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里隐藏的自由主题4页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35415836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暴风雨》里隐藏的自由主题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暴风雨》里隐藏的自由主题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暴风雨》里隐藏的自由主题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暴风雨》里隐藏的自由主题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暴风雨》里隐藏的自由主题4页(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暴风雨里隐藏的自由主题作者:杨胜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2期摘 要: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完成的剧作,被称为“天鹅之歌”,后世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经典的解析。本文将从自由的主题出发,解析暴风雨中不同层次的人物对于自由的选择,同时理解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体现的自由思想。关键词:莎士比亚;暴风雨;自由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67-02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是16世纪以来人类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晚年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走上了宗教信仰和道德感化的途径,他采用超自然的手法,运用魔法神力等元素进行传奇剧本的创作,来寄托人文主义

2、的理想。暴风雨是他传奇剧本的代表作,后世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大多评论认为此剧是莎士比亚为人文主义所写的颂歌,“宽恕和解”是作品最终的主题,显示出莎士比亚从早期的激进骁勇的人文主义斗士形象向晚年宽容平和风格转变的过程。除此之外,对暴风雨还有从后殖民主义、海洋文学、新历史主义等多角度进行的解读,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然而,综观全剧,我认为暴风雨中还有隐含着的关于“自由”的主题思想。虽然“自由”的母题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在本剧中却是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作品主题思想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这里将剧中人物划分三个层次,从上位弄权者,被压迫阶级以及新人类的三个方面分析作品中蕴含的自由主题。

3、一、以普洛斯彼罗为代表的老一代弄权者对自由的思考作为曾经的掌权人,普洛斯彼罗在自由的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迷失到救赎的过程。在早期,普洛斯彼罗身为米兰的公爵,位高权重,“我因为专心研究,便把政治放到我弟弟的肩上,对自己的国事不闻不问,只管沉溺在魔法的研究中。”他看似自由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有着为所欲为的味道,但是却忽略了他身为公爵应尽的责任。自由从来不是无条件的,无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西方存在主义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主张,认为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人类通过选择和行动,在自己的自由选择中承担责任,从而确定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人的“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普洛斯彼罗不明白这一点,他

4、迷失在安享自由的快乐里,逃避应当担负的责任,这使得野心勃勃的安东尼奥有机可乘,最终导致权势被夺,自己和幼女也被流放到孤岛。普洛斯彼罗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以前拥有的自由。荒岛上的普洛斯彼罗开始准备复仇,他研究掌握了魔法,占领了岛上的一切,仍旧处于一个上位者的位置。对精灵爱丽儿有救命之恩的他,能够名正言顺地驱使着爱丽儿为其奔波忙碌,他和爱丽儿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原来女巫和她的关系那样是一种奴隶和主人的关系。爱丽儿报恩,普洛斯彼罗接受,这样的形式,也许更加接近现代的雇佣思想,虽然没有直接可见的金钱财物的交易,但事后,普洛斯彼罗兑现承诺,给予了精灵真正永远的自由,爱丽儿的报恩之旅也随着复仇成功,划上了圆满的

5、句号。这里,莎士比亚显然是收到了基督教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圣经的教义中,有“不可终身奴役自己的兄弟。”一条。爱丽儿是驯服的,讲文明的,自然能够和普洛斯彼罗作为一类人存在,是“兄弟”,因此无论如何普洛斯彼罗都是要给予她自由的,不能束缚她一生。至于野蛮人凯列班,作为一个教化失败的例子,他没有能够得到同爱丽儿一样的对待。前面提到,基督教义中“自由”是相对“兄弟”而言的,作为被殖民地异种人代表的凯列班显然不能在普洛斯彼罗那里获得这种认同。在历经了磨难后,普洛斯彼罗选择了回归世俗,他毁弃了书本和魔杖,向安东尼奥等人要回了自己的公国和权力。要想能够享受人生的自由,掌控命运,就必然要有一定的付出,在这里,可以

6、看做是他对自由意义里责任部分的回归。而报仇的结果,普洛斯彼罗的最终选择是宽恕,所有的人最后都得到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从这点来看,他是一个自由的救赎者,一方面他结束流放回归责任,救赎了自己;另一方面他的宽恕使得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完全摆脱仇恨的羁绊而获得彻底的自由”,也救赎了别人。相对于普洛斯彼罗被流放的不自由,国王阿隆佐、权臣安东尼奥、西巴斯辛等人在自由的问题上受到的是更多来自欲望和野心的困扰,是精神的不自由。这些老一代的当权者对权力都有着极大的贪欲,因贪欲而生恶念,因恶念犯下恶行,普洛斯彼罗的被放逐,米兰对于那不勒斯的臣服,以及后来荒岛未遂的谋杀都是欲望野心膨胀,排挤精神自由的表现。这样的人生

7、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尊严、亲情等都一扫而空,沦为“兽状”的存在。而普洛斯彼罗最后的宽恕使得国王阿隆佐认错忏悔,可以说这世上便多了一个干净纯粹的人,而拒不忏悔的安东尼奥和西巴斯辛等人,也许将永远背负欲望和野心的十字架,永远不能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这些当权者只能甚至不能解放自我,遑论对他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所以,同普洛斯彼罗相比,他们始终要逊色很多。二、以爱丽儿和凯列班为代表的被压迫阶级对自由的争取不同于上位者在自由迷失中的自我挣扎,爱丽儿和凯列班等人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被压迫被奴役的劣势地位,他们同施压者展开各种各样的周旋,用不同的反抗方式,为自由而斗争。爱丽儿选择的是顺从服帖。她为普洛

8、斯彼罗所救,受其掌握,一直被灌输以感恩的种种思想,受其驱使四处奔走。从爱丽儿的立场来说,这种情况下的她实际上是被剥夺了自由的。她为普洛斯彼罗的服务也许不和为前一位女妖的服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结果的可能性为女妖的服务是终身的,即使女妖死去也要掳掠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普洛斯彼罗显然要文明许多,她拥有一个获得最终自由的机会。爱丽儿审时度势后的选择是驯服,她尽心尽力做好普洛斯彼罗吩咐地每一件事,出色地协助其完成了复仇的计划,最终获得了自由。凯列班则是激烈反抗的代表。作为一个半人半怪的存在,他所受到的压迫是全局中最深重的,他本是岛的主人,是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的王,但他不识人性,把这岛上一切的富源

9、都指点给闯入者普洛斯彼罗知道,被利用完毕,却因为不能接受普洛斯彼罗的语言不能融入这位外来者的文明而沦为奴隶。凯列班的反抗无疑是激烈的,他曾经愤怒地指控“这岛是我老娘西考拉克斯传给我而被你夺了去的”,在一切谩骂和诅咒失效后,他甚至试图伙同膳夫斯丹法诺和弄臣特林鸠罗杀死普洛斯彼罗而重新回归自由。不管凯列班的本性中有多少野蛮粗鲁甚至下流的因子,在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这条路上,他始终没有屈服。由于天性的一些缺陷,也因为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凯列班的争取自由之举最终没有能够取得成功,更多地像一场闹剧。也正是这样的闹剧,对于推动作品的情节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后殖民主义解读中分析被殖民地形态至关重要的解

10、读源头。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处于下位的人都能够像爱丽儿和凯列班一样拥有并去践行自由的意识。膳夫斯丹法诺和弄臣特林鸠罗,从他们身份不难推断出他们应该是处在一个被驱使被压迫的地位,他们的悲哀在于自由意识的丧失。醉酒的斯丹法诺说,“我不过是一堆动弹不得的烂肉”,也许是因为所处社会环境一贯的影响,他们没有办法像凯列班一样理所当然地有“本来我可以自称为王”的想法,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立场中存在着被捆绑被依附的部分,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追求自由的念头和举动,只是一味沉浸在享乐的醉梦中。三、以米兰达和斐迪南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人所面临的自由的挑战米兰达和斐迪南被誉为是人文主义的希望,是人来未来的寄托。但是在自由

11、这个母题上,他们二者表现出来的特质却似乎要令人质疑他们是否具有能守住自由精神,自主把握命运的能力。米兰达无疑是善良纯洁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其实是普洛斯彼罗家长制度的牺牲者,甚至可以说是剧中最没有自由的一个人。在荒岛偏居十二年,除了父亲和一个几乎不能被称为人的凯列班外没有见过外人,连她和斐迪南的婚姻爱情都是父亲一手安排的,这位可怜的女孩从来都没有能够选择过自己的命运,她实际上不曾拥有过真正的自由。但是作为那不勒斯未来的王妃,米兰达会有她不可逃避的责任和义务,这位这样柔弱,任人摆布了十二年的女孩在将来能否抵抗得住外界的压力,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遭欺凌和压迫呢?这将是米兰达在未来人生中不可避免要面

12、对的艰难挑战。斐迪南是那不勒斯的储君,未来的国王,可是在遭遇暴风雨,父亲下落不明的情况下,他邂逅米兰达后就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爱恋,把父亲、王国、责任都抛之不顾。他没有安东尼奥等人的贪婪丑恶,但是他在责任的问题上同样冷漠,这样的君主难保不会偏失,最后和安东尼奥等人殊途同归,步入精神的泥沼,失去美好的自由本质。但我们说没有人生来就能够理解自由。普洛斯彼罗也是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才最终理解并完成了自由的救赎,米兰达和斐迪南会有属于他们的历练。挑战始终存在,希望也始终存在,这样去理解,人类的未来就显得光明起来,莎士比亚的宽容可见一斑。四、结语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暴风雨可以看出不同定位的人对自由的不同

13、态度和追求。普洛斯彼罗由此完成了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救赎,人的境界由此升华;爱丽儿和凯列班始终对自由不懈追求,他们的执着和反抗始终是充满亮色的一笔;安东尼奥和西巴斯辛这对野心家阴谋家迷失而不知悔改;社会的小人物特林鸠罗和斯丹法诺浑浑噩噩而不知自由为何物;青年一代代表米兰达和斐迪南的自由守护能力令人堪忧。莎士比亚用他的文字揭示,自由是一种美好的精神追求,无关财富地位,是一种解放心灵,摆脱桎梏的浩然之境,启迪着后世之人去永远追求自由的美好。注释: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393页、第400页、第458页、第40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让保罗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第6页、 第2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8年4月第1版.莎士比亚与圣经下册第878页,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4月.郭英剑,尚营林.奴役与自由一个潜藏的主题 ,刊于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3年12月第9卷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