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气氛大型井式渗碳炉讨论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683248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3.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可控气氛大型井式渗碳炉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可控气氛大型井式渗碳炉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可控气氛大型井式渗碳炉讨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可控气氛大型井式渗碳炉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控气氛大型井式渗碳炉讨论(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转帖 慕山慕水之可控气氛大型井式渗碳炉讨论我最早接触“可控气氛大型井式渗碳炉”是在93年左右,当时工厂要求引进一台2000X5000的井式渗碳炉,作为技术员,开始了我的调研之路,通过查资料知道国内具有先进“井式渗碳炉”的工厂有:太原重型机械厂一台“奥地利爱协林”的井式渗碳炉,洛阳矿山机械厂一台奥地利爱协林的井式渗碳炉,一台控制系统引进设备主体自制的井式渗碳炉,沈阳矿山机械厂一台“德固萨”井式渗碳炉,南高齿一台“德固萨”井式渗碳炉,戚墅堰一台美国索菲斯“井式渗碳炉”。当时我们去了洛矿、沈矿和太重。由于但是89年中美关系僵持,所以美国索菲斯不在考虑之中。定位在“爱协林”或“德固萨”之间。当时的调研

2、,设备并没有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倒是当时有两位高工给我留下一生都不能磨灭的记忆。一位是洛矿的孙高工,给我的印象是“全才多能”,洛阳引进设备他是以翻译的名额出国的,回国后也是以翻译的身份参与安装调试的,但当时只有他真正掌握了那台炉子,当时和他探讨技术问题,发现无论是热处理工艺方面,还是设备控制方面,包括设备结构方面那都是十分在行,在每一方面都是绝对专家啊级人物。只说他的两个事例:1、在当时绝大多数渗碳炉还数煤油滴数的时候,他自己将只用氧探头控制碳势的进口炉子改为氧探头加CO双元控制。2、自己主持改造制作了一台2000X7000的渗碳炉体,只进口了控制系统,获得成功。另一位是太重的李高工,当时

3、已是满头白发,给我的印象是“诲人不倦”,李高工对我们这些外单位的技术人员,知无不谈,毫无保留,对设备的使用经验,深层渗碳的工艺要点,外国人谈判时注意的技术要点,包括将来使用设备时可能存在的安全注意事项,不但是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解答,只要是他认为我们在引进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的内容都毫不保留的再三嘱咐。十几年过去了,两位前辈不知还记不记得当年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向你们请教问题的景象,但是我永远感谢你们当年的无私的教诲。如果论坛中的朋友见到我这个帖子又有幸认识这两位高工的话,请将我真诚的敬意和感谢转达给他们。 情不自禁,跑题了,现在说说我们当年的选择,不出大家意外,是奥地利AICHELIN,索菲斯因政治原

4、因不能选,“德固萨”在当时式微了准备卖掉,当然只能选奥地利AICHELIN了。但当时,我们没有采取整套设备原装进口,而是奥地利AICHELIN提供全套图纸,马弗、道风筒、导风罩、风机、控制柜、配器架进口,炉壳、炉盖由国内公司制作,当时制作炉壳的是“唐山四方公司”,那也花了70万美元。所以“旁观者”先生说“北京AICHELIN井式炉技术是江西电炉厂的”我不同意,只能说对了一部分,奥地利确实没有给北京提供井式炉技术,但北京爱协林第一次拿到南高齿井式炉订单后,是到我当时那个公司COPY的奥地利AICHELIN图纸,作参考,由原江西电炉厂的工程师改动后设计出的南高齿第一台北京爱协林国内井式渗碳炉。讲一

5、下,当时“爱协林”和“德固萨”井式炉的特点,两家基本结构一样,就一起讲吧。1、无底马弗,油密封,马弗与导风筒隔一段扎出两道波纹。2、导风筒挂在马弗上。3、炉盖下沉入马弗内,法兰水冷密封。风机装在炉盖上。4、加热采用电阻丝,电阻丝螺旋缠绕在瓷管上,瓷管两端放在高铝挂丝砖上。5、炉衬砖结构或全纤维结构,高铝挂丝砖由耐热钢挂钩挂在炉体上。6、配有鼓风机和抽风机,可以向马弗管与炉衬中间鼓冷风,实现快冷工艺。7、配有氧探头及CO分析仪,有碳控仪,没有PLC。8、上位机软件已经能够模拟渗碳层梯度曲线,可以用层深的百分比(%CD)代替具体段的工艺时间。 讲到大型井式渗碳炉(有马弗)的改进,有两个研究所不能不

6、提到:一是“西安电炉研究所”、一是“北京机电研究所”。“西安电炉研究所”主要的改进工作,应该是对加热系统的改造,改造的原因有二:1、原来进口炉采用Cr20Ni80电阻丝,螺旋缠绕在瓷管上,瓷管两端放在高铝挂丝砖上,成本很高,国内一些厂家价格上不能承受,要求改为铁铬铝材料,而铁铬铝丝较脆,螺旋缠绕,不如设计成电阻带方便。2、电阻丝螺旋缠绕在瓷管上的加热方式,在一些带快冷功能的井式炉做快冷工艺时,电阻丝会受冷收缩,引起挂丝砖上翘,容易折断,改为电阻带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北京机电研究所主要也是从加热角度进行的改进:西安电炉研究所使用电阻带加热,取代原来电阻丝,电阻带采用陶瓷螺钉旋入纤维炉衬,设备使

7、用时间长了,会有陶瓷螺钉脱落的现象,对此,北京机电研究所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砌筑纤维块的同时,每层间隔砌入一层很薄的扇形耐火砖,耐火砖上开小孔,用耐热钢挂钩勾住砖上的小孔,电阻带挂到耐热钢挂钩上。电阻带下层仍然用陶瓷螺钉隔离。当然,其他小的改进应该还有一些,但“西安电炉研究所”和“北京机电研究所”最有价值的改造,可能就是用电阻带替代原来的螺旋电阻丝了。说道这里,大家可能也知道了,现在的“西安民生”、“苏州民生”就是从“西安电炉研究所”一脉相承下来的。但“北京机电研究所”当年搞井式渗碳炉设计的两位,一位现在在天津搞“碳势控制”和氧探头,另一位去搞“淬火油”和“冷却系统”了,基本不再搞井式渗碳炉

8、。这两位大虾有时也光顾我们的论坛,如果二位见到这个帖子,小弟在此向二位致意了!应该讲,西安民生是国内做井式渗碳炉很早的厂家,当时的技术起点也很高,到今天,纯从技术角度讲,在设备结构方面也不算落后,但在论坛里包括我认识的一些使用厂家中口碑并不理想。仔细想来,主要是没能走出国内厂商低价竞争的怪圈。一方面,因为没有洋品牌撑腰,国内用户就会拼命压你的价格;另一方面,对于出低价的客户,你有舍不得放弃,只能去迎合。所以问题都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用料上。做企业不能亏钱,只有从材料上想办法。到最后,是“低价”导致“低质”还是“低质”导致“低价”,就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国

9、内做设备的厂家思考。在这一点上,无锡天龙似乎把握的较好,天龙的历史我在“点评多用炉”中已经介绍过,不再多说,但有一点说明,天龙现在的那位副总就是我上文提到过的主持南高齿炉子设计的原江西电炉厂的工程师,这样看来,天龙能在大型井式渗碳炉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就不足为奇了。从技术角度讲,天龙不能说在井式渗碳炉上有了什么革命性的改进。但是,天龙在市场上基本不迎合客户的低价位需求,在有些地方售价甚至高出爱协林。坚持这一点在民族品牌中尤为可贵,“懂得舍得,才会拥有,一味迎合,失去所有”。但天龙在细节上做了一些改进,而这些细节上的改进,与其说是天龙的改进,不如说是南高齿的改进。讲到井式渗碳炉,就不能不提到南高齿

10、,因为南高齿拥有几乎所有国内国外厂家的井式渗碳炉,如“德固萨”、“爱协林”、IVA、天龙、天津某家,还有德国某家(名称我没记住),目前拥有的先进井式渗碳炉主炉有70台左右,并且今后几年可能还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最可贵的是,南高齿拥有一批使用井式炉、维修井式炉多年的资深技术人员,他们对井式炉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其实,是这些南高齿的人员,把使用多家井式渗碳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改进方法,告诉天龙,才使天龙获得今天的荣誉。“使用者是最好的老师”,此言不假! 直到2006年,北京爱协林对上述结构的井式渗碳炉进行了一次突破性改革,用无底马弗采用膨胀节密封代替原来的油密封。为什么要改革呢?这要从油密封马弗

11、存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讲起:安全隐患,油密封结构具有安全隐患。虽然油密封槽具有冷却功能、油位报警功能,但是油受热着火的危险是存在的;另外炉压异常时,将密封油吹出,炉气泄露的危险也是存在的。虽然发生几率不高,但20年来,听说过的密封油着火,炉气泄露事故还是发生过几起。正式基于安全性考虑,北京爱协林于2006年,在天津弗兰德的无马弗井式渗碳炉上用膨胀节密封代替原来的油密封。什么是膨胀节密封密封呢?简单说就是在马弗与炉底连接处装一段可以自由伸缩的套筒(膨胀节),由膨胀节消化马弗热胀冷缩引起的伸长和收缩。这种结构可靠吗?我不能轻易下结论,但至少天津弗兰德已经使用两年了还不错。有人可能要说了,北京爱协

12、林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国外应该是运用多年的成熟技术了,应该没问题。其实,这样认为是错误的!膨胀节结构的渗碳炉并不是外国人的技术,这是北京爱协林的优秀技术人员的发明。这种技术的提出和设计,都是北京爱协林一位年轻有为的工程师的杰作,并不是老外的发明。我这样讲,并不是说奥地利爱协林没有研发能力,恰恰相反,奥地利爱协林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但是,奥地利是不会把宝贵的精力投入到“井式炉”“多用炉”这些他们认为很成熟由即将被淘汰的炉型上的,他们每天研究的是类似“连续式低压渗碳高压气淬生产线”等炉型。但这同时也说明,中国人也不用“妄自菲薄”,中国工程师发明的膨胀节结构井式炉现在不也被贴上洋标签。而且,这确实是一

13、项突破性创新。如果我讲到的这位“年轻有为的工程师”能看到这个帖子,相信你会付出“会心一笑”。今天所讲,只能叫“爱协林的改革”,因为爱协林“革命性”的改造还在后面。后记:最近听说,今年7月份,弗兰德膨胀节结构井式炉出现了爆炸事故,不知消息真伪,请了解此事的人证实! 虽然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改进,但是受基本结构的制约,传统有马弗井式渗碳炉还是具有许多无法突破的瓶颈,列举如下:1、安全性问题:有马弗结构井式渗碳炉一般采用炉底密封油槽方式密封,这种密封方式具有安全隐患。首先密封油在高温状态工作有燃烧的危险,其次炉压过高时密封油被炉气吹开有炉气泄露的危险,而炉气本身就有可燃性、有毒性、窒息性危险。即使采

14、用强制冷却、炉压检测等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危险隐患。2、马弗寿命问题:大型有马弗结构井式渗碳炉的马弗罐寿命都比较短,一般采用310S耐热钢制成的马弗罐,连续使用寿命不超过3年,炉子有效直径越大,马弗罐寿命越低。由耐热钢做成的马弗罐造价较高,基本占炉子总造价的20%,所以马弗罐更换造成的炉子维修成本很高。3、氧探头寿命问题:有马弗结构井式渗碳炉氧探头必须从炉盖插入,炉盖每次开启氧探头都要受到快速冷却,氧探头使用寿命低,一般寿命1年左右。4、测温准确性问题:有马弗结构井式渗碳炉各加热分区的测温热电偶只能插在马弗罐以外,而工作温度要反映罐内温度,存在一定误差,智能仪表的罐内罐外联控技术,也是

15、间接测量。而无马弗结构渗碳炉,测温热电偶直接插在道风筒内部,直接测量工作区域温度,实际工作温度与仪表检测温度相同。5、热量损失问题:有马弗结构井式渗碳炉的马弗罐需要从炉底插到油密封中,在高温工作状态,热量会沿金属马弗壁向下导热,存在一定的热量损失。6、快冷带来的问题:由于渗碳工艺的要求,一部分井式渗碳炉要求工件渗碳后,在保护气氛状态下快速冷却到600度以下温度,有马弗结构井式渗碳炉采用在炉墙与马弗之间鼓入冷风的方式,在进行这种快冷工艺时,冷风对距离鼓风口较近的马弗罐损坏力很强,哪个部位的马弗罐变形相当严重。压波纹、加厚等措施都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经常进行快冷工艺的炉子,马弗罐寿命寿命更低,达

16、不到3年。 因为传统有马弗井式渗碳炉具有上述几项无法突破的瓶颈,所以近一两年,高端井式炉制造厂家,同时开发推广“无马弗井式渗碳炉”,包括爱协林、IVA、LOI、索菲斯等等都在加紧开发或推广这一理念。并有几台设备开始在国内装备,有的已投产。虽然这些厂家的其他设计理念各有不同,但是在“取消马弗罐”这一思路上,大家的观点空前一直。我认为,这一理念是正确的,是具有先进性的,“无马弗井式渗碳炉”是井式渗碳炉的一块“高地”,代表了大型井式渗碳炉的发展方向,固守“有马弗井式渗碳炉”不思进取,有被淘汰的可能。回头再看前面讲的问题,在无马弗结构上都会迎刃而解:1、安全性问题:取消马弗罐,同时取消油密封,从根本上

17、杜绝了“密封油着火、可燃气泄露”等安全隐患。2、马弗寿命:取消马弗罐,不存在马弗罐寿命问题,降低了维修成本。3、氧探头寿命:无马弗井式渗碳炉,可以从侧面横插氧探头(类似多用炉),避免极冷极热,提高氧探头寿命。4、测温准确性:无马弗井式渗碳炉,直接将热电偶插入有效区附近,直接测量,不存在“罐内罐外”的温度差。5、热量损失:无马弗井式渗碳炉向多用炉一样靠炉体密封,不存在马弗罐的导热。6、快冷问题:因几家无马弗井式炉在这一点采用方式不一样,这里先不谈,留到下文一一介绍。所以,不管是爱协林、IVA、LOI、索菲斯的无马弗渗碳炉至在前5个问题上都得到彻底解决。 无马弗井式渗碳炉的真正难点-加热技术取消马

18、弗罐,靠炉壁本身密封,只要导风筒,从结构上很简单,大家都会设计,可为什么直到最近几年,大家才不约而同想到“无马弗结构”呢?几十年前为什么大家都要设计成“有马弗结构”呢?其实,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加热技术”,以前,大家是受“加热技术”的限制,不得已而采用“有马弗结构”。传统的电阻带或电阻丝加热,如果不使用“马弗罐”隔离渗碳气氛,电阻带或电阻丝在高温渗碳气氛中工作,其自身会被“渗碳”,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导电系数的改变,电阻值增大,加热功率会大幅度下降,这是其一;增碳的同时,电阻带或电阻丝会变得很脆,经常断裂,而且无法修复,这是其二。正式这两条原因,让几十年前的设计人员,设计出“马弗”这种东西,隔

19、离电阻丝与渗碳气氛。看到这里,有朋友要说了:“无马弗井式炉,采用向多用炉一样的辐射管竖插在炉壁周围,里面放螺旋形或鼠笼形的电阻丝,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大家还搞这么神秘干什么?”。这里其实没有这么简单。第一、相对于多用炉而言,井式炉功率要大的多,因为多用炉一般装炉量1-2吨,而井式渗碳炉一般在10吨以上。向多用炉一样放置辐射管加热元件,电阻丝的表面负荷会大于标准要求,有兴趣的同行可以核算一下。第二,多用炉辐射管一般有效加热长度不超过1.5米,这在多用炉上是足够了,多用炉一般有效装料高度不超过1米。但是,大型井式渗碳炉一般都在2米以上,3米,5米都很常见,这么长的辐射管制造起来需要技术,另外使用寿命

20、也很值得怀疑。虽然我见过“康泰尔”样本上有3米长的辐射管。所以,照搬多用炉的加热技术,在大型井式渗碳炉上还是“此路不通”。所以,IVA、爱协林、LOI、索菲斯等在“无马弗井式渗碳炉”的加热技术上都另辟其路,各显其能。在下文中我会一一介绍。 IVA的加热技术-“凯尔发”组合式加热模块先说IVA,因为近2-3年来,首先在中国积极推广“无马弗井式渗碳炉”的公司是IVA。关于IVA这个公司,我以前在别的帖子了品论过了,在此不想多说,但有两点希望大家知道:1、IVA在欧洲市场上确实是后起之秀,基本在气氛炉领域能和爱协林、易普森叫板了。2、在气氛炉方面,有些独特的想法和创新,不保守。但是对于传言中“ IV

21、A与degussa(德固萨)的关系”起码我是不相信的。第一、从公司传承上说,正如“西格里”先生所言:“A- Aichelin, L-Leybold, D- Degussa”,也就是在90年代中期,Aichelin,Leybold, Degussa组成ALD-Aichelin集团,90年代末期真空炉业务从集团中剥离,使用ALD商标”,所以说degussa从传承关系上讲,气氛炉领域技术归到爱协林,真空炉技术归到 ALD”;第二、从技术特征上看,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从IVA的炉子上看不到一点degussa炉的影子,要知道有时一名技术人员的嗅觉是很灵敏的。至于说原来degussa的一些人员后来到IVA

22、工作,这些都不能作为技术传承来认可,行业很窄,人员流动是必然的,你不能因为你的公司里有原来在另一公司工作的人员,就说你的技术是传承人家公司的,正如“天龙”“建通”不能说传承爱协林的技术,汇森不能说传承易普森的技术。说多了,回到技术层面来。IVA井式渗碳炉我见过,但还未真正见过其“无马弗井式渗碳炉”,其结构特点也是道听途说,叙述如下,如有那位知道的更确切,欢迎指正。IVA无马弗井式渗碳炉核心技术,是采用了德国“凯尔发”公司组合式加热模块,也就是保温材料和加热原件组合到一起,加热材料使用电阻丝,材质类似于FeCrLi,但是据说FeCrLi电阻丝外部涂有一层特殊材料,可以防止(或减轻)渗碳气氛对电阻

23、丝的影响。炉子使用6个月左右,要在高温(1100)退碳一次。据说使用寿命还可以。因为国内还没有使用用户,所以具体使用寿命不好确定。当年大连重工第二次采购井式炉时,IVA中标了,可因为IVA内部矛盾最后未签合同,所以大家还没能在国内有使用这一技术的炉子,实在可惜。南高齿有2台IVA井式炉,但采用的是传统有马弗罐设计,因为南高齿坚决反对“高温退碳”。现在,据说IVA和汇森在中国联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看到“汇森-IVA”的无马弗井式渗碳炉了,请大家试目以待。LOI洛伊井式渗碳炉-“工业炉王牌”的加入LOI公司无疑是世界范围内制造工业炉的“王牌公司”之一,无论从公司规模还是技术能力还是工业炉设

24、计的领域,都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工业炉制造公司之一。虽然其在气氛炉领域内卖的设备不多,但是其综合实力要远远高于“爱协林”“易普森”这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公司。虽然LIO最赚钱的领域是钢铁、有色金属领域,但在气氛炉领域我见过LIO的“4排连续式推盘渗碳炉”、“多室环形渗碳炉”,设计之精妙,做工之完美,令人惊叹。回到LOI的井式渗碳炉上,LOI在2007年给洛阳中信(就是我前文讲到93年去过的“洛矿”)做了一台直径5米的井式渗碳炉,现在早已投产。这台炉子我未见过,但听说很多,也见过照片。可是在这台挂着LOI商标的炉子身上,我却丝毫看不到LOI的影子,反而嗅出IVA和爱协林的味道。1、从炉子外形上,就是

25、南高齿4米炉子的翻版;2、加热采用的“凯尔发”组合式加热模块。我从不怀疑LOI的技术,但洛矿的炉子让我怀疑了。后来从圈里人知道,LOI主持“井式炉”事物的负责人,以前做过爱协林的设计,也做过IVA的销售,而且我前文提过的原爱协林搞膨胀节密封井式炉设计的那位“年轻有为的工程师”现在也在LOI。难道LOI在大型井式炉方面是“抄袭”爱协林和IVA?起码值得怀疑。不过,即使是LOI在井式炉上“抄袭”爱协林和IVA也不算过分,要知道爱协林在“环形炉”上可是一直“抄袭”LOI呀!哈哈,一报还一报,谁也不欠谁。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据“旁观者”先生讲洛矿LOI的井式渗碳炉“碳势在0.8就不敢往上升了”,“旁

26、观者”分析是碳控部分没调好。我却有个怀疑:碳势不敢升高,是不是因为电阻丝不敢在高碳势气氛中长期使用呢?碳势越高,电阻丝越容易增碳变脆,电阻率也会上升。恐怕这是碳势不敢升高的真实原因。爱协林在推出膨胀节技术的有马弗井式渗碳炉之后,很快又推出了无马弗井式渗碳炉,第一台应该是在德阳二重,振华港机一台5M直径的渗碳炉也已安装完毕,戚墅堰,南高齿的无马弗炉子也快交货了,可参见pqy网友的帖子爱协林无马弗渗碳炉的加热技术:“WWW”型管状加热器,采用GrNi合金做成1吋左右的空心管子,管子弯曲为“WWW”型,向挂电阻带一样将加热管挂到炉壁,通过变压器将380交流电变为低压,将低压电直接加到管状加热器上,靠

27、管壁电阻发热,从而实现了渗碳气氛下的加热。这是十分高明的一种加热方法,主要高明在“空心加热管”的“空心”二字上,因为“空心”才能解决加热元件在渗碳气氛中长时间工作而带来的增碳、变脆问题。所以这种加热元件不必要定期脱碳,因为渗碳气氛在外表面渗碳,同时又在内表面脱碳了。对这种设计,我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1、加热元件引出位置太多,热短路点多,炉子保温性能会受影响,热利用率低。2、加热元件太细,强制冷却时,热应力可能造成加热元件变形,出现问题。3、靠支撑砖架管状加热器的弯头部位,长时高热,接触部分会变形。4、采用国产干式变压器,寿命值得担心,对于电网的冲击和污染问题值得重视。题外话:爱协林无马弗渗碳炉

28、技术也不是奥地利的技术,而是中国的优秀技术人员结合国外其他厂家的设计理念搞出来的,而这个设计思路的提出人就是我在“点评多用炉”一文中提到的那位:经历过“爱协林-天龙-爱协林”的总工,而具体设计者也曾跟随那位总工经历“爱协林-天龙-爱协林”。世事难料,如果当年在天龙不发生那场风波,这种炉型可能就要诞生于天龙了。 美国索菲斯的无马弗井式渗碳炉从IVA在国内首先提倡无马弗井式渗碳炉,到爱协林迅猛提高无马弗井式渗碳炉的市场占有率,无马弗井式渗碳炉被越炒越热时,一些业内人士蓦然回首,忽然想起,美国索菲斯有一台无马弗井式渗碳炉早在20多年前就在南车戚墅堰机车研究所,并稳定运行了20多年。关于索菲斯的无马弗

29、井式渗碳炉“热火女郎”早有专帖介绍,参见“目前只有一台这样的设备在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研究所运转. 该设备是贵所于1987年左右从美国Surface公司引进的, 当时花费了40多万美圆. 该设备运转 一直很好,尤其是辐射加热管用了10多年都没有更换. 由于设备比较昂贵,以至后来国内再也没有厂家引进了. 该炉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辐射加热管, 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加热管, 该炉不需要马弗罐, 热处理渗碳的周期比别的厂家的设备都要短. 由于 无马弗,所以不存在炉低马弗油密封溢油的问题,不存在更换马弗管的费用. 而且,它的循环风扇在炉底, 所以风扇的寿命避免了在装在炉盖上的急冷急热问题. 该设备上装配了6根

30、U 形的辐射加热管, 每个32KW.戚墅堰重要 和关键的大型齿轮都在该设备上处理.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了.” “es2004”也很有见地的指出:“AICHELIN的无马弗加热元件的确仿自南车资阳厂的SURFACE多用炉就无马弗渗碳技术而言,在国外并不是什么先进的技术,君不见美国金属手册里介绍井炉的时候,图片赫然全是无马弗的”。看来,美国索菲斯早在20多年前,无马弗井式渗碳炉就很成熟了。我个人理解,索菲斯无马弗井式渗碳炉与爱协林无马弗井式渗碳炉相比,有如下不同:1、加热管粗,引出点少,寿命长,热量损失少。2、引出点少,比较好解决炉子密封、漏气问题,据说爱协林振华港机5000mm炉就是因为漏气问题

31、,只能做保护气氛加热,渗碳功能迟迟不能验收。2、对于深度2500mm左右的炉子,上下不能分区,要靠其他手段保证上下温差。3、采用独特的“电抗变压器”,有效解决电网污染问题。 慕山慕水点评可控气氛密封多用箱式炉多用箱式炉目前在国内应该是比较普及的产品,目前合资品牌有四五家,民族品牌二三家,号称会做的几十家,偶就有代表性的几家品评一下,纯属个人见解,请大家参考:一、易普森VS爱协林作为欧洲百年名牌,这两家都很具有实力,只就多用炉而言,区别主要如下:1、设备结构上爱协林比易普森有优势,主要表现在传动全部采用电机机械形式不使用液压、气压,作为炉子在高温使用确有优势;内推链位于前室,相对易普森位于后室的

32、推链,寿命常。2、对于气氛的研究上,易普森的超级气氛(空气丙酮)比爱协林的RX或氮甲醇使用成本低很多,虽然表面非马略差,但能满足一般用户要求。3、安全设计两家都很完善。4、售后服务,店大欺客,两家都较差。5、两家近年来都风云变换,人员大规模流失,爱协林流失两批,北京无锡各出一支,目前元老所剩无几,靠唐山一批新手维持局面,虽订单很多,人才不济,事故频发,叹一声:只剩虎皮耳;易普森去年德国总部空降接受人员,一夜之间将总经理为主的高层撤换,原总经理及一些骨干和宝华威原老总一起另立山头,易普森虽销售大将继续叱诧风云,可管理层换血,也元气大伤。结果:打个平手,继续作多用炉市场的并列老大二、索菲斯VS霍可

33、洛夫美国名牌,八九十年代,作为进口名牌,纵横中国进口炉市场,所向披靡,设备风格是设计笨重结实,坚固耐用,产品质量稳定,但能耗较大,工作介质消耗也较大。九十年代后期,因政治原因和汇率问题,欧洲炉占了上风,现在美国炉基本退出中国市场,其主要原因是:爱协林、易普森等纷纷在国内建立独资合资企业,成本降低,而美国人根本就看不起中国市场,不真正的来开发中国市场,即使搞个战略同盟,也不过拿几张旧图纸,中国人靠洋人名子蒙国人而已,这也是我不看好霍可洛夫与宝华威所谓结盟的原因。结果:设备是好设备,技术也有特色,但都已是中国市场的昔日黄花,等你美国人真正看得起中国市场时,中国市场才会接纳你。四、中外炉VS东方中外

34、炉自从60年代花重金购买了美国索菲斯的全部技术资料,又陆续引进、研发技术,目前已发展为世界级工业炉大佬,多用炉仅仅是其九牛一毛,目前世界工业炉排名第二,仅次于德国LOI,不愧为世界名牌;日本东方炉在日本根本排不上,世界上更是不值一提,但其在中国合资建厂最早,就是盐城丰东。日本人的岛国心理在东方炉有充分体现,耐火保温层只有两匹砖加一曾硅盖板,能减料就减料,作为多用炉,安全问题考虑很少,没有内推料机,靠小车向后室送料,能用气缸就不用电机,炉子爆炸声年年不断,辐射管寿命不到1年,故障率高,可是因为设备价格低廉,目前在中国市场迎合大家心理,市场占有率很高。结果:中外炉就像是汽车中的丰田凌志,虽然从民族

35、感情上我们抵触,但心里我们不能不说一句确是好车;东方(丰东)就想是夏历甚至是大发面包车,有适合人群,但真懂车的人是不会评论他的。五、欧美炉VS日本炉看了上面的帖子,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了,不再多言,还用汽车品牌来比喻:易普森奔驰;爱协林奥迪;索菲斯林肯;霍可洛夫卡迪拉客;中外炉丰田凌志;东方炉大发面的,如果非让我品论,只能说:“是辆车吧”!六、一汽嘉信VS吉林工学院一汽炉子公司(后改名一汽嘉信)是最早仿造先进热处理设备的厂家之一,92年消化吸收进口爱协林多用炉的基础上,仿造出第一台中国人自制的多用炉生产线并在戚墅堰投入使用,后来又制造多套,但因是国有企业,当时是计划经济,还是汽车行业老大,所以根本

36、不屑于开拓市场,而且技术不再发展,一汽的传统观念是能国产绝不进口,所以国产化率特高,而当时中国国内配套件很不完善,所以设备的故障率高,反映不好。到现在还是停留在93年的水平上,且不思进取,放不下老大的架子。吉林工学院的创业老总原是一汽炉子公司的一个钳工班长,当时万向钱潮老板鲁冠球到一汽订购炉子,一汽竟以“国家计划中没有乡镇企业指标”为名,不给鲁冠球生产设备,当时的这位钳工班长找到鲁冠球表示自己带人为万向生产设备,鲁冠球当即拍板同意,并出资支持,他们挂靠到吉林工学院,开始创业,并连续仿制出多用炉、推盘炉、正火炉等系列产品,在当时订单不断,供不应求。其创业老总也成为当时行业中的风云人物,意气风发。

37、然而进入90年代后期,因挂靠国营单位,企业所有权为国营,想转制确没成功,并且该老总因“经济问题”而入狱2年,一个好好的企业也落了个树倒猴狲散。感叹一声,时势造英雄,时事也毁英雄,再此作为晚辈我也向这位创业老总道一声敬意!结果:起步最早,都因体制问题而没有长足发展,都本是工业炉中民族品牌的希望,但现在只能说是民族品牌的遗憾了!七、无锡天龙VS北京建通盈动今天看来,这两个企业都是爱协林这条藤上结得两个瓜,不同的是一个为直接生的,一个是嫁接而生的。无锡天龙的老板本是盐城一个纺织品商人,他的纺织厂就在盐城丰东边上,看着盐城丰东生意红火,大把赚钱,于是挖了丰东几个技术人员,在无锡成立了无锡天龙,仿丰东炉

38、作设备,因丰东炉本身就较差,他们本身也也没吃透,所以生意很差,苦苦支撑两年,眼看就要弹尽粮绝,本钱亏空。哪想这时,爱协林原总工程师因种种原因要离开爱协林,并转投天龙,并带了四五名亲信人员,这一下,天龙就像刘备遇到诸葛亮,绝处逢生,这位总工一年为天龙拿了5000万订单,天龙迅速膨胀,第二年号称拿了7000万订单,老板在无锡买了土地,盖了新厂房,座上宝马745,至今也是行业内最耀眼的一颗新星。无奈这位总工虽可比孔明,但这位小学文化的老板却比不上刘备,江山未座稳就杀功臣,这位老板中了丰东使的离间计,逼得总工被迫返回爱协林,虽说总工吃了个回头草,但天龙的发展后劲也损失殆尽。天龙目前表面上还是风风光光,

39、但明眼人都知道“栋梁已折,大厦安存”。其实偶真心希望这仅仅是大家的“杞人忧天”,并祝愿这个企业稳步发展下去,因为行内人士许多人把工业炉民族品牌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工业炉没有民族品牌是大家多年的一块心病。北京建通盈动是当时爱协林一批少壮派人物约20余人因不满现状,找到北京一笔大约1000万的风险投资,集体辞职,揭竿而起,创立而成。这批人的起事,最先打破爱协林、易普森垄断工业炉高端市场的局面,创立伊始,他们就借“年轻气盛”和大资金支持而横扫市场,在行业内掀起阵阵旋风。然而好景不长,正是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缺乏老谋深算,在知识产权方面没有处理好,结果被爱协林用一场官司一下子打落马下,这场官司一打四五

40、年,虽然现在官司已不了了之,但是他们的发展势头被打落了。据称,他们已基本退出多用炉市场,而转作其它炉型。在此我也真心祝愿他们振作起来,早日夺回多用炉市场,你们也是民族品牌的希望所在。结果:都是民族品牌的希望所在,你们身上担负了业内人士太多的期待,原你们摆脱各自的阴影,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健康发展下去吧。南京炉VS长兴炉上面讲过,一汽嘉信和吉林工学院是最早仿爱协林炉的,原南京电炉厂是最早引进易普森炉的,当时是国家规定,引进设备同时必须引进一定比例的技术,后来南京电炉厂因是国营企业,效益不好,开始四分五裂,分分合合,出来摄山、长江等许多电炉厂,长兴一些农民企业家也挖掘了一些南炉的人才,开始造电炉

41、。这些企业本身技术就是“半瓶醋”,加上农民意识,只看眼前效益,不管品牌建设,能省钱就省钱,赚一笔是一笔,所以说造出的东西就不能叫设备,cewy兄比作农用车,我看都是高抬他们。我只能说他们造的只能叫“LAJI”。结果:是你们把“民族品牌”的脸面丢尽,让“民族品牌”陷入价格越做越低,质量越做越差的恶性循环。北京机电研究所20多年来开发了许多热处理设备,有像多用炉、井式炉、真空炉这样的标准设备,也有一些非标设备,我对北京机电研究所里一些人充满敬意,但对其中另一些人也“很不感冒”,就设备而言我认为只有真空炉他们做成“气候”,其它炉子都不行。这些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体制问题:一、除真空炉有自己的实体外,其

42、它都没有生产基地,完全靠外协加工,质量不能保证。二、开发实力很强,也很有积极性,因为可以得到科研经费,但对产品的推广、持续、售后服务就没有热情了。意大利林德伯格“LINDBERG” 90年代向中国卖过34套多用炉,后来在国际资本市场与“AICHELIN”“德固萨”重组为“ALDAICHELIN”集团,后来ALD作为独立品牌从“ALDAICHELIN”集团分离,专业制造真空炉。所以现在“LINDBERG”和“德固萨”这两个品牌已经不存在了。林德伯格“LINDBERG”多用炉从技术归属讲是美国炉技术,外形与“霍可洛夫”、“索菲斯”、多用炉都基本相同。但“林德伯格”多用炉用“电热带”加热,确实是“太

43、糟糕”的选择,用过的人都知道:“电热带”接线板与炉壳的密封经常漏气烧坏。电阻带使用时间长了,电阻增加,功率下降。很让人头痛。相对来说,“索菲斯”就高明多了,可以说“索菲斯”多用炉用的“加热元件”是我见过多用炉中最高明的:采用在管状加热器上直接通低压电,并且让空气从管内自然流动,碳含量一直保持平衡,我见过“索菲斯”用了12年,一支加热元件都没有坏的炉子。“索菲斯”在风扇电机上也有专门技术,在连接处加了一块硅橡胶,风机、扇叶都能十几年不坏。“德固萨”的多用炉技术也很可靠,重庆红岩当年从“斯太尔”拆来两台用过15年的“德固萨”三室多用炉(“三个后室共用一个前室”一台产量相当于三台多用炉”,竟然又用了

44、7年才需要大修。“德固萨”的炉子在铁马也有两台单室炉和一台双室炉,已从90年使用至今.除控制系统大修改造过外,炉体使用正常.“德固萨”的机械传动部分可以说是很棒,拉料机构和前室炉门可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设计构思之精妙来形容.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技术就消失了.好象是国内艾协林买了“德固萨”的多用炉专利,但一直没看见使用过.具我所知,红岩原来就是生产斯太尔产品,两台三室炉也一直摆在红岩厂,90年使用后不久就因为一场大火,烧得没法用了.04年花近100万改造了一台,再次投入使用.至今还有一台闲置.IVA在德国可以算后起之秀,几年前就知道“IVA”在德国市场上已经或基本与“AICHELIN”

45、“IPSEN”齐名了。从技术角度讲,IVA多用箱式炉也没有太特别的。但他在“大型井式渗碳炉”和“可控气体氮化炉”上的技术到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大型井式渗碳炉”采用无马弗结构,辐射管加热等技术,确实避免了“德固萨”系统井式炉的许多缺点。“可控气体氮化炉”的可控性也走到了先进技术的前列。可IVA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确是“差强人意”,至今我没看到很好的表现,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的原因有:1、国内缺乏即“懂中国国情”又有“大将风范”的领军人物,我对“海龟”一直不感冒。没有亲身经历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最波澜壮阔的几年的洗礼,回来摘果子,谈何容易!更何况现在还“三分之二时间在德国,三分之一时间在国内”。

46、2、照办“AICHELIN”“IPSEN”十几年前的路线图,对于新进入的外企恐怕是“此路不通”了!本来就比别人来晚了,要干就“大刀阔斧”“大资金投入”迎头赶上,如果还是“摸石头过河”,投资“小心翼翼”,那只有被动的份了。这个道理看看“丰田”汽车就知道了,它真正进军中国市场比较晚,“大众”“通用”都比它早很多年,但“丰田”不来则不来,来就大资金投入,最新车型投入,现在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遥遥领先了。3、企业领导人的“气量”决定企业的人才水平。IVA前年在“大重”井式炉招标中风头出进,但未能成功,可能就与我说的“领导人气量”有关。还是当年那位销售人员,离开IVA后,为另一家公司在“洛矿”拿下中国最

47、大井式炉。而我现在见到的IVA销售人员在投标答辩时要“一边打国际长途,一边回答招标方的技术问题”,其销售业绩可想而知。我对IVA的评价:技术不错,品牌也不错。但是,进入中国市场时机不对,进入中国市场策略不对,选择的中国市场的领军人物不对。“吉埃斐”“吉埃斐”是07年筹备进军中国的,对于这个品牌和他的技术,目前我还不是特别了解,不能“妄加品论”。但对于“吉埃斐”中国的掌门人,我比较了解,也是在行业内我比较尊重的一位人物,就讲讲他吧:当年行业里著名的“口外双雄”之一,出道时两人准备效力于“AICHELIN”,但二人才能过高,不被“AICHELIN”当权者所容,所以双双投入“IPSEN”门下。一南一

48、北,为“IPSEN”在市场上打开了一片天地。正是此二人的加盟,才有“IPSEN”在中国市场上“老大”的位置。要知道:“IPSEN”刚进中国的两年,简直让“AICHELIN”打得“头破血流”。风云变换,当年的“双雄”之一现在掌握了“吉埃斐”。只从这一点,我看好“吉埃斐”!讨论 慕山慕水之氮基保护气氛辊底式炉讨论氮基保护辊底炉轴承热处理生产线(俗称辊棒炉)是轴承热处理用的设备,适合于中大型号轴承套圈,最早引进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当时的机械部轴承司代表国内“哈、洛、瓦”等四个轴承厂联合向外商招标,当时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要求中标厂商“公开关键技术”,也正是因为这个条款日本、美国等厂商不能同意,所以当

49、时的“奥地利爱协林”中标,同时向这四大厂提供了5条生产线。但以当时的控制技术,完成辊棒炉如此复杂的动作比如“慢动、快动、摆动、倒退、窜动、窜动同时摆动”等等相当不容易,当时的设备有传动电机21台,电磁离合器有32台,超越离合器47台,只一张传动原理图就像蜘蛛网一样,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当时瓦轴第一台设备,老外调试动作就用了半年之久,也正因此“辊棒炉”当时得到“炉中之王”的称号。这5条生产线陆续投产后,轴承的热处理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在轴承行业得到认可,拥有“辊棒炉”也成为当时个大轴承厂追求的目标,当时的西北轴承厂从日本“中外”炉引进一条,哈轴又从“日本光洋”引进一条。因为当时的引进价格都是“

50、天价”,而当时的任何一个国内的电炉厂都没有实力(或者说没有胆量)仿制,所以“瓦轴”、“洛轴”的老一辈热处理技术人员开始在爱协林公开的部分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自己测绘仿制,“瓦轴”自己仿制了2条生产线,“洛轴”自己仿制了1条生产线,“洛轴”又为“福建龙溪”作了一条生产线。西北轴承厂测绘中外炉设备,自己仿制了2条生产线(落料部分为斜滑落料与原设备不同)。这些仿制设备都得到了较好的使用。但因为前面讲过的设备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国产电磁离合器、超越离合器等的元件问题,设备故障率较高。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些老一辈热处理技术工作者能够敢于挑战“炉中之王”并得到成功,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此我向所有参

51、与过“辊棒炉”国产化工作的前辈们说一声:“前辈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你们的挑战精神、你们的勤奋、你们严谨的科研态度、你们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因为当时这些仿制设备的出现,我国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大约有15年时间没有在花“天价”引进这种设备。后来,当年仿制辊棒炉的那些前辈陆续退休,分散到各地做了“高级顾问”,技术力量分散了,加之当时各大厂仿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使用”,所以辊棒炉的国产化始终没能形成一个“持续的产业”。到90年代末,重庆长江轴承厂,开始向“北京爱协林”订购了一条辊棒炉,辊棒炉开始了由合资厂在国内生产的历史。从重庆长江这台辊棒炉开始,辊棒炉的传动技

52、术得到提升,首先是大量采用变频器,淘汰(或基本淘汰)电磁离合器、超越离合器,简化传动的机械环节,同时又PLC、变频器等先进的自控手段实现复杂的动作,此次,用先进的对射光栅取代原来的机械“物料探测器”,并且采用了“涌泉式淬火”油槽。可以将从这条炉子开始辊棒炉从1.0版升级到2.0版。但是,因为重庆长江轴承是“冷碾轴承”,加之对“涌泉式淬火”并没有摸透,所以这条生产线在控制变形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虽然重庆长江这台辊棒炉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但是轴承行业第二轮购买辊棒炉的高潮却再次掀起。不久,万向汽轴、万向特轴、烟台铁木肯、天水轴承、龙溪轴承等纷纷向爱协林订购该设备,瓦轴更是一次采购4条线,辊棒

53、炉的第二次春天到来了!上述厂家基本都是直接像北京爱协林定点采购,只有2002年吉林公主岭轴承厂因资金预算较低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标。当时参与投标的厂家竟有十多家,不管“会做不会做,做过没做过”,包括:南京长江、南京年达、中门子、金舟、三永、迦南、北京建通盈动、爱协林等都参与了竞标,可见当时大家都看好辊棒炉未来市场,想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既然那么多轴承厂家青睐于辊棒炉,又有那么多设备厂想发展辊棒炉,那么对于轴承套圈淬火辊棒炉于其它设备(如网带炉、铸链炉)比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只有3点:1、工件在辊棒炉中加热淬火的过程中一直处在辊棒上,所以百分百避免工件的碰伤。2、加热室前后全部密封,前

54、部有换气室,所以保护介质消耗少,真正作到不脱碳、不氧化。3、工件随辊棒垂直进入淬火油槽、同时窜动(摆动)、油流控制导向流速,所以工件变形相对较小。在当时参与公主岭招标的众多设备制造厂家中,真正有实力制造辊棒炉的厂家有几个呢?我个人认为只有两家半:爱协林、北京建通盈动、杭州金舟只能算半家。先说杭州金舟,网带炉在轴承行业普及率很高,辊棒炉也给浙江天马、山东沂蒙等做过几条,但他们的辊棒炉落料方式是斜滑方式不是垂直方式。斜滑方式和垂直方式到底从技术上有多大区别?可以讲,斜滑方式的辊棒炉就像网带炉一样工件在辊道上以同一速度前进加热,到落料口时逐次滑落到淬火槽,前门不能密封,内行人马上可以想到这样的炉子是

55、辊棒炉的外形,但却是网带炉的实质,前面讲得辊棒炉“无磕碰、不脱碳、小变形”的优势根本不具备。但是这种斜落料的辊棒炉也就没有了“慢动、快动、摆动、倒退、窜动、窜动同时摆动”等一系列动作上的难度,主炉只用一个变频电机传动就可以了,动作传动完全像网带炉一样。所以我说杭州金舟只能算半个厂家,其生产的斜落料辊棒炉只是具有“辊棒炉”外形的“网带炉”而已。真正能作的两家,爱协林就不用说了,另一家是北京建通盈动,该公司已在点评多用炉一文中讲过,在此不再啰嗦。他们在“多用炉”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后,开始把眼光投向辊棒炉,这次他们吸取多用炉的经验教训,分别通过公开渠道花重金购买了“瓦轴”、“洛轴”当年测绘的两套图纸,

56、又从韩国一公司购买了辊棒炉全套技术,解决了辊棒炉的技术来源问题,并在杭州人本作出了第一条辊底炉生产线,然后陆续给新昌皮尔、广东韶关、山东梁山、北方工具、人民轴承厂等提供了几条生产线。从此打破了爱协林基本垄断辊棒炉市场的局面。上面谈到辊棒炉具有许多优势,但其在轴承行业的占有率相对网带炉讲却小的可怜,初步统计应该不到5,是什么原因造成辊棒炉未能在轴承行业大面积推广呢?我认为原因有三条:1、价格相对较高,同样产量(400KG/h)的网带炉价格在120万150左右,而辊棒炉爱协林需要450万,建通盈动的也要300万以上。制造成本不能下降,价格偏高是制约辊棒炉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2、淬火油厂家没能重视辊

57、棒炉的油品开发也是一个原因。本来淬火油厂家对轴承热处理用油的技术投入就不够,向好富顿、德润宝主要面对齿轮行业,其油品用于轴承淬火并不是特别合适。“出光”“油脂”在轴承行业有所研究,但主要是面对网带炉用油。对于“辊棒炉”这个新生事物,众多淬火油厂家谁也没有做过专题研究,也没有专门推出一支油品针对“辊棒炉”。国内一些淬火油厂家如“大连海孚”开发过专门的油品,因为价格作不上来,所以在“淬火颜色”“光亮度”等细节问题也只能是马马虎虎。3、轴承行业中“某些权威”学术寻租,已成为一些网带炉生产厂的既得利益者,只顾推荐和其利益相关的某某厂的网带炉,诋毁辊棒炉的优势。而一些本身技术实力稍差的轴承厂往往把“权威

58、”的话当成圣旨。岂不知这年头有些“权威”也和“J女”一样,只认钱,不认技术了。在此,我希望辊底炉生产厂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设备性价比;有前瞻眼光的淬火油厂家也要尽快针对辊棒炉用油开发出一支油品;另外请大家看清某些“权威”的嘴脸,别听他们忽悠;这样辊棒炉在轴承行业的普及则指日可待。想想SKF为什么干滚动体都用辊棒炉,你就知道辊棒炉的普及对我国轴承行业有多么重要了。辊棒炉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前文已经讲过,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辊棒炉开始,经历了“机械复杂”的1.0版到现在普遍使用的“机械简单”的2.0版本,那么辊棒炉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3.0版的辊棒炉是是那么样子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向:一

59、、冷却部分进一步拓宽思路,发展硝盐淬火或模压淬火高压气淬。1、硝盐分级淬火或等温淬火目前在世界知名轴承品牌如SKF、FAG已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也是他们提高轴承综合性能的重要法宝之一,而我国出铁路轴承、轧机轴承等大型轴承外其它轴承很少采用硝盐淬火。其实除上述领域外,硝盐淬火相对于中型轴承、圆锥轴承、甚至一些中小型轴承都具备油淬火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硝盐熔液具有近乎理想的冷却曲线,高温段没有“蒸汽膜”区,冷速快,MS点以下等温冷速慢,既能保证快速组织转变不出现屈氏体,又能将淬火变形降为很小。而且冷却速度的调节相当方便,调整硝盐熔液中的含水量就可以了。并且,硝盐的价格也远远低于淬火油。这种辊棒

60、炉目前国内已有,北京建通盈动给人民轴承厂做得已投产,爱协林给大连SKF造的也开始安装、调试了,西北FAG目前正在调研,准备上1000KG/h的硝盐淬火辊棒炉生产线,几个新兴的内资高起点轴承厂也把眼光瞄准了这种炉子。我个人认为这是辊棒炉下一步发展方向之一。2、辊棒炉配淬火压床自动线。降低淬火变形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模压淬火”。由辊棒炉加热,自动分多路到淬火压床然后自动清洗、回火。这种生产线因为要求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纲领,所以目前国内使用的不多。我知道哈轴有一条“光洋”的模压辊棒炉,但好像也多年未用了。烟台铁木肯是采用转底炉加淬火压床,类似齿轮行业用的,产量无法和辊棒炉相比,南口SKF有一条推

61、盘炉加模压淬火,对渗碳轴承适合,对普通轴承远没有辊棒炉方便。我相信随着我国轴承行业的整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炉子也会很有前景。3、辊棒炉加高压气淬。我说句许多轴承行业的前辈不高兴的话,我觉得我国轴承行业远没有齿轮行业更重视热处理,轴承热处理一直跟着齿轮热处理后面跑。比如:保护气氛炉在齿轮行业已成为基本设备,而在轴承行业还有50以上用空气炉;可控气氛渗碳炉在齿轮行业也很普及,轴承行业许多还用数煤油滴数的炉子。分级淬火油在齿轮行业也很普遍,可轴承行业用分级油会感到很新鲜。所以我就想既然高压气淬在齿轮行业有应用,对控制变形起到很好作用,那么对于薄壁轴承为什么不能高压气淬呢?当然这目前只是我个人的一个

62、想法,或许不对,搞轴承热处理的前辈如果对此想法有兴趣,欢迎一起探讨。上述三种思路有些已经实现,有些还在探索,但我个人认为这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这样的辊棒炉我认为可以成为2.5版本,还不能称3.0版!3.0版本的辊棒炉前面介绍了1.0版、2.0版、2.5版的辊棒炉,那么3.0版本的辊棒炉会是什么样子呢?其实这种3.0版的辊棒炉在SKF已经诞生多年了,主要特点如下:1、辊棒直径小10-15mm;辊棒间距小15-25mm,所以作小轴承也不用料筐,辊棒采用耐热钢或陶瓷或钢瓷复合材料。2、辊棒分组,可以方便的不停炉更换辊棒组。3、主要是采用工艺有革命性突破,“高温加热、快速通过、到温出炉、保温时间近乎为零”。4、淬火采用热油或硝盐。目前,这种辊棒炉的制造技术国内已掌握,但到目前还没有一台产品。为什么呢?材料问题!因为材料没有保证,所以国内任何一家轴承厂都不敢采用“高温加热、快速通过”这种工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