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教学大纲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5934344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流行病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流行病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流行病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流行病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教学大纲(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一、性质、目的与要求(一)性质: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主导专业课程,也是现代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中,凡涉及专业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及其解释,都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他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妇幼保健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流行病学应用广泛,涉及面宽,几乎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各主要学科。流行病学是伴随卫生统计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传染病学发展的。现在除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外,与社会医学、心理学及一系列预防医学,也包括卫生管理学建立密切联系。在非传染病研究上与病理学、生化学、遗传学、

2、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相应各科及预防医学有关学科关系密切。研究健康流行病学与生理学、生化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有关。本课程为考试课。(二)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了解相应的扩展知识和新进展知识,为学习预防医学各类卫生专业课程奠定流行病学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卫生防疫实际工作中或其他有关学科中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三)教学要求:1、 基本理论理论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教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详细讲授和解释,同时注意教授一定比例的扩展知识、新进展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

3、的学习积极性。内容精练,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也可根据本章节的特点规定学生必要的自学内容。2、 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流行病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组织与方法(一)讲课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办的要求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分工,及时拟出和上报教学计划。教师梯度要合理,并设置AB角做较长远的安排,理论课教学高级职称医师授课率达到60%以上。任课教师在接受任务后,编制修改教学大纲并根据大纲认真备课,写出授课教案。教研室在个人备课基础上,有计划地重点

4、组织好集体备课,讨论有关课程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新教师授课前必须经过试讲,认为合格后方可讲课。教研室要有计划地安排听课,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帮助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二)实习 实习课包括课堂实习及实验课两部分,其与理论课比例合理,约为0.82:1,课堂实习采用学生分析、讨论为主,老师启发学生思维,解答学生问题并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的方式,运用所学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实例分析,进一步巩固、消化并适当扩展大课所讲内容;实验课采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及示教方式使学生熟悉常用的血清学实验方法。每次实习课后,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实习报告,登记成绩,并将存在的问题向学生反馈。(三)自学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

5、中有关的内容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不进行讲授,安排一部分由学生自学,并且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有关参考书籍和文献,指导学生自学,扩展知识量。对大纲中列出的内容虽安排自学,仍应要求进行随堂评测并列入期末考试范围。(四)复习考试 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习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为笔试,由教研室根据教办的要求编制考题、设置题库,届时编制考卷。实习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在实习课中所进行的分析、实习报告等情况随时进行记分。(五)学时分配总学时:102 理论课学时:56 实习课学时:46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学时 绪论、疾病分布 3 病因及病因推断 2 描述性研究 3 病例对照研究 3 队列研究 2 流行病学实验

6、2 传染病流行、预防 4 疾病预防策略疾病监测 2 预防接种及计划免疫 4 消毒、杀虫、灭鼠 2 医院消毒与医院感染 2 血清流行病学 2 腹泻与肠道传染病 3 病毒性肝炎 4 艾滋病及性病 2 流感 2 流行性出血热 2 碘缺乏病 3 地方性氟中毒 2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2 肿瘤流行病学 2 分子流行病学 3 总 计 56 三、教学内容(一)理论课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对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用途有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一、 流行病学的历史(选讲内容)二、 流行病学的定义(掌握)三、 流行病学原理和应用(掌握)四、 流行病学特征(熟悉)五、 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了解)本

7、章要求的英文单词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目的要求】认识描述疾病分布特征的意义;掌握疾病频率的测量及其指标;熟悉从宏观角度描述疾病分布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掌握)一、 发病指标二、 死亡指标第二节 疾病流行强度(掌握)一、 散发二、 暴发三、 流行第三节 疾病分布的形式(熟悉)一、 人群分布特征二、 时间分布特征三、 地区分布特征四、 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疾病分布incidence rate 发病率attack rate 罹患率prevalence rate

8、患病率infection rate 感染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续发率disability rate 病残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survival rate 生存率cumulative mortality (incidence) rate 累计死亡(发病)率sporadic 散发outbreak 暴发epidemic 流行pandemic 大流行 第三章 病因和病因推断【目的要求】认识疾病病因概念的发展,掌握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角度提出的关于病因的概念和证明某病病因的必经过程,并掌握如何进行病因推断。【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因

9、的概念一、 病因的定义(掌握)二、 病因模型(了解)三、 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熟悉)四、 因果连接方式(了解)第二节 病因推断的技术一、 病因研究的推理方法(了解)二、 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熟悉)三、 病因判定的标准(掌握)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cause of disease 病因causal inference 病因推断risk factor 危险因素sufficient cause 充分病因necessary cause 必要病因association 关联correlation 相关causal association 因果关联 第四章 描述性研究【目的要求】认识描述性研究是展示疾病或健

10、康状况的分布,为病因提出初步线索。掌握现况调查意义,普查及抽样调查方法;筛检的意义以及筛检实验的评价指标。【教学内容】第一节 现况研究一、 概念(了解)二、 现况研究的目的(熟悉)三、 现况研究的种类(掌握)四、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依及其防止(熟悉)五、 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了解)第二节 筛检一、 筛检的定义与应用(掌握)二、 筛检的分类(了解)三、 筛检的方法(了解)四、 筛检实验的评价指标(掌握)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了解)一、 生态学研究的定义二、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三、 生态学研究的应用与局限性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descriptive study 描述性研究 cross-sectional

11、 study 横断面调查 sampling 抽样random error and systematic error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screening 筛检validity 真实性sensitivity and false negative proportion 灵敏度和假阴性率specificity and false positive proportion 特异度与假阳性率reliability 可靠性predictive value 预测值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目的要求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方法、熟悉研究实施的步骤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了解其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教学内容 一

12、.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1. 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基本框架2. 特点3. 用途二.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熟悉)1. 病例对照不匹配2. 病例对照匹配3.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三.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熟悉)1. 复习文献,提出假设2. 明确研究目的3. 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4. 研究对象的选择5. 样本含量的估计6. 研究因素的选择7. 资料的收集四. 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掌握)(一)资料的整理(二)资料的分析1. 描述性统计2. 推断性统计. 不匹配不分层资料 2 OR OR可信限 AF. 不匹配分层资料 2 OR OR可信限 AF. 暴露分析资料 2 OR OR可信限 AF. 匹配的

13、资料分析 2 OR OR可信限 AF五. 病例对照研究的偏性及其防止(熟悉)1. 常见的偏性. 选择偏性. 信息偏性. 混杂偏性2. 偏性的防止六.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熟悉)1. 优点2. 局限性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case-control study 病例对照研究 exposure 暴露 variable 变量 matching 匹配 selection bias 选择偏倚 information bias 信息偏倚 confound bias 混杂偏倚 第六章 队列研究目的要求 认识队列研究在病因研究中的意义,掌握队列研究的原理、方法及资料的统计分析,了解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异

14、同点。教学内容一.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1. 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框架2. 队列研究的类型及特点. 前瞻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双向性队列研究二. 队列研究的实施(掌握)1. 方法选择的指征2. 研究因素的确定3. 结局的确定4. 研究对象的选择5. 样本含量6. 资料的收集三. 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掌握)1. 率的计算: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2. 人时的计算3. 暴露与疾病关联程度的指标 RR RR的可信限 AR AR% PAR4. 剂量反应关系5. 分层分析四.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熟悉)1. 常见的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2. 偏倚的控制

15、五.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及展望(熟悉)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risk ratio (RR) 相对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特异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 人群特异危险度 第七章 实验流行病学目的要求: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概念、特点,认识流行病学实验在病因研究、干预实验、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教学内容:一、流行病学实验的概念及特点(掌握)1、流行病学实验的发展史及定义2、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特点3、流行病学实验的研究类型二、流行病学实验的设计原则和内容(熟悉)1、明确实验研究目的2、研究对象的选择3、

16、实验现场的确定4、样本大小的估计5、随机化分组6、设立对照7、盲法的应用三、流行病学实验资料收集过程中易产生的偏倚(了解)1、排除2、退出四、流行病学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一)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1、有效率2、治愈率3、N年生存率(二)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1、保护率2、效果指数五、流行病学实验的优缺点(一)主要优点(二)缺点六、流行病学实验应注意的问题(一)伦理道德(二)预实验本章需掌握的英文单词: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 流行病学实验intervention trial 干预实验field trial 现场实验quasi-experiment 类实验

17、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目的要求: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及流行过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教学内容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了解)1、 病原体的主要特性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病原体的侵入门户 病原体的变异(耐药性抗原性 毒力等变异)2、 传染过程及其感染谱 传染 传染过程 传染力 致病力 传染梯度(了解) 传染过程的感染谱(掌握)(二)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重点掌握)1、 传染源 传染源的概念;种类;病程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2、 传播途径: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土壤、医源性、垂直传播等。3、 人群易感性 影响人群易感

18、性升高与降低的主要因素(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 疫源地 定义,划分及消灭必具的条件(重点掌握)2、 流行过程(了解)(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掌握)1、 自然因素2、 社会因素二、传染病有预防和控制(一) 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了解)(二) 传染病的预防(掌握)1、 改善卫生条件2、 健康教育3、 免疫预防4、 国境卫生检疫(三) 传染病的控制 (重点掌握)1、 疫情管理2、 防疫措施(1) 疫点、疫区的划定与解除(2)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3) 对疫源地传染环境的措施(4) 保护易感者三、个案、爆发疫情及专题调查(一) 个案调查:(掌握)1. 定义2. 目的与应用3. 方法与内容(二

19、) 爆发疫情调查:(掌握)1. 定义2. 目的3. 调查方法与步骤4. 资料整理与分析(三) 专题调查:(了解)本章要求的英语单词 source of infection reservoir 传染源 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传播机理 route of transmission传播途径 airborne transmission空气传播 water-borne infection经水传播 food-borne infection经食物传播 arthropod-borne infection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soil-borne infection经土壤传播 iatr

20、ogenic infection医源性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传播 herd susceptibility 人群易感性 infectious focus 疫源地 Quarantine检疫 Measures for infectus disease control防疫措施 第九章 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目的要求:掌握疾病的三级预防和疾病监测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全球卫生策略的目标、指标及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认识疾病监测的工作过程。教学内容:一、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一)宏观水平制订预防控制的策略1、卫生工作方针2、社会大卫生观念3、现代医学模式4、影响健康的因素5、社区诊断(二)

21、疾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2、二级预防3、三级预防(三)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1、全球卫生策略的目标和指标2、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二、疾病监测(一)疾病监测的定义(二)疾病监测中的几个概念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2、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3、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4、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5、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三)疾病监测的历史与发展(四)疾病监测的种类1、传染病监测2、非传染病监测3、其他公共卫生监测(五)疾病监测的工作过程1、收集资料2、分析资料3、反馈信息4、利用信息(六)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1、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2、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3、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本章需掌握的英文单词:two

22、 pronged strategy 双向策略community diagnosis 社区诊断primordial prevention 初始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三级预防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公共卫生监测 第十章 免疫预防目的要求 复习有关的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免疫与疫苗的分类、疫苗的使用原则、冷链系统的运转过程,熟悉免疫实施的具体内容,了解计划免疫的监测与评价方法,了解当前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目标和疫苗的新进展。教学内容1、概述(1)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了解)(2)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掌握)(3)我国计划免疫的发展简史(了解)2、免疫学基础

23、知识(1)免疫的概念(掌握)(2)免疫的种类(掌握)3、疫苗与冷链系统(1)疫苗的分类及使用基本要求(掌握)(2)冷链系统(熟悉)4、计划免疫的实施(1)免疫程序(掌握)(2)免疫接种的工作方式和要求(熟悉)5、计划免疫工作的评价(1) 疫苗的安全性及疫苗滴度测定(了解)(2) 血清学评价(掌握)(3) 流行病学评价(掌握)6、目前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目标(了解)(1)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麻疹和新生儿破伤风。(2)扩大计划免疫7、疫苗的发展趋势(了解)本章要求的英语单词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 EPI 扩大免疫规划vaccination 预防接种第

24、十一章 医院消毒与消毒卫生标准【目的要求】全面了解医院消毒方法、监测采样方法、消毒效果评价方法及其标准。了解我国消毒工作进展情况。【教学内容】一、医院感染概念(掌握)二、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掌握)三、医院感染的原因(了解)四、消毒与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关系(掌握)五、医院消毒方法(了解)六、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方法、评价方法(了解)七、消毒与灭菌合格标准(掌握)本章要求的英语单词: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医 院 感 染 nosocomial infections Hygienic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in hospitals 医 院

25、 消 毒 卫 生 标准第十二章 微生物消毒及病媒生物防制【目的要求】建立微生物消毒及病媒防制基本概念。对微生物消毒专业及病媒防制专业有一个概括性了解。【教学内容】一、有关消毒的概念、术语(掌握)二、消毒方法分类(掌握)三、常用物理、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了解)四、有关医学昆虫的概念、术语(掌握)五、医学昆虫常见种类及其所传疾病(了解)六、防制方法(了解)七、有关灭鼠的概念、术语(掌握)八、常见鼠种及其所传疾病(了解)九、防制方法(了解)本章要求的英语单词:disinfection 消 毒sterilization 灭 菌 第十三章 血清学流行病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方

26、法和用途,重点掌握血清流行病学对在制定和评价预防措施方面的应用。教学内容一、概述(了解)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一)目的与方法(二)对象和内容(三)样本的数量及效果,运送和保存(四)血清学试验方法的选择和质量评价三、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掌握)(一)研究疾病的分布特征(二)探索病因及流行因素(三)疾病状态的群体诊断(四)评价预防接种效果(五)疾病监测与预测疫情动态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seroepidemiology 血清流行病学第十四章 感染性腹泻【目的要求】感染性腹泻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肠道传染病,要了解其多种病原生物均可引起相应的疾病,掌握他的流行病学特征,熟悉其防治对策和措施。了

27、解几种有代表性的腹泻病不同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掌握) 定义;危害第二节 病原学一、 病原体的种类(了解)二、 主要腹泻病原体特征(熟悉)第三节 流行病学特征(掌握)一、 传染源二、 传播途径三、 人群易感性四、 流行特征五、 流行因素第四节 感染性腹泻的防治一、 治疗原则(熟悉)二、 防治策略和措施(掌握)第五节 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一、 霍乱二、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三、 伤寒和副伤寒四、 其他感染性腹泻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infectious diarrhea 感染性腹泻Vibrio cholerae 霍乱弧菌Shigella 志贺菌属Salmonella 沙门菌属Escher

28、ichia 埃希菌属Campylobacter 弯曲菌属Human rotavirus 轮状病毒CDD(control of diarrhea diseases) 腹泻病控制ORT 口服补液疗法 第十五章 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熟悉掌握各型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对策,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教学内容:一、 病毒性肝炎的分型(了解)二、 各型肝炎的病原学特点(熟悉)三、 各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掌握)(一) 传染源(二) 传播途径(三) 人群易感性(四) 流行特征四、 预防对策与措施(熟悉)五、 研究进展(了解)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Hepati

29、tis A(B、C、D、E)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第十六章 性病/艾滋病流行病学目的要求 了解性传播疾病(STD)的概念、主要病种机器流行环节;STD在我国的流行形势及主要传播因素。通过艾滋病流行病学了解并掌握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疾病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 性传播疾病1 STD 的概念(了解)2 STD 的流行特征(简要介绍 自学)二、 艾滋病(重点掌握)1 艾滋病极及其病原体的发现(形态结构、致病机理及替代测量指标)2 潜伏期及其研究方法3 传播途径及其研究方法- 传播效率(概率)- 影响传播效率(概率)的其他因素- HIV在何种条件下不传播- 研究传播效率(概率)的公共卫生意义

30、4 HIV感染率(血清流行率和新感染率)测量指标及其方法和意义 5 混合模式及网络在STD/AIDS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6 如何确定艾滋病是否为传染病三、 STD/AIDS 预防与控制策略1 监测及其对于防制的意义2 针对不同传播方式的预防与控制策略3 三级预防在STD/AIDS 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本章要求的英语单词: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 性传播疾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艾滋病Sexual Par

31、tner Mixing Pattern 性伴混合模式 第十七章 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了解流行性感冒(流感)病原学特点;掌握病毒变异与流行强度的关系,以及流感的流行特征;了解流感监测的内容、方法及意义。教学内容一、 病原学(一)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二) 抵抗力(三)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重点掌握)(四) 流感病毒命名二、 流行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掌握)三、 流行特征(了解)(一) 季节性(二) 周期性(三)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四) 流感流行与病毒变异程度密切相关(五) 超额死亡四、 预防(掌握)(一) 监测 疫情监测 病原学监测 血清学监测(二)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三) 针对传播

32、途径的措施(四) 对易感者的措施 疫苗及其免疫策略、药物预防、保护病幼弱本章要求掌握的英文单词Influenza 流感Hemagglutinin,HA,H 血凝素Neuraminidase,NA,N 神经氨酸酶Antigenic drift 抗原漂移Antigenic shift 抗原转变Excess mortality 超额死亡 第十八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目的要求: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点、防治措施的基本研究现状有初步的认识。教学内容:一、 概述(了解)(一) 国际统一命名(二) HFRS概念(三) 中国发病情况二、 病原学主要研究进展(了解)(一) 基本形态与结构(

33、二) 基因组成与功能(三) 基因分型(四) 疫苗研制成功三、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掌握)四、 传播途径(掌握)(一) 伤口(二) 呼吸道(三) 消化道(四) 虫媒传播(五) 垂直传播五、 流行特征(了解)(一) 地理分布(二) 季节分布(三) 人群分布(四) 流行病学分型(五) 流行因素六、 防治措施(掌握)(一) 灭鼠与防鼠相结合(二) 监测与防治相结合(三) 讲究卫生(四) 疫苗的使用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 Hemorrhan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十九章 碘缺乏病 目的要求 掌握碘缺乏病的概念、病因学、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及防

34、治措施;了解碘的生态学和碘缺乏病流行概况。 教学内容 一 绪言(一) 碘缺乏病的概念(掌握)(二) 碘缺乏病的历史(了解)(三) 碘缺乏病的危害(重点)二 碘的生态学(一) 碘在自然界的分布(了解)(二) 碘在自然界的循环(了解)(三) 碘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掌握)三 碘缺乏病病因学(一) 碘缺乏病的基本原因(重点)(二) 其他因素(了解)1. 致甲状腺肿物质2. 营养因素3. 环境污染四 碘缺乏病流行概况(了解)(一) 国内碘缺乏病流行现状(二) 国外碘缺乏病流行现状五 碘缺乏病的发病机理(掌握)(一)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二) 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病机理六 碘缺乏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5、(掌握)(一)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二) 地方性克汀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三) 亚临床克汀病的诊断问题(四) 碘缺乏病的鉴别诊断七 碘缺乏病的防治(重点)(一) 食盐加碘(二) 其他补碘措施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IDD(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碘缺乏病Ecology 生态学Distribution 分布流行Endemic goiter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cretinism 地方性克汀病 第二十章地方性氟中毒目的要求 掌握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流行分布、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病区划分标准和防制措施;了解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理以及氟的生理作用

36、和毒性作用。 教学内容一绪论(一) 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掌握)(二) 氟元素与氟中毒的关系(重点)二氟的分布、代谢及其对机体的作用(一) 氟在自然界的分布(了解)(二) 氟在机体内的分布与代谢(掌握)(三) 氟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理(掌握)三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分布(一) 地方性氟中毒的地区和人群分布(二) 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类型四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因素(一) 氟的摄入量(二) 饮水中的化学成分(三) 营养状况五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一)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二) 地方性氟中毒的诊断标准六地方性氟中毒的防制(一)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病区划分判定标准(重点)(二) 控制环境高氟、减少氟摄入量(

37、掌握)(三) 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Endemic FluorosisDental FluorosisSkeletal Fluorosis第二十一章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目的要求了解恶性肿瘤流行特征,熟悉恶性肿瘤的预防对策。教学内容 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其防治策略 (了解)(一)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1 时间趋势2 地区分布特点3 人群分布特点(二) 恶性肿瘤的病因探讨1 行为生活方式2 环境理化因素3 病毒等生物因素(三) 恶性肿瘤的预防二肺癌(了解)(一)肺癌的流行特征 1时间趋势 2地区分布特点 3人群分布特点(二)肺癌的危险因素1吸烟2空气污染(三)肺癌的预防1控

38、制吸烟2改善环境3其他措施三胃癌(了解)(一)胃癌的分布特征1发病与死亡水平2时间分布3地区分布4人群分布5胃癌发病及死亡率在移民中的分布(二)胃癌的流行因素1机体因素2环境因素(三)胃癌的预防策略1可预防性2三级预防3加强病因学研究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epidemiology of malignant tumour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suspected carcinogens 可疑致癌物 potential carcinogens 潜在致癌物trachea,bronchus and lung cancer 肺癌 cancer of stomach 胃癌 第二十二章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目的要求 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特征,熟悉心血管疾病预防对策。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了解)二心血管疾病 (熟悉)(一)高血压1高血压的人群分布(1)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分类(2)高血压的人群分布2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对心血管的危险性(2)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二)冠心病 1冠心病的人群分布2冠心病的类型和病死率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三)脑卒中1脑卒中的人群分布2脑卒中的类型3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