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6124000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15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资源描述: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8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前 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和加快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共灞桥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遵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

2、、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7.5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塬文化,总体形成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知识性和猎奇性相结合,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后,可形成果林、菜粮、奶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观光旅游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并突显

3、产业循环、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加工物流、人文生态五大功能,最终成为西安市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创汇基地、关中城市群生态休闲观光基地、关中民俗文化博览交流基地和西安市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注重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探索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使灞桥成为西安市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样板,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第一章 规划背景一、新的机遇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4、”。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一系列农业新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为各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关中-

5、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快速城镇发展轴带。灞桥区地处“一轴”和“一环”交叉地带,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目前该区域农业发展整体格局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还不协调,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抢抓机遇,落实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强化板块经济,实现灞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二、新的转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是商品市场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日常生活的

6、大部分需求依赖的不是农村而是城市。这表明城市对传统型农村和农业的功能要求在发生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也不会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基于小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很难改变小农户经营格局的情况下,必须深度思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辟农村产业门路,加强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从全国农业发展趋势判断,各地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如都市型农业模式、城郊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但产业配置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持续性。在世界经济由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发展农村创意产业,即开创性的、

7、全方位的挖掘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全方位、立体型、超常规培植农村创意产业,建立全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破解“三农”问题。目前,陕西省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和产业向以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转折,对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需求逐步扩大,对农业多样化功能的需求也已经显现。受终端市场需求格局变化的影响,西安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面临重大调整。灞桥区处于西安市东部,城郊特色鲜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化、现代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

8、灞桥区通过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项功能,使农业和农村成为西安都市圈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新的需要(一)贯彻落实西安向东发展战略,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时代要求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未来西安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九宫布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并逐步向东拓展。灞桥区位于城市重点发展的东北方向主轴上,将会成为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材料制造、生态人文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的西安城市副中心。作为灞桥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着眼长远,以融入城市

9、、服务城市为主线。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是灞桥区贯彻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通过将奇特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融入到大西安都市圈,使其成为城市“绿肺”和城市组团之间景观带,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二)促进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西安市将建设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最有活力的和谐城市。按照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西安市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导区,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15

10、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然而,西安市农村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基本状况,与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极不协调。因此,促进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灞桥区作为西安市农业特色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经济区,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即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此,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按照都市人的需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按照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农村城镇化模式、农民产业工人阶级化的思路,建设融生产性、生

11、活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西安市和灞桥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主体功能向现代农业多功能转变,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这表明,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升农产品生产及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注重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灞桥区作为西安市近郊区,无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还是城市功能、市场辐射和发展前

12、景,都具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白鹿塬文化风情和山水风景,按照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思路,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规划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粗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以“绿色生产、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加工物流、人文生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区域化的农业“块状经济”,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区域农业及农村综合竞争力,进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第二章 规划区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一、基本条件(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灞桥区地处东经10859

13、-10916,北纬3410-3427间,南北长为30.8公里,东西宽为26.5公里,海拔高度为358.9米1421.7米。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12.5公里,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西与雁塔、新城、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为界与高陵县隔水相望。全区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包括洪庆、红旗、狄寨、十里铺、席王、新筑、新合、灞桥、纺织城等。 2、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5mm,日照时间为2026271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13.3,极端最高气温为41.7,绝对最低气温为20.6。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3650432

14、5,年无霜期202208天。年初霜日期为11月1日以后,终霜期为4月1日以后。风向频率(静风频率)为30%左右,平均风速为2M/S。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全年适于旅游的天数为290天,其中最佳的旅游时节为3月中旬至6月底、8月初至11月中旬,约210天。 3、地质地貌灞桥区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具有山、坡、川、滩、塬的多样性地貌特征,包括三个类型区,其中北部为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台塬区。白鹿塬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渭河断陷形成的阶梯式下降复式地堑,阶地台塬沟堑内以砂孵石、砾石及土状堆积物为主,并有丰厚的新生代沉积。台塬上区地形平缓,地势北高南低,以农业用地为主,地形由南向北

15、依次递减至沟沿,沟顶海拔600m750m,沟底海拔160m600m之间,长度约3公里,坡度约30左右,地面切割成的沟谷长度约为10002000m/km2。土壤类型以黄垩土、白垩土、褐色土以及少量的红色土,有机质丰富,保墒性能好,但是透气性差。(二)区位交通条件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中心仅12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距灞桥区仅40公里。境内航空、铁路、公路交织成网,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康铁路连接南北,六条铁路专线延伸到六个城市干道。310、312、210国道以及101、102、211省道穿境而过,西临、西蓝、西禹、绕城高速和东三环构成“三纵六横”的交通网络。除此之外,西安市区还有多条公交线

16、路通往灞桥。(三)资源条件1、矿产资源区内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8种矿产,构成矿床2处,矿点10处,矿化点6处。其中,金矿化石英脉宽约1.5米,出露长10米,含金量2.2克/吨;石墨矿体1500米长,200250米宽,平均厚度111.47米,储量9325.9万吨,矿物产量640.1万吨,属大型石墨矿床;铸型沙矿断续出露达1000多米,可采厚度24米;建筑材料用粘土矿,分布面积约98.2平方公里,蕴藏量4亿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岗岩、泥岩、细沙岩、方解石、云母等矿体也均有一定开发价值。区内地热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已打出热水井10多眼;白鹿塬矿泉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有用

17、矿物质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2、动植物资源区内鲸鱼沟(亦称荆峪沟)为当地自然名胜,沟首自蓝田县安岱场村,沟尾至灞桥区高桥乡,总长度约15公里。此地沟壑纷歧、溪流曲折、翠竹丛生、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塬上植物以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沟坡上部的坡阶地生长着枣子、石榴、杏子等;沟坡下部为成片生长的竹林和竹树混合林,间生核桃、杏树等杂果林和次生林;支沟内生长有酸枣、刺槐、灌木等次生林及花草。沟坡的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沟坡内的动物资源主要有麋鹿、野兔、野猪、野牛、野鸡、喜鹊、黑头鹤、麻雀等。3、文化旅游资源陕西是黄河文明和汉语文

18、化发祥的中心地域,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大省。作为名城故都西安的人文明珠灞桥,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与周秦汉唐文化的兴存区。“周秦故里”、“大汉雄风”、“盛唐气象”三大历史时段中的各种历史人文景观,悠然形成体验中华文明与人文历史的“华夏旅路”,其旅路从“蓝田猿人遗址”到“西安半坡博物馆”,自然涵盖灞桥区。久负盛名的灞河与灞桥地带,既有自然形成的优美的生态景观,又有历史形成的幽雅的人文景观,恰与故都西安相衔接而呼应。区内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米家崖遗址和隋汉灞河古渡遗址、汉文帝灞陵、黄巢练兵遗址,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以及白鹿塬、鲸鱼沟、洪庆山竹翠林青,构成集中而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产业文

19、化资源与经济文化资源。4、水资源“八水绕长安,灞桥据其三”,区内灞、浐、渭三河交汇常流,流长60公里,流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其中,渭河在区内流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灞河在境内流长约34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浐河在区内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区内浐、灞、渭三水是西安市水源地之一,年过境客水总量达64.02亿立方米,加上1.8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储量,累计65.8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5、其他资源区内电力资源充足,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四)基础设施条件灞桥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公用设施配套齐全。陇海铁路贯通灞桥区全境,铁路

20、支线通过7个乡(镇),车站20个。西(安)-临(潼)、西(安)-阎(良)、西(安)-蓝(田)绕城高速公路均从本区起始,西(安)-韩(城)公路经过本区三个乡、镇,通往陕北、内蒙等地,310、312国道贯穿区内,本区的 11个乡(镇)、街道均有公路通过。村村通工程覆盖全区,村内道路全部硬化,部分示范村基本实现了绿化、亮化。(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灞桥区面积33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229个行政村,8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9万人,其中农户67687户,农业人口27.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6.2%,2008年全区农村劳动力1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9%,男女劳动力比例为1:0.95。2008

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8亿元,同比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5亿元,同比增长26.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亿元,同比增长52.3%,实现了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9亿元,同比增长24.9%;实际利用外资2898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12元,同比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8元,同比增长27.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8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7%。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

22、目标任务。(六)市场条件随着都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消费结构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对农业功能的要求也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灞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开发建设,不仅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多样化需求,而且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仅2008年,全区旅游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次,白鹿塬核心区域达到50多万人次。随着区内旅游环线的有效衔接和重点旅游景点的深度挖掘与精心打造,客源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游客规模将会大幅度增长,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灞桥区是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肉、蛋、奶、蔬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近年来,区内生产的肉、蛋、奶、菜、果等鲜活特色农产品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仍然难

23、以满足都市人的消费需求,以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生产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8年灞桥区樱桃挂果面积1.45万亩,年产樱桃6500多吨,樱桃鲜果产值达到10400万元。全区樱桃旅游总收入达3012.5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7.2%。其中接待游客人数逾5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农家乐销售总收入1062.5万元,同比增长23.5%。(七)政策条件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总面积达到139平方公里,主城区已拓展至产灞河两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平川地区农业用地日益减少,灞桥区农业发展布局东移已成定局。区内东部的新合、新筑东部、狄寨塬、洪庆山和

24、灞陵坡等坡塬地区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此,灞桥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按照“优化种植业、规范养殖业、提升加工业、活跃流通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财政支农、农村小额信贷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二、发展现状(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灞桥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

25、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目前,全区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2008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年均粮食总产7.3万吨,蔬菜总产28万吨,农业总产值12.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4万亩,年产粮食7.3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5.4万亩,年产各类水果6.8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3万亩,年产蔬菜28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3.2%

26、,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24840亩,认证无公害产品15个,认证绿色食品产量20950吨,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8元,同比增长27.9%,农民收入增长中有很大比重来源于涉农收入。目前,全区已形成8个农民专业协会,分别是浦桥果业协会、新合余家蔬菜协会、席王樱桃协会、洪庆草林协会、新合奶牛合作社等。协会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农产品销售活动,使广大农民在不断掌握农业实用技

27、术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加入协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灞桥区委、区政府坚

28、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三、存在问题灞桥区区委、区政府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灞桥区所处地位、西安市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消费需求相比,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区域分工与协作不紧密,特色与优势未能凸显灞桥区与西安市中心区的空间协调主要体现在通过区

29、域产业错位发展实现地域协调发展。灞桥在产业选择方面,应该坚持有特色的“质”的追求要胜于对低层次的“量”的追求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西安及周边地区相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然而,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与周边地区相比,目前灞桥区农村产业定位还不够明晰,特色与优势还不明显,基本还处于单打独斗、相互过度竞争的局面,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的过程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地区专业化、顾客专业化的基本特征尚未显现。2、乡村型产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滞后,不能满足都市人多样化需求目前,尽管灞桥区现代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仍然没有摆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产品经济形态,以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薄弱,特别是为都市人服

30、务,并吸引其消费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都市人对灞桥独特的农耕文明、地方文化、山水风景的体验性与观赏性需求。农产品生产基本上是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管理粗放,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农产品品质不高,而以园区化、立体化、标准化的企业化生产格局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3、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市型农业亮点不多、水平不高灞桥区虽然资源丰富,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其具体表现在:(1)在产品结构上,资源型、传统型的初级产品多,高科技、加工型、外向型、特色型产品少;(2)在产品内涵及品牌上,大众化、低档品、低质品多,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名、优产品少,尤其是符

31、合出口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更少。(3)在产品的开发方面,龙头企业普遍缺乏研发新产品和市场开拓的人力资源,依托科研单位研发少,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不高,难于适应市场发展变化。(4)在经营规模上,千家万户小生产分散经营,难于应对市场变化等多重风险,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现出家庭经营体制在新形势下的局限性。(5)在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上,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不够,园区的观赏性、体验性和生态环保性等方面的特色未能充分展示。4、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装备与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灞桥区科技局、农林局坚持以葡萄、樱桃、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已有的各类科技示范园、专业协会

32、、星火培训学校为依托,聘请省内专家定期为农村星火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及广大农户举办科技讲座,传授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灞桥区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装备,但从总体上看,还远远达不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科技要求。此外,灞桥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很难有效地抗御灾害和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现有的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加上多数工程年久失修,维护量大,成本高,综合利用率低;区内虽然主要干道已经贯通,但是有些村之间的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垮塌严重,晴通雨阻;农业产业化建设标准起点低,离标准化、规范化有一定的差距。5、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制和机制不健

33、全目前,灞桥区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低,特别是市场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6、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有一定差距近年来灞桥区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由于工业污染和

34、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承受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农村环境质量,特别是耕地质量,出现了下降的势头。区内广大农村居民点,由于缺乏有效地规划引导,大多处于分散化的自然村落状态,点多面广,难以形成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居住新区。村庄内部道路不规整,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生活用水无组织自由排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灞桥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三章 规划依据、范围与期限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6、陕西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

35、例;7、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8、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9、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0、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1、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12、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3、西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14、西安市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5、西安市灞桥区城市分区规划;16、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7、灞桥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18、灞桥区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19、灞桥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性文件;20、灞桥区社会主义新农村

36、建设规划;21、西安市和灞桥区历年统计年鉴及外业调查资料。二、规划建设规模与范围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涉及农业总人口27.5万,规划土地总面积约80000亩,土地利用现状以耕地、园地、林地及村镇建设用地为主。三、规划期限(一)建设期限灞桥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期限为七年(2009年-2015年),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2009年-2011年.该阶段按照规划超前引导、区域功能清晰、产业布局合理、交通便捷通畅、配套设施完善的原则,遵循“论证、可研、设计、招商”四位并举的工作思路,完成规划区总

37、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点产业园建设性详规和产业发展规划,完成规划区内部服务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任务。第二阶段为2012年-2014年。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及产业进行整合为基础,以提升都市型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吸引强势企业入驻规划区,带动规划区内平原现代农业区、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洪庆山旅游区重点项目的建设,提升规划区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示范、创效、旅游观光等功能。同时,着力改善园区周边的软硬环境,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将规划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典范和都市人休闲度假的最佳区域。(二)年度建设内容(1)2009年度为规划论证及设计阶段。完成总体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及其他产业

38、项目建设设计,全面启动招商引资计划,完成白鹿塬核心区总体设计。(2)2010年度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完成规划区重点路网内外衔接、园区化土地整理、功能化绿化、景观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白鹿塬核心区建设工程。(3)2011年度为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阶段。完成水安路观光带、葡萄主题公园、农事体验园建设,重点进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加快产业提档升级。(4)2012年度为园区内部项目及产业建设阶段。完成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总体建设任务。(5)2013年度为全面完成三带建设阶段。完成旅游大环线带、产业带和观光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政府引导下的

39、企业、协会和农户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区域品牌和影响力,扩大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规划区域呈现出总体规划效果。(6)2014年度为完成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阶段。完成9个新农村示范点村容村貌、公共设施等建设任务,凸现灞桥农村新风貌。(7)2015年度为规划区域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发展阶段。增补完善、扩穷发展,规划区域全面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彰显。第四章 规划总体构想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依托西安城市经济圈及关中天水经济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

40、的战略构想,优化资源配置,深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态和生活多功能型转变,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同步发展。立足灞桥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深度挖掘白鹿文化和汉文化内涵,适度开发洪庆山自然资源,培育引领旅游消费客户群。通过资源整合,拉伸、延展果林、菜粮、奶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观光旅游五大产业链条,拓展及强化环境保障及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旅游引领、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推动都市型农业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发展;通过优势发挥与资源聚集,使城市居民休闲有去处,农民增收落实处,最终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城镇扩展、城乡一体、和谐发展。二、规划原则(1)统筹发展原则。都市型现代农

41、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即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农业传统功能与服务都市发展功能、统筹农业内部产、加、销互促发展,统筹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有效结合,实现灞桥区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环境友好发展。(2)市场导向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积大、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以及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3)生态循环原则。以保护和发挥灞桥区的优势环境资源为基础,按照

42、灞发展循环经济理念,选择产业类型,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一是根据土壤环境和水资源供给状况,规划林果等产业发展;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环境,规划畜牧养殖产业规模,全面配套沼气池、蚯蚓分解、有机肥发酵等设施。三是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属性,规划农业、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畜牧业发展、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开发与市场协调发展。(4)科技支撑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强化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转变都市农业发展方式。(5)机制创

43、新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具创新性和示范性,涉及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广度与深度调整。因此,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增强发展活力,为全国其他城乡结合区的发展提供借鉴。(6)多元投入原则。灞桥区和西安市政府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突出公益性和基础性,主要任务是搭建平台和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因此,必须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思路,创新投资机制,规划和包装都市农业发展支持项目及资金筹措方案,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园区建设。三、功能定位1. 灞桥区发展定位根据西安市第四轮

44、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总体发展定位是:西安东部新区、宜居新地、商贸新都、物流之都、人文生态新灞桥。融居住、生态旅游、商贸、文化娱乐、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为一体。(1)商贸定位。以物流、商贸、市场为核心,通过三环商业网、组团商业圈建设,形成区域商业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物流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商务物流节点城市。(2)文化旅游定位。以汉文化和白鹿原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结合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以广运潭、白鹿原、鲸鱼沟为重点,打造西安市一级文化娱乐中心、西部泾渭浐灞第一水城和旅游景点环线带。(3)综合交通定位。以现有道路为基础,新增互通式立交5座,分离式立交10座;规

45、划公共停车场58个;规划三处公交保养厂;规划有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形成交通网络和进入西安的快速通道。(4)工业定位。以轻纺、食品、电子、加工、军工等现代化工业为主导,形成西部轻工业发展基地,带动西部工业升级。(5)农业定位。以精品果业、设施蔬菜业、奶畜饲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种植业为核心,打造西安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并形成“接二连三”、产业循环、与文化旅游业相互交融的运作模式。2.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区功能定位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西安市确定的灞桥区发展定位为指导,以灞桥区的地理、生态、人文、科技等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按照公园式、集成化实点布局模式,突出环境竞争力

46、,产业推动力,科技支撑力和文化影响力思维坐标,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1)产业功能。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是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定位为:高产、高效的标准化种植业,以奶业为主体的现代畜牧业,以现代设施为支撑的设施园艺业,品牌化的现代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城郊旅游业。其中优化结构,革新生产方式,开展产业循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实现品牌化营销,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及海外市场是关键。在明确灞桥区都市型现代产业功能定位基础上,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将突出发展葡萄、樱桃、核桃等果业和旅游产业。(2)文化科教功能。农耕文化是

47、白鹿文化的起源,儒家文化是白鹿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是白鹿文化的重要内容。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开发与文化传承间的融合,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为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亮点。同时,注重文化和科教功能相结合,与大学城和西安科教基地衔接,打造白鹿书院、白鹿讲坛、白鹿文化节等文化教育品牌,并通过展厅、展板、画廊、雕塑、影视、电教等手段,展示农业科技、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色,直接面向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3)生态生活功能。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建设自然、城市与区域人口融合的互惠互生结构,创建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经济高效的区域经济环境、生态良性

48、循环的持续发展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机会,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感知,提升都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体现人、自然、产业间的和谐发展。(4)社会服务功能。灞桥区都市型农业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生产和供应名、特、优、鲜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并保障生产者和经营者有较高的稳定收入。但发展趋势表明,都市型农业单纯的产品生产功能相对弱化,逐步转化为多功能型的社会事业部门,其区域性、整体性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因此,必须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人文景观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以及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体系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和整合农业的生产与供应、观赏

49、与休闲、示范教育与辐射带动功能,增强灞桥区都市型农业面向区域社会的整体服务功能。(5)辐射示范功能西安市具有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市场发达等显著优势。因此,灞桥区必须针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系列化开发、链条化经营、区域化聚集、营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管理等复杂问题,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依托西安大都市的经济实力,借助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在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管理等方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推动陕西农业现代化提供经验,发挥辐射与示范作用。四、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总体的目标, 以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

50、营管理科学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灞桥区位优势和农业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三区两带”规划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到2015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有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具有灞桥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2.具体目标(1)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带动农业,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面实现城乡同步

51、发展,共同繁荣。到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7.6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5.6%。(2)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等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全区创建15个优势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个,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区农产品销售额的40%以上;培育形成1家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0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认定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5个

52、,面积达到2万亩。(3)都市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创建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加强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遏制,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大绿二期工程等林业绿化项目,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引进新的粪便污水处理技术,建设沼气能源项目,到2015年 全区建成生态公益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建设沼气池1000口,畜禽粪便污水处理率达到85%。(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灞桥区位

53、、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休闲观光品牌,着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开发“三线三节”,以“三节”带动“三线”,通过“三线”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特产销售、农家乐服务等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区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5个,休闲旅游年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建成农家乐500家,从事休闲观光农家乐服务人员5000人。(5)人文自然景观建设。重点包括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至2015年,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建成以西安市为依托,以森林生态和环境保护为主旨,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森林公园暨国际乡村俱

54、乐部”为主体定位,以“华夏源脉,灞桥脊梁”为形象定位,以“东部崛起组团”为功能定位,集森林生态旅游、休闲疗养、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健身娱乐、野营探险、自助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森林公园。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的整体布局基本完成(详见第六章)。(6)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园区自我良性发展,为全国其他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一、总体布局依据因地制宜、空间连续、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

55、业总体发展格局规划为“三区、两带”。三区: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洪庆山旅游风景区。其中,白鹿塬都市农业区是主规划区,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是次规划区。两带:连接三区的交通物流带、连接各景点的旅游大环线带。由两带联通三区,实现资源、物资、信息、旅游、人流循环、通达。1.三区区位(1)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狄寨街道办辖区,主要分布在水安路两侧。西起起薄太后南陵,东至灞桥蓝田界。长约7.5公里,宽约3.5公里,占地约3.5万亩。内含两带四园和鲸鱼沟。(2)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灞桥区东部,包括黄巢堡景区、墨玉河景区、月亮湾景区和九龙顶景区四个景区,

56、规划总面积约3000公顷。(3)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位于红旗、洪庆和狄寨的西部,地域较零散,约4.5万亩。2.两带区位(1)连接三区的交通物流带。物流带联通三区,结合连接各景点的旅游路线,实现物资和农产品的高效流动网络。同时与灞桥物流商务港联通。(2)连接各景点的旅游大环线带。包括连接薄太后南陵和鲸鱼沟、由鲸鱼沟返回白鹿塬都市农业区的两条纵线,由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到汉文帝灞陵的塬沿观光线和由汉文帝灞陵到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三条旅游线链接而成。二、功能分区1.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身,“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简称为1369)以发展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农

57、业和白鹿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将其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实践、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改造),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进一步融合的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高的都市现代农业区。2.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以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文化和社会功能为辅,以“走进自然、感受人文、享受生活”为主题,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实施旅游开发,将其建设成森林型生态保护基地、优势果品生产基地、西安市的氧气加工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民族荣誉感教育基地,形成规模宏大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为西安市城镇居民及外来客人营造一处“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怡情山水”的新天地。将其打造

58、成以狩猎、野果采摘、野外生存训练与拓展培训、休闲度假、农家风情为特色的原始生存体验旅游风景区。3.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以生产功能为主,结合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在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示范带动下,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城郊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在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将其打造成以标准化种植、养殖及现代农业企业孵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的主战场。第六章 白鹿塬核心区设计思路与空间布局一、设计思路以循环经济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以企业和农民为主体,以“古塬白鹿绿色田园”为品牌

59、,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孕育的白鹿塬文化,有效整合灞桥区的人文、历史及自然资源,全力打造灞桥区的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可览、可游、可品、可居”的产业、生态、环境景观,构筑出“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实现白鹿塬文化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最终把核心区建成集生产创收、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二、功能分区核心区依托白鹿塬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自然、文化、地势、地貌状况和产业现状,通过园林化设计,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生产、观光、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使白鹿塬整体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的空间格局。

60、“一心”:即管理服务中心,为整个园区的提供管理服务,负责整体规划的组织实施,产品推销,参观接待,园区品牌打造,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推介等工作,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等服务。“三带”:即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农业产业带及旅游大环线带。白鹿塬产业观光带以东西贯穿整个园区的水安路为轴线,沿路成片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樱桃、葡萄、杏、桃、柿子等水果,形成局部壮美的植物景观。使整个观光产业带春天百花竞放;夏天翡翠串串,绿荫遮天;秋天叶黄果熟,满园飘香。不同品种的水果可以延长整个园区的游览季节,满足不同爱好游客的需要,使得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果可采;白鹿塬农业产业带贯穿5个核心园区

61、和9个新农村示范点,主要体现白鹿塬现代农业具有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高效化、生态化、示范化特色,展示“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展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融合;旅游大环线带将白鹿塬区各个产业园、景观园和文化园勾稽相连,形成一套旅游景观导向线和功能连接的大动脉。“六园”:即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白鹿风情园及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白鹿塬葡萄产业示范园,以涉农企业与农户为主体,展示现代标准化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提高涉农企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探索现代农

62、业发展途径;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向世人展示独特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的同时,弘扬汉文帝为薄太后“亲尝汤药”的中国至孝文化,以古文明的动人故事点亮西园,在此厚重的背景之上重点展示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把园区与周围的示范园、观光点连接起来,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灞桥区水安路林果产业观光带内容更加丰富。白鹿塬农事体验园以传统的休闲度假为主,着重开发集民俗风情、农耕体验、生态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园区;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园”是集科研、养殖、加工、旅游购物、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体验观光园;白鹿风情园以白鹿塬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农业产业发展为依托,将文化、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

63、形成集生产、示范、观赏、储藏销售及加工、文化品味为一体“意境白鹿塬”;“九点”:以狄寨街道办所在地为核心,在对现有街办、村落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九个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示范点”。三、规划内容(一) “一心”-园区服务管理中心(1)面积:作为灞桥区政府的直属机构,不单独占地。(2)功能:负责园区整体规划的实施,企业引进,产品推介,参观接待,旅游产品开发,园区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等工作,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对园区所产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认证等工作,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等服务。(3)内容: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以园林化的建设手段把生产管理、餐饮服务、

64、农资农技服务等有效组织,合理的布局,形成集农业生产管理与休闲观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区。从园区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考虑,组建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引进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对园区的生产、流通、食宿、各类产品开发等相关业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二)“三带”1、白鹿塬产业观光带(1)面积:白鹿塬产业观光带全长17公里,位于水安路狄寨段两侧,包括狄寨街办金星、杜陵、南大康、北大康、姚家沟、鲍旗寨、狄寨街、南寨、小康、夏寨、东车、西车、张洪寨、五坊村、塘村、狄村、南白、南魏、杨家沟、迷村、寨子等21个村。(2)功能:以水安路为为轴线,将整个水安路两侧的果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提供观赏、浏览、体验、品尝、选购等形式,使白鹿塬果业资源延伸为旅游资源,让游客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果业观光带建成后,将成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陶冶精神情操、调节市民心态、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上佳场所。(3)内容:一是按照“月月有景色,月月景不同“的思路,以葡萄、樱桃及杂果等三个主要观光带为主,在各带之间种植各种苗木花卉和时令瓜果;每间隔2公里树立白鹿雕塑,创立白鹿品牌,并在白鹿雕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