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综合措施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6482787 上传时间:2021-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采取综合措施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采取综合措施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采取综合措施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采取综合措施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取综合措施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钟小梅等:采取综合措施 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 217采取综合措施 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钟小梅,邓炼中,罗凤娟广东省五华县土肥站,广东 梅州 514400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由此说明土壤肥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现就五华县的实际情况,论述水稻土的肥力现状及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对策。1 五华县水稻土肥力现状及存在问题五华县位于广东东北部,地处北纬23302412,东经1151811602,东西宽71.59公里,南北长87.99公里。全县总人口117.3万,农业人口1

2、01.8万;土地总面积3163.5 km2,现有耕地面积31733 hm2,其中水旱田面积2640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3.2%,在本县农业生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五华县水稻土的主要类型有: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渗育型、沼泽型和矿毒田等6个亚类。本县的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占粮食总面积的80%,占粮食总产量的91%以上。据农业部资料介绍,水稻地力产量占常规产量的60%80;据我站多年多点试验,本县水稻土地力产量平均占常规产量的69.36%;单产越高,地力产量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因此,地力是不可忽视的。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五华县有不少农民对科学施肥意识不强,盲目施肥,氮、磷、钾三要素

3、配比不当,有机无机肥料比例失调,少施或不施有机肥。由于施肥长年采用单施、偏施化肥的短期行为,致使稻田地力有下降的趋势。据我站1993年和1998年稻田地力监测取耕作层土壤化验的结果,其养分含量为:1993年有机质2.78%,全氮0.148%,碱解氮146 mg/kg,速效P2O5 20 mg/kg,速效K2O 59.2 mg/kg,pH值5.33;1998年有机质2.7,全氮0.143%,碱解氮140.7 mg/kg,速效P2O5 23.2 mg/kg,速效K2O 50.37 mg/kg,pH值5.27,化验结果说明五华县水稻地力有下降的趋势。同时根据本县农业局1995年的调查统计,水稻年公顷

4、产量10500 kg以下的中低产田有12333 hm2(其中7500 kg/hm2以下的有7733 hm2),占水旱田面积的46;其中干旱缺水田4048.6 hm2,渍涝田3406 hm2,浅薄瘦瘠田2760 hm2,其它2174 hm2。由于中低产田的存在和土壤地力的下降,严重制约着本县水稻的高产稳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培育高产稳产的水稻土,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2 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对策2.1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是获得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排灌系统的规划和兴建,条田规划和土地平整,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

5、施,应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农田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础建设上,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水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依法治水;二是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日和省、市改低资金及多渠道筹资,整治排灌系统(包括挖沟修渠、开引水渠道和建造“三面光”排灌圳道等),排除山坑田、低畦田渍水、毒水,降低地下水位,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三是科学管水,创造高产的土壤水分条件,如排水露晒田、浅水勤灌、间歇灌水;四是加固完善河堤、排洪沟建设,防止洪水冲毁农田以及恶水、沙石、杂物落田,避免破坏农田。2.2 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培肥地力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料,是培育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基本措施。培肥地力的

6、中心环节是增加土壤有机质,而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农家肥和作物秸秆,为此应建立以有机肥为主,实施化肥、菌肥、微肥的综合施肥制度。其中,有机肥是培育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微生物活动的能源。生产中主要通过增施农家肥、推广稻秆还田和发展绿肥生产来增加有机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提高地力。2.2.1 增施农家肥人畜禽粪尿等农家肥是稻田主要有机肥源之一。要重点抓好粪肥和堆沤造肥,坚持常年积肥和季节性积肥相结合的措施;要勤积勤管,改进积制农家肥的办法,减少养分散失,提高质量;要大力发展养畜业,充分利用猪、牛、羊粪及其垫栏物;同时,要充分利用河塘泥、泥炭、沼气渣等资源,增加有机肥料,力争每年每

7、公顷施用农家肥2250030000 kg。2.2.2 大力推广稻秆还田稻秆是数量大、应用广的有机肥料,对稻秆的利用具有就地取材、省工、省力、不脏不臭、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等优点。根据我站1997年和1998年在水寨员瑾和大坝七都进行的“稻秆还田加喷腐秆灵中区对比试验”,试验结束后取耕作层土壤化验,结果是:实行稻秆还田(每公顷每造压干稻秆6000 kg)的田块比对照田块(未压稻秆田块),土壤有机质增加0.38%,碱解氮增加8.07 mg/kg,速效P2O5增加3.3 mg/kg,速效K2O增加12 mg/kg,土壤耕作层增厚0.71.2 cm,说明稻秆还田能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增厚耕作层,培肥地

8、力。同时,稻秆还田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为作物吸收养分创造有利的土壤条件。为促进稻秆还田的推广,首先,必须提高认识,通过办点示范、总结经验,使干部群众认识到稻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增加水稻单产和总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次是加强领导,层层下达计划任务,落实干部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验收,做到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再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层层发动,如利用广播、电视、播放“稻秆还田”录像带或举办“稻秆还田”讲座等,从而使稻秆还田普及到千家万户。稻秆还田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水稻收割时高割禾头,然后利用畜力或拖拉机驱动耙将稻秆直接压入田里;二是将稻秆堆

9、沤在田角,在稻田办田后,将堆沤过的稻秆均匀撒施到田里,用人工踩入土中;三是稻秆覆盖作物,如覆盖小麦、番薯、蒜苗、花生、蔬菜、沙田柚等作物上;四是稻秆垫猪、牛栏后再还田;五是过腹还田,作厩肥施用。2.2.3 坚持不懈广种绿肥广泛的、反复的、大量的试验示范证明,种植绿肥可以解决有机肥源不足的困难,改善肥料总量中的有机无机肥比例;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和能源消耗;可以更新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所以,利用冬闲田种绿肥,就地种就地用,不用肩挑,不脏不臭,实属培肥稻田地力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了培育高产稳产的水稻土,必须坚持不懈广种绿肥。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抓好冬种绿肥生产:一是提

10、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对冬种绿肥增肥改土的重要性,加强对绿肥生产的领导和管理,层层落实任务,并组织专人对绿肥生产进行指导,使冬种绿肥有人抓、常年抓,确保绿肥生产顺利进行。二是做好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工作。从县、镇、村,利用发文件、电视、大小字报、黑板报、田头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绿肥生产的任务、作用、措施和技术等。三是广泛开展试验示范。通过连片规划、办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推广。四是增加经济投入。设立种子风险金和种子价格补贴,以保证种子的供应量。几年来,五华县冬种紫云英面积又有下降的趋势,从本县农业局调进紫云种子量就可以看出:1998年调种量4000 kg,1999年

11、调种量2500 kg,2000年调种量1500 kg,今年调种量预计1250 kg。造成调种量成倍减少,主要是因为前两年经营紫云英种子亏本,亏本部分从改低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进行补贴,而去年和今年省、市下拨的改低资金减少了。若没有种子补贴金,种子稍有积压就要亏本,因此,只有增加经济投入,在种子经营单位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供种子才有保障,种植面积才有保证。五是建立健全乡规民约,调动农民种植绿肥的积极性。如建立护肥队伍,实行封田育肥,对牲畜践踏为害绿肥进行经济处罚,保证绿肥有种有收。六是实行奖惩措施。由县、镇、村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冬种绿肥生产抓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那些任意放禽畜落田

12、而损害绿肥生产的农户,经教育仍重犯的,作适当的罚款处理。只要抓好上述六条措施的落实,五华县的绿肥生产就会大面积发展起来,农田地力水平就会提高。2.3 合理轮作,实行养用结合合理的轮作,可安排豆科作物与非豆科作物、深生与浅生作物轮换种植,水旱交替,深耕浅耕交换进行,可增厚耕作层,丰富土壤有机质及植物养分,消除土壤有毒物质,为不同作物之间互相创造有利的养分条件。特别是水旱轮作,由于水旱交替,改善了土壤的通气状况,可减轻嫌气过程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还原物质的毒害,促进有机质的矿化及其更新,达到用中有养,地力常新。轮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适当推广水稻与花生、番薯、豆类等作物的轮作。根据我站1993年在县农

13、场进行的水旱轮作试验(春植花生、晚造水稻),晚造收割后,取耕作层土壤化验,结果表明,实行水旱轮作的稻田与对照田块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29%,碱解氮增加7.02 mg/kg、速效P2O5 增加2.9 mg/kg、速效K2O增加10.2 mg/kg。从这些数据可看出,通过种花生,不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促进了土壤结构的改善,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补充了土壤中氮素的不足,为后作水稻提供水、肥、气、热比较协调的土壤环境,而且由于花生是对难溶性矿物磷吸收利用能力较强的豆科作物,可以把土壤中难于吸收利用的磷素进行吸收转化,起到挖掘土壤潜在肥力、增加速效磷含量的作用,从而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以上几项措施对于培育高产稳产农田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整体。只有采取综合措施,养用结合,才能较快地提高土壤肥力,建立高产稳产农田。参考文献:1 唐泽家. 绿肥对培肥稻田地力的意义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3,2(1): 54-56.2 林碧珊. 广东省稻秆还田的效果及方式方法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5, 4(1): 252-25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