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35293651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9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目 录录一、一、中成药的概念中成药的概念 二、二、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 三、三、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安全性 四、四、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五、五、 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中成药的概念中成药的概念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挥了重要作用。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中成药的概念中成药的概念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

3、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包装,存贮、携带方便。l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下2020类:类:l1. 1.解表剂解表剂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l2.2.泻下剂泻下剂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l3.3.和解剂和解剂 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l4.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l5.5.祛暑剂祛暑剂 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益气。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1 1) 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2 2)6.6.温里剂温里剂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7.7.表里双解表里双解 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8.8.补益剂补益剂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阴阳双补。9.9.安

5、神剂安神剂 重镇安神、滋养安神。重镇安神、滋养安神。10.10.开窍剂开窍剂 凉开、温开。凉开、温开。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3 3)11.11.固涩剂固涩剂 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敛肺止血、固崩止带。12.12.理气剂理气剂 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气止痛、降气。13.13.理血剂理血剂 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

6、收涩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14.14.治风剂治风剂 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疏散外风、平熄内风。15.15.治燥剂治燥剂 清宣润燥、滋阴润燥。清宣润燥、滋阴润燥。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4 4)16.16.祛湿剂祛湿剂 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水湿、祛风胜湿。17.17.祛痰剂祛痰剂 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寒痰、化痰熄风。18.18.止咳平喘剂止咳平喘剂 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清肺止咳、温肺止咳、

7、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气平喘。19.19.消导化积剂消导化积剂 消食导滞、健脾消食。消食导滞、健脾消食。20.20.杀虫剂杀虫剂 驱虫止痛、杀虫止痒。驱虫止痛、杀虫止痒。 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

8、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用安全的重要保证。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不良反应。1.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2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

9、耐受、过敏等)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不准确; ;(4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2.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

10、尿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3.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反应报告制度。()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

11、()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防止发生严重后果。()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4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12、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5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1)1. 1.辨证用药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2.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

13、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2 2)3.3.剂型的选择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4.4.使用剂量的确定使用剂量的确定 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量使用

14、。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应取偏小值。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3 3)5.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6.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1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慎用。(2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辨证施药

15、,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4 4)(3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5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

16、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用,加强监测。二、联合用药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 (1 1)(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1.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2.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

17、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宜叠加使用。3.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二、联合用药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 (2 2)4.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5.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药联合使用。二、联合用药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 (3 3)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 1.

18、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2.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问题。3.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注射剂不

19、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通道。二、联合用药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 (4 4)(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1.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2.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

20、西药联合使用。二、联合用药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 (5 5)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 1.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调整用药。2.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

21、必须同一途径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禁混合配伍。1. 1.妊娠期妇女必须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用药时,应选择对时,应选择对胎儿胎儿无损害的中无损害的中成药。成药。2.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

22、,及时减量或停药。 3. 3. 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豆等。 4. 4. 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

23、于妊娠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通、漏芦等。 1. 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

24、方法,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2.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3.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

25、3岁以内服岁以内服1/41/4成人量,成人量,3 35 5岁的可服岁的可服1/31/3成人量,成人量,5 51010岁的可服岁的可服1/21/2成人量,成人量,10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4.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其风险/ /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 5.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儿童患者使用

26、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6.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清热剂清热剂(1 1) 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清热剂清热剂(2 2)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

27、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清热剂清热剂(3 3) 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例如牛黄上清丸(胶囊、片)、黄连上清丸(颗粒、片、胶囊)。2.清营凉血剂 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发斑、出血、昏狂、舌绛、脉数等。例如石龙清血颗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颗粒、胶囊、片)。 清热剂清热剂(4 4) 3.清热解毒剂 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

28、病证。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例如西黄丸(胶囊)、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膏、片)、如意金黄散。清热剂清热剂(5 5) 4.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心经热盛症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脉数;肝胆火旺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肺热症见咳嗽气喘、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热蕴脾胃症见牙龈肿痛、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湿热蕴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弦数。

29、例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护肝片(颗粒、胶囊)、茵栀黄颗粒(口服液)、复方黄连素片。清热剂清热剂(6 6) 5.清虚热剂 适用于阴虚内热之证。症见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之虚热证。例如知柏地黄丸。6.气血两清剂 适用于疫毒或热毒所致的气血两燔证。症见大热烦渴、吐衄、发斑、神昏谵语等。例如清瘟解毒丸(片)。清热剂清热剂(7 7) 注意事项:(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2)注意辨别热证的部位;(3)辨别热证真假、虚实;(4)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体,可配伍醒脾和胃之品;(5)如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凉药热服法。 解表剂解表剂 (1)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

30、、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解表剂解表剂 (2)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1.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2.辛凉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

31、冒片、柴胡注射液。解表剂解表剂 (3)3.扶正解表剂 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解表剂解表剂 (4)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中成药临床应用

32、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1)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毒性中药材是指按已经公布的相关法规和法定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剧毒)”、“有毒”的药材。其中属于大毒的,是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的28种毒性药材,包括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2)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品种较多,分布于各科用药中,其中不乏临床常用品种。毒性中药材

33、及其制剂具有较独特的疗效,但若使用不当,就会有致患者中毒的危险。且其中的毒性中药材的毒性范围广,涉及多个系统、器官,大部分毒性药材可一药引起多系统损伤,应引起重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3)一些历代本草学著作中没有毒性记载的饮片及其制剂,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其具有严重不良反应,比如,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等含马兜铃酸,处方中含有这些中药材的中成药,若长期服用,可能造成马兜铃酸的蓄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4)临床使用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时应注意:1.辨证使用是防止中毒的关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34、,有的放矢,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尤其对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体弱者,更应注意正确辨证使用中成药。2.注意合理配伍。利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合理配伍用药,既可增强功效,又可减少毒性,如配伍相杀、相畏药。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5)3.注意用量。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安全范围小,容易引起中毒,因而要严格控制剂量。既要注意每次用药剂量,还要注意用药时间,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同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如孕妇、老人、儿童、体弱者要考虑机体特点。使用此类药,通常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而需长期用药的,必须注意有无蓄积性,可逐渐减量,或采取间歇

35、给药,中病即止,防止蓄积中毒。4.建立、健全保管、验收、调配、核对等制度,坚持从正规渠道购进药品。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6)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在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同时,应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减少漏报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特别加强中药注射剂、含毒性中药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重视个体差异,辨证施治。制定科学用药方案,避免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掌握含毒性药材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7)建立中药严重不良反应快速反应、紧急处理预案,并建立严重

36、病例报告追踪调查制度。对中药严重不良反应关联性进行分析评价时,必要时应追踪原始病案、药品生产厂家、批号及原料药的产地、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的工艺方法等。对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对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地区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监管部门。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8)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发现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病例和在外单位使用药

37、物发生不良反应后来本单位就诊的病例,应先经医护人员诊治和处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报告。 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9)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中成药临床使用时应针对实际情况,监测所使用的中成药品种、数量、合理用药情况和不良事件。特别是对风险较大、毒性明确的中成药,如中药注射剂和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可进行重点监测。处方点评制度和临床药师制度等的落实,可有效地促进中成药临床使用监测,及时获取中成药用量的动态信息、合理用药情况、药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10)中成药处方点评内容包括辨证用药、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途径、溶媒、联合用药及配伍合理性、治疗过程中更换药品或停药的合理性等,定期进行中成药处方点评有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11)临床药师可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