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研究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6497737 上传时间:2021-10-31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50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某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某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资源描述:

《某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研究(8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常熟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常熟市环境保护局二一一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指导思想11.2总体思路11.3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11.4规划原则11.5技术路线21.6编制依据3第二章 “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52.1环境质量状况52.2污染源排放状况92.3环境保护工作132.4 “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15第三章 “十二五”环境形势分析173.1面对的挑战173.2面临的机遇18第四章 “十二五”规划目标与指标204.1总体目标204.2指标体系204.3目标指标可达性分析22第五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重点265.1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实施“碧水工程

2、”265.2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重点,全面实施“蓝天工程”295.3 以声环境功能区达标为重点,全面实施“宁静工程”325.4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工程335.5以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为重点,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程。365.6以循环经济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395.7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415.8 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安全保障。435.9以环境监测监控应急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44第六章 “十二五”重点环保工程与项目投资估算476.1 水环境保护工程476.2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程496.3 固体废物

3、污染防治工程516.4 工业污染防治工程546.5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556.6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556.7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60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737.1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综合决策737.2严格环境执法管理,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737.3理顺投入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市场调节体系747.4加强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757.5引导公众参与,提高社会环境意识76第八章 规划实施与考核788.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对环保规划工作的领导788.2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完成788.3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社会环境意识798.4评估与考核79第一章

4、总论1.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包容性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环境高度融合、协调发展。1.2总体思路围绕把常熟建设成为城市环境最为秀美、文化事业最为繁荣、富民强市最为协调的江南名城这一总体目标,通过“十二五”期间全市各项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措施的实施,使得常熟市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得到有效恢复,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经济、社会、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1.3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常熟市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26

5、4.35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即“十二五”阶段;远期:2016年2020年,展望“十三五”。1.4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力争规划实施能够真正造福常熟人民。(2)协调发展,城乡统筹 充分考虑常熟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统筹城乡发展,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3)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紧密结合常熟市经济结构、自然资源、环境

6、保护、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文化现状,从本地实际出发,注重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本地特色。(4)分区规划,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常熟市区域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严格遵循功能定位,以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实施环境达标规划,根据区域差异,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1.5技术路线在对常熟市城乡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环境质量评价,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地建立常熟市“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体系,通过污染对策措施和工程项目实施,最终确保规划目标实现。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如图1.5-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常熟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建设状况调查生态建设状况调查工业污染状况调查社会生活污染状况

7、调查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主要问题及重大污染因子识别环境质量评价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综合防治方案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规划目标确立“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图1.5-1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1.6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5)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2010年6月)(6)江苏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2010年6月)(7)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战略研究

8、(8) 关于开展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0-2012年)的实施意见(9) 江苏沿海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三年实施方案(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11)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12) 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13) 常熟市2010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计划(14) 常熟市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十一五”规划(15)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6)常熟市昆承湖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2006-2020)(17)常熟市污染物减排“十一五”计划及环境保护远期规划(18)常熟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总体规划(2008-2020)第二章 “十一五”环境保护工

9、作回顾2.1环境质量状况2.1.1空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十一五”以来,常熟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因子有改善,2010年全年环境空气良好及以上天数为356天,优良率为97.53%,其中空气质量达到优秀的天数为167天。2006年至2010年,常熟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图2.1-1 常熟市区2006年至2010年年际空气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图2006至2010年间,常熟市首要大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占污染负荷的48.2%,其次为二氧化硫(27.4%)和二氧化氮(24.2%)。与“十五”期末相比,大气污

10、染综合指数有所下降,主要大气污染因子可吸入颗粒物明显下降。 表2.1-1 2006至2010年间常熟市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及负荷情况表年份污染物20062007200820092010“十一五”期间“十五”期间二氧化硫Pi0.480.430.380.430.450.430.38Fi(%)27.027.725.327.031.227.423.2二氧化氮Pi0.400.340.400.420.350.380.37Fi(%)22.521.926.726.424.324.222.5可吸入颗粒物 Pi0.900.780.720.740.640.760.89Fi(%)50.650.348.046.544.44

11、8.254.3大气污染综合指数PP1.781.551.501.591.441.571.64“十一五”期间,常熟市酸雨污染总体也呈减轻趋势,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市酸雨频率有了明显降低。 表2.1-2 2006至2010年间常熟市区降水酸污染年度变化表年份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十一五”期间“十五”期间样品数8688709078412462酸雨样品数4834154668211150酸雨检出率(%)55.8138.6421.4351.1187.1851.2132.47pH最大值7.627.737.606.916.337.737.57pH最小值3.943.964.683.874

12、.003.874.03降水pH均值4.875.125.754.804.715.505.282.1.2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常熟市水环境例行监测主要有饮用水源地、河流水及湖荡水3个部分。“十一五”期间,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十五”期末比,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1)饮用水源地目前,常熟市二水厂以尚湖为水源,三水厂以长江为水源。2006年至2010年间,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2)河流2006年至2010年间,全市河流中望虞河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标准,白茆塘、常浒河等基本保持类标准,锡北运河、张家港河常熟

13、段受上游污染超过类标准,污染类型以有机污染为主。“十一五”期间,常熟市主要河流高锰酸盐指数满足类水水质标准,氨氮指数虽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但部分河流距类水水质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图2.1-3 常熟市城区河道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趋势图1.321.331.341.351.361.371.3820062007200820092010氨氮图2.1-4 常熟市城区河道氨氮指数变化趋势图(3)湖荡2006年至2010年间,尚湖水质良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昆承湖水质在“十一五”明显改善,主要指标已恢复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十一五”期间昆

14、承湖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指数变化趋势见图2.1-5)。图2.1-5昆承湖高锰酸盐、氨氮指数变化趋势图2.1.3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十一五”以来,常熟市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根据2010年常熟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常熟市城区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6.6dB(A),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类标准,平均值、平均本底值与平均峰值均略低于2006年对应值。2010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6 dB(A),区域环境噪声测点由原来的102个增加到134个,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平均值与平均峰值略低于2006年对应值,本底值与平均中值略高于2006年的对应值。201

15、0年各功能区:居民文教区,居住、工商混合区,工业区,交通干线两侧区昼夜等效声级平均值依次为47.9 dB(A),51 dB(A),53.4dB(A),56.1dB(A),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功能类别,和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昼夜等效声级平均值均略有下降。2.2污染源排放状况2.2.1工业污染源(1)工业废水排放状况“十一五”期间常熟市工业污染物总等标污染负荷2006年至2007年间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峰值,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为主要污染物。图2.2-1 常熟市区2005年至2009年工业污染物总等标污染负荷变化趋势2010年,常熟

16、市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10494.6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10458.3万吨,达标率为99.78%。工业废水污染源向水体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8624.9吨,悬浮物5021.2吨,氨氮326.7吨,总磷22.9吨,石油类3.88吨,氰化物0.2吨,挥发酚0.27吨。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750080008500900095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图2.2-2 2006年至2010年常熟市区工业COD排放量变化趋势(2)工业废气排放状况2010年,常熟市工业废气年排放总量969亿立方米,其中燃烧废气排放量859.4亿立方米,工艺废气排放总量1

17、09.6亿立方米,达标排放量961.6亿立方米,达标率为99.24%。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02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21万吨,工业粉尘年排放量0.17万吨。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20062007200820092010二氧化硫(吨)图2.2-3 2006年至2010年常熟市区工业SO2排放量变化趋势(3)工业固废排放状况常熟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至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达316.9万吨,危险废物产生量增长较快,2010年常熟市危险废物年产生总量为6.224万吨。随着工业固体废物总量的增长,综合利用

18、量也在稳步上升,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312.3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9.35%。图2.2-4 2006-2010年常熟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变化情况2.2.2农业面源污染源状况常熟市养殖业以生猪养殖为主。2010年,全市生猪年存栏量为17.96万头,产生的COD排放量约2.1万吨,氨氮排放量约407.5吨。产生的污水和粪便处理利用方式主要为灌溉农田、排入鱼塘、生产沼气等。2010年常熟市农用化肥施用量为107002吨,折纯后其中氮肥为17692吨,磷肥为1222吨、钾肥为475吨、复合肥为14317吨。 2.2.3流动污染源状况近年来,常熟市机动车保有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

19、注册登记车辆166945辆,进行环保监测车辆131476辆,环保监测率达86.13%,监测结果为黄标车的约29026辆。图2.2-5 2006-2010年常熟市机动车保有量变化情况2.3环境保护工作2.3.1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全面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2006年,常熟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生态市创建成果,2009年又高标准编制了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启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进一步拓展,截至2010年底全市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村,169家省级生态村,157所绿色

20、学校,202个绿色社区,239家清洁生产审计企业,379家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企业,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绿色网络,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了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2.3.2扎实推进总量控制,顺利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污染减排是常熟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也是全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政府先后出台“十一五”期间常熟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及常熟市污染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常熟市污染减排奖励办法、常熟市水污染物工程类减排奖励办法

21、操作细则等配套政策,引导和推动污染减排工作。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部署,全面实施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结构减排等各项措施,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2.3.3全面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全面加强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状况有了大幅改善。先后对全市印染、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食品制造六大行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366家单位,实施提标改造和除磷脱氮工程,工业企业基本达到了太湖流域新的污染排放标准,污染

22、源达标排放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开展望虞河综合整合、昆承湖综合治理和尚湖生态修复工作,望虞河区域压缩排污量60以上、昆承湖区域减排率达到70%以上,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尚湖作为饮用水源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扎实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城区20平方公里范围建成禁燃区,区域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5%,完成了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的替代改造,脱硫效率达到75%以上。同时以环境优美镇和生态村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全市省级环境优美镇实现了“满堂红”,73%的行政村建成了省级生态村。2.3.4加强环保能力建设,环境监管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23、。投资1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工业污染源远程监控系统和“数字环保”系统,对占全市工业COD排放总量85%以上、占全市SO2排放总量80%以上的86 家企业实施全方位监控;投资近800万元建设了涵盖水、气、声环境质量的综合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成了9个水质自动站、7个空气自动站、2个交通干线噪声显示屏和4个环境信息发布屏幕。此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环境基础管理逐步实现了由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环境执法全面加强,在日常检查、专项行动、应急执法、深夜突查、远程监控等综合检查模式基础上,探索推进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和排污企业分类管理,环境执法效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污染源现场监察频次

24、达47942厂次,行政处罚503家,处罚金额1982.2万元,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2.4 “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2.4.1 全市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与公众期望尚有一定距离。“十一五”以来,全市水气声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特别是昆承湖、望虞河等区域,通过实施综合整治、分类治理后,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累积性、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再加上新型污染不断出现,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尚不明显,与人民群众的感观要求、环境诉求还有一定差距。2.4.2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结构性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十一五”期间,常熟市GDP按年均15%速度递增,快速增长的经济及相应快速膨胀的人口给

25、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全市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上有不少差距,印染、化工、电镀等重污染行业在经济结构中仍占相当比重,结构性污染和排污总量的压力短期内还无法缓解。2.4.3 环保基础建设仍然滞后,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现实需求。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不足,导致管网收水能力与污水处理能力不相适应;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速度缓慢,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较低;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足,影响污泥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生环境问题(污泥处置、机动车尾气污染、光污染、土壤污染等)不断显现,再加上传统污染问题、

26、饮用水源保护问题等,全市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亟需完善。2.4.4 环境监管能力仍然不足,环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环境监管能力虽得到有效提升,但是与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相比仍显落后,主要体现在环境监察装备和环保队伍建设两个方面,环境监察缺乏先进设备,环境监察人员明显不足。环境管理体制不尽完善,部门联动、镇场配合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第三章 “十二五”环境形势分析 3.1面对的挑战“十二五”期间,常熟市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还需要较长时间,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常熟市环境保护的

27、压力将继续加大,具体表现在:(1)环境容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常熟的自然资源、能源、土地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十分突出,特别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已处于临界状态,环境容量接近极限,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作用将逐步显现。(2)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将进一步加大。目前常熟市的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呈现出第二产业多而不大,第三产业低而不强的特点,这与解决结构性污染,实现经济结构调优、调高、调轻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同时,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也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3)污染物持续减排的空间将进一步收窄。随着“十一五”以来大批减排项目的投入实施,全

28、市主要工程减排的潜力挖掘殆尽,而且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持续推进污染减排的空间进一步收窄,难度进一步加大。(4)环境风险防范的形势将进一步严峻。常熟市地处太湖流域,近几年太湖一直处于环境高风险期,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全市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新时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累积性环境风险将呈增加趋势,防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5)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常熟市地处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包括环境质量的期望日益提高,这对“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提

29、出更高的要求。(6)环境问题的复杂程度将进一步加深。除了传统的电子、机械、化工行业造成的环境影响外,其它介质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显现。如大量废弃物(如报废车船、废弃电器、废弃轮胎等)和污水处理率提高带来的污泥处理量的大幅度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带来的臭氧和光化学污染,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期积累带来的环境问题等,这将进一步加剧环境问题的复杂程度,增加处理难度。3.2面临的机遇(1)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十一五”以来,常熟市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都屡创新高。特别是在巩固“国家级生态市”成果过程中,深化宣传教育,传播生态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保

30、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支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2)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表明国家在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全国各地纷纷着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首批“国家生态市”,常熟市被列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并率先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这为新时期环保工作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3)产业转型升级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支撑。当前常熟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决策,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

31、降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比例,缓解区域环境容量压力。第四章 “十二五”规划目标与指标 4.1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4.2指标体系以常熟市“十一五”环保规划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生态文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综合常熟市现有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趋势,将规划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具体指标共3个层次,见表4.2-1。表4.2-1 常熟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序号具体指标(单位)现状值规划值2015年规划值2020年总量控制水污染物

32、总量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年)1.651.1484控制在上级指标内2氨氮排放总量(万吨/年)0.18940.121大气污染物总量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年)4.213.45554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万吨/年)6.374.1495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100大气环境质量6城区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96.449898声环境质量7城区环境噪声年均值(dB)53.253518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dB)66.46664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9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区939699镇区708590农村3060701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33、公斤/公顷.年)245.920018011单位GDP水耗(吨/万元GDP)11010595大气污染防治12禁燃区清洁能源使用率(%)959810013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GDP)0.690.590.50固废污染防治14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001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10010016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利用处理率(%)94.598100生态建设生态环境17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2.53.03.518市级以上生态村占比(%)739010019国家级生态镇占比(%)-10010020受保护地区(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161818*:城

34、区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以PM10为监测因子。4.3目标指标可达性分析指标1-5 总量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十一五”期间,常熟市每年均完成了年度减排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了苏州市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但是随着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减排潜力也在不断减弱,“十二五”期间,全市总量减排工作面临着:一是污染排放总量仍然较高,环境的承载能力仍然十分脆弱;二是全市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印染、纺织、造纸、化工、电镀等重污染行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三是污染减排投入仍然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总量减排形势较为严峻。“十二五”期间,上级环

35、保部门对常熟市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为,到2015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8.7%、35.7%(其中工业加生活排放量减少29.5%、36.9%);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3.7%、31.0%。主要应落实以下措施:一要层层分解减排任务。二要抓住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要进一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挖掘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潜力,同时抓好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的整治。指标6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目前常熟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完全达标,“十二五”期间继续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即可

36、保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继续达标。指标7 城市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常熟市从06到09年的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逐年增加,已经超过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设立的相应指标,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以及机动车汰黄上绿工程的实施,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可以得到稳步提高,城市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可以达到设定目标。指标8、9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dB)、城市环境噪声年均值(dB)在声环境方面,目前常熟市各区域可以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所要求的水平,合理调整功能区划,加强相关管理措施后,声环境质量可继续保持乃至改善。但随着全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上升,应注意交通噪声的控制。指标

37、1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根据常熟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施进度,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镇区污水收水主干管、污水提升泵站、建成区小区收水工程、农村居住区纳管工程、农村居住区分散处理工程,届时,常熟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32.5万吨,服务区域面积约76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04万。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6%,集镇建成区达到85%,农村达到60%,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区达到70%。指标11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通过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测土配方等产业和技术的推广,全市化肥施用强度可有所下降,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指标12 单位GDP水耗(吨/万元)目前,常熟市单位GDP水耗为1

38、10吨/万元,随着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工业企业中水回用工程的竣工运行,全市单位GDP水耗在“十二五”期间达到规划目标值是可行的。指标13禁燃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常熟市继清洁能源天然气进入千家万户和工厂企业后,年内这一清洁能源将进一步在全市公交车和出租车上投入使用,随着常熟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禁燃区清洁能源使用率从95%提高到98%是完全可行的。指标14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GDP)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是新一轮“长三角”发展规划提出的内容,其强制性和约束性目标必须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该目标完成。指标15 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目

39、前全市该指标已达到100%,继续保持当前管理措施并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实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可将该指标保持在100%。指标1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十二五”期间将建设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并配套14个垃圾转运站,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户处置率可达到100%。指标17 较大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利用处理率(%)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将纳入到“十二五”水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对全市980户较大规模养殖场的治理将作为重点,通过5年努力可望实现粪便全部利用处理。指标18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进一步加强投入机制建设,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自主、社会赞助等方式实现环境保护投资占比的继续提高。指标19、20

40、 市级以上生态村占比(%)、国家级生态镇占比(%)通过积极开展生态村、生态镇创建,本目标“十二五”期间完全可以实现。指标21 受保护地区(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十二五”环保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昆承湖、尚湖、南湖荡等综合整治,全市受保护地区(湿地)面积可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五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重点5.1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实施“碧水工程”总体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于95%。5.1.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1)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

41、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的批复(苏政复20092号)的要求,加强对常熟市尚湖、长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的管理,并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严禁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威胁水环境安全的行为(2)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调整优化取水口设置,对不符合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供水规划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进行限期整治。依法执行违法违规企业排污口关停、垃圾清运处理、水产与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定期对可能影响长江和尚湖饮用水源地的排污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清查污染源,集中整治对

42、饮用水源环境安全构成威胁的排污企业(3)加快区域应急水源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长江应急水库建设,并对部分水量充沛、水质较好、补水能力强的深水井,要采取“禁而不封”的方法,预留作为应急情况下的供水水源。(4)水源保护区监测监控和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常熟市饮用水源地将承担常熟和昆山两市400万人的供水任务,因此需要重点加强长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监测监控和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对饮用水源水质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监控,及时掌握饮用水源水质动态,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信息的共享和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实行以定期检查新办企业、联合监管已有企业、联合监测入江河道以及完善引排水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联合

43、监督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涉及饮用水源保护的有关问题。5.1.2 流域水污染防治 (1)太湖二级、三级保护区水污染防治加强对境内太湖二级、三级保护区的水污染防治,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学制浆造纸、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以及其他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加强对保护区内现有企业的监督管理,禁止向水体排放或者倾倒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渣废液、含放射性废渣废液、含病原体污水、工业废渣以及其他废弃物。按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为重点在区域内4镇1区25个村实施农村连片整治,使上述区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

44、上。太湖二级保护区内到2015年,使得保护区内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2)阳澄湖准保护区水污染防治常熟市内西至元和塘,东至张家港河(自张家港河与元和塘交接处往张家港河至昆山西仓基河与娄江交接处止)的地区为阳澄湖准保护区。“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强阳澄湖准保护区水污染防治。在阳澄湖准保护范围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养殖场必须搬迁或关闭,准保护区范围内不得建设对水质有污染的化工、制革、制药、造纸、电镀、印染、洗毛、酿造、冶炼、炼油、建材等建设项目。至“十二五”期末准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6%。(3)清水通道保护区望虞河、海洋泾为全市主要的引清通道,2012年前完成相

45、关环境整治及生态防护措施,2013年前建成清水通道水源保护区,确保至2015年水质全面达到类标准。(4)尾水通道建设 走马塘是太湖流域重要的尾水通道,“十二五”期间应结合走马塘尾水通道的建设,对望虞河西岸主要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有排放去向调整至走马塘,确保望虞河“引江济太”工程的水质安全。5.1.3河流湿地生态修复与整治(1)积极开展“三湖”生态修复大力推进尚湖、昆承湖、南湖荡的“三湖”整治和生态修复。按照“治标与治本、治水与建景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截污清淤,恢复生态湿地功能。至“十二五”末确保尚湖主要水质指标达到II类水标准,昆承湖、南湖主要水质指标达到III类水标准。

46、(2)大力推进河道畅流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河道畅流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水利建设,调整优化城乡水系,建设补水活水控制闸站、改涵建桥、沟通断头浜,加大过水断面,减少阻水河段,使水流畅通,增强引水活水调节能力,坚决制止填河塞浜现象,确保至“十二五”期末全市水系做到引得进、排得出、挡得住、调得活,畅流工程完工率100%。(3)加快农村黑臭河流整治 “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河流的整治工作,大力实施河道清淤,推进河道生态修复,全面开展河道沿岸综合整治,全面实施生态坡岸建设,确保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范围内全面消除河流大面积黑臭现象。5.2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重点,全面实施“蓝天工程”总体目标:

4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PM10计);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3.7%、31.0%;建成灰霾天气环境监测体系。5.2.1推进脱硫脱硝设施建设(1)进一步拓展脱硫工程建设范围“十二五”的脱硫工作从“十一五”的电力行业为主转变为向电力行业和非电行业并重,一方面要重点抓好火电、热电企业脱太强烟气旁路拆除等工程,另一方面重点抓好化工、纺织等非电行业脱硫设施建设与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的覆盖范围,加快小型燃煤锅炉的淘汰和大吨位燃煤锅炉的脱硫减排进程。(2)全面启动脱硝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新、扩、改建机组必须配套烟气脱硝设施,现役

48、机组在采取低氮燃烧的基础上启动脱硝设施改造,同时加强非火电行业的低氮燃烧技术推广使用,开展钢铁、化工行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5.2.2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1)全面提升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水平“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十二五”期末重点区域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规范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高污染排放汽车通行证申领、发放和使用工作和限行管理工作,做好尾气检测服务及监督管理工作,确保至“十二五”期末全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大于90%。(2)强化技术控制对汽车总量进行适当控制,限制高污染、高排量汽车,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减少氮氧化物及细颗粒物污染。至“十二五”期末

49、,全面完成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大于90%。(3)政策引导加快黄标车淘汰以疏为主实施“汰黄上绿”工程,结合汽车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等出台“黄标车改绿”技术改造补贴标准和“黄标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加速黄标车淘汰,至“十二五”期末机动车国标准比例达到100%。5.2.3强化城区扬尘防治“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城区及各镇、开发区要添置高压清洗车、冲道车、机扫一体车等装备,对主要道路和桥梁全部实施机械化洒水清扫,每天机械化清扫冲道不低于2次。全面开展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拆迁人或拆迁实施单位拆除房屋后应当立即清理建筑垃圾,平整场地,采取简易地坪、盆栽、

50、绿化等防尘措施,闲置6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建设单位或拆迁人应当对其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十二五”期末,建筑工地规范化整治率大于90%,主要道路洒水清扫率大于80%。5.2.4加强餐饮油烟整治“十二五”期间要按照“环境管理示范,污染处置有效,依法诚信经营,业主行为自律”的要求,继续在城区和有条件的镇区开展“餐饮示范街”创建活动,至“十二五”期末城区餐饮示范街创建覆盖率达到80%。5.2.5推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十二五”期末全市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大于99%。全面禁止在居民区内露天进行喷漆、喷塑等生产作业,对工业区内

51、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单位进行全面整治,确保“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大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大于95%。5.2.6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温室气体减排(1)构建低碳工业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以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和发展“五大新兴产业”为主线,全面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淘汰高消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确保至“十二五”期末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20%(2)发展低碳农业,推进农业碳汇明显增加“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围绕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全面增加农业碳汇,至“十二五”期末全市低碳农业面积占全市农业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0%。5

52、.3 以声环境功能区达标为重点,全面实施“宁静工程”总体目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53db;城市交通干道噪声年均值66db;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5%。5.3.1加强工业噪声防治严格执行常熟市噪声功能区划,合理调整全市工业结构布局,加快工业区内住宅的搬迁,有效解决厂居混杂引起的噪声污染纠纷,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厂群噪声污染纠纷下降20%。5.3.2加强交通噪声防治进一步扩大城区主要道路和住宅小区的禁鸣范围,合理规划调整居民区与交通道路之间的距离,因地制宜建设隔声绿化林带,切实降低交通道路噪声对住宅小区的影响,确保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城市交通干道噪声年均值80%;规模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6.5%;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45%;5.5.1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开展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大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生态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全市已建成的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和169个省级生态村中选择一批符合创建要求的村镇作为生态文明试点村镇,重点抓好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等工作,以点带面,确保至“十二五”期末全市所有镇全部建成“全国生态镇”,建成生态文明村150个,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5.5.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1)推广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广高浓度复合肥、专用复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