项 目 名 称: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委托方(甲方):威海市规划局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 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5年 11月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管所长:蔡立力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主任工:刘 泉 (高级城市规划师)

6、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刘 泉 (高级城市规划师)高飞 (城市规划师)项目参加人: 屈波 (助理城市规划师)马克尼 (助理城市规划师)崔宝义 (助理城市规划师)曾浩 (工程师)金晓哲 (博士)王忠杰 (城市规划师)司马文卉吴晶一陈小明张 瑾威海市主要参加人员:刘茂德 (副市长) 李延茂 (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 峰 (市政府秘书、科长) 房德阳 (市建委主任)隋永华 (市规划局局长)刘玉文 (市规划局副局长)兰鹏燕 (市规划局副局长)徐东晖 (市规划局副局长)都剑光 (规划科科长)陈福旭 (规划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昌勇 (注册规划师)刘 静 (注册规划师)张 伟 (注册规划师)张启明 (注册规

7、划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威海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第二条 修编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海滨生态及自然资源保护;2从“五统筹”的高度考虑城市长远发展,努力寻求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3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4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第三条 修编工作重点1建立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框架;2城市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3调整、完善现状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第四条 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法规和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8、实施细则;4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规198816号);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等有关文件;6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征求对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意见的函;7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8威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9山东省海岸带规划。第五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总体规划的直接研究范围为威海市市域,包括环翠区、荣成市、文登市和乳山市,总面积为5698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为环翠区行政范围包括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区”)和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区”),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第六条 规划期限 近 期:2004年2010年; 远 期:2011年2

9、020年; 远 景:2020年以后。第七条 在规划区范围内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第八条 本规划自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由威海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九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威海“建设世界级精品城市”的指示要求,实施城市化战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内涵,打造“精品威海”;以环境优势和科研实力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海洋产业,进一步壮大威海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富裕威海”;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为主线,建设具有海湾特色的休闲度假基地,构建“魅

10、力威海”;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人居威海”。第十条 城市发展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10年前,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同时确立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结构形态较为完整。第十一条 经济发展策略(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 坚持经济发展方

11、向。依托环境、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威海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3) 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5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35%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5%以下。第十二条 社会发展策略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2、,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威海”,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城市的水平。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第十三条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1积极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及胶东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主动接轨周边城市,借青兴威,突出特色,互动双赢。加快与青岛的对接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3、首先,产业对接强调优势互补,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形成错位竞争之势;其次,坚持交通先导原则,加强与青岛的交通对接,缩短时空距离;最后,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强调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最优化,形成青、威共同快速发展的有利格局。2烟威一体化发展借助烟台发展崛起之势和烟威紧临的空间条件,通过以交通为首的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布局的控制和引导,合理确定威海市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整合烟威二市之间的各类资源,为烟威一体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十四条城市空间发展策略1市域战略转移。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强高区、经区及东部崮山泊于新区的建设,中心城与各组团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2逐步疏解旧城的部分职能

14、,缓解旧城交通压力。3村镇重新整合。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镇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4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市域5698平方公里采取“两带、两线、五极”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1)两带:一是滨海现代旅游、科研教育、生活居住及海洋产业带。二是桃威铁路西侧的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带。(2)两线:青威高速沿线和市区荣成石岛沿线两条发展轴线,主要作为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载体。(3)五极:分别为威海市区、文登、荣成、乳山及石岛管理区。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十五条 城市性质人居精品海湾城市。第十六条 城市职能1. 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2. 国际性海滨旅游

15、度假地;3.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组成部分;4. 区域性教育科研中心;5. 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6. 市域服务业中心城市;7. 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第十七条 人口规模1现状人口规模现状城市建成区总人口8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2.27万人,暂住人口29.73万人。2规划人口规模规划城市建成区近期2010年规划人口为100万人,远期2020年规划人口为130万人,远景2020年以后人口控制在150万人以内,基础设施按照170万人预留。第十八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现状(2004年): 91.24平方公里;2近期(2010年): 125.00平方公里;3远期(2020年): 141.50平方公里;4

16、远景(2020年以后): 小于195.00平方公里。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九条 市域总人口1近期:2010年人口规模33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为60万人左右;2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450万人,其中,暂住人口为150万人左右。第二十条 市域城市化水平1近期:2010年达到65%左右;2远期:2020年达到75%左右。第二十一条 城市化发展推进措施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2. 合理进行村庄合并,以空间集聚促进城镇化;3. 推进政策制度改革,降低城市化发展的制度门槛。第二十二条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详见附表2。第二十三条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威海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分为四级

17、: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城镇。详见附表3。第二十四条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威海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A”字形格局,包括:“一个主中心,四个副中心、三条发展带、十三个重点镇”。1. 一个主中心:威海城区为带动全市发展的主中心。2四个副中心:文登、荣成、乳山和石岛为带动全市发展的四个副中心。 3. 三条发展轴三条发展轴以威海城区为顶点,文登、荣成城区为两腰,乳山、石岛为基点,构成“A”字型结构。发展轴一:位于“A”字型的左边。依托青威公路和桃威铁路,形成威海城区文登乳山发展轴带。其主要功能是沟通市域内威海城区文登乳山一线的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并成为威海强化与烟台、青岛两地的经

18、济联系的重要依托。发展轴二:位于“A”字型的右边。依托201、301省道和威石公路,形成威海城区荣成石岛发展轴带。其主要功能是沟通市域内威海城区荣成石岛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发展轴三:位于“A”字型的中边。依托国道309、省道304,形成文登荣成发展轴带。其主要功能是沟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生产要素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扩散。规划加强威、文、荣的协调发展。三市通过用地、交通、生态及环境保护、资源共享等方面密切协作,形成联合发展的态势,在保持行政独立的条件下,以协调发展形成组合城市的基本架构。4. 十三个重点中心镇规划宋村镇、俚岛镇、南黄镇、苘山镇、成山镇、葛家镇、泽库镇、大水泊镇、下初镇、

19、白沙滩镇、泊于镇、初村镇、虎山镇为重点中心镇。第二十五条 市域生态功能分区威海市域划分为三类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滨海丘陵区、内陆低山丘陵区、近海海域和主要岛屿区。第二十六条 建立市域生态环境控制区市域生态环境控制区包括全市所有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海滨保护性湿地等。生态环境控制区保护要点:严格限制城乡居民的建设活动。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区,应当制定保护控制专项规划。生态环境控制区应与城乡建设区以及重大基础设施之间建立安全防护屏障,保持足够宽度的安全防护距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分级控制与分类管理。加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学研究,针对重要生态环境控制区,开展生态

20、环境保护控制的专项规划。第二十七条 重点地区保护1.河流源头、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1)加强市域内母猪河、沽河、乳山河、黄垒河等主要河流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河流两侧50400的范围划定为生态绿地建设区。城市建成区内河流两侧2060米的范围,划为沿河景观绿带。(2)加强米山水库、崮山水库、所前泊水库、后龙河水库、湾头水库、龙角山水库等地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保护,总面积411.43平方公里。(3)严格保护市区崮山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通过严格控制温泉镇新增建设用地、加快温泉镇的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避免增加污染点,确保崮山水源涵养地的生态平衡。 2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严格保护威海市域内共12个自然保

21、护区和10处森林公园。3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昆嵛山生态功能保护区。第二十八条 市域脆弱资源保护市域脆弱资源共包括六部分:山林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重要水源汇水保护区、沙滩保护区、礁石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并根据脆弱资源的分布将威海市域划定为高敏感区、敏感区和非敏感区三类区域。应严格限制高敏感区内城乡居民的建设活动,与城乡建设区以及重大基础设施之间建立安全防护屏障,保持足够宽度的安全防护距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分级控制与分类管理。第二十九条 划定市域战略储备区市域战略储备区主要包括部分海岸带(海岸带中除了生态环境控制区、必须的旅游发展用地、必须的港口和城镇发展用地之外的部分)、修造船及港口周

22、边预留用地、大型产业预留用地和重点项目规划控制预留地区。1市域战略储备区具体分布:预留逍遥港远景组合型城市行政中心发展地区。预留皂北咀、俚岛、石岛、古龙咀四个大型修造船发展地区。结合威海市港口发展总体规划,预留港口及相关产业发展用地。预留崮山泊于、大水泊、镆铘岛宁津三处大型产业项目发展区。结合威海温泉、游船等特色旅游项目,预留海滨与内陆旅游发展用地。2市域战略储备区发展要点:严格控制海岸带建设用地的供应,避免城镇用地沿海岸带的无序蔓延,避免对海岸带的建设性破坏。港口周围禁止建设与港口功能无直接联系的大型永久性建筑,避免城市发展向港口周围蔓延。严禁与修造船产业无关的大型永久性建筑侵占修造船产业预

23、留控制区,避免城市发展向产业预留控制区周围蔓延。尽快根据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出台相关政策,科学利用和保护好全市滨海岸线。 第三十条 市域海岸带禁止开发地区1海岸带建设退缩线向海一侧的区域;2潮间带,重要河口、泻湖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敏感区;3重要海岸带旅游及景观资源保护区;4海岸带范围内沿主要河流两侧100-200米范围内的区域,该区域应设置河滨生态缓冲区。第三十一条 重点管制区强制性管制本次规划在威海市域海岸带中共划定16个重点管制区。详见附表4。第三十二条 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1)市域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28亿立方米。全市现状50%、75%、95%保证率水资

24、源可利用量分别为51800、44500、35900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00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5.28亿立方米。(2)需水量预测2010、2020年相应保证率的需水量为61176、71691万立方米。(3)市域范围内规划工程条件下水资源供需平衡市域范围内规划可用水资源量50%、75%、95%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量分别为65100、56300、46000万立方米。规划期末可供水量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年分别缺水0.66、1.54、2.57亿立方米。(4)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南水北调东线胶东供水工程2010年、2020年分别向威海市调水5000万、1亿立方米/年的水量;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

25、利用;海水利用与海水淡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型产业。2电力工程规划(1)威海市最大用电负荷预测:2005年、2010年分别为94.6万千瓦、157万千瓦,2020年为278万千瓦。(2)500kV电网规划近期华能威海电厂三期扩建完成,投产机组21000MW;新建500kV变电站,拟选在文登市区域,建设规模2750MVA,建设一回至烟台500kV变电站500kV输电线路,远期考虑从海阳核电站架设一回500kV输电线路。(3)220kV电网规划威海市区电网:威海市区最终由220kV凤林、涝台、环翠、张村东、科技新城、崮山新城、草庙子等站供电,华能威海电厂作为网内主供电源。对新建220kV环翠站

26、和崮山新城站,由华能威海电厂新增二回220kV线路。地区电网:建设500kV变电站至石岛站220kV线路。近期主要建设项目:文登站改造增容;新建220kV环翠变电站,设计规模2180MVA;石岛站增容1150MVA,石岛500kV文登站输电工程;220kV崮山新城输变电工程,设计规模3150MVA;泽头输变电工程,设计规模3150MVA;华能威海风力发电厂、乳山核电站一期工程、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和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一期工程。 远期建设项目:需新建220kV汪疃输变电工程、220kV科技新城输变电工程、220kV银滩输变电工程、220kV龙须输变电工程,增加150MVA主变12台,每个县至少

27、拥有两座220kV变电站,对环翠、崮山、泽头变电站进行增容扩建。第五章 城市用地和空间布局规划第三十三条 城市用地拓展原则1. 坚持可持续发展;2. 用地拓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3. 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4. 寻求市域共同繁荣;5. 坚持集约高效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6. 突出威海“山、海、城”景观风貌特色;7.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条 城市用地重点发展方向1重点发展南部新区(草庙子),初步实现威海城区和文登的空间对接;2科学规划东部崮山泊于地区,谨慎发展,逐步推进;3合理发展西部双岛地区,初步构建环境优美的科教新区,加强城市近郊区海

28、滨资源的保护与预留。第三十五条 城市空间发展时序近期:加强中心城区公共设施建设和开发区的土地盘整,着手南部草庙子园区建设,满足大型项目搬迁落户需要。双岛、崮山及泊于等地区应以土地控制为主,适度发展。中期:大规模开发南部草庙子地区,在保护海滨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西部双岛湖,伺机发展东部海滨旅游度假区和个别岸段的修造船业。远期:大力发展东部港口与修造船基地。针对全国和东北亚国际旅游度假市场需要,开展东部海滨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强海滨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第三十六条 威海市区用地布局结构:“一线、多核、多组团”的带型城市结构。“一线”总长132.9公里的威海市区海岸线,规划将海岸线划分为城市禁建区和城

29、市建设区两类区域执行管制,严格保护海滨地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岸资源,产业发展以旅游度假业为主。“多核”规划区内总面积共356.3平方公里、数量达46座的大小山体绿核。 “多组团”威海城区“一主五片”的多组团城市结构模式。“一主”:威海主城区;“五片”:张村、双岛科教新区、羊亭、东部崮山泊于新区、南部新区(草庙子)。第三十七条 各组团职能1威海主城中区(环翠中心区):包括旅游,人居,文化,行政办公和商业服务、金融等六大职能。2威海主城西区(高区):职能包括文教科研、科技研发、高技术工业、一类工业、旅游、居住等。3威海主城南区(经区):职能包括普通工业、居住等。4东部崮山泊于新区:职能包括威海临

30、港工业与修造船业基地、行政办公、体育休闲、旅游度假等。5. 南部新区(草庙子):威海新的制造业基地,以大型、集中工业为主要职能,威海文登城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6双岛湾科教新区:职能包括生态化海滨旅游度假、教育科研、高科技研发等。7张村发展片区:职能包括高科技工业及居住、商贸、旅游度假等。8羊亭发展片区:职能包括工业、居住等。第三十八条 各组团空间与用地布局1威海主城中区(环翠中心区):近期加强土地盘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控制人口密度;严格控制中心区普通住宅开发,加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及行政办公等公共设施建设。2威海主城西区(高区):加强海滨环境保护,建设威海高科技产业研发中心;加强区内公共设施

31、建设,提高居住和商业、文化等生活用地的比例,变单一的产业开发区为具有较强复合功能的城市中心区。3威海主城南区(经区):进行土地的二次开发,搬迁区内大型污染工业企业;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居住、商业、文化等生活用地比例;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海滨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4东部崮山泊于新区:崮山临港工业区东南侧布置五渚河居住生活区。泊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行政办公、旅游度假、体育休闲等功能发展的需要。限制炼油、石化、钢铁等高耗能、大用水、重污染企业在此布局。5. 南部新区(草庙子):规划大规模工业园区,加强城市快速路建设,与苘山产业布局统一协调发展。规划工业组团附属居住与公共

32、设施用地,充分利用郭格庄水库及正棋山山地布置绿地,远景发展成为以制造业基地为依托,兼顾城市综合功能的威海南部城区。6双岛湾科教新区:规划在泻湖西部、南部、东部分别布置高科技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远期发展成为威海西部科教新区,并力争成为区域重要教育科研基地。规划双岛湖分为科教区和泻湖环境区两部分,保留泻湖湿地面积约500公顷,在滨水沿岸预留40300米宽度不等的公共绿化景观带。7张村发展片区:提高工业园区环境质量和科技水平,形成城区西部环境优美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强双岛林场、里口山森林公园、海滨沙滩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度假区和商贸服务区。规划在组团北部布置主城区与城市外围组团

33、间的大规模生态隔离带,避免城市无序延绵发展。8羊亭发展片区:规划东区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新区,西区为威海市重点发展的经济适用房片区,充分利用现有山体和水系营造城市环境景观,避免城市建设对双岛泻湖和里口山的环境破坏。第三十九条 重点地区规划1. 威海湾:进一步清除或降低威海湾海域养殖密度,改善水质;加强海滨公共开放空间营建;搬迁普通客运码头与滚装船码头,原址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国际邮船停泊的旅游码头。2. 金线顶地区:搬迁威海船厂及工业企业,改建为滨海亲水区和威海湾东南重要观景点。3. 刘公岛: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海岛自然生态环境、海滨资源的保护整治,提升整体文化品质和形象。严格控制岛内开发建

34、设,规划期内不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4. 商业中心区:保留环翠商业区为传统商业中心,以中小型超市、沿街商铺为主要商业形式。在南部城区规划新商业中心,以现代化大型多功能超市为主要商业形式。5. 小石岛:搬迁现有工业企业,建设小石岛度假区;严格保护海滨礁石资源,搬迁小石岛渔码头并调整为旅游码头。6. 环翠楼公园:加强环翠楼山体保护,逐步拆除南北两侧居住建筑,迁出西部工业厂房,将公园占地面积由现状20.3公顷扩大到60.3公顷。加强公园环境和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品质。7合庆海滨:远期建设为海滨观景公园。8. 里口山:规划环山快速路以内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严格保护里口山山体植被,逐步搬迁快速路内侧

35、工业企业和居住区,仅保留现状村镇必需用地。9米山水库水源地:严格控制水库周边界石、汪疃等村镇的建设活动,禁止在水库汇水区内新建任何可能产生污染的生产项目。严格控制水源地汇水区范围内村庄建设,杜绝新的污染源,完善排污设施,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建设,确保崮山水库水质符合其功能水质标准。 10崮山水库与温泉镇区:搬迁或转产温泉镇现有污染工业,镇区逐步向功能结构均衡的综合城区过渡。杜绝新的污染源,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确保水库水质符合其功能水质标准。 11北部沿海观光度假区:整合区内海滨资源,加强棉花山等山体保护,合理有效进行旅游开发。严格控制该区内开发建设,加强现状建筑景观风貌控制引导,规划期内不

36、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 12泊于海滨地区:合理规划,慎重开发。近期应加强海滨和山体资源的保护,逐步搬迁潮间带内养殖和滨海工业企业,土地开发以不破坏地形地貌和海滨环境为基本原则;远期建设成为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的行政中心、区域性体育中心、旅游度假和科技信息中心。第四十条 老城区(环翠中心城区)改造1. 老城区功能主要包括传统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人居环境优良的高品质城区。2老城区改建应致力于改善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环境品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等。第六章 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第四十一条 城乡协调发展策略1节约土地资源,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优化城乡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城乡和谐

37、发展;2.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乡差别,提高乡村发展竞争力;3加强城乡间经济联系,增强城市辐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4. 改善城乡结合地区环境,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5加强郊区的管理力度,推行科学发展观;6加强环境保护力度,避免脆弱资源受到破坏和污染。第四十二条 城乡用地协调发展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维护农民利益;2坚持集约利用土地,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实施“以乡支城”的用地策略;3加强村镇用地规划管理。第四十三条 规划期末共有1589.99公顷的村镇用地并入城市建设用地。重点加强“城中村”改造,规划期末基本完成城区769.4公顷“城中村”的改造。第四十四条

38、 调整市区城乡行政区划。张村、羊亭、温泉、崮山、草庙子等五镇撤镇并入城区。桥头、泊于、初村、孙家疃等镇工业应尽可能通过土地调换、税收转移等方式,向张村、羊亭、草庙子等三镇集中发展。第四十五条 威海市区各镇近期主要产业发展方向1孙家疃镇旅游度假、风景旅游;2张村镇高科技工业、居住及旅游度假;3羊亭镇工业、居住;4初村镇文教科研、旅游房产;5温泉镇居住、商业服务;6崮山镇港口、电业、港后工业、造船、物流;7泊于镇风景旅游、旅游度假房产;8桥头镇居住、无污染工业;9草庙子镇工业、物流业。第四十六条 集中发展的村镇建设模式适当迁村并点,西部主要加强初村镇中心村建设;东部加强碑鲁村、方吉村等中心村建设;

39、南部草庙子地区合并搬迁工业区边缘、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以及水系绿化带内的村庄,另于镇区选址建设重点中心村。第四十七条 东部崮山泊于新区用地控制与预留该区域的发展应以与城市社会经济形势和空间需求相协调,伺机而动,分期实施,逐步推进。近期应逐步搬迁自然村至周边中心村,加强用地控制与空间预留,加强环境整治和设施建设,杜绝普通加工制造业及大型重化工业,满足行政办公、旅游度假、体育休闲等设施布局要求。第四十八条 基础设施协调建设近期重点完善南部草庙子地区基础设施,加强对外道路交通建设;东部泊于以环境保护和市政设施建设为主,加强环海路道路两侧绿化植被建设;加强“城中村”市政设施建设和道路交通完善工作;东西两

40、侧初村和桥头镇重点建设新村基础设施。第四十九条 设立城市禁建区规划共设立四类城市禁建区。(1)海滨禁建区:规划共划定海滨禁建区3316.1公顷,禁建区海岸线65.1公里。禁建区内严格保护海岸生态环境,禁止一切城市建设活动。(2)山林地禁建区:规划威海市区内总面积共21969.2公顷的山体林地为禁建区。禁止城镇建设、开山采石、破坏植被。重点保护里口山、正棋山、棉花山等主要山体,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3)水源地保护区:设立米山水库、崮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制度,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内进行城市建设,杜绝污染源,河流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

41、标准要求。(4)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禁止城市建设违法侵占基本农田保护区。第五十条 城乡环境改善加强村镇工业发展的控制,逐步清除有碍海滨生态和景观环境的沿海养殖业、小工业;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保持在50点以下。 第七章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第五十一条 公路交通1对外交通:构筑以高速公路、高等级省道为主骨架的威海市对外交通公路网络:向西通往烟台为烟威高速公路和省道S301线、S302线;向东通往成山头方向为环海路、成大线(省道S302线);向南以青威高速为主线的三条快速路,分别引自城市环山快速路、青岛路、威海新港区,并向南延伸与市域快速路网相连。2组合城市交通:加强组合型城市路网的衔接,

42、快速路之间以互通式立体交通相联系。近期重点建设内环快速路、疏港路及各类立体交通设施。3交通枢纽:完善威海公路主枢纽站场布局和站场设施,加快枢纽客运站建设,近期重点建设威海汽车西站、威海汽车站二期工程。远期预留威海南站(草庙子)、威海东站(泊于新区)的用地。4近期重点建设“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两横”为向西通往烟台的烟威高速公路和荣成至烟台的荣莱高速公路,“一纵”为向南通往青岛的青威高速公路。第五十二条 铁路与轨道交通1规划桃威铁路市区段改变原有线形,温泉镇以南段铁路裁弯取直,变单线为电气化复线。市区货运能力增至5000万吨/年。至2020年市域货运量将达到一亿吨。2在草庙子镇西侧规划大型客

43、货运站,将现状威海城区货运站搬迁至此,并在新站周边布置威海大型批发商贸市场。3延长现有疏港铁路,沿海岸线向东延伸,穿过华能电厂灰坝、油码头,采用局部地段填海造地的方式最终进入深水码头区,规划增设疏港铁路货运站点。预留荣成石岛港(镆铘岛)铁路专用线。4加快国铁荣烟线的建设。预留烟台草庙子荣成石岛线路,用地以绿化形式预留控制,并协调草庙子客货运站统一布置。5适时建设“青岛烟台威海”城际铁路,预留初村羊亭经区草庙子荣成轨道线路用地。第五十三条 港口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威海新港、石岛港(镆铘岛)两大港区。1威海新港重点建设威海港三期、四期工程,主要发展客货、散货运输(整合华能电厂煤码头,变为市域煤炭专用码

44、头),开辟两条以上直航日本的国际海运航线,增加韩国海运航线的班次,打造海上物流中心。至2020年,新港区年吞吐量达6000万吨;建设皂北咀深水码头,以石油、天然气、化工原料等液体运输为主。至2020年,吞吐量达70008000万吨;预留皂北咀其余深水码头岸线及港口发展用地。2石岛港(镆铘岛)以石油储运、运输为主,远期镆铘岛深水港的吞吐能力达到一亿吨/年。近期加强周边发展预留用地的控制。第五十四条 机场预留空港发展用地及机场净空控制区,机场跑道由2600米向南延长至3600米,宽度扩至600800米。近期重点建设威海机场二期改造工程,尽早开通威海至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的周末航线,努力开辟新的国内航

45、线,力争成为国内主要干线机场。第八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第五十五条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策略:明确道路职能,加强快速路网建设,完善城市路网;限制摩托车发展,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加强市内停车设施建设;加强各类道路交通设施衔接,形成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第五十六条 规划城市道路分为4级: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规划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总长为709.6公里,密度为4.83公里/平方公里。远期城市组团间通过快速路、主干路两大体系衔接,远景增加轨道交通联系。第五十七条 快速路规划城市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为3560米。1环山快速路共设13处立交与城市主要干路连接。2南北向快速路共4条,依次为3号快速

46、路、青岛路青威高速路、疏港路、机场快速路(威石路)。3东西向快速路共4条,依次为烟威高速环山快速路、齐鲁大道S302、S201、S303。第五十八条 主干路规划城市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为3560米,总长约80.2公里,道路密度为2.17公里/平方公里。第五十九条 次干路规划城市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为2530米,总长约310.4公里,道路密度为2.11公里/平方公里。第六十条 城市主要交叉口1平面交叉口主次干道交叉口尽量渠化设计,增加进出车道。 2立体交叉口规划立体交叉口33处,每处占地约46公顷;规划跨线交叉口17处。第六十一条 客运枢纽站规划安排4个客运枢纽站,分别为:扩建南部城区威海汽车客运新

47、站,占地4.3公顷;规划西部城区客运站布置于火炬路南侧,占地1.5公顷;在张村镇环翠路与黄河路结合处布置张村汽车客运站,占地1.6公顷;规划布置羊亭客运站,占地1.4公顷。 第六十二条 城市停车泊位威海城区大型公共设施停车按照1平方米建筑面积/人的标准配置。规划布置主要社会公共停车场14处(分别位于大操场、小轮码头、海滨公园、政府东侧、体育中心、火炬广场、国际浴场、侨乡广场、空中客车、威海公园、会展中心、火车站、新世纪广场、草庙子客货站)。鼓励在公共中心和居住区建设多层停车库(楼)。居住区达到户均0.51.2个停车位,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可适当提高停车实施标准。第六十三条 公共交通1发展目标规划

48、公交线路覆盖全部城市主干道。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等主要出入口50米范围内应设置公交车站。2公交专用道规划设置青岛路、海滨路、世昌大道、文化路、沈阳路、蓬莱路、科技路等多条城市主干路公交专用车道。3公共汽车车辆预测至2020年城市总人口发展到130万人,公交车总量将达到2300辆左右。4公交保养场采取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的模式布置车辆保养场。按高级保养600900辆考虑,并与公共交通停车场相结合。完善经区、西门、高区、荷花湾、火车站等保养场设施,并在羊亭、草庙子、初村等城市外围发展片区布置新公交保养场。5枢纽站规划在老汽车站、火炬大厦、环球广场-大世界、西门农贸市场等地区新规划布置

49、四处公共交通枢纽站,同时布置附属调度、保洁、休息等配套设施。6停车场每个保养场对应35个停车场,停车场对应承担车辆的运营、停车和低级保养工作。停车与保养相结合站场规模按100250辆考虑。7首末站规划在各组团新设置若干首未站,每个站的用地面积宜在1200-1500平方米左右,在用地紧张的条件下,考虑回车的要求,用地面积最小不应低于1000平方米。第六十四条 岸线码头威海市区港口码头分为旅游码头和客货运码头两类。规划海滨旅游码头共11处,沿海岸线由西至东分别为:双岛湖码头(渔港改造)、小石岛码头(渔港改造)、远遥嘴码头(新建)、猫头山码头(新建)、半月湾码头(渔港改造)、市中心码头(滚装船码头改

50、造)、刘公岛码头(保留现状)、金线顶码头(船厂码头改造)、威海公园码头(新建)、杨家湾码头(新建)、泊于码头(新建)。客货运港口、码头沿海岸线由西至东分别为:远遥渔港码头、威海港客运码头、威海新港码头、华能电厂码头、威海厂码头、皂北咀深水码头、大宇船厂码头。第九章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第六十五条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近期保留现状威海市行政中心,远期搬迁至东部崮山泊于新区。第六十六条 商业金融服务业设施规划1市、区级中心构建功能明确、服务均衡的“两区多点”商业设施体系。(1)“两区”环翠传统商业中心区:北起文化东路,南到世昌大道,东临海滨北路,西侧跨过统一路,占地约0.91平方公里。形成集商业、办公、文

51、化、展览、娱乐、温泉疗养、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商业中心区。 规划南部城区商业中心区位于上海路北部,沿青岛路东侧布置,占地约0.43平方公里,以现代化多功能大型超市为主要商业类型。(2)“多点”结合东山宾馆周边现有商业设施,沿海滨路两侧形成北部海滨休闲商业区;围绕山大、哈工大及周边居住区形成以教育科研、高新创业为特色的西部城区商业区;结合张村工业园区和周边居住用地,沿长江路两侧布置大型商业设施;结合羊亭新区规划布置西南部商业中心;结合威海火车站和汽车客运站,规划布置服务于周边的商业中心;以世昌大道改造为契机,依托周边居住区建设沿街中等规模商业设施;结合金线顶公园规划旅游区商业设施;结合崮山

52、五渚河居住片区规划中等规模商业中心;于温泉镇江家寨立交桥东南侧规划布置商贸批发中心。2居住区级中心积极发展超级市场、专卖店、专业店、连锁店、精品店等特色鲜明的新型商业设施。肉菜市场按每1-1.2万人的标准进行配套建设。3专业批发市场于江家寨立交桥东南部布置大型批发市场;结合张村汽车站,规划张村商品批发市场及扩大现有渔具批发市场;结合南部新区物流中心和草庙子火车站规划布置大型商品批发市场;于高区后峰西村东布置西大门批发市场。第六十七条 文化娱乐设施规划1. 在威海公园主入口西侧规划市级会展中心。2. 完善市、区、街(镇)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点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3按照每一万人500

53、平方米的标准进行文化活动场地布置。4规划文化设施详见附表7。第六十八条 教育科研设施规划1. 规划形成威海市两大教育基地:哈工大山大科研教育基地。继续扩充两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实力,在其周围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科研基地及创业高新园区;西部双岛科教新区,依托双岛泻湖优美环境,在双岛湖西、东、南三侧布置大规模教育科研用地,形成科技水平领先、环境优美的科教新区。2. 完善市内大型居住区教育配套设施,提高中小学用地及配套设施(尤其是运动场设施)的标准。3以构筑“数字威海”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 第六十九条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54、1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按服务人口0.51万人或按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设置1处。2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分工合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完善。按三级、二级(或一级)两个层次设置医院。3规划医疗设施详见附表8。第七十条 体育设施规划1结合岸线改造,增加海滨沙滩浴场数量,提高设施水平。2威海城区内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各类小型运动场,鼓励拥有体育的设施单位向社会开放。3加强南部城区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大型综合体育中心,包括建设市级单项运动场馆。4利用东部海滨自然条件,建设威海市水上运动基地。5规划体育设施详见附表9。第十章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第七十一条 严格控制海滨和山地开发。居住用地开发以不破坏山体林地为原则,降低中

55、心区密度。新区建设多层容积率不大于1.2,高层容积率不大于4.0,绿地率达到35%以上。第七十二条 严格控制居住用地批放,防止居住用地无序蔓延。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于交通便捷的城区和近郊区布置;利用“城中村”改造和工业搬迁进行住宅再开发。第七十三条 调整完善居住片区1张村居住片区:改造工业区,完善现有居住区设施和环境。规划居住用地共400.37公顷,规划人口15.5万人。 2南部城区(经区)居住片区:居住用地共733.4公顷,规划人口23.5万人。3竹岛望岛居住片区:改造现状村镇用地和工业用地,控制海滨地区建筑体量、色彩、形式。规划居住用地共381.6公顷,规划人口14万人。4阮家寺杏花村居住片

56、区:规划以“城中村”改造和工业用地调整为主,居住用地共207.3公顷,规划人口7万人。5涝台黄家沟居住片区:改造东、西涝台等“城中村”,居住用地共309.1公顷,规划人口10.5万人。6西部城区海滨居住片区(小石岛金海滩):居住用地共161.7公顷,规划人口4.5万人。7毕家疃槐云居住片区:改造毕家疃和槐云村两个“城中村”,居住用地共167.5公顷,规划人口6万人。8古寨西古陌居住片区:规划以 “城中村”改造和工业用地调整为主,居住用地共234.5公顷,规划人口8.5万人。9北部海滨居住片区(菊花顶半月湾):规划居住片区以改造 “城中村”为主,完善改造后居住用地共145.9公顷,规划人口3.5

57、万人。10温泉镇居住片区:逐步搬迁镇区工业企业,降低镇区人口密度,避免城市建设对崮山水库水源地造成环境破坏。居住用地共53.1公顷,规划人口1.5万人。第七十四条 新规划居住片组团1. 双岛科教居住片区:规划居住用地共141.67公顷,布置于泻湖周边地区,以低层低密度为原则开发,加强对双岛湖湿地的保护。规划人口1.5万人。2. 羊亭居住片区:城市经济适用房重点建设片区,控制居住片区的开发强度和密度,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规划居住用地349.40公顷,居住人口约15万人。3. 崮山居住片区:主要为工业区配套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150.77公顷,规划居住人口6万人。4. 草庙子居住片区:结合镇中心和大型工业企业集中布置。规划居住用地244.97公顷,规划人口13万人。第十一章 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第七十五条 工业用地布局应坚持环境保护、功能复合、集约高效等三大原则。第七十六条 调整完善现状工业用地1. 张村工业区:搬迁张村河以北大部分工业企业,在镇区南部形成集中连片的现代化工业区。规划工业总用地为239.77公顷。2. 西部城区工业区:规划为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工业用地339.34公顷,主要安排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无污染工业企业。近期应加强园区环境改造,治理污染,搬迁低档次工业企业。3. 南部城区工业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