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

上传人:xin****ome 文档编号:35736338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邓传怀 2012446070摘要为了详细了解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本文综述了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预防,并介绍其疫苗的相关情况。AbstractTo learn more about the detail characteristics ofepidemicparotitisand epidemicparotitis vaccine,thispaper reviews theClinicalsymptoms 、 diagnosisandprevention,andintroducetherelevantcircumstances of its vaccine.K

2、ey wordsEpidemic ParotitisClinical SymptomsDiagnosisVaccine前言流行性腮腺炎 (epidemic parotitis)简称流腮,俗称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多发于 4 15 岁儿童和青少年的呼吸道传染疾病, 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1 。该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 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 该病毒还可广泛侵入各脏器和神经系统,可以引起脑膜炎、脑炎、睾丸炎及卵巢炎等并发症2 。该病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 周

3、发病,流行性腮腺炎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 7 至 10 天消退 3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 该病容易爆发流行于人群密集场所, 如托儿所、 幼儿园和小学等儿童密集地方, 对易感人群的加强教育和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1、 流行性腮腺炎1.1 临床特征平均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症状是腮腺炎,1618 d 出现,一般在发病前2-3双侧比单侧更为常见,并且在暴露后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发病早期会伴有发热、头痛、疲乏、无力、肌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

4、状出现4 。发病的1-2 天里会出现以耳垂为中心的肿胀,并不断向周围蔓延,边缘不清,轻触有疼痛感,咀嚼刺激会刺激唾液分泌加剧疼痛。通常一侧腮腺发生肿胀后14 天波及另一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5 。腮腺肿胀大多于35 天到达高峰, 7 10 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腮腺肿大时体温升高多为中度发热,5 天左右降至正常, 病程一般为 1014 天。生理生化检测结果为尿和血中淀粉酶含量增高,血白细胞数量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6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患流行性腮腺炎后表现出的非特异性症状或是呼吸道症状比例明显比成年人要高,成年人患病后可能是

5、隐性感染,且成人并发症的发病率远高于儿童 7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并发症见下表 8 。表一:腮腺炎常见并发症症候发生率( %)腺体60-70腮腺60-70颌下腺100睾丸附睾炎25卵巢炎4神经系统无菌性脑膜炎1-10脑炎0.02-0.3耳聋4其他轻度肾功能异常30-60心电图异常5-151.2 发病机制腺炎病毒( mumpsvirus )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属副粘病毒科,直径为 90nm 600nm , 平均为 140nm , 含不分节的单股负链核糖核酸 (RNA)基因 9 。腮腺炎病毒为球形,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 - 神经氨酸酶刺突(HN)和融合因子刺突( F)。腮腺

6、炎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或鸡胚细胞中增殖,可出现细胞融合,但细胞病变不明显。 腮腺炎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 抵抗力较弱, 56 30 min 被灭活,具有不耐酸和对紫外线及脂溶剂敏感的特点 10 。人是腮腺炎病毒惟一宿主, 病毒经飞沫传播, 易感者为学龄期儿童, 好发于冬春季节。本病潜伏期约 23 周,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后,进入血流,然后经血流侵入腮腺及其它腺体器官如睾丸、卵巢、胰腺、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青春期感染者易并发睾丸炎( 20%)或卵巢炎( 5%),约0.1%的患儿可并发病毒性脑膜炎。 并发睾丸炎者可导致男性不育症, 腮腺炎也是导致儿童期获得性耳聋的常见原因。多认为

7、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 ( 第一次病毒血症 ) ,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 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 ( 第二次病毒血症 ) ,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 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 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 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各种

8、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 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 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 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1.3 诊断单侧和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即可诊断为流腮疑似病例。目前,使用 ELISA 方法检测流腮 IgG 和 IgM 抗体被广泛的应用于商业领域。 IgM 抗体检测的使用可由急性期血清分析结果而做出流腮诊断, 与补体结合实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溶血试验相比, ELISA 方法检测 IgM 抗体更敏感 11 。而对于腮腺炎的常规检查可以从

9、以下几点来进一步确定是否患病。( 1)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有肾炎并发症者可出现蛋白尿及红、白血细胞。(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 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 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补体结合抗体:即抗S 和抗 V 抗体,抗 S 抗体可作为早期感染证据,612 个月逐渐下降消失;抗V抗体在发病 1 个月达高峰, 6 个月后逐渐下降, 2 年后达低水平并持续存在。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v 抗体效价 4 倍以上升高,也可确诊。( 4)病毒分离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根据流行情况

10、及接触史, 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 诊断并不困难。 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发热,畏寒,疲倦,食欲不振, 1 2 日后单侧或双侧非化脓性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为明显。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 后期淋巴细胞增加,发病前 14 周与腮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等均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1.4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是其唯一的寄主,具有传染性,尤其是以儿童群体多发。根据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大流行基本条件12 ,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防治,控制腮腺炎的流行和传播。( 1) 管

11、理传染源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飞沫传播, 儿童是其易感群体, 所以要加强校园教育,宣传关于腮腺炎基本常识和临床症状, 使人们加深对腮腺炎的认识。 家长、学校、医院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治疗,达到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播和蔓延目的。( 2)接种疫苗 对于腮腺炎的防治,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适龄儿童都应该在计划免疫内接种疫苗,一般 15 岁以下儿童都该接种。提高疫苗的质量和接种覆盖率,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3) 加强宣传教育 腮腺炎一般多发于冬春季, 所以要提前做好宣传教育, 提高大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对腮腺炎的了解和认识。在疾病流行阶段做勤开窗通风,养成良好个人卫

12、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13 。2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2.1 疫苗概述美国 1948 年批准了一种灭活腮腺炎疫苗,并在1950-1978 年间使用,该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持续期短,保护效力较差。其后日本、前苏联、瑞士和美国研制成功减毒活疫苗。 不同的腮腺炎病毒株被用于研发各种疫苗。 而且,即使使用同一株亲本株病毒, 由于传代过程、 细胞培养基和生产工艺的不同, 疫苗制剂也不完全一样。所有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都是冻干剂型,使用前必须稀释。目前, 国内外使用的腮腺炎疫苗株有 JL、Rubini 、Urabe、Leningrad-3 、RIT4385、S79 等14 。据一些国家长期观察, 使用腮腺炎疫

13、苗后流腮发病率明显降低。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S79 株腮腺炎疫苗在中国已被广泛使用, 其免疫效果较好, 临床反应轻微 15 。腮腺炎病毒分离成功后接种于鸡胚羊腔或人胚肾细胞, 故二者疫苗减毒程序有差异。美国的 JL 株和前苏联的 L3 株,都是从鸡胚羊腔分离后在原代鸡胚细胞上减毒 16 。70 年代末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以胚细胞上制备疫苗,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腺炎病毒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并加适宜稳定剂后冻干制成。S79腮腺炎减毒株在原代鸡S79 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冻干疫苗为乳酪色疏松体, 经溶解后为橘红色。生产疫苗国家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每剂疫苗应含有的减毒腮腺炎病毒的最低含量

14、。 不同厂家在腮腺炎疫苗中使用不同的稳定剂,有的使用水解明胶,有的使用山梨醇,有的两者都使用。2.2 疫苗免疫效果在国内外报道中, 经过系统的观察和实际调查发现, 接种腮腺炎疫苗后腮腺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如丹麦、芬兰、瑞典等国,在 1993-1995 年期间腮腺炎患病下降率达到 99%以上 17 。最早开始使用疫苗的美国有一开始每年多达 100 万的患病人数,推广疫苗十年后每年患病人数不足两万 18 。因各国生产疫苗毒性、 减毒株以及工艺的差别会有不同的免疫效果,但总体保护率均达到90%以上。我国在 90 年代开始 S79减毒株疫苗就被广泛应用, 公开报道中疫苗的保护率达到80%左右,具有较高

15、的免疫力,并且临床反应轻微19 。2.3 接种后的副作用一般腮腺炎疫苗的不良反应轻微,而且少见。除接种部位轻度肿、痛外,最常见的反应为腮腺炎和低热, 偶见睾丸炎、 腮腺肿大和感音神经性耳聋, 也可出现短暂性皮疹、瘙痒等变态反应。极少出现中度发热,曾报道过无菌性脑膜炎,但报道发病率差异很大 (例如从 1/400 至 1/50 万)。疫苗相关无菌性脑膜炎发病率的差异不仅反映了疫苗毒株和配方的不同, 也与研究设计、 诊断标准和临床实践的不同有关。 被动监测时, 难以发现迟发性无菌性脑膜炎。 无菌性脑膜炎一般在接种后 2-3 周发生,间隔的中位数时间为 23 天(腮腺炎疫苗范围为 18-34 天)。部

16、分脑膜炎患者可见脑脊液白细胞增高,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20 。参考文献:1 马晓玲、李小荣 . 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 . 中外医学研究第 10 卷第 24 期 2012 年 8 月 .2陈志慧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其疫苗 . 中国计划免疫 2004年 4月第 10卷第 2期.3王涛 .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 现代预防医学2012 年第 39卷第 22 期.4王涛 .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 现代预防医学2012 年第 39卷第22 期.5 马晓玲、李小荣 . 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 . 中外医学研究第 10 卷第 24 期 2012 年 8 月.6宋炳春 .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 临

17、床合理用药2013 年 6 月第 6 卷第 6 期 .7 王涛 .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 .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39 卷第 22 期 .8陈志慧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其疫苗. 中国计划免疫2004 年 4月第 10卷第 2期 .9陈志慧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其疫苗. 中国计划免疫2004 年 4月第 10卷第 2期 .10陈志慧 .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效应及其副反应. 中国计划免疫 1997 年 2 月第 3 卷 1期.11 王涛 .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 .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39 卷第 22 期 .12马晓玲、 李小荣 . 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 中外医学研究

18、 . 第 10 卷第 24期.2012年8月.13马晓玲、李小荣 . 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 中外医学研究 . 第 10 卷第 24期.2012年8月.14 王涛 .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疫苗 .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年第 39 卷第 22 期 .15胡新三 .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效力分析.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 年 1月 20日第 13卷第 1期.16陈志慧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其疫苗中国计划免疫.2004 年 4 月第 10 卷第 2 期 .17 刘成文、张正稳 . 流行性腮腺炎研究进展 . 临床内科杂志 年第 卷第 盛期 .18 陈志慧 .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效应及其副反应. 中国计划免疫1997 年 2 月第 3 卷 1期.19 孙家明、李明珠、袁国平 . 国产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效果观察.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0 年11月第6 卷第4 期.20陈志慧 .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效应及其副反应. 中国计划免疫1997年2月第 3卷1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