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4872990 上传时间:2021-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 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 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 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 断延续和创新发展。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 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 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脾胃病的内涵及 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 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 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 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

2、病。中医 脾胃 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 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 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 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 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 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 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 其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 要医学理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 脾胃论”,着重阐述了 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 则生,无胃

3、气则死”。李东垣便从 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 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 脾胃来滋养。脾胃消 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他还强调 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 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 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 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 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 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 胃汤等

4、著名方剂来治疗 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 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 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 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名老中医经验1.1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 :刘沈林门认为 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 则为治疗之本。 龙祖宏 2认为治疗脾胃病其健脾为基本大法。 治疗脾胃病常用有辛开苦降、运脾除湿、清热化痰浊、散寒 理气、益气升阳、健脾益气、甘温益气、甘寒养阴、活血止 痛、温脾摄血等 10 法。李德新 3认为治疗脾胃病,要分清 脾与胃的主次

5、关系,偏于脾者,遵东垣温补之法,倡升发脾 胃之阳,治以燥药升之;偏于胃者,循叶氏濡润之道,以保 护胃之阴液为要, 治以润药救之。 王大鹏 4认为健脾益气法 在临床中常配合其它治法综合使用,其中常配合的治法有: 健脾益气理气法、健脾降逆法、健脾破积法、健脾清胃法、 健脾渗湿法等。1.2 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是调畅气机 : 唐江山 5认为升降失常 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故治 疗脾胃病从调畅气机着手。 章继东 6认为治疗脾胃病即使无 气郁之症, 亦须酌用少许理气药来调畅气机。 邵祖燕 7认为 脾胃病的病理关键是气机不调,升降失常,治疗始终应调升 降为主。路志正 8认为治疗脾胃病

6、注重调其升降, 常升清降 浊之法并用。 王熊国等 9认为辛味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 辛香化浊理气滞、辛开苦泄和脾胃、辛温助运导滞等功效。1.3 健脾先运脾、 运脾必调气 : 马晓英 10等认为, 在治 疗脾胃病中,苦辛法通达上下内外重在调气机,适用于湿热 证,为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了借鉴。冯志荣11辨证施治注重通”、“运”、“疏”,以行气和胃,通降胃气;健脾升 运,化湿祛痰为大法。江育仁 12认为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常用运脾化湿法、运脾和胃法、理气助运法、温运脾阳法、 益气助运法。马俊 13善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认为行气法 不仅能止痛、除胀、运脾、和胃,还能解郁、化痰、祛湿。 康正祥 14认为治疗

7、脾胃病谨遵热勿大辛,寒勿伏冰,补而 不腻,泻宜和缓,疏调气机,因势利导的原则。1.4 治疗脾胃病的首要方法为祛湿安胃 : 郝俊良 15认为 胃之病,湿为因,治脾胃病,应以祛湿为主。单兆伟16认为脾胃病的治疗不外乎运脾除湿、清胃泄热、清热化湿和清 化痰热等方面。李振华 17认为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清热须 用寒凉之品,用药稍有不慎,或加重湿邪,或加重热邪,更 伤脾胃,使病情加重。步玉如 18认为脾湿胃热是脾胃病的 主要矛盾之一,正确妥善的处理这一矛盾,是提高脾胃病临 床疗效的关键。赵国琴 19认为治疗脾胃病必须祛湿,祛湿 安胃为治胃首法,治胃先祛湿,湿祛胃自安。李任先20认为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是“

8、虚”和“痰”。虚为生痰之 本,痰为致虚为标。治疗脾胃病时强调“痰气同治”,以健 脾养胃、燥湿化痰为要。1.5 治疗脾胃病首重审证求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马 贵同 21认为治疗脾胃病强调注意四点:首重审证求因,察 证细致入微; 精于辨证论治, 强调健脾补虚; 善调脾胃升降, 重胃气存无;博彩中西之长,拓宽治疗思路。林宝成 22认 为脾胃病症多为寒热错杂,辨治应握八纲,平调气血,兼理 肝肾。董健华 23认为察病机,重胃气壅滞,通降为治法纲 要;明脏腑,知土壅木郁,疏通勿忘治肝;析湿土,同气相 召,宜通清利和脾胃。李培珍 24认为脾胃病病机为脾胃虚 衰,寒热错杂为主,其治疗特色是顾护胃气,升降并

9、用,治 脾宜温阳,健脾兼理气化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2 他脏病从脾胃病论治研究如高辉远 25对内科、妇科、儿科、老年病等多种疾患 常从脾胃论治, 提出了脾胃病辨治的四大法则, 即补泻有法、 适宜为度;升阳降逆、不可太过;药分寒热、用之勿过;药 中病止、顾护胃气。路志正 26认为,脾虚湿盛是痹病发生 的主要原因, 故治疗痹症宜因症因时, 健脾益胃; 药食并进, 强健脾胃。李启允 27认为治疗胸痹,若结合脾胃辨证分为 脾失健运,寒凝中焦,元气虚衰,寒邪凝滞等类型。分别以 祛痰逐饮,宣痹还阳、补中益气、祛寒逐饮等方法治疗,则 疗效更佳。施奠邦 28认为温燥不效,治宜养阴;健脾无效, 治宜泄肝;补脾无

10、效,治宜补肾;调气无效,治宜活血。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 施治及研究与临床上取得较大的进展,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 和特色,但某些研究还有所创新与发展。临床疗效是中医学 赖以生存的法宝,中医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显良好的疗效。因此,汇集中医医家们对脾胃病的辨治方法及规律,既可开拓脾胃病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又促使中医理论的发展。研究脾胃病的辨治规律,不紧要重视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整理和研究,而且应与现代临床、实验研究结合进行,从而使脾 胃病治疗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参考文献1 舒鹏,刘沈林教受治牌胃病经验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2003 , 19 (3): 178 179

11、。2 刘学兰,龙祖宏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探J. 云南中医药杂志, 2004, 25( 6): 7。3 夏永良 , 易杰脾胃同治分清主次补虚祛湿调畅气 机一脾胃病的治疗用药规律J. 辽宁中医杂志 ,2001,28(8): 452。4王大鹏,中医气血五脏治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192210。 5 陈霖 , 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J ,新中医 ,2004,36(12): 910。6章继东,老年脾胃病治疗体验J陕西中医,2001 , 22( 7): 434。 7 丁慧芬,邵祖燕教授调升降治脾胃病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1999,31 (4): 1011。 8 王秋凤、路杰、

12、边永君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心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 11 (12): 941942。9 王熊国、吴明富,辛味药在脾胃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 2004, 25( 9): 84。10 马晓英、王秀莲, 苦辛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 2003, 24( 7): 660。 11 何钢、魏雪飞、王影,冯志荣治疗脾胃病临床 经验 J ,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2,18(10): 38。12陆力生,江育仁教授脾胃病治法举隅J,南京 中医药大学报, 2003, 19( 3): 176 177。13 张敏东 , 马骏应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J, 安微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9

13、(1): 3435。14 王见义,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萃 J, 江苏中医药, 2004, 25(1): 910。15郝俊良,从湿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J,河北 中医, 2003, 25(2): 115116。 16 李锐强,单兆伟,从脾湿、胃热辨脾胃病的经 验 J , 河南中医, 1999, 19(1): 910。17李振华, 浅谈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J,河南中医,1998, 18 (1): 9 10。 18 危北海,步玉如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M,北京出版社, 1993: 601 602。 19 徐亚民,赵国琴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疾病经验介绍J丨,四川中医,2004 , 22 (6): 12。

14、 20 郭仲之,李任先运用化痰法治疗脾胃病症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 2003, 22 (4): 240241。 21 陈更新,胡鸿毅,郑红斌等。马贵同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1 , 18 (1); 910。 22 张元澧,林宝成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 , 22 (5): 11。23张淋国,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 2001, 16(2): 4649。24孔文霞,李培珍诊治脾胃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 2005, 23(10): 10。 25 薛长连,高辉远教授对脾胃病立法用药之经验撷要J中医函授通讯,1995, 3: 3031 o26张永红,路志正论治痹证不忘脾胃J,陕西中医, 2007, 28(1): 83。 27 李启允,胸痹与脾胃证治 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5(2): 47。28 杨彤丽,施奠邦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举隅 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2, 12(4): 313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