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6276201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印发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农村改革步伐加快、海洋与渔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的重要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海洋与渔业工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幸福东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

2、续有效配置资源,推动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奠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海洋与渔业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海洋与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海洋与渔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城乡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十二五”时期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表现在:(一)海洋综合开发力度加大,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持续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

3、长率,海洋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海洋开发向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方位推进,海洋经济体系已经扩展到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类别,逐步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电力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体,海水利用业、滨海砂矿业、海洋船舶修造业、游艇旅游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534亿元,同比增长13%。虎门港已经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截至2010年底,共引进投资项目38项,总投资301亿元,已经有24个深水泊位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核准。2010年,虎门港吞吐能力达到6297万吨,吞吐量为5657万吨。预计到2020年,虎门港对全市的经济贡献将超过10

4、00亿元,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家一类口岸。2008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长安港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将长安港区打造成我市经济新增长点,成为我市实施“以港兴城”战略的重要载体。(二)海洋环境保护初见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广东省实施办法的同时,制定了东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严把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环评关,把建设项目对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影响作为项目环评和海域使用论证的重要依据。全市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紧紧抓住海洋应急管理、监测公益服务、海洋环保规划、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和环评审批等工作重点,强化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环境监

5、测预报能力、公益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升,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并通过了国家计量资质认证,大大增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厂,关闭污染企业。开展重点河口和海域排污口水环境质量监测,对重点渔业水域和排污口进行集中整治,征收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损失赔偿款300多万元。认真贯彻执行禁渔区、禁渔期、伏季休渔等制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累计投放鱼虾苗超过1亿尾。继续完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定期编制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有所减轻,海域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处于正常水平,初步

6、实现资源培育、生态改善与海洋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态势。监测结果表明,我市近岸海域海水总体达到海水水质四类标准,基本满足各功能区使用要求,入海排污量逐年减少;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三)海域资源管理不断完善,水平日益提高“十一五”期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我市先后编制了东莞市海洋功能区划、东莞市海域使用规划、东莞市海域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东莞市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东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东莞市促进海洋事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涉海规划方案,为我市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完成我市海

7、岸线勘界工作,确定最新海岸线为97.2公里。签署了广东省广州市和东莞市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和广东省深圳市和东莞市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为正式确立我市海域行政区域界线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省民政厅报经省政府同意,决定撤销交椅湾“养蚝保护区”,原属我市行政界线内,由我市依法经营和管理,历史遗留的交椅湾“养蚝保护区”问题得到解决。在贯彻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我市实施海域审核委员会制度和海域使用统计制度,不断规范海域使用审核程序,建立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成使用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海域管理实现信息化、规范化管理。2009年,市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获

8、国家海洋局颁发的“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优秀单位”称号。“十一五”期间,共完成用海项目发证37个,确权面积538.75公顷,其中填海项目6个,面积120.56公顷。与此同时,我市编制了东莞市赤潮灾害应急预案、东莞市海啸与风暴潮应急预案、东莞市渔业防台风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重大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初步建成海洋信息预警预报系统,积极应对海浪、风暴潮、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切实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从2008年起,我市每年组织开展赤潮应急演练,大大加强了我市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2009年,我市启动了东莞市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

9、设项目,已经初步建成信息发布系统,加强了对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渔业经济稳中有升“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养殖企业及从业者不断引进、驯化国内外名、特、优养殖品种,推广和应用与之相适应的养殖技术,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传统家鱼养殖产业带、观赏鱼饲养营销产业带建设等取得良好成效,渔业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壮大。根据实际,我市对条件相对较好的养殖企业,鼓励和引导推行健康养殖规范化管理,朝无公害养殖基地和生产无公害产品方向发展。组织、指导和推荐具备条件的养殖企业开展创建农产品名优品牌活动,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深入开展。“十一五”期间,共建成国家级良种场2个;省级良种场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

10、农业类)4个,“绿卡”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市级龙头企业2家,正在申报创办的1家;渔业饲料厂3家,年总产17000吨;虎门新洲等水产品批发市场5个,年交易量75万吨,成交额15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市编制了东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继续推进养殖证制度建设,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核发养殖使用证4305本,发证面积达10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90%;核发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21个,发证总面积7141亩,发证率达100%,为我市开展大规模的现代标准化池塘整治奠定了基础。2010年,全市渔业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渔业经济总产值24.8亿元,比“十五”期末渔业经济总产值21

11、亿元增长18%,其中水产品总产量7.7万吨,产值7.9亿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3%和25%。(五)支渔惠渔工作进一步推进,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扎实开展“十一五”期间,为了加快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促进渔区渔民脱贫致富,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关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保持渔区稳定议案的办理方案报告、关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保持渔区稳定议案贯彻意见的通知、关于落实市人大对对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促进渔区渔民脱贫致富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综合所提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报告,同时,不断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近五年内各级对渔区的各项投入超过3亿元,有效化解和减免渔区集体债务20

12、00多万元,建立健全了渔民基本生产生活保障制度。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养殖权和捕捞权,渔业互助保险工作取得突破。渔民全部纳入农(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渔民按规定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从2007年起实现了渔民子女义务教育零收费。加快渔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渔民技能培训,着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多业并举工作取得实效。根据虎门镇新湾片区社区发展规划,虎门镇政府对新湾渔区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将新湾片区确定为虎门镇建设滨海国际商城三大主板块之一。(六)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安全水平逐年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与渔业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海域开发保护与“菜篮子”工程

13、建设上,为全市人民提供安全、卫生、放心的水产品。随着养殖证制度的顺利建立,逐步实现了养殖环境、投入品、养殖产品质量和查源溯证的全过程管理。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力度,定期对养殖场、市场和种苗场进行违禁药物使用、塘头档案和持证生产情况专项整治检查,建立了一系列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期间,充实完善了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成为广东省能够承担全省范围内水产品检验任务的6家检测机构之一,具有3类103项指标检测项目能力的实验室。初步形成覆盖全市水产品的质量监测网络,设立水产品监测网点88个,开展定点监测。2010年,共检查全市各

14、镇街的水产苗种场、大中型养殖场、大中型养殖示范场、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抽检范围包括51个水产养殖场、32个镇街中心农贸市场、3个专业水产品批发市场和1个水产品供莞基地,共抽检497份样本,检测项目包括氯霉素、孔雀石绿、敌敌畏、呋喃唑酮等禁限用药,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6%,其中养殖场抽检合格率97.5%、供莞基地抽检合格率100%、市场抽检合格率95.8%。到2010年,全市没有发生过一宗食用鱼中毒事件,“放心水产品”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关键五年,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

15、也经受严峻考验。(一)面临机遇1、新的海洋形势,为全面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21世纪是海洋世纪。当前国内外海洋开发形势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形势来看,加快海洋开发、维护海洋主权已经成为各沿海国家的战略选择,纷纷抢占海洋开发先机;从国内情况来看,海洋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广东省正积极探索一条符合省情、海情的海洋经济发展之路,编制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务院审批,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海洋强省的发展目标,并将我市确定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我市作为一个具有改革先发优势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具备了参与海洋

16、经济竞争、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必要条件和比较优势。2、海洋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为海洋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现代高新技术开始大规模用于海洋经济开发领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探测、海底采掘、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海洋机械制造等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并被迅速应用于海洋开发。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3、市政府高度重视沿海产业带建设,为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市海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拥有深水岸线和滨海旅游等资源。我市已经确立了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

17、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和关于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决定方面,我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海洋规划;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我市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临海工业、港口航运、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体系,长安、虎门、沙田、麻涌、洪梅等沿海镇经济迅速发展,沿海产业带已经初具规模,为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4、国家、省、市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农(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为稳定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十一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多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这为渔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省、市也

18、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包括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粤发200713号)、转发省农业厅关于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7103号)、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624号)等,为稳定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二)面临挑战我市的海洋与渔业事业虽然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1、海洋国土观念有待加强,综合规划管理有待提高。海洋产业多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高风险产业,制定发挥比较优势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维护本区域海洋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和竞争优势。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

19、规划工作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关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全面的战略指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产业升级和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海洋意识和用海观念也有待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是世界海洋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经过整体调控、机构调整和协调合作等,我市的海洋综合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2、现有海洋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我国涉海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涉海执法机构众多、职责交叉,管理成本高、难度大;海洋管理职责分散、交叉和重叠,导致相关部门之间难于形成合力。3、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瓶颈制约较大。海洋开发行为不够规范,近海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扭转,海洋防灾减灾形

20、势依然严峻。海洋公益服务能力不足,政策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较为艰巨。随着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海洋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4、渔业现代化水平尚待提升。我市渔业基础设施滞后,机械化程度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水产养殖业涉及千家万户,经营分散,缺少具有技术开发和消化能力的中大型企业、龙头企业,难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现有的养殖水域存留不稳定,水域、滩涂养殖承包期短。养殖者、特别是代耕农采用短期行为,竭泽而渔,基塘崩塌严重,养殖结构尚未合理优化。捕捞渔业结构调整远远没有到位,生产总量持续呈负增长态势。渔港老化,港区淤积严重,码头长度远低于国家每船1米的标准,安全停泊难

21、以保障,渔船装卸、维修保养、加冰加水、防台避风等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科技资源要素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任务艰巨,渔业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措施有待健全,渔业可持续发展经受着多方面的挑战。5、渔区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当前我市渔业仍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转型期,渔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渔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渔民之间的贫富悬殊呈扩大趋势;城市与渔区之间在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等公共产品供给上差距较大。由于海洋污染日趋严重、渔业资源不断萎缩、捕捞成本不断提升,我市的捕捞渔船处于行业整体亏本经营状态,

22、只有3成的渔船有微利或保本经营,7成的渔船要亏本,渔区渔民成为我市最困难的弱势群体之一。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目标,以转变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国家关于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和发展现代渔业的战略部署,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走都市渔业的发展道路,把渔业发展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形成园区化、科技型、品质型、生态型、服务型

23、的都市现代渔业发展体系。(二)基本原则1、调整转型,统筹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把创新作为推动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根据资源和产业基础,统筹促进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因地制宜地加快海洋与渔业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做大做强海洋主要产业,实现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推动区域协调、和谐发展。2、以人为本,惠民安民。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把改善民生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海洋与渔业发展的目的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全面落实惠渔政策,让渔民在渔业发展中得到实惠,继续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缓解渔业资源

24、压力。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安全,构建生产安全、消费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科技兴海兴渔,可持续发展。抓住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带来的机遇,把握科学发展,探索发展的新模式、新办法,积极构建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努力发挥科技在现代渔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由总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转变。4、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人海(渔)和谐。发展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率的海洋与渔业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探索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

25、沿海经济低碳建设发展力度,提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积极保护渔业资源,控制捕捞强度,逐步实施养殖用水达标排放,提高养殖水域的自净能力和对水环境的净化功能。坚持人海(渔)和谐,实现人与海洋渔业的协调发展。(三)主要目标1、构建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船舶修造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为主体的蓝色产业体系;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构建麻涌沙田、虎门长安两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加强海域资源环境管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构建都市型现代渔业体

26、系。渔业经济稳定发展,养殖业实现产业转型、结构转换、模式转轨。以养殖业产业化为重点,全面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带动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形成园区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服务型的都市型园区化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加强辖区水域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和保护渔业生态环境资源,进一步强化都市型现代渔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加快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促进渔区渔民脱贫致富。到2015年,力争达到如下目标:海洋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率10%。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海洋电力业、海洋石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发展,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7:43:50。海

27、洋经济区协调发展。麻涌沙田、虎门长安两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和沿海低碳经济产业带初步建立,形成特色优势显著的区域和谐发展新格局。海洋环境生态进一步改善。各类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控率达100%,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达到类标准,海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部分严重受损的水生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进一步强化都市型现代渔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渔业经济稳步增长。“十二五”期末,渔业经济总产值28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3%。水产品总产量8万吨,产值8.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4%和10%。其中,水产养殖产量6.7万吨,产值7.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5%和15%;捕捞产

28、量1.3万吨,与“十一五”期末基本持平;渔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其中捕捞渔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3%。稳妥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确保渔区稳定、社会和谐。都市型现代渔业基本建成。按照珠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实现指标,“十二五”期末,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000公顷以上,现代标准化池塘面积达标率达60%,劳均拥有渔机总动力5千瓦,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养殖良种覆盖率达95%,水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达98%。基本建成以现代科技装备为支撑,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集都市特色、集约化养殖、休闲渔业、观赏渔业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综合渔业。四、主要任务围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市海洋与渔业

29、经济“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如下:(一)完善落实海洋与渔业开发专项规划,提高综合管理能力按照“海陆统筹,规划先行”、“保护也是开发”的原则,研究制定我市贯彻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和省的海洋功能区划,尽快完成东莞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工作;抓好东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东莞市海岛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落实贯彻已经颁发的东莞市海域使用规划、东莞市海域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东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东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一系列涉海、涉渔规划文件,确保各项规划互相衔接,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完成东莞市虎

30、门港长安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的报批,贯彻落实好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624号)、关于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7108号)等文件的实施。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进一步完善用海项目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全面推进海域使用审核委员会制度,贯彻落实海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规范用海项目竣工验收程序。完善公示、公告、登记等配套制度,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做好海域使用统计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海洋法律法规、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促进全市海洋意识的提高。建立海洋经济综合协调领导机制,加强对海洋开发利用活

31、动的协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加强沟通协调,为虎门港和长安新区的建设做好服务,重点打造麻涌沙田、虎门长安两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综合功能区。建设全市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网络。建立海洋经济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管理系统,开展全市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和评估工作,为海洋经济管理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效服务。贯彻落实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积极稳妥地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养殖水域滩涂使用证,制订关于推进我市现代化标准鱼塘建设的实施细则,修编东莞市渔港总体布局规划。(二)着力做强海洋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1、完善虎门港建设,打造综合型临港产业带和物流总部基地。按打造以虎门港为依托的物流经济带,打造区域

32、性现代物流中心和资源节约型工业港口、生态型绿色港湾的要求,建设综合型临港产业带和物流总部基地,使虎门港成为带动物流业、重化产业和沿海产业发展的龙头。依据虎门港各港区已经初步形成的资源开发优势和发展方向,大力打造麻涌沙田、虎门长安两个海洋经济区。其中麻涌沙田海洋经济区要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合理利用和整合岸线资源、土地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建设现代物流基地。虎门长安海洋经济区要把握本区城镇化建设趋海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和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我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部署,充分挖掘滨海旅游资源潜力,建设融历史、文化、生态、现代游览、休闲、娱乐、度假、高端产业为一体

33、的综合性区域。协助相关部门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抓好航道基建设施和保障工程等建设;建造新型的集装箱运输船舶,加快集装箱、油品等大型泊位建设,突出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加快我市船舶工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2、做强滨海旅游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打造高端海洋旅游业。突出海洋文化和滨海生态特色,增强滨海旅游内涵,提高海洋文化品位。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重点建设威远岛滨海旅游区,将威远岛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为一个环境优美,融历史、文化、生态、现代游览、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滨海旅游岛。3、建设现代海洋渔业。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调

34、整、优化海洋捕捞业结构,扶持建设一支装备先进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渔业船队。继续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开发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建设水产品加工基地,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发展水产品服务业,建设区域水产品物流中心。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4、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突出发展临海石化、海水利用、海洋生物等新兴海洋产业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我市深水岸线和市场区位优势,大力加强立沙岛石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立沙岛建设成以石化储运和石化深加工为主,原料储运、生产加工等产业一体化的石化基地。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提高我市海水利用装备的设计、加工水平和产品产业化

35、能力,逐步使海水成为工业和生活设施用水的重要水源。培育海洋生物制药业的建设,形成以集团化发展为重点,综合开发海洋药物、海洋中成药、海洋保健品等多元化产业格局。扶持一批上规模、创品牌的龙头企业,推动我市海洋生物制药业快速发展。5、加快长安新区开发建设,培育新的海洋产业增长点。加快推进长安新区用海各项手续的报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单个项目申报和围填海工作。发挥长安新区滨海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产业、现代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海洋生态休闲旅游,打造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绿色生态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滨海生态休闲、海水运动、滨海体验等主导产品。开发游艇俱乐部,增设游艇、垂钓、休

36、闲等娱乐场所。(三)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建设都市型现代渔业1、发展健康的现代水产养殖业。按照产业布局集群,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方式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改善渔业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健康生态养殖。着力改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以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快池塘等养殖水域的基塘重组、全面整治步伐,推进标准化池塘建设。完善养殖现代化配套设施,优化养殖条件,发展设施渔业。开发节能减排新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处理与养殖技术。推行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活动,组织创建国家级和省、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发挥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推广到广大养殖户、养殖企业。推行

37、养殖业标准化。加强新品种选育,新养殖模式的创新、示范和推广,推进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养殖业标准化体系和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完善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保障体系建设,并形成完善的监测网络。规范种苗、饲料、渔药等养殖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对水产品实行“两端监测,全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的质量安全制度,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推进农(渔)业园区和渔业“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协助已经批建的谢岗现代生态农(渔)业产业园、横沥田饶步农(渔)业产业园、石排岭南现代生态农(渔)业园的建设,创建新的沙田渔业产业园。积极培育和扶持渔业“龙头”企业,以绿卡实业有限公司、安业水族有限

38、公司、东海水族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型、“园区龙头企业农户”型等水产行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尽快形成生产专业化、基地化、标准化,产品商品化、商标化,经营规模化,企业品牌化,管理科学化,运作市场化,布局区域化的水产业发展新格局。2、发展装备先进的海洋捕捞业。大力调整捕捞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发展高产低耗的作业类型,推广节能渔船和选择性渔具、渔法,减少幼鱼、低值渔获物的比例,促进近海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巩固和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切实强化渔船“双控”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捕捞产业的政策扶持,鼓励和扶持捕捞渔民更新改造渔船,改进渔船装备,提高捕捞生产能

39、力和安全生产水平。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提高生产决策能力。稳妥推进减船工作,淘汰一批对资源破坏大,安全性差的近海作业渔船,引导海洋渔业向中深海发展,提高捕捞生产效益。3、发展都市特色的休闲渔业。充分利用城市的市场、区位、资本、人才和科技等资源优势,培育观赏鱼企业,建设观赏鱼产业带。发挥休闲渔业资源优势,打造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品牌。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特色休闲渔业企业,发展以休闲、垂钓、海上捕捞、观赏、品鲜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等,构建沿海区域的滨海港湾休闲渔业带;以建设休闲、垂钓、品鲜、观赏水族养殖为主体,构建城郊周边都市型渔业圈;以绿色优美山水风光

40、与朴实渔家生活相交融为主题,构建生态型休闲渔业区。引导渔民将水族养殖与旅游观光、水族观赏、池塘垂钓、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构建组团式、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型的现代渔业旅游新格局,进一步拓展渔业文化内涵。继续发展观赏渔业,实施品牌战略,组建观赏鱼养殖集散地,加强观赏水族繁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养殖科技水平,重点发展高档观赏鱼,建设集观赏鱼繁养殖、观光、垂钓、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4、发展现代化的水产物流业。适应城乡居民对水产品消费的需求,积极加快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传统流通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并重,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国内消费市场。继续支持

41、本市水产企业参加相关的展览、展销活动,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加快对现有新洲水产品批发市场、金桥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中型水产品流通企业的改造,完善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冷藏设施、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市场的升级改造,推动渔区和港口专业水产品交易市场采用水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完善现代水产品供应链,促使渔业产业、加工、销售系列产业链条的形成。扶持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水产品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加强流通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通过流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快速采集市

42、场信息,建立中心数据库,准确反映市场动态,为企业、渔民等及时提供有效信息。把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打造网上物流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有效配置和利用配送资源,发展现代网上水产品物流配送。(四)做好渔区、渔港、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建设幸福和谐社区按现代渔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大推进我市渔港经济区建设力度。以建设省级二类标准渔港为目标,按照“渔村社区化、渔港生态化、渔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通过科学规划、产业支撑、政策扶持,把渔区建成居住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持续发展的现代渔港经济区。继续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扶持渔区渔民政策,加大帮扶解困力度,促进渔民转

43、产转业。加快渔民安居房建设,协调渔区所属镇街政府解决渔区住房困难户渔民的住房难问题,建设幸福和谐社区。1、协助相关镇街完善渔区建设规划。遵循渔区特色、渔业特点,编制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通过规划,对渔港旧区渔民居住环境、渔区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释放发展空间,改善渔民生活、居住条件,发展渔区产业,实现渔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使渔区经济发展与周边镇街乃至全市经济发展形成融合、互动的整体。2、做好渔港建设规划的修编。根据市域渔港现状和渔区渔业发展需要,以省级二类渔港为标准,修编我市现代渔港总体布局规划和总体实施方案。通过规划,确立港界,明晰港权,提升港区整体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

44、配套,把渔港设施建设、渔船后勤补给、渔业产业发展和渔民就业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建设生态化渔港。3、进一步推进渔区、渔港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力度改造和完善渔区道路、电网、供水、环保及公共卫生设施,优化渔区环境,力争用23年时间彻底改变渔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根据不同港区渔船容量和功能侧重,分类推进标准化渔港建设进程,高质量、高要求建设渔港码头,对新湾渔港泊区进行清淤,加强渔港堤岸整治和港区维护,完善渔船后勤补给、维修保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渔港整体功能,提高港区避风和防洪能力,保障渔船靠泊安全。4、整合发展渔区产业资源。充分利用、整合渔区现有的资源和产业特色,发展渔区经济。发挥渔

45、业产业优势和特点,整合发展渔区水产品鲜活、干品鱼货交易、水产品加工和海鲜餐饮等传统特色产业;发挥渔区多元化复合经济特点,依托渔区临海和港口优势,整合发展滨海商业、滨海房地产业、港口运输业等;发挥渔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海上观光、海洋文化、渔区民族风情等滨海旅游,开发红树林、滨海湿地公园等海洋风光旅游,开发海岛休闲探险特色旅游。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渔区旅游业开发和建设。5、确保渔民安居、渔区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到渔区渔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努力健全渔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渔民收入,保障公共安全。一是继续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扶持渔区渔民政策。加大渔区渔

46、民的帮扶解困力度,促进渔民转产转业。通过“先征后返还”的方法减免渔民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渔业船舶及船用产品设施检验费、船舶港务费和渔船无线电频率占用费等四项涉渔收费;安排发放渔民转产转业减船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淘汰渔船的地方配套减船补助,切实减轻渔民负担,增加渔民收入。二是扶持发展渔区集体经济。加强对经济困难渔区社区(村)的经济扶持,保障渔区社区(村)干部队伍稳定,提高渔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健全渔区经济保障机制,促进渔区集体经济发展,使渔区集体、渔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继续探索财政资金对渔区公共管理支出进行适当补助的政策。三是加强渔民技能培训。根据渔民的实际需要和培训意愿,拓宽培训渠道,开办适合

47、渔民就业需要的培训课程和工种,努力提高渔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根据省人大渔民转产转业议案的实施要求,市财政计划从2010至2014年,每年安排转产转业渔民技能培训经费约36万元,每年培训渔民160人。四是加快渔民安居房建设。协调处理好渔区所属镇街统筹规划好建设用地,在规划、报建等方面简化手续,给予产权、减免规费等方面政策优惠,加快推进渔民安居房建设,尽快解决渔区住房困难户渔民的住房难问题。(五)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保护,改善海洋与渔业环境生态全面实施海洋环境保护制度,使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海洋环境质量继续有所改善,海域各功能区水质基本达

48、到功能区划水质要求,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和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把加快现代渔业发展与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规范渔具渔法、禁渔休渔、增殖放流、渔业生态补偿等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认真实施国家制定的养殖业标准、规范,确保养殖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推进深莞惠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构建区域联合保护海洋环境机制,实现区域海洋环境逐步好转,推进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加强东宝河入海口等跨市入海排污区的综合整治。1、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按照省、市要求,开展海域环境容量评估,制定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入海污

49、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陆源污染物及船舶排污、海洋工程、海洋倾废的监控工作。2、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和重点海域环境整治。实施海岸、海岸带环境整治工程,修复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补偿体系、程序、主体和资金使用管理。探索建立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损害赔偿补偿机制,加大对因进行工程建设、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以及污染事故造成渔业资源、海洋生态严重损害的赔偿力度,推动用海单位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虎门港等重点海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3、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珠江口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一步提高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救护中心的建设水平,加强宣传教育体系

50、建设,推动黄唇鱼自然保护区从市级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珍稀、濒危物种调查。推动重要海洋生物物种基因库的建立。加强外来物种监管,保障生态安全。4、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监控管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能力建设,建立浮标监测系统,实施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改造和完善船载监测系统,提高船载现场自动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信息发布制度。继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督覆盖率、时效性和反应能力,提升海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重点用海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措施跟踪监督。健全市海洋预报网络。建立海洋观测站,完善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监测预报。完善市海洋防灾减灾应急机制,编制市海

51、洋防灾减灾规划,建立完善海洋灾害会商制度,制定完善溢油、赤潮、海啸、海难及化学品等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及处置规范,特别是赤潮灾害应急处置规范。健全全市海洋灾害信息报送体系,规范海洋灾害信息发布工作。5、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维护渔用海域、内陆水域等蓝绿色开敞空间,保护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渔业循环经济。贯彻执行近海捕捞减船减产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制度,积极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加强珠江口等渔用水域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修复与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管理;扎实推进东莞运河及内河涌整治,改善养殖水源,全面推进健康生态养殖,控制养殖容量,推广连

52、片渔用可控养殖水域的尾水处理系统,使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减少甚至避免对开敞水域的环境压力。加快完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开展渔业综合执法,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管理,依法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之间的海洋与渔业经济技术合作,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企业及民间资本投资开发海洋产业。(六)加快海洋与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构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强

53、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研发、创新、检测平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发共享制度,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海洋科研成果中试基地。积极整合优化配置各渔业科技优势力量和资源,力争建成几个渔业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构建现代渔业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2、加大关键技术创新与攻关力度。扶持市内外一些海洋规划研究和海洋勘测设计机构,为开展海洋经济基础性研究和海洋工程建设提供服务。鼓励高等院校和科

54、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海洋产业科技研究,共建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培育高水平海洋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围绕渔业主导品种选育、水生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技术等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3、加强创新人才支撑。通过完善政策、创新制度、优化环境,营造引才、聚才、育才新优势,围绕海洋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以多种方式引进一批中高层次的涉海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多渠道创建海洋经济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突出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地位。继续引进、培育建设现代渔业的高素质人才,并引导、集聚到大中型渔业企业中去,成为研究开发

55、、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完善海洋与渔业科技与管理人才的激励和使用机制,逐步形成一支“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才队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在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为行业、企业培训科技创新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4、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开发自主专利产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海洋与渔业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重点开展海洋与渔业生物药品、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节水减排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努力提升海洋与渔业装备技术的总体水平。(七)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海洋与渔业投

56、入机制调整海洋与渔业的投资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海洋开发,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升级转变,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渔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的进程。1、拓宽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渠道。创新财政投资机制,形成对海洋科技、教育、文化等公益性事业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拟设立市级海洋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加强对各涉海部门的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专项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海洋产业培育中需要做大、做强的发展项目贴息和补助,推动海洋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研究制订新的投资海洋开发优惠政策,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海洋开发领域,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组

57、织经营多形式的发展模式,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确立企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投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海洋产业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作用,努力提高重点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际间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海洋经济技术合作,积极争取和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政府贷款以及民间资本,参与符合国家政策的重大海洋项目建设。2、创新现代渔业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渔资金投入机制,重点用于渔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设施建设、渔业科研、技术推广、渔业标准化和扶持以渔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优势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现代农(渔)业园区等。调整养殖与捕捞的财政投入比例,

58、增加养殖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转型升级。参照农牧业良种补贴办法,争取设立水产良种补贴专项资金。创新现代渔业投入机制,采取政策性奖励、财政贴息或以奖代补等多种措施,吸引工商企业资本、民间资金等参与现代渔业建设。3、提升渔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渔)村的范围。以提高农(渔)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渔村渔民转产、转移就业,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渔民收入稳步增加。扩大政策性农(渔)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支持开展渔业保险。加强渔村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扶贫助学和渔村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

59、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增长机制,提高财政保障渔村公共事业水平。(八)加强行政管理执法,提高依法治海、治渔水平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提高执法队伍保障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执法装备和基础设施水平为支撑,加大海洋与渔业执法力度,全面提高执法水平。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位,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健全行政

60、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2、提升执法队伍保障能力。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建设,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意识和水平。全面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的上岗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执法保障能力建设。3、加大执法力度。认真开展行政执法,严肃查处海洋与渔业违法行为。开展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专项执法和养殖用海、码头用海、倾废用海、围填海等用海项目的检查,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加大禁渔休渔、渔场执法和海洋监察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野生水生动物保护、珠江流域打非执法行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海上渔业船舶应急救助机制

61、,探索建立海事部门、海上搜救力量等联合执法与应急制度,保障渔船海上作业安全有序。4、提高执法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海域使用动态监视和监督工程建设,为科学管理用海提供支撑,探索建立海域使用论证管理制度;全面开展渔船IC卡管理系统建设,继续推进渔船信息化管理,积极推动船型标准化工作,改善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的装备水平和工作手段。通过加大投入,配备必要的先进执法工具,加强执法指挥中心通信、视频监控设备以及快艇等的配置,改善执法手段,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有效惩处。五、强化规划的组织与实施进一步加强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宣传,通过在伏季休渔期、“65”世界环境保护日、“68”世界海洋日及“124”法制宣

62、传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海洋管理意识,提高全社会保护与开发海洋的积极性,为规划的组织实施创造条件。强化规划引导。实施“十二五”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适时编制相关配套的分领域规划,形成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编制的协调,促进各子规划之间、跨行政区的海洋与渔业区域布局规划之间、海洋与渔业开发规划体系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以规划体系为指导,制定相关领域的年度实施计划,做好规划的实施及中后期的评估、调整,形成组织实施、评估检查的长效机制。附件: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附件: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经

63、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承办单位建设时间建设内容1东莞市虎门港长安港区东莞市虎门港长安新区办2010-2015填海725公顷,其他用海562公顷。2东莞市虎门港麻涌港区新沙南作业区45泊位工程东莞深赤湾港务有限公司2010-20132个5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泊位(填海约29公顷,其他用海约4公顷)。3沙角A电厂一号煤码头堆场扩建工程东莞市珠江物流有限公司2010-20131个2千吨级和1个1千吨级煤码头泊位(码头堆场面积9664平方米,填海约2公顷)。4东莞市海昌50000DWT散杂货码头二期工程东莞市海昌船务有限公司2010-20131个5万吨级煤码头泊位,3个2千吨级驳船泊位

64、(填海约12公顷,其他用海约3.5公顷)。5玖龙码头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2010-20132个5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泊位(填海26.8公顷,其他用海5公顷)。6东莞虎门港海湾石油仓储码头一期东莞虎门港海湾石油仓储码头有限公司2010-20135000吨级油轮码头泊位(用海2.7519公顷)。7东莞虎门港海湾石油仓储码头二期东莞虎门港海湾石油仓储码头有限公司2010-20135000吨级石化码头和2000吨级化工码头泊位各1个(用海4.7125公顷)。8东莞阳鸿储运有限公司液体化工码头工程东莞阳鸿储运有限公司2010-20131个3000吨级化学品码头泊位。9大唐华银东莞31000MW上大压小发电工程配套码头项目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10-20131个7万吨级专用煤码头和1个3千吨级综合码头。10虎门港联兴码头项目东莞联兴公司2010-20133万吨级和500吨级液体化工公用泊位各1个(用海面积约7公顷)。11东莞市虎门港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码头项目东莞市虎门港管理委员会2010-2011码头配套设施。12东莞市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2010-2013建设海洋观测站,搭建网站,完善信息发布系统建设。13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和保护工程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2010-20151、海洋资源环境调查。2、海洋渔业资源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