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203—200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5287383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877.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JTJ203—200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JTJ203—200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JTJ203—200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资源描述:

《JTJ203—200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TJ203—200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6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修订说明本规范是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4)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测量新技术,充分考虑测量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发展,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修订而成。本规范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位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施工测量、水文观测、变形测量和制图等技术内容。本规范主编单位为天津航道局,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汁院、天津海事局、上海航道局、长江航道局、中港第三务工程局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94)颁布实施7年来,为水运工程的测量技术发展和工程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很快,测量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改进,

2、该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水运工程测量的要求。为此,交通部水运司组织天津航道局等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次修订中主要增加和补充了GPS测量、RTK-DGPS测量、数字化测图、施工定位、机助制图、多波束测深和适航水深测量等内容,并对原规范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本规范共分11章56节21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总则:郭文伟2术语:郭文伟3平面控制测量:张铁军、郭文伟4 高程控制测量:张铁军、李素江、袁世中5地形测量:李金亮6水位控制测量:袁世中P17水深测量:郭文伟、张铁军8施工测量:李为荣、郭文伟9水文观测:李金亮、万大斌、唐友田10 变形测量:李为荣

3、、郭文伟11制图:冯立新、万大斌附录A:郭文伟附录B、C:张铁军附录D:万大斌附录E、F:袁世中附录GH、附录JM:郭文伟附录N:张铁军附录PR:郭文伟附录S:万大斌附录T:张铁军附录u:万大斌附录V:冯立新、万大斌附录w:郭文伟本规范于2000年12月23日通过部审,2001年9月5日发布,2002年1月1日实施。本规范由交通部水运司管理和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水运司和本规范管理组,以便再修订时参考。P2目次1总则(1)2术语(2) 3平面控制测量(5) 3.1一般规定 (5)3.2导线测量 (6) 3.3三角测量和三边测量 (8)3.4电磁波测 (

4、10)3.5 GPS测量(11)3.6资料整理 (14)4高程控制测量 (19)4.1一般规定(19)4.2水准测量(20)4.3三角高程测量(22)4.4跨水面高程测量 (24)5地形测量 (26)5.1 一般规定(26)5.2测站补点(29)5.3细部坐标点的测定(30)5.4地物和地貌测绘(30)5.5地形图拼接与检查 (33)6水位控制测量 (34)6.1一般规定(34)6.2水位站布设(35)6.3水位观测(36)6.4平均海面的确定(39)P16.5深度基准面的确定(40)7水深测量(42)7.1一般规定(42)7.2测深线布设(43)7.3定位(44)7.4测深(47)7.5水下

5、障碍物探测(49)7.6适航水深测量(50)7.7内业整理(51)8施工测量(54) 8.1一般规定(54)8.2施工平面控制(54)8.3施工高程控制(56)8.4施工标志(57) 8.5疏浚和航道整治施工放样(57) 8.6港口工程施工放样(59) 8.7吹填施工测量(62)9水文观测(63)9.1一般规定(63) 9.2比降观测(63)9.3沿海流速和流向观测(64)9.4内河流速、流向和流量观测 (65)9.5泥沙测验和底质探测(67)9.6断面测量(69)9.7波浪和风观测(70)9.8海水含盐度测定(72)9.9冰情观测(72)9.10航迹观测 (74)10变形测量 (75)10.

6、1一般规定 (75)P210.2监测网的布设 (76)10.3监测网观测 (77)lO.4水平位移观测 (79)lO.5滑坡观测 (79)10.6沉降观测 (80)10.7倾斜和裂缝观测 (81)10.8内业整理(82)11制图 (84)11.1一般规定 (84)11.2编图设计和编绘 (85)11.3清绘和注记 (87)11.4晒蓝图、静电复印和复照 (87)附录A 测量任务书、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提纲(89)附录B 控制点标石、标石规格及埋设(94)附录C GPS接收机的检验、比对和GPS观测记录手簿(97)附录D 跨江线缆垂弧测量(99)附录E 水位站经历簿格式和测站考证簿的主要内容 (

7、102)附录F 理论最低潮面的计算 (108)附录G 定位中误差估算公式 (110)附录H 无线电定位系统的布设和技术要求 (112)附录J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曲率半径 (114)附录K 测深仪的检验要求 (116)附录L 深度改正数计算 (117)附录M 测深仪换能器动吃水改正数测定方法 (119)附录N 多波束测深系统和侧扫声纳扫测作业要求 (121)附录P 软式扫海具扫测报告格式 (129)附录Q 水位分带方法 (134)附录R 施工标志测设内容 (135)附录S 河床质探测器 (137)附录T 浅地层剖面仪使用要求 (139)P3附录U 船舶航行双迹观测 (141)附录V 水运工程测量

8、规范图式(143)附录W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207)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总校 人员和管理组人员名单(208)附 条文说明 (211)P41 总 则1.0.1 为统一水运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保证测量质量,满足水运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船舶安全航行的需要,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港口与航道工程测量。通航建筑物和修造船水工建筑物等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1.0.3 水运工程测量应根据测量任务书和现场踏勘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制定技术方案,编制测量技术设计书。测量结束后,应做好资料整理,编写测量技术报告。测量任务书、测量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技术报告提纲见

9、附录A。1.0.4 测量仪器和工具,应按国家规定进行计量检定,并及时检验校正。1.0.5 水运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P12 术 语2.0.1 航道基本测量 为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定期进行的全面测量,包括沿海航道与港区水域的测量和内河长河段航道图测绘。2.O.2 航道检查测量 为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对沿海航道与港区水域部分要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以水深测量为主的测量。2.0.3 DGPS 即差分GPS。在坐标已精确测定的基准台上设置GPS接收机,并和移动台上的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不少于四颗的同一组卫星,求得该时刻差分改正数(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

10、和相位差分等改正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把这些改正数实时播发给在附近工作的移动台(用户)或事后传送给移动台(用户),由移动台(用户)用所收到的差分改正数对其GPS定位数据进行实时修正,进而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2.0.4 RTK-DGPS 是一种高精度实时相位差分动态定位技术,由基准台、移动台及RTK差分数据链组成。移动台无需在已知点上做初始化,而直接在动态环境下确定整周模糊度,实时接收GPS定位信息,并按基准台发送的RTK差分改正数进行修正,获得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坐标。2.0.5 RBN-DGPS 无线电信标差分GPS定位系统“Radio Beacon Differential GPS”的简称。此

11、系统是利用无线电信标台站向移动台播发差分改正信息,移动台用此对其所接收的GPS定位信息实时进行修正,以确。P2定其精确位置。2.0.6 GPS高程测量 利用GPS相对定位确定测区高精度的三维基线向量,结合基准点的水准测量获得大地高程异常值,推求地面待定点的正常高。2.0.7 全潮 相邻高潮或低潮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潮期,一个潮期完成一次潮汐升降运动,称为全潮。2.0.8 适航浮泥层厚度 既能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又不损害船体的浮泥层的厚度。指高频测深仪的波束反射界面到与适航密度值相对应的浮泥下界面之间的浮泥层的厚度。2.0.9 适航水深 用高频测深仪测得的深度基准面以下的深度与适航浮泥层厚度之和。2

12、.0.10 施工标志 用于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测量标志和施工导标。2.0.1l 变形监测网 由变形基点、变形观测点组成的变形控制网,包括平面和高程控制网。2.0.12 静吃水 测量船在漂泊或停泊的状态下,测深仪换能器底面距水面的垂直距离。2.0.13 动吃水 测量船以正常航速测深时,由于船舶航行引起的测深仪换能器下沉量。2.0.14 硬底质 水底为风化岩、碎石、卵石、标准贯入击数大于3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人击数大于15的粘性土的底质。2.0.15 中等底质P3 水底为标准贯人击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人击数大于6且小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质的底质。2.0.16 软底质 水底为标准

13、贯人击数小于或等于1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入击数小于或等于6的粘性土质的底质。P43平面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视测区大小、工程性质和测图比例尺等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分级布设。3.1.2 平面坐标系统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1.2.1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投影分带应符合表3.1.2的规定。投 影 分 带 表3.1.2测图比例尺投 影 分 带1:5001:50001.5、31:500O1:1000031:100001:500003、 6注:对l:500地形测图及港口工程施工测量,测区距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的距离大于 45km时,可采

14、用任意带投影。 3.1.2.2 一个测区应采用同一坐标系。对港口工程测量和比例尺不小于1:1000的疏浚及航道测量,其长度投影变形不应大于1/40000;对比例尺小于1:1000的疏浚及航道测量,其投影变形不应大于120000。 3.1.2.3 当采用国家或原坐标系统,其投影长度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换带计算或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3.1.2.4 独立坐标系统的建立,可采用任意带的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投影面可采用国家参考椭球面或主要测区的平均高程面。3.1.2.5 在未建立控制坐标系统的小测区可采用简易方法定P5向,建立独立坐标系统。3.1.3 平面控制宜在国家等级控制网内建立加密网,

15、依次分为叫一级、二级和图根三个级别。一、二级平面控制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3.1.4 各级导线网、三角网和三边网的起算点边的精度不应低于高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一、二级导线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一、二级三角网最弱边边长中误差及一、二级三边网各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均不得大于0.1m,当测区最大比例尺大于1:1000时,不应大于50mm。3.1.5 平面控制点应选在便于观测和埋设标石的位置。测区首级控制点应埋设标石或在固定地物上凿设标志和点号。控制点埋石、标石规格及埋设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对兼作水准点用的控制点,应按水准标石规格埋设。对主要控制点,应绘点之记。3.2导线测量3.2.

16、1 导线宜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和结点网等形式。相同等级导线的边长应均匀,同一测站各方向边长之比不得小于1:3。3.2.2 各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2-1和表3.2.2-2的规定。电磁波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表3.2.2-1等级测回数平均边长导线总长测角中误测距相对方位角闭导线相对DJ2DJ6(m)(m)差()中误差合差()闭合差一级2450080005160000120000二级12400400010130000110000图根120002011000015000注:表中n为导线的测站数; 当测区最大比例尺为1:1000,在导线中部联测坚强方向时,一、二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和

17、导线总长可适当放宽,但最大长度不应超过表中规定的2倍。P6钢尺量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表3.2.2-2等级测回数平均边长导线总长测角中误方位角闭导线相对DJ2DJ6(m)(m)差( )合差( )闭合差一级24200400051/10000二级121002000101/5000图根11000201/2000注: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取50mm时,平均边长和导线总长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O.5倍;取0.2m时,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2倍; 导线网布设成结点网时,网中起算点与结点、结点与结点间的路线长度应小于规定的导线总长的0.7倍。布没成结点网时,导线总长不宜超过相应等级规定总长的1.7倍; 支导线总长不得超

18、过相应等级导线规定总长的0.4倍。3.2.3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3.2.3.1 观测水平角时,应严格整平、对中仪器,严禁日光直接照射经纬仪。观测过程中,水准管气泡偏离中心不应超出一格。 3.2.3.2 当采用方向观测法时,若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图根控制测量可不归零。各测回间应变换度盘位置,各测回零方向观测值应相差180n,n为测回数。 3.2.3.3 当方向数多于6个时,应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时应联测2个共同方向,其中之为共同零方向。两次所测角度之差应小于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观测完毕后,应进行测站平差。3.2.3.4 仪器迁站后,当需要重新补测部分方向时,应满足第3.2.

19、3.3款的要求。3.2.4 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4的规定。水平角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表3.2.4仪器类型读数取位( )半测回归零( )一测回2c互差( )同一方向归零后各测回互差( )DJ21121812DJ66183624注: 表中2C为2倍照准误差;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干3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进行比较。P73.2.5 当观测结果超出表3.2.4的规定时,应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2.5.1 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2.5.2 某方向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3.2.5.3 同一方向归零后,测回互差超限时

20、,应重测该方向可靠性较差的测回,并联测零方向。3.2.6 用钢尺丈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3.2.6.1 丈量距离时,应同时测定钢尺温度,并进行温度、尺长和倾斜改正。3.2.6.2 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6的规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3.2.6等级丈量次数定线最大偏差(mm)每次丈量读数次数读数取位(mm)温度取位()两次丈量互差(mm)边长相对中误差一级2503O.5O.5S10120000二级250211S5110000图根17021115000注: 表中s为丈量长度(m); 检定钢尺时,其相对中误差应小于1100000。3.3 三角测量和三边测量3.3.1 三角网及三

21、边网宜由近似等边的三角形组成。各三角形的内角应在30120之间;特殊困难地区,个别角度不应小25。三边网的三角形内角大于100时,宜用经纬仪按相应等级的测角精度对该角进行观测。3.3.2 三角网和三角锁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的规定。P8三角网和三角锁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3.3.2测角中误差乎均边长三角形最大测回数相对中误差等级( )(km)闭合差( )DJ2DJ6起算边最弱边一级52.01524140000120000二级101.0 3012120000110000图根20O.560-111000015000注:最弱边边长中误差取5cm时,平均边长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0.5倍;取20c

22、m时,平均边长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2倍。3.3.3 单三角锁两条起算边及三边网两个起算方位角间的三角形个数不宜超过12个。当采用线形锁作为加密控制时,三角形个数不宜超过10个。3.3.4 三角网和三角锁的起算边可用电磁波测距仪按相应等级的精度进行测定。当三角网和三角锁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大于表3.3.2的规定时,应在三角网和三角锁中央增测起算边或布设四边形、中点多边形。3.3.5 三边网和三角锁的边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3.3.5.1 边长均应往返观测,平均边长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3.3.5.2 边长测距相对中误差应符合表3.2.2-1的规定。3.3.6 当采用交会法插点时,交会角宜在

23、30120之间。各种交会方法至少应有一个多余观测值。由两组观测值计算的交会点纵、横坐标互差不应大于相对点位中误差的2倍。当采用后方交会法时,交会点不应位于距危险圆14半径范围内。3.3.7用图解法测定归心元素时,应从三个不同方向按盘左和盘右对觇标标心柱、标石和仪器中心进行投影,投影角应接近60或 120。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标石和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觇标标心柱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lOmm。偏心距应量至毫米,偏心角应量至15。P93.4 电磁波测距3.4.1 电磁波测距仪的等级精度应符合表3.4.1的规定。电磁波测距仪的等级精度 表3.4.1测距仪等级精度(一)表 达 式mD55

24、 mD10mD=(a+bD)10 mD20注:mD为测距中误差(mm);a为仪器的固定误差(mm);b为仪器的比例误差系数(10-6);D为测距长度(km)。3.4.2 选定测距边时,测线应避开反光物体和发热体,并应离开地面障碍物1.3m以上,测站不应设在强电磁场干扰区。3.4.3 边长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3的规定。边长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3.4.3等 级测距仪等级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mm)单程测回较差(mm)往返较差(mm)152mD一级2101542030二级11022030图根120注: 2mD为测距中误差(mm); 一测回是指测距仪照准反射镜一次,读数2-4次; 根据不

25、同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3.4.4 边长观测时应同时测定测站处的大气温度和气压,并对边长进行改正。温度计和气压计应避免日光曝晒,温度计应悬挂在与测距仪大致等高处。温度读数应精确至0.5,气压读数应精确至100Pa。3.4.5 各级边长按高差计算水平距离时,高差精度应满足图根点要求。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应符合表3.4.5-1的规定。按垂直角P10计算水平距离时,观测垂直角的测回数应符合表3.4.5-2的规定。测距边两端高差限值 表3.4.5-1 等 级 一 级 二 级 图 根 高 差(m) 150D 300D 300D注:表中D为测距边的水平距离(km)。垂直角测回数的规定

26、表3.4.5-2垂直角等 级 551010DJ2DJ6DJ2DJ2DJ2DJ6 一 级11或223 二 级111224 图 根111111注: 垂直角各测回互差,DJ2为15,DJ6为25;按三丝法观测垂直角时,测回数可减少一半。3.5 GPS 测 量3.5.1 采用GPS测量技术建立各级平面控制网时,GPS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应按式(3.5.1)计算,并应符合表3.5.1的规定。(3.5.1)式中 GPS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即等效距离误差(mm); a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10-6);DGPS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GPS平

27、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 表3.5.1项目等级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系统b(10-6)相邻点平均距离限(km)一88-105-lO二1616-202-5图根基线端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小于图上0.1mm0.5-23.5.2 GPS测量控制网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P11 3.5.2.1 GPS制网中作为起算点的高级控制点不得少于2个,宜用第3个已知点作校核,并应均匀分布,使之与待定点构成闭合环。 3.5.2.2 GPS控制网宜在测区内布设成由独立基线构成的多边网或附合路线。GPS基线构成的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一级网不应多于8条,其余等级网不应多于10条。没有包括在最简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观测基线

28、,应进行重复观测。 3.5.2.3 当GPS控制网相邻点间的距离大于20km时,宜选用双频接收机。 3.5.2.4 当用RTK-DGPS加密图根点时,应先在已知点上进行精度测试比对,在每个加密点上的观测时间不得少于5s。其定位精度应符合图根网的精度要求,且不能再用于发展控制点。3.5.3 GPS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3.5.3.1 GPS点位的选取应方便使用和保存,在地平仰角15以上的视野内不宜有障碍物,并宜避开电磁辐射源和可能产生多路径效应误差的地点、光滑反射物体或大面积水面。 3.5.3.2 当GPS点间需要通视时,应在附近设方位点,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其观测精度应与G

29、PS点相同。 3.5.3.3 当GPS点周围地平仰角15以上视野内有障碍物或周围有大面积水域时,应绘制环视图。 3.5.3.4 GPS一、二级点应埋设标石;图根点或临时控制点可不埋设标石,只设立临时标志。图根点需要埋石时可参考一、二级点的规格适当缩小。3.5.4 GPS点和方位点均应绘制点之记。3.5.5 GPS测量的外业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3.5.5.1 接收机使用前应按附录C的要求进行检验。 3.5.5.2 GPS接收机天线的对中误差,一、二级点不得超过2mm,图根点不得超过3mm。当天线不能在标石中心安置时,可采用偏心观测,测定归心元素,将成果归算到标石中心。3.5.5.3 测量前、后应

30、量取天线高度。天线高度应取三次读数P12的平均值,精确到lmm,测量前后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3.5.5.4 测站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卫星高度角不小于15;(2)观测时间不少于30min;(3)采样时间间隔为1560s;(4)观测卫星不少于4颗,卫星分布象限不少于2个;(5)观测时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不大于8;(6)当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法观测时,使用双频接收机,并连续跟踪不少于5颗卫星的信号。观测时间不受限制。3.5.5.5 外业观测应统一采用世界协调时(UTC)。 3.5.5.6 观测期间,应注意观察仪器的工作状态,宜避免电源中断和人、畜、汽车等

31、在天线附近走动。雷雨时应关机停测,并通知其它同步观测台站。 3.5.5.7 一个观测时段内,不得重新启动接收机、重新选择工作模式、终止记录数据、改变参数设置或移动天线。 3.5.5.8 一个时段观测结束时,应检查天线对中是否有变动,核实输入的各种参数,检查有效观测时间和记录数据量。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观测数据转存备份。3.5.6 CPS测量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3.5.6.1 数据处理应采用随机配备的商用软件或经批准使用的新软件。数据处理宜采用自动处理方式,当采用人工干预处理,应注明干预的原因、内容和效果。3.5.6.2 外业数据质量检核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

32、小于10;(2)同一条边任意两个观测时段的成果互差小于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倍;(3)若干个独立观测边组成闭合环时,各坐标分量闭合差限值按下式计算: (3.5.6-1) P13式中 WX、WY、WZ 坐标分量闭合差;n 闭合环中的边数; 按平均边长计算的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4)同步观测闭合环的闭合差限值按下式计算: (3.5.6-2)式中 W(X、Y、Z) 同步观测闭合环的闭合差。 (5)附合路线的坐标增量闭合差按式(3.5.6-1)计算,其中n为附合路线的边数; (6)单点支线两个时段基线解算结果互差小于相应等级精度指标的倍。 3.5.6.3 当外业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重测或补测。重

33、测或补测的分析结果应写入数据处理报告。 3.5.6.4 GPS网的最小无约束平差宜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GPS网的最小约束平差可在WGS-84坐标系、国家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中进行。必要时可利用局部拟合的转换参数,进行WGS-84坐标系与国家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坐标转换参数应进行校核。 3.5.6.5 GPS网平差的输出信息应包括各测站点的大地坐标、三维地心直角坐标、相邻点之间的平面边长、坐标方位角和相应的精度评估信息。 3.6资料整理3.6.1 现场更改原始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 3.6.1.1 角度观测值的秒值读记错时应重新观测,度、分读记错时可更改一次。同一方向盘左、盘右的水

34、平角值不得同时更改,垂直角度不得连环更改。 3.6.1.2 距离观测值的厘米、毫米值不得更改,米、分米值可更改一次。同一距离往返观测或两次观测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3.6.2 当使用电子手簿作外业记录时,应打印全部原始观测值和P14记事项目。3.6.3 平差计算可采用严密平差和简易平差。平差前应对全部观测值和起始数据进行检查,并对有关项目进行验算。3.6.4 当计算坐标转换参数时,应至少保留一个已知点作为校核点。3.6.5 观测成果的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3.6.5.1 三角网和三角锁的验算应包括测角中误差、极条件自由项、基线及边条件自由项和方位角条件自由项,其限值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3

35、.6.5-1) (3.6.5-2) (3.6.5-3) (3.6.5-4)式中 m 测角中误差();w 三角形闭合差();n 三角形个数;wj 极条件自由项; 传距角(); 常数,取206265;wb 基线及边条件自由项;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wf 方位角条件自由项();m1、m2 起始方位角中误差()。P15 3.6.5.2 三边网的验算应包括往返观测时的测距单位权中误差、观测角与测边所计算的角值之差和三边网角条件自由项,其限值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3.6.5-5) (3.6.5-6) (3.6.5-7) (3.6.5-8)式中 测距单位权中误差(mm);d 往、返测距离互差(mm);

36、n 测距边条数;p 各测距边的先验权;s 测距边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的标称精度计算;M 观测角与测边所计算的角值之差(); 各测距边平均相对中误差; 常数,取206265;、 除观测角外的另两个角的角值,以()表示; m 相应等级三角网规定的测角中误差();Wg 三边网角条件,包括圆周角条件和组合条件自由项();w 与极点相对的外围边两端的两底角余切函数之和 (ctg1十ctg1);f 与极点相连的辐射边两侧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 和(中心多边形)或差(四边形或外侧的两辐射边)(ctg1十ctgi-1),i为三角形编号。P16 3.6.5.3 导线网测角中误差和相对闭合差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

37、算: (3.6.5-9) (3.6.5-10)式中 m 测角中误差(); 导线相对闭合差;f 闭合导线环或附合导线方位角闭合差();n 计算f时的测站数;N 导线网闭合环或附合导线个数;fxfy 纵、横坐标闭合差(m);S 导线长度(m)。 36.5.4 对GPS网观测数据应进行基线分量闭合差及重复边精度的验算。3.6.6 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应符合下列规定。3.6.6.1 归算至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3.6.61)式中 D1 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Do 测距边在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投影长度(m);Hm 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Nm 测距边所在地区大地水准面差

38、距(m);R 地球曲率半径(m)。3.6.6.2 归算至高斯投影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3.6.62)式中 D2 高斯投影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Ym 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平均值(m)。P173.6.7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符合表3.6.7的规定。内业计算数字取位 表3.6.7等 级方向(角度)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m)坐标值(m)方位角值()一级、二级10.0010.0011图 根60.01O.0113.6.8 平差计算首次使用的软件必须以已有的正确成果资料进行验证。最后计算结果和精度信息文件必须是软件提供的原始成果,不得改动。对输人数据应进行仔细的核对,最后结

39、果应由两人分别独立计算并互相进行校核。3.6.9 测量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外业手簿、仪器检验、归心元素的测定、测站平差等资料和数据载体;(2)平面控制网布置图、点之记和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3)GPS观测记录表见附录C;(4)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 P184 高程控制测量4.1 一般规定4.1.1 水运工程高程控制测量依次分为三、四等和图根三个级别,各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四等及其以下也可采用GPS高程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各级高程控制均可作为测区首级控制。4.1.2 高程控制网的基本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4.1.2.1 三、四等高程控制网,相对于起算点的最弱

40、点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20mm。对作业困难地区的内河航道测量,当以四等水准作为测区首级高程控制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可放宽到30mm。 4.1.2.2 图根高程相对于起算点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作首级控制时,不应超过50mm。单程观测路线长度不应大于8km。4.1.3 确定高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4.1.3.1 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其它高程基准时,应求得其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 4.1.3.2 一个测区宜采用同一高程基准。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程基准时,应求出其相互关系。 4.1.3.3 在尚未建立高程系统的地区,可设立临时高程基准。4.

41、1.4 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或结点网等形式,困难地区可布设成支线形式。4.1.5 首级高程控制点应埋设永久性标石。控制点的位置应高P19于高水位线,并应选择在地基稳固、便于观测和埋设标石的地点。对于三、四等水准点,不宜在河岸大堤上埋设标石。三、四等水准点应绘点之记。4.1.6 高程控制测量应按表4.1.6的规定进行高差、高程计算取位。高差、高程计算取位规定 表4.1.6项 目三等、四等、图根三角高程垂直角观测及改正数()1高差计算(m)0.001三角高程(m)O.01水准观测(m)0.001最后水准高程(m)0.0014.1.7 当采用GPS进行高程控制测量计算GPS网点的正常高时

42、,应至少采用3个能有效控制测区的等级水准点作为起算点,起算点分布应均匀,不宜用外推方法。4.1.8 GPS高程测量所用的已知水准点距测区不宜超过15km,并应有1个及以上等级水准点作为校核点。4.2 水准测量4.2.1 测站观测宜采用双面水准尺,其观测顺序,三等水准应为后前前后,四等水准与图根水准应为后后前前。图根水准观测也可使用单面水准尺,其观测应采用两次仪器高进行,顺序为后前。4.2.2 四等水准可采用两组同向观测,也可用变动仪器高或双摆尺的方法代替往返观测。P204.2.3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3的规定。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423等级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检测已

43、测测段高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往返测互差(mm)路线长度(km)观 测 次 数(双面尺)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之差(mm)附合或环线支线平 原山 区支 线附合或闭合三等365020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四等5102010往返各一次往一次图根204往返各一次往一次注:表中L为已测测段路线长度(km);R为附合或环线路线长度(km),计算往返互差时,R为测段或区段长度(km);n为测站数;控制网布设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或起算点问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O.7倍;作业困难地区的内河航道测量,以四等水准作为测区首级控制时,应进行往返观测,附合路线长度不应大于50km。4.2.4 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偶

44、然中误差和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可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 (4.2.4-1) (4.2.4-2)式中 M 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mm); 各测段往返互差(mm);n 测段数;R 测段长度(km);Mw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W 水准闭合差(mm);N 水准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L 水准环线长度(km)。4.2.5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P21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4.2.5等级水准仪类型最大视线长度(m)视线高地面最低高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红黑面读数互差(mm)红黑面高差之差(mm)间歇前后或双转点法或变动仪器高前后高差之差(mm)

45、三DS375O.336233四DS3100O.25lO355图根DS10100大致相等4664.2.6 水准测量的重测与取舍应符合下列规定。 4.2.6.1 测量结果不符合表4.2.5的规定时,应选择可靠性小的测段重测;若原往返互差超限,但重测后的高差与原往测及与原返测的高差互差均未超限时,应取三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测段的观测结果。4.2.6.2 观测结果不符合表4.2.5的规定时,若在本站当时发现,应立即重测;若迁站后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开始重测。4.2.7 一测段观测中需间歇时,应在地基稳固的地点设置2个以上的标志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对各点进行检测。4.2.8 水准观测分米以下的

46、数值读记错时应重新观测。米及分米值读、记错时可更改一次。同一测站前、后尺相关数字及红、黑面相关数字不得连环更改。4.2.9 开始施测水准前、仪器受到剧烈震动或碰撞后,应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并作好记录。4.3 三角高程测量4.3.1 三角高程测量分为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和图根水准测量。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只适用于图根水准测量。4.3.2 三角高程网各边的垂直角宜对向观测或中间设站观测。P22观测时,目标成像应稳定清晰。4.3.3 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3.3.1 起算点不应低于三等水准点,起算

47、点间高程传递边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15km,观测边长不宜大于1km。 4.3.3.2 垂直角观测测回数过半后,宜变动仪器高或棱镜高,其变动范围应大于0.1m,所测高差互差不应大于310-5倍的测边边长。有条件时,宜采用三联脚架法。4.3.4 图根三角高程网,可按四等水准联测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作为高程起算点。起算点间高程传递边的路线长度应小于16km;当测图等高距大于1m时,不应大于40km。4.3.5 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5的规定,并应进行地球曲率及折光差的改正。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4、3、5等级经纬仪类型垂直角测回数指标差互差()垂直角互差()对向观测高差互差(m

48、m)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四等DJ2388图根DJ221515Dj632525注:表中D为高程传递边的水平距离(km);经纬仪三角高程对向观测高差互差可放宽至0.1D(m),当边长大于2km时,其测回数应增加1倍;边长小于600m时,测回数可减少一测回。4.3.6 经纬仪仪器高和棱镜、觇标高可用钢尺或对中杆在每次观测前后各量取一次。四等高程应精确到1mm,两次互差不应大于2mm;图根高程应精确到5mm,两次互差不应大于lOmm。4.3.7 平面控制点的单点高程宜对向测定;当高程传递边长小于1km时,也可用两个起算点单向测定,所测得的高程互差不应大于0. 1m。 P2344 跨水面高程测量4.

49、4.1 跨越地点应选在水面狭窄、地基稳固之处。观测时视线距水面的高度宜大于3m。4.4.2 当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时,跨越距离应小于400m,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2的规定。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4。4。2跨越距离(m)半测回远尺读数次数测回数测回差(mm)三等四等图根20021200一4003281225注:一测回的观测顺序:在一岸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远尺,再读近尺;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视线长度宜相等, 并大于10m;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4.4.3 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代替四等水准跨水面测量时,宜在阴天进行观测。对向观测时的气象等外界条件宜相同。垂直角观测的测回数应符合表4.4.3的规定,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3.5的规定。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跨越水面时的垂直角测回数 表4.4.3 跨越距离(km) 测回数 观测方法1.O1.O-2.O中 丝 法46三 丝 法34.4.4 采用经纬仪倾角法代替图根水准跨水面测量时,其测回数应符合表4.4.4的规定。P24经纬仪倾角法测回数 表4.4.4跨越视线长度s(km)仪器类型观测组数每组测回数测回互差允许值(mm)2.0DJ2224.4.5 在静水水域,可利用水面传递高程。当采用水面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