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669620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0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谈小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谈小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谈小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谈小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小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毕 业 论 文2009 届谈小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 谈小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经典文学作品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其多层次的语言结构体系,予以作品更多的内涵。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适应了阅读教学尊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我意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重视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等规律,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与和谐的情境。而当今学生的阅读环境不理想,阅读质量不高,教

2、师的阅读教学也困难重重,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和阅读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和阅读教学之间的优势也没有体现出来。所以以在教材中占优势的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培养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能力,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不管是促进阅读教学改革,还是传承中华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经典文学作品和阅读教学的理论概说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对当前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认为要优化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首先要确定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标准,创建和谐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环境,其次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最后构建有利于学生阅读

3、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网络,巩固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 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TALK ABOUT THE PRIM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TEACHING STRATEGIESABSTRACT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as entered a crisis stage. Reading teaching is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

4、hing reading is the primary focus of the reform of language teaching. Carries the classic literary works of universal human values and ethics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its multi-level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system, to be works of more content. Reading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adapted to the te

5、aching of reading to respec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reader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self-consciousness, but also th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self-awareness,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to discover and explore the law and so on, in order to open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with the freedom

6、 of space and harmony of the situation. Read nowadays students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of reading, teachers teach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reading classic literature and reading instruction linked closely enough, read the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reading between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ha

7、s not reflected. Therefore, in the dominant material in the classic literary works as the link to foster the ability to read classic literary works, and optimize the reading of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ies, regardless of the reform i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or heritage of Chinese civili

8、zation, will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reading instruction that is based on theoretical estimat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reading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reading instruction

9、in the existing analysis of the issues that primary schools should be optimized to read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reading teaching, we must first determine the standard of reading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to create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to read the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followed b

10、y students in stimulating interest in reading, based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read classic literary works to 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 and finally to build in favor of students to read classic network literature to read, consolidating reading, improve their language literacy.KEY WORDS primary; cla

11、ssic literature;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y目 录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11 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理论概说21.1 经典文学的内涵21.1.1 经典文学作品的界定 21.1.2 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21.1.3 经典文学作品的优势 3 1.2 阅读教学的内涵3 1.2.1 阅读教学的定义 3 1.2.2 阅读教学的特点4 1.2.3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意义 4 1.3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51.3.1文化学基础5 1.3.2心理学基础51.3.3 哲学基础62 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问题剖析 62.

12、1 阅读环境不理想6 2.1.1 家庭环境 6 2.1.2 学校环境7 2.1.3教学环境 7 2.1.4 家庭、学校、教师互相脱节环境7 2.2 阅读质量不够高7 2.2.1 经典阅读的功利化 7 2.2.2 经典阅读的随意化7 2.2.3 经典阅读的低俗性 8 2.3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困难重重8 2.3.1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边缘化 8 2.3.2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文本的缺少8 2.3.3 教师实施的困难 8 2.3.4 学生阅读的困难 103 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策略113.1 确定明确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标准113.2 创建和谐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环境11 3.2.1 创造

13、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环境 11 3.2.2 创造利于经典阅读的教室环境12 3.2.3 创造经典阅读的交流环境 12 3.3 激发高昂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兴趣12 3.3.1 以课本经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2 3.3.2 以课外经典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13 3.4 培养有效地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能力14 3.4.1 字词句训练 14 3.4.2 语感训练14 3.4.3 阅读速度训练 15 3.4.4 阅读习惯的培养 16 3.5 构建有利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读书网络17 3.5.1 班级教育为主导 17 3.5.2 学校教育为辅助17 3.5.3 家庭教育为补充174 结语 18参考文献

14、19致谢 20前言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发现当人们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或优美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的脑活动痕迹。这个研究结论对新课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研究卓有成效,而且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经典文学作品,所以以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不管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还是传承中华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和阅读教学的阐述,以及对“现行阅读”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进行问题剖

15、析,从而以经典文学阅读为理论依据,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通过国内外学者对经典阅读的理论和实施的描述,分析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探讨阅读教学策略。1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理论概说1.1 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1.1.1 经典文学作品的界定什么是“经典文学作品”?在教师口语和学术专著中经常出现的“经典文学作品” 到底指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将“经典”定义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辞海里解释为:“ 一定时代、一定阶段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由此两种解释可以概括出经典文学作品的根本特征:首先经典文学作品有一定得历史,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呈现某个时期的经济、社会

16、、政治等面貌 汪敏谈经典文学作品与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J现代语文,2007,(12):72;其次经典文学有很高的威望,是世代传承下来且大家公认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还体现了一定的价值意义,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对人类发展有促进作用。以此推之,我将“经典文学作品”定义为: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人类精髓的, 并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对人类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并且有指导作用的权威性文学作品。但是经典文学作品不是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真正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人们普遍认可并能接受阅读的。凡是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审美意识的反映,还潜藏着社会、历史、宇宙等多种审美

17、因素,还是个体、时代和社会的结合,是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渗透,是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的融合。真正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平易近人,是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是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很大帮助的。1.1.2 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我们在看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会发现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诸多优点。我把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经典文学作品的时空再现性。经典文学作品体现着时代性,这就意味着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再现当时的时代特征。古今中外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折射出彼时彼地的人生和神情风貌。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民俗,不同的生活将一一显现。高楠在文学经典的危言与大众趣

18、味权力化一文中指出,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史的产物,而且是文化史的产物,它是历史价值的文学形态。历史在不同程度的反复、跳跃,又经由历史的整合而获得历史的连贯。 高楠文学经典的危言与大众趣味权力化J文化评论,2005,(6):145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使我们触摸历史,使我们与历史对话,使我们去感受不一样的人文世界和精神世界。(2) 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承性。经典文学作品向来被当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之一。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就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就是经过千百年的历练,被历史所承认的名家名作的优秀作品。经典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美国学者希尔斯说过:至少需要得到三代人的两次延传的东西,

19、才可谓之传统,持续短暂的则很可能是时尚。 (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7经典文学作品则是在淘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经过时间的磨砺才诞生的。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其中的字词句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精辟且优美。经典文学作品,使我们与文化的精髓对话。今天,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为了获取文化知识。(3) 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性。经典包含社会、历史、宇宙等多种审美因素,是个体、时代和社会的复合。人类共同的审美是经典文学作品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经典的深层支柱。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领会作品,提

20、升自我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说到:学生必须跟书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必须跟他混在一块,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响。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5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能使学生领悟个体审美意识、时代审美意识和社会审美意识。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中感悟与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体悟,实现与经典的对话,自我的升华。1.1.3 经典文学作品的优势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头脑更灵活。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研究发现:当受试者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脑活动的痕迹;相比之下,如果

21、只是阅读一般的文章,脑部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 汪敏.谈经典文学作品与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J现代语文,2007,(12):73可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增长见识,而且可以使人变聪明,变得爱思考。经典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优势。在对小学教材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有一批经典名作作为基本的相对稳定的选目,多次在小学语文教材入选,可见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经典文学作品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给以作品更多的内涵和韵味,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1.2阅读教学的内涵1.2.1 阅读教学的定义阅读教学是在教师

22、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情感,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发展阅读能力与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阅读活动中学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有赖于阅读和阅读教学。1.2.2 阅读教学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引导

23、学生领悟课文内容,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形式,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这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学生通过每一次的阅读训练,夯实自己的阅读基础,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1)阅读教学与识字相结合。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字词加深理解。在教师阅读指导下,可以再认和重现一些字词,让学生了解字词的多方面意义。(2)阅读教学与观察、表达相结合。文学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景、物、人及其之间的关系。 但是语言是抽象的,所以通过阅读教学,教师通过图形、图表、实物等手段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在理解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阅读教学与情感相结合。阅

24、读教学中注重情感的体验。阅读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情感的体验和升华。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构建、体验、再创造,使学生把握文本,形成自己的内在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2.3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有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和智力的开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在阅读过程中,尊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强烈的自我需要意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重视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 侯明. 试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的多元阐释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11):93

25、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正是适应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与和谐的情境。(1)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承性有利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字词能力的有效途径。经典文学作品中字词凝练,文质兼美,精辟深刻,细读品味,意蕴无穷。教师应抓住时机,让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从书中吮吸到甘露,从而升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2)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体悟性有利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直接与学生对话。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自己内在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经典文学作品的时空再现性

26、有利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开阔学生视野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折射出当时的人生和社会风貌,对学生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增长有很大帮助。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同的时代、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将一一显现,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构成自己个性语言。而且有些作品与现实生活所不同,这就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把疑问和观点表达出来,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的兴趣和想法得到尊重,学生的潜能尽情发挥。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有效地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7、 1.3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1.3.1 文化学基础文化着眼于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实现全面、自由与和谐的发展,着眼于提高人的主体价值与意义,着眼于培养人的思维和能力。 潘冠海.关于阅读教学的文化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5):78从这个视角的意义上,阅读教学就与文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阅读教学是一种保存文化、传承文化的途径,同时起着发扬文化的作用。 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的文化生成过程。阅读教学的文化定位表现为学生语言的形成、思维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所以阅读教学中以经典文化为教育内容不可丢。 阅读教学要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打好底子,就应该聚焦在经典文化的内容上。文化选择中既

28、要考虑共同文化,又要考虑亚文化,首先把两者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再考虑其融合的问题。 潘冠海.关于阅读教学的文化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5):78所以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要以“共同文化”为主,加强阅读内容的价值性和多样性,即在教学中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但又不排除流行文化的内容。因为从长远来看,流行文化只是暂时的,如果学生把大好青春时光花在没有营养的流行文化上,是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只有那些经典文化才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是学生思维培养的基础,对学生的未来有着积极的作用。1.3.2 心理学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心理这样说到:“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

29、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阅读需要动机、情感、智力因素(分析,判断,整理,提炼等)等各种意向活动。所以,准确把握多种阅读心理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经典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反映各时各地的风俗民情,比起枯燥的知识更具吸引力,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体悟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字词句段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1.3.3 哲学基础哲学可以指导阅读教学,使其理性思考。认识论哲学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分离与对立的。 雷金莲. 试从哲学的角度谈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J读与写杂志

30、,2008,(6):15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认识论哲学强调通过个别可以认识普遍,通过具体可以获得抽象,通过感性可以升华为理性认识。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渗透着哲学思想。存在论哲学存在论主张以人为本,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雷金莲. 试从哲学的角度谈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J读与写杂志,2008,(6):152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又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坚持存在论哲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则起引导作用。 哲学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提升对问题认识的层次,走出狭隘的困境。缺少哲学的

31、思考就会变的乏味。哲学的理性思考显现出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阅读需要哲学的加盟。语文课程标准在丰富语文课程目标的同时,还强调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获得,人文感悟和技能训练的融合。总之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助与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来自传统,体现现在,面向将来。 2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剖析2.1 阅读环境不理想2.1.1 家庭环境在家里,学生有时间阅读,但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首先变现为家庭藏书不足。很多家长观念错误,不主张甚至反对学生读课外书,认为读教科书以外的书会影响学习,所以

32、家里很少会给学生增添经典文学作品。其次家庭负担重。如今的书越来越贵,少则20多元,贵则上百。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紧缩开支是应对危机的有效途径,所以购买课外书籍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最后家长不够重视。许多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家长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忙于娱乐,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有些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应怎样指导孩子去读。2.1.2 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庞大的课程体系及相对低的教学效率遏制了学生的阅读。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多,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负担也越来越重,也没有时间去好好阅读。学校图书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小学,藏

33、书不多而且偏旧,与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阅读心理不符合,甚至脱节。2.1.3 教学环境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阅读认识观。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许多老师不是积极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而是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作业试卷。2.1.4 家庭、学校、教师互相脱节在功利化得社会,学校注重教学结果,注重升学率。教师更关注分数。而家长则看重的是能否考上大学。目标的不明确甚至有失偏颇,使家庭、学校、教师互相脱节,各管各的。最严重的是互相之间推脱责任,没有在以促进学生智力和身心发展的前提下,互相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合适的阅读体系。三者之间缺乏联系,使得学生阅读的效率状态不佳2

34、.2 阅读质量不够高2.2.1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功利化学生的名著阅读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原著没有时间看就看缩写本,缩写本看不完,就看故事提要,有的学生甚至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所谓的“精华内容”。更有许多人看改编的卡通动漫。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降格成为了文化快餐,这着实让人心寒。2.2.2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随意化阅读的内容缩水,导致阅读的随意。学生没有阅读同步阅读等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出现了爱看不看,随便看看的现象。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经典的阅读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朱自清.经典常谈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5经典是学生的营养品,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整个

35、世界的精神底子,是建构世界文明的基石。学习他们不应该仅仅成为应试任务,而应该成为传承文明的基本任务和首要任务。2.2.3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低俗性低俗性集中地体现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庸俗化。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网络篡改,被大众调侃。正是这些作品“威胁”着人们心中的文学经典。我们在享受网络文学作品恶搞同时,也应多反思反思。2.3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困难重重 2.3.1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边缘化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快餐式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读书时尚。许多学生认为快餐式阅读的视角新颖,图片靓丽,文字简洁,语言幽默。渐渐地传统阅读被这种快餐式阅读所替代,学生也与此

36、同时疏远了注重阅读品位和质量、注重阅读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的正餐式的文学经典阅读。有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识字人口的阅读率为51.7%,有近一半人不读书。 国民读书率下降为出版业敲响警钟?EB/OLcontent_2470793.htm, 2005-01-17经典文学作品在繁忙又激烈的时代逐渐被人们所遗忘。2.3.2 缺少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远离我们的生活,学生不知道该读怎样的经典文学作品,好些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深奥,很难有一个接近经典的桥梁。许多经典文学作品教育味太浓,有许多的道德教化内容,而忽视了少年心灵的展开,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个人成长是很不利的。学

37、生没有亲近的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文本便很难让教师展开经典阅读教学。很多学者认为只有通过推荐介绍一些适合于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才能使经典阅读发挥作用才能让教师教好学生。2.3.3 教师实施的困难(1)教师文化素养欠缺有学者分析课程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教师和家庭,经典阅读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许多语文老师是靠应试教育来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经典阅读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定利益,所以他们也不会去读经典。所以当我们要求学生读经典的时候,连论语都没有读完的语文教师大有人在。试问要那些老师怎么向学生要求读经典?更谈不上优秀的经典阅读教学了。(2)教师教学方法欠佳a.教学空洞。不少教师讲解课文时,花较多的时间分析课文语

38、言文字,而对于课文的出处和经典原著则一笔带过。有些教师还在分析课文时向学生提一些很易回答的问题,学生不必过多思索随口就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缺少启发和引导作用,不但浪费了宝贵的阅读教学时间,也使经典文学作品索然无味,学生很难产生阅读兴趣。b.教学沉闷 。很多教师上课只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师生互动少, 教学手法单一。有些教师还沉浸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讲析过多过滥, 方法僵化, 模式单一。学生学的枯燥,掌握的也是一些死方法。 c.教学单一。很多老师上课模式单一化,程式化。永远都是那一套老式的“背记式”字词教法,永远都按照同一个方法机械的分析课文。这导致学生不再思考,被动接受。d.应试

39、教育。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进入“题海战术”的误区,为应试而教,内容机械,死扣试题,把复杂多变的语文阅读教学简单到只围绕一个“考”字。教师经常处于临考状态,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研究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一步说,学生更难以亲近经典文学作品。e.练习过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借助习题来让学生理解课文, 但是这样会使学生的阅读实践减少,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阅读教学,也称读文教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可以从经典文学作品读诵中发散思维,获得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的读诵,对于学生的智力和情感都有很大的帮助。(3)教师教学评价薄弱教师在阅读评价中存在许多问题:过分注重

40、书面知识,注重结果,而忽视综合素质,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度注重选拔,过分依赖分数,忽视评价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背离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注重量化分数,轻看质性评价。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教师在阅读教学评价中还割裂了教与学的完整统一,对学生的评价,民主很少,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多向的价值。(4)教师教学环境不利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主要表现为教师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者,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使某些学生活动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语文不断被边缘

41、化,英语的地位逐渐提高,很多学生重英轻文。再加上数理化等学科的围堵,语文教学逐渐被忽略。这种状况下,教师阅读教学困难重重。2.3.4 学生阅读的困难(1)字词句难以把握学生不能根据材料难易、阅读目的以及其他因素灵活地改变阅读方法。阅读实践的缺少对字词句的把握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见生字就停止阅读,去查找字典,依靠某种参照手段才能进行阅读,这样不但降低阅读速度,而且只顾词语的字面意义,忽略了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义,使思维不连贯,理解支离破碎。从而导致对阅读失去兴趣,感到困难和乏味。(2)阅读语感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应该不少于100万字。实际情况却是现在的小学生课

42、外阅读量普遍不足,现在小学生普遍对阅读二十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阅读实践活动缺少使学生语感较差,作品的阅读的效率也自然而然降低。(3)阅读心理障碍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出现惧怕和偷懒的心理倾向。比如,对六年级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8%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到很紧张,有38%的学生当众读书不知怎么读好,不好意思读,6%的学生不愿让老师自己读,2%的学生应付读书。 李淑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学科教学探索,2005,(4):33分析其中的原因都是对阅读有着心理障碍。有些是自制力较差,偷懒;有些是害怕被同学老师嘲笑,惧怕。归结成一点就是缺乏自信,缺乏锻炼。(3)阅读效

43、率低学生阅读锻炼较少使得阅读的视野狭窄,阅读效率低。一是阅读速度慢,一部作品花长时间读完,对作品难以整体把握,效率不高。二注意力不集中,多数读者的读书速度大大低于其思想集中时可能达到的程度。(4)阅读书籍单一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什么样的书才能算是好书呢?又该如何去读这些好书呢?这些都是在学生读书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阅读书籍比较单一,大都是一些作文书和童话书,较少有成系列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5)阅读习惯差繁忙的学业使教师无暇专门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呈现读了就忘得状态。阅读笔记,读后感等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在学生的阅读中很少用到。阅读效率大打折

44、扣。3小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3.1确定明确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标准经典对它的读者会产生一种极其宝贵的阅读经验,清人龚自珍的一句话“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儿女心”很好的阐述了经典文学作品 。就小学生而言,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知识、情感、道德,会随之升华。也就是说经典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本身可能随着时间而抹去,但它却会不知不觉地将种子种在小学生心里。根据经典的定义,我把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文学作品能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不一般的积淀,引发学生思索,使人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第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促使学生反思,能够让学生热爱生活,能够让学生心中充满爱。第三,

45、能够向学生的心智敞开,向新的经验新的世界敞开。第四,文笔流畅,排版合理,体现美学内涵,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学生阶段的阅读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只有经典文学作品广泛地被学生接受,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点亮一盏盏温暖的灯,才能引领学生到达知识的巅峰。3.2创建和谐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环境3.2.1 创造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环境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材料,材料作为阅读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在阅读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材料的开发需要学者去要挖掘文化资源。小学语文经典作品阅读的文本要具有典范性,富有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多样,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字里行间跳动着真善美的音符,句句都是精华。古代文人朱

46、熹注四书,使得四书普及于一般人,达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所以专家学者要深入挖掘蕴藏文化资源,使经典配合时代的发展。现当代的许多文人做出了不少努力。如薛瑞萍和徐冬梅编著的亲近母语日有所诵为小学各年龄段孩子量身定做的一套经典诵读读本。特别是亲近母语经典阅读这一本书,重新选录和编著了论语、 孟子、古代散文等内容,用这些经典去叩启学生天赋之门,让学生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余秋雨也在寻觅中华一书中诠释了经典,使经典亲近学生,使学生走进经典文学作品。除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外,语文教材里的很多课文都是根据经典改编的,小学低段多为郑春华,金波,叶圣陶等为代表的现当代文学家的儿歌,童话。一些经典且通俗易懂的古代作品和

47、外国作品也被选进课本。小学中段的课文开始复杂,但依旧优美,其中不乏亚米契斯,巴金,老舍等名家的作品。高年级的课文比较深奥,字数也明显增多,出现了专门的国内外名著,鲁迅等专题单元。教材一步一步深化,经典也一点一点地呈现。经典文本和读本点燃了学生的智慧和情感,语文课堂因经典阅读而绽放异彩。3.2.2 创造利于经典阅读的教室环境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是经典阅读的重点。图书角有两个作用,一是宣传经典文学作品,二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塑造经典阅读的氛围。3.2.3 创造经典阅读的交流环境(1)开展阅读汇报课阅读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的一种课。它有利于巩固阅读成果,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

48、惯和说写能力,还益于学生、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提高。(2)开展读书征文可以开展“携手经典,快乐成长”等主题活动,从文本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并付诸实践,从教师的教读,到学生自读,再到自悟。(3)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学校可以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和在家都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回味课堂的点点滴滴的同时,建立家校共读反馈制度,把问题带入课堂,融入阅读教学,使家长和孩子共阅读、同提高。3.3激发高昂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兴趣3.3.1以课本经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本是引发学生阅读的重要渠道。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本,同时也是唯一的课内阅读资源。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有一

49、点是共同的,即他们的课外阅读往往是被课内阅读“引发”的。课文不能说是篇篇精品,但不能否认的是大部分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有许多菁华值得我们去采撷,去品味。由课内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传授方法,使学生会读;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张志公先生提出“教学法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体系”,并号召“要活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在这里介绍几种教学方法。(1)小组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以

50、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员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规定一个话题,比如在上少年闰土时,教师出示“鲁迅笔下的闰土”这样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学生分工合作,查鲁迅的资料和作品,写作的背景,当时绍兴的社会环境等,再汇报综合,在学习中产生兴趣。这种学习法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而分工又合作减少了学生的任务,使学生不被繁重的作业所吓跑,反而会不断探索。(2)预设学习法教师在上课时可只出示经典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让学生先独立阅读思考,推测尚未见到的下一部分内容,然后小组中每个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51、,谈谈这样说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这种预设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而且还能间接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增添学生的信心,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喜欢阅读。 (3)整体认知法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从文章的整体着眼,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感受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整体把握方法是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它更是阅读理解的基点,把教材、课堂串连成一条更具价值的“项链”,使语文教学更富实效。此方法的益处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

52、,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也是完整的。也是对另外的文本阅读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3.3.2以课外经典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课内阅读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课外阅读则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课外阅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生有这样的心理:有差异,才有新鲜感;别人没看过的我看过了;把看过的作品介绍给别人听,真是一举两得。这种心理是促进阅读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1)建立第二课堂语文的课堂还需延伸,教师需重视第二课堂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让学生真正感兴趣。并且要根据学

53、生的个人特点和需要,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引导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其更广的阅读空间。(2)建立“课本+非课本”的机制教师可以以一篇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如学到写秋天的课文,就大量地扩充关于秋天天的短文、古诗,故事等。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秋天的认识也深刻了。教师还可以以某个知识点为切入口,横向拓展。比如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就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这样增加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又在无形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3.4训练有效地经典文学作品阅

54、读能力3.4.1 字词句的训练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走进文本, 精读细品, 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文本中的细微之处,一词一字,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亮的教学生成点!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呕心沥血的创造产物,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具有深层性和伸缩性。教师在关注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和价值性的同时,不应忽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词句,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1)圈点划注释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圈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划出重点句子和疑难之处等。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符号做标记,培养学

55、生在另外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思考和敏感度。(2)批语注释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课文不懂的,重要的,有启示的句段做上批注,学生通过注释可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评 、鉴赏。批注注释可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有细腻的感情。(3)情境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或描绘相关的画面来带领学生进入教材本身描绘的具体情境,并结合使用点拨、设疑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关键词句。学生进入了作者描写的那个情境,就可以从整体或从内在的相互联系上去理解的作者用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久而久之,学生在以后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自然而然的幻想作者的表情、语言、环境等,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4)诵读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课文中出现了难懂的字词,结构复杂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和诵读次数上感知和了解文章的字词句。语文阅读材料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受文章的意蕴和情感,只有以朗读为基础,才会有理解力质的飞跃。3.4.2 语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