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布与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105646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1.0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知识分布与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知识分布与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知识分布与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资源描述:

《知识分布与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分布与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10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摘 要论文题目:知识分布与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专 业:企业管理硕 士 生:孙晓燕签名:_指导教师:席酉民 教授签名:_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完善,一些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在这些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或变革时,要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加以考虑,以使调整后的企业组织结构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组织高效地运转。然而以往组织结构调整时所参照的某些传统影响因素在新时期已经显得不足,所以需要提出新经济环境下对组织结构的新影响因素。本论文在组织结构理论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课题实践,把组织的知识分布特征和企业内信息传递途径结合起来,分析了它们对组织结构

2、的影响。分析过程中,在James L. Gibson的组织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结构的三因素影响模型。不仅分别分析了企业知识分布和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三个特征量的具体影响,而且还进一步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具体影响方式和程度。其中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布和信息传递对决策权配置特征量的影响机理及动态匹配过程。对已有传统组织结构影响因素加以补充,也给正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本论文还借助和谐管理理论提出的系统分析框架,对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规范,希望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案的设计过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最后以作者曾经参与过的组织结构调整课题为

3、背景,详细描述某企业组织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及结构调整过程,具体分析了结构变革过程中该企业知识分布特征和信息传递途径对组织结构调整方案的影响,以真实案例对论文中提出的观点以支持。【关键词】 组织结构;知识分布;信息传递【论文类型】 应用基础IAbstractTitle: Study of the Effects Knowledge Distri- bution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have 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Major:Enterprise ManagementName:Sun XiaoyanSignature:_Superviso

4、r:Xi YouminSignature:_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towards perfecti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some enterprises cannot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any more. When these enterprises adjust or transform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5、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hat the adjust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an accommodate the new circumstance and make the organizations run more efficiently.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referenced by organization adjustment seem to be i

6、nsufficient in the new period, therefore, the new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the era of new economy should be put forward.Based on the pas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empirical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is thesis discussed how knowl

7、edg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organization and transfer approach of information inside an organization influence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odel presented by James L. Gibson, this thesis advanced a three-factor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

8、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distribu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 of enterprises, which are interactional factors and influ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is research examined in what manner and to which extent these two factors affec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

9、specially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in which the two factor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upplement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an provide some guidance to enterprises adjusting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Utilizing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frame Hexie manage

10、ment theory presents, this thesis normalized the procedures of adjust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uch normalization is expected to facilitate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Finally,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issues on orga

11、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s knowledg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can have on the adjustment pla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empirical study proved viewpoints this thesis advanced.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Knowledge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tran

12、sfer【Type of Thesis】Applied Fundamental93目 录目 录1 绪论1.1问题的提出(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3研究思路(5)2 组织结构和组织结构影响因素2.1 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7)2.1.1 组织结构的相关描述(7)2.1.2 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8)2.1.3不同组织结构的比较 (12)2.1.4 新时期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 (14)2.2 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5)2.2.1 传统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研究(15)2.2.2 组织结构创新的动因和规律研究(17)2.2.3 新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的出现(18)2.3 本论文对组织

13、结构特征量的选取(19)2.3.1 James对组织结构的理解(19)2.3.2 本文选取的组织结构特征量(20)2.3.3 组织结构三因素影响模型(21)2.4 本章小结(22)3 知识分布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3.1 知识与知识分布(23)3.1.1 知识与知识的分类(23)3.1.2 组织中的知识和知识分布(25)3.1.3 知识分布与组织的关系的已有研究(27)3.2 知识分布对决策权配置影响的机理研究(28)3.2.1 知识分布的决定因素与组织的权力形态(29)3.2.2 决策权配置和知识分布关系的具体表现(30)3.2.3知识分布和决策权匹配性的动态分析过程(32)3.3知识分布对组

14、织层级和职能部门的影响研究(37)3.3.1 知识分布对组织层级的影响(37)3.3.2 知识分布对职能部门的影响(40)3.4 本章小结(40)4 信息传递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4.1 信息定义、分类及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42)4.1.1 信息的定义及特征(42)4.1.2 信息的分类(43)4.1.3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43)4.2 信息传递与组织的关系的已有研究(45)4.2.1 信息传递(45)4.2.2信息传递方式(46)4.2.3关于信息对组织的影响关系的已有研究(47)4.3 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各特征量的具体影响(49)4.3.1 信息传递对决策权配置影响的机理研究(50)4.

15、3.2 信息传递对组织层级的影响(53)4.3.3 信息传递对职能部门划分的影响(56)4.4 不同组织结构下的信息传递效率分析(59)4.5 本章小结(61)5 组织结构具体现象分析及调整方案的过程设计5.1知识分布与信息传递的相互关系(62)5.1.1信息传递与知识分布之间的关系(62)5.1.2 知识分布和信息传递对组织结构的共同影响(63)5.2 利用本文结论对组织结构变革的具体现象分析(64)5.2.1扁平化趋势(65)5.2.2虚拟组织(66)5.3利用和谐管理系统分析框架对组织结构调整过程的设计(68)5.3.1和谐管理理论的相关概念(68)5.3.2 组织结构与和谐管理(69)

16、5.3.3 和谐管理系统分析框架下的组织结构调整(70)5.4 本章小结(76)6 案例分析6.1 A企业基本情况介绍(77)6.2 A企业知识分布、信息传递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78)6.2.1 A企业知识分布特征及存在问题(78)6.2.2 A企业信息传递途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0)6.3 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结果(81)6.4 对A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结构的分析说明(82)6.4.1 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本文相关结论的比较(83)6.4.2 组织结构调整后的合理性验证(85)6.5 本章小结(86)7 结束语7.1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87)7.2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8)7.3本论文的不

17、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88)致谢(89)参考文献(9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4)第一章 绪论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组织这一形式,在古代文明中就已经出现;到了现代工业化社会,则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用来执行大量完全不同任务的组织。“组织的发展已成为高度分化社会中的主要机制,通过这个机制,人们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达到对个人而言无法企及的目标。【1】”对组织理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古典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时期,而W. Richard Scott则从研究视角的角度把这三个时期分别称为作为理性系统的组织、作为自然系统的组织和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这三个时期的

18、主要特征如下:古典学说:主要围绕劳动分工、等级与职能方法、结构、控制幅度四大支柱建立起来。这个时期关注的是规范结构,即目标具体化和规章、角色的形式化。新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人类动机的复杂性和非正式结构的重要性。现代组织理论:考虑大量复杂的因变量,把组织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强调个体要素(个体参与者和子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松散性。到了现代,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多个层面对组织理论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比如:开放系统理论(Bertalanffy);权变理论;种群生态学;组织生态学;合作竞争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等等。在组织理论的研究历程中,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管理理论与实

19、践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很多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曾对组织结构进行过各种研究和尝试。Henry Mintzberg是这样描述组织结构的:每一项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从制陶到登月-都会提出两个基本的但却相反的要求:将劳动划分成各种工作,以及协调这些工作以完成劳动。组织结构可以简单的被定义为:将劳动划分成不同工作并协调这些工作的方式总和【2】。把明茨博格对组织结构的定义简化成公式就是:组织结构=分工+整合。随着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整个组织结构发展的历程看,针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型。每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无论是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

20、还是矩阵式、事业部式、虚拟企业、网络结构等等,都由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学术界已经进行过很多研究,目前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公认的影响因素如:技术特点(技术复杂性);行业特点;生产方式特点(工艺技术复杂性);企业规模;市场需求的变化程度;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水平高,管理幅度就大些);组织发展的成熟度;企业的环境 (稳定:结构稳定;环境动荡:弹性与权变性结构 );企业地理分布;法律上或行政上的考虑与限制【3】页:2企业组织设计原理与实务。另外,加尔布雷斯认为产品线的广度;产品线的变化速度;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组织的规模经济和

21、实际规模等也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近些年,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企业所在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使组织的知识分布特征对组织结构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中提及的知识分布主要指维持企业日常运作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企业核心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分布。如在科学管理之前,知识主要分布在工人手中,决策权则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因此导致了管理的低效率;到了科学管理时期,工人成为管理人员完成计划的执行工具,典型的科层组织就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布处于管理者阶层的鲜明表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实现了向员工的

22、回归,知识型员工在基层从事不同的工作,实行自主管理与自主决策【4】。这样由传统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高层管理者的组织结构,变为以员工为中心的扁平化信息型组织。因此在知识经济时期,尽管在现实中还有很多组织具有传统的集权色彩,但是扁平化已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其次,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使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的方式、途径,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处理方式,信息的载体,决策的方法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决策过程、管理人员的分布、管理跨度和组织的层级等,因此企业内部及企业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也已

23、经成为目前影响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企业的知识分布和信息传递两个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企业内知识分布如果符合企业近期的需要,那么每个职能部门和岗位的员工都掌握应该具备的知识,决策权也处于较优的配置状态,那么,该企业的信息传递途径会相应的比较简捷,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经过的节点都具备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传递的效率也相应较高。而反之,如果该企业的知识分布不合理,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岗位不具备应该具备的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权力的配置也与知识分布特征有所脱节,那么该企业的信息传递途径会出现繁杂和混乱。各界点不能及时、高效的对信息进行处理,这种信息传递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效率

24、将非常低下。企业中的知识分布要达到一种合理状态,需要有知识的流动和转换。通过流动和转换,知识由现有位置流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为决策做出支持。我们知道,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被鉴定过的信息,那么知识流动也就是一种信息的流动。企业中这种知识的流动和转换必然要经过信息传递途径,作为载体,信息传递途径也对知识分布的合理性起到了支持作用。在管理实践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成为摆在许多企业面前的问题。其中包括处于改制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这种企业往往有繁冗的组织结构、复杂的部门关系和低下的信息处理效率;也有一些白手起家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在自身的

25、快速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简单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应新的环境;还有一些企业,希望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理顺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和部门关系,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那么,这些企业在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或者改良原有结构进行局部调整时,应该根据哪些需求和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整是目前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问题。以上从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两个方面的简单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以往分析的影响组织结构的内外部因素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足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企业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分析影响组织结构的新因素,本论文中将详细分析企业知识分布特征和信息传递途径等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

26、和实践中,这样一个观点得到研究者和管理人员们的共识: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只有在某个时期最适合某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可见,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与效率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是随着政策、经济以及竞争对手、消费者组成的市场的变化而随时变化的,相对外部因素来说内部的影响因素更容易被企业掌握,会随着企业战略的调整进行相应的变化。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合力的影响下,就产生了具有某个企业或者行业独特特点的组织结构。相同背景的企业,会由于某个影响因素的不同出现大相径庭的组织结构。因此,在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

27、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信息传递角度看,由于借助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使沟通效率得到提高。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用于计算的技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是一种“协调的技术”【5】页:4Thomas W. Malone, John F. Rochart, Computer, networks and the corporations,scientific American, pp.92-99,1991,264(3)。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间传统的等级关系,增进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拓宽了人们相互间协调和沟通的方式。Malone教授把信息技术革命看作是一场“关于协调的变革”,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

28、:通过改善组织的协调方式从而影响组织的运行机制。组织通过实施信息技术,不仅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改变了信息传递的途径,也改变了知识的分布。在传统的观念中,也就是改变了权力的所在地,而权力的分布情况正是组织结构的重要特征。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组织中信息传递的状况,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使之相应的发生变化。从上一节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中人员所掌握知识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组织信息传递的效率。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市场秩序也日趋完善,使许多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是企业规模的增大,还是战略发展方向的转移,企业原有的组织结

29、构都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甚至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对许多企业来说,组织结构的调整成了当务之急。本人曾经参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课题的研究,也以其他方式了解过一些企业,其中有些正处于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过程。许多企业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阶段,这种变革不仅是宏观环境、市场变化及竞争对手影响下的被动变革,也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主动变革。这种由组织内部产生的需要,使企业急切想对目前的状况进行改进,而最直观也是企业首先想到进行改变的就是企业现有的制度,其中就包括了组织的结构。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员工素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原来的组织结构可能不再适应新的要求,所以组

30、织结构的调整成了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战略指导下的组织结构调整应该以什么为指导原则?本企业中目前对组织效率影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企业理想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对组织结构有什么要求等等。所以,企业调整或者变革组织结构时,如果能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的方法和思路,从组织结构新的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制定调整方案,那么将使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过程变得有序而合理。因此,在本论文中,把组织内的知识分布和信息传递结合起来,分析它们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论文中把组织结构以三个特征量:决策权配置、组织层级、职能部门表示,通过知识分布特征和信息传递渠道两因素相互影响

31、,又同时对组织结构几个特征量产生影响的分析,得出他们对组织结构变革的具体影响方式和程度。对以往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做以补充,也对正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论文中还利用和谐管理的系统分析框架,提出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可以遵循的一种分析思路,并且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方案验证参数供企业参考。1.3 研究思路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分析研究背景,提出所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介绍整个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回顾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结合信息传递与知识分布两因素对以往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总结传统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对各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给予一

32、定的评论并提出新的影响因素。在James L. Gibson对组织结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结构的三因素影响模型,将依此模型展开本论文的分析。第三部分,介绍知识与知识分布的相关概念,对知识分布与组织关系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然后分别从组织结构的三个特征量,深入具体分析组织结构受知识分布的影响程度与方式。其中重点以Mickael C. Jensen和 William H. Medling“决定分权的最优层次”研究为基础,对知识分布与决策权配置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知识分布对决策权配置的影响机理模型。还对知识分布对组织结构的另两个特征量:组织层级和职能部门的影响做了分析。第四部分,对信息

33、的相关概念和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做以总结,并回顾了信息与组织关系的有关研究。仍以分权的最优层次分析为基础,研究信息传递对组织中决策权所在层级的具体影响,并与知识分布对其的影响做以比较。还对信息传递对层级和职能部门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信息传递效率角度比较信息传递途径的变化对不同组织结构的具体影响。第五部分,首先分析知识分布和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将前两章关于它们对组织结构影响的结论进行比较和结合,得出这两个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共同影响作用。接着选取两个目前企业中发生的具体组织结构现象,利用本文的观点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和谐管理理论的系统分析框架,提出针对组织结构调整这个主题,企业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方案的系统

34、分析。通过这部分的分析,希望给处于结构变革期或者调整期的企业以启示。第六部分,以作者曾经参与过的组织结构调整课题为背景,对其组织结构中所需解决的问题,变革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影响作用和企业知识分布的影响作用进行具体分析,以真实的案例对论文中提出的观点以支持。第七部分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主要创新点和结论,并提出在论文中涉及较少或者未涉及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图1-1 论文研究框架第二章 组织结构和组织结构影响因素2 组织结构和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组织结构研究是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和管理实践的结合中,出现过各种形式的组织结构。本章将对不同时期主要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行总

35、结和对比,并且全面归纳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反映本论文研究思路的组织结构三因素影响模型。2.1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综述2.1.1 组织结构的相关描述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它存在的证据,而不是它的实体,从这些证据我们推论结构的存在。结构的特征决定了组织的规范化、复杂性和集权度纬度,组织结构对组织效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组织是有目的性和目标取向的,组织的结构也同样是有目的性和目标取向的【6】页:7组织学:行为、结构和过程。所以,组织结构对组织起到了两点作用: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关于责任、报告关系和组合的

36、框架;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套联系和协调组织要素使其成为和谐整体的机制【7】页:7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从根本意义上来看,组织的结构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可以应提高效率的要求而修改。因此说,组织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8】页:7方卫国,不确定性环境中组织结构设计,管理科学学报,2000.6,要根据组织的发展要求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革【9】页:7汪应洛,李垣,刘益,企业柔性战略跨世纪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前沿,管理科学学报,1998,1(1),也就是说,需要不定期的根据组织的需求,由组织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勾画和重画其工作蓝图。通常,企业中层级结构的指标主要有:技能的层次结构、报酬的层次结构、权力的层次

37、结构(控制幅度、组织的级数、米尔曼比利、决策权集中程度、不同层次决策时间)【10】,页:7管理研究,,这些指标以不同程度构成了企业实际的组织结构。James L. Gibson在对组织结构的研究中【6】页:7组织学,行为结构和过程,第十版,电子工业出版社,P220-235,将组织结构从四个关键设计决策和三个维度进行了解释。四个关键设计的决策是在进行组织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的选择:劳动分工、部门化、部门化的大小和授权,而组织结构的维度是:规范化、复杂性、集权度。他们之间的关系见图2-6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思路、组织结构的特征及其对组织效率的影响。组织结构也是组织形式化

38、的表现:“组织通过简化和规范化过程,消除了人们对卓越才能的需要,它是以平凡的人为基础的”【11】页:8组织理论。下面本论文将对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和相互比较,从而进行对组织结构的进一步研究。2.1.2 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传统组织结构以古典组织结构理论为基础,泰勒、法约尔、韦伯等都提出过系统的组织结构理论【12】页:8郭亚丽,宋亦平,关于组织结构效率的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0.2。(1)直线制 这是早期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各职位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一个下属只有一个可以对他发号施令的上级,也只向这一位上级报告自己的工作并受其监督。如图2-1所示:图2-1

39、直线制组织结构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仅适用于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工艺和生产管理比较简单,业务形式比较单纯的小型企业。在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中,信息以同一途径的两个方向进行传递:从上而下的命令和从下而上的报告,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途径。这种简单原始的组织形式是早期小规模企业所采用的,现在大多数企业不再沿用这种形式。(2)职能制职能制是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由泰勒首先提出的。它的特点是按照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分工管理,代替直线制的全能管理者。职能制容易产生多头领导,直线人员和职能部门人员的职能很难划分清楚。在这种结构下,每个基层工人要接受从不同的职能工长传来的信息,造成信息传递的混乱。

40、所以无论是在泰勒时代还是现代,采用职能制结构的企业非常少。(3)直线职能制(U型结构)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下,不能很好的发挥专家的作用,要求组织中有万能的管理者;而职能制虽然按职能进行专业分工,却违背了指挥的统一性原则。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与泰勒同时代的美国管理学家艾默森(H. Emerson)综合以上两种组织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创立了直线制职能制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以直线制为基础,在组织中设置两套管理系统,一套按统一指挥原则建立直线指挥系统,一套按职能分工原则建立职能管理系统。如图2-2所示:图2-2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完整稳定,是一个集权式结构。保持了直线

41、制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取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职能作用的长处。这种设计解决了下级之间跨越统一的指挥链而进行直接联系的组织形式。但是它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比如: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横向信息交流太少;直线部门和参谋部门之间职责、职权难以严格分清,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下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并且管理人员过多造成管理成本增加。从信息传递角度看,直线职能制结构下的中层管理人员既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又不是政策的执行者,对信息仅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影响了企业决策的灵活性和敏感性【13】页:9信息技术革命与企业组织创新,丁宁,经济管理出版社,p22。(4)事业部制(M型结构)事业部制的出现从通

42、用公司20年代初的改组开始。这种组织结构把分权管理与独立核算结合起来,由总公司统一领导,按产品、地区或者是市场(顾客)划分成个各经营单位,各事业部是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这种结构以分权管理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将责任和权利分给各个事业部,使最高领导者摆脱日常生产经营业务,成为真正强有力的决策机构。(见图2-3)M型结构与U型结构的关键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各事业部或分公司都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图2-3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下,顺应了组织中信息传递与处理量增大的要求,将属于同一事业部的信息在本利润中心进行处理,再以事业部为单位,与职能部门或其他事业部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使信息处理效

43、率提高,信息传递的途径得到简化。各事业部之间也实现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这种结构更加适合知识分布的特征。在多事业部的企业里,按照不同的产品或者技术特征的知识分布会更加集中,解决问题的效率得到提高。由于各事业部成为利润中心,会充分利用资源严格控制成本,有利于提高各事业部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事业部也可以分散风险,便于考核和评价各事业部经营绩效,还有利于提高各事业部经理的管理能力。学术界利用仿真研究得出,事业部制的运行效率优于直线职能制【14】页:10联蒙珂,蒋馥,企业组织结构的仿真模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10。但是,事业部制也存在如下缺点:事业部制容易产生部门本位主义,影响了

44、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联合;由于各事业部之间存在竞争,容易造成各事业部之间信息、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困难;事业部的设置也会使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大为增加,从而造成管理成本提高。尽管事业部制有如上所述的不足,它仍然是目前被许多大企业广为采用的组织结构。越是在规模大、品种多、市场区域广的企业,越能显示出事业部制的优越性。(5)矩阵结构矩阵式组织又称为“规划-目标”结构组织,是美国一些大公司在50年代所创立的一种管理组织形式。“矩阵”的叫法来源于这种组织结构的外在平面形态,借用数学概念而得名。矩阵结构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如图2-4所示。这样,同一名管理人员

45、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能同时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采用矩阵结构一方面能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使企业管理中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得到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职能专家的作用,培养和锻炼全面人才;另外这种形势也能使企业很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任务或项目为中心的管理结构模式更有助于协调关系。图2-4 矩阵式组织结构在矩阵结构下,加强了横向的信息传递,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这种项目制的组织中,日常的信息传递渠道比较复杂,项目小组和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会发生重复、矛盾、信息的后滞等现象。在矩阵制的结构下,很好的适应了这种性质组织的信息传递途径的要求。从知识的分布角度

46、看,项目制组织中的知识分布情况比较复杂。在矩阵制结构下,使知识分布情况与企业的日常项目管理相匹配,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矩阵式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双重领导使信息传递过程中经过的节点增多,复杂的关系造成协调工作及责任明确方面的困难。其次,它的临时性特点导致不稳定因素。还有,双重的领导导致管理费用成倍的增加,提高了成本。(6)虚拟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市场的复杂化与更加细致的分工,使单个企业对一些市场变化无能为力。企业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于是产生了虚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就是由多个企业群体基于市场机遇结成的一种动态联盟。它是指若干企业群体,为了赢得或寻找

47、某一市场,把某一复杂产品迅速开发出来并推向市场,从各自的现有资源中选出开发新产品的优势资源部分,通过彼此间的合作网络,将它们综合成一种没有围墙的、超越空间约束的、依靠电子手段联系的、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15】页:12虚拟企业跨世纪企业的崭新组织形式,管理工程学报,2002.2。如图2-5:图2-5 虚拟组织结构图【16】虚拟组织的信息传递已经从组织内部扩展到了组织的外部,信息从一个企业传递到另一个企业。虚拟组织的知识分布情况也不同于单一组织内部的情况。各个企业提供自己的优势资源,即提供核心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和共享,进而达到共同的目的。 2.1.3 不同组织结构的比较在对不同

48、时期的不同形式组织结构进行了解后,我们再从总体上对各种结构进行对比。加拿大著名组织学家亨利明兹伯格曾指出:在一个组织中哪一种人群占有主导地位,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最大的影响力【2】页:13heny mintzberg, 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1979 by Pre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J.07632。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为什么直线制在工业时代如此有效。社会学家们一致认为,直线制组织结构具有六大特征:一条指挥的等级链;根据职能进行专业化分工;包含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每项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基于提高技

49、能的职业生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关系。这些特征都包括在韦伯最初的描述中,另外,我们还可以增加一条弗雷德艾莫里建议的直线制组织结构的运作原则,即:所有工作协调都由上级进行。直线制组织结构对那些带有早期工业革命特征的某些重复性工作曾经是有效的,然而,社会在发展,当代的各种挑战需要有生气、充满智慧的组织。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由于分层授权和分工细致,层级数往往很大,信息在这种官僚体制内部的垂直流动十分缓慢【17】页:13李剑,经济学视野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现代管理科学,2001.5。彼得德鲁克告诫我们,越来越多的工作,不管是技术性的还是非技术性的,都是基于知识之上的。这种知识工作者转变的趋势不仅在工业行业

50、,而且也出现在服务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中。德鲁克估计1/3的工作已经被高报酬和富有生产力的团体占据,他称他们为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发挥创造力、实验、发现、以及新知识与更大系统的统一,其本质意味着,上司不能像对挖掘工或从前流水线工人那样对知识工作者发号施令。当我们超越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时,就会找到新的组织方法可使所有工作成为知识工作,调动每个人的智力和协作能力【18】页:13洪波,四种现代组织结构模式的心理效应问题浅析,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从而以不断变化的方式实现共享的目标。比较组织结构变革过程中出现较早的结构形式(如直线制)和近期出现的组织结构形式,我们能看到在截然

51、不同的组织结构中人们工作实质的改变:非熟练工作 知识工作枯燥重复性工作 创新和关心个人工作 团队工作职能性工作 项目性工作单一技能 多技能上司权力 顾客权力上级协调 同事协调 比较以上各种组织结构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从结构图所显现的直观变化,是同一级别间和上下级之间的联系方式的改变。再深究其内涵,这种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就是组织中信息的传递路线。每个时期,由于组织中对信息传递路线变化的要求(这种要求可能来自外界,也可能来自企业内部),导致了组织结构的调整要求,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特征的组织结构形式。每种新出现的结构形式,都在信息传递的途径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事业部制,以每个事业部为利

52、润中心,与本事业部相关的信息在内部交换,然后以整个事业部为整体与公司的职能部门和公司经理层进行信息的交流。这种信息传递的途径,正适合了专业分工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的特征。而矩阵式的结构,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每个项目组的成员同时向所在临时项目组和从属的职能部门负责,各个项目组和各职能部门再向公司最高管理层传递所需信息。从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对组织结构适应信息传递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组织学者加尔布雷斯曾经精辟的提出,组织形式的变化实质上就是为了降低信息处理的需要和增加信息处理的能力而相应变化的。2.1.4 新时期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 近几十年,关于组织结构发

53、展的趋势主要有: 1)20世纪初-50年代后期,古典组织结构理论;2)30-40年代,伊尔顿梅奥,Chester I. Barnard的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理论,用情感和人的需要来解释组织结构变化的原因;3)60年代初,Chandler、Fremont E. Kast、James E. Rosenzwig的结构权变理论,把整个组织系统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认为要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系统方法”“权变方法”是结构权变组织结构理论的基本方法;4)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4个与结构权变理论分庭抗礼的新范式,他们分别是制度组织理论、总体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组织经济学【19】页:14七十年代以

54、来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趋势,中国工业经济,1998.10。其中,Hannan, Freeman的总体生态论,Meyer, Rowan, Zucker的制度组织理论,Pfeffer, Salancik的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共同观点是: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力量,认为是环境决定组织结构,而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20】页:14陈国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组织学习,管理科学学报,2001.10。到90年代中期之前的近二十年中,组织结构的发展又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在组织经济学领域,分别出现了Jensen,Meckling的代理理论、Williamson的交易费用理论和Porter的比较优势理论。

55、其中,代理理论对组织结构研究影响最大。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都认为,从人性假设出发,管理人员是狡猾的不值得信赖的,因此必须加强控制。因此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中层管理人员会获取过多的工资和津贴,为了控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可建立多事业部组织结构(M型组织)。我们看到,无论是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还是经济学组织结构理论,都否定了管理者在组织结构变革中的积极主导作用。近些年来,许多公司都在广泛地进行着组织结构变化的尝试,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昙花一现,另一些则成了组织设计和管理实践的基本手段。它们包括减少层次,基于团队的网络,联盟,伙伴关系和新型雇主-雇员盟约等。还有一些新的结构模式:集体和跨专业集体、“生物

56、型”组织(公司分孽)、合作组织(律师会计师事务所)、自愿组合小组(管理阶梯和技术阶梯)、最高领导人小组等【10】页:15管理研究。这些形态各异的组织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复杂化。根据该领域研究者的分析与预测,未来企业还会出现很多新的组织模式,如:信息型组织,这种组织有清楚、简单的目标,并使之转化为每一成员的具体行动,每一成员负有信息交流的责任;原子式组织(atomized organization),这是一种高度分权化的组织模式;柔性组织(flexible organization)、虚拟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现在虽已有企业在尝试,但是还不成熟,未来将有普遍意

57、义上的便于操作和成熟的柔性组织和虚拟组织出现【21】页:15企业组织创新研究。2.2 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从以往对组织结构的研究看出,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把握组织结构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那么,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组织结构的构成因素是多重的,著名组织设计专家加尔布雷斯指出,决定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有产品线的广度、产品线的变化速度、各部门及单位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技术水平、组织的规模经济和实际规模等。此外,公司人员素质和构成、企业家领导能力、管理风格、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等也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22

58、】页:15“论现代企业成长的组织战略:一种新的透视”。2.2.1 传统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我们总结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对组织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大家所共同关注的影响因素见下文所述,我们称之为传统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a.技术特点通常来说,生产技术复杂的企业,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协作关系很复杂,就使得管理工作也比较复杂。在这种复杂性企业里,组织结构就会相应的复杂些。反之,生产技术简单的企业,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b.行业特点企业所在行业的差别也是决定组织结构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行业特点,会导致组织结构的很大不同。比如制造行业、IT行业、服务行业等都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这也是与他们自身所在

59、行业的要求、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方式相关的相适应的。c.生产方式特点按照生产系统工艺技术复杂性和其他特点,Joan Woodward把企业的生产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单件小批生产、大批大量生产、流水作业生产。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如大量生产的企业,通常会选择机械性的组织结构;而流水生产或单件小批的生产方式,则以有机性的组织结构为佳。d.企业规模不同的企业规模,其组织结构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认为,当组织规模扩大后,它的组织结构将变得更加正式化和复杂化,组织中的部门数、管理层次数,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等随之增加。因此,企业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e.市场需求的变化程度企业所在

60、市场情况的变化程度,往往对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所处市场中顾客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组织的内部结构通常要根据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在市场如果需求变化不大,品种数量一直处于平稳状态,那么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会相对平稳。f.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跨度在组织理论中是人所皆知的概念。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受知识、经验、时间、精力、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下级的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降低管理的效率。管理跨度,就是研究管理者到底直接领导多少人才能保证有效的管理。与管理跨度直接有关的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如果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较高,管理幅度相对就可以大一些,这样就可

61、以减少一些管理层次;反之,如果管理者管理水平有限,能有效管理的人员少,管理跨度就小,组织的层级就会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使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减少,组织结构精干而清晰;如果管理水平低,管理人员将会大大增多,组织结构的内在关系不顺,整个组织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g.组织发展的成熟度组织发展的成熟程度是指企业所处的不同成长循环时期。Greiner把组织结构的发展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即初创阶段、成长阶段、分权与授权阶段、协调与整合阶段、合作与解决冲突阶段。不同时期所处的具体情况会影响到该时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初创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通常是合一的,公司的着眼点是站稳脚跟,生存下去,这时的组织

62、结构是非正式的;成长阶段,组织结构逐渐走向正式化和功能化,开始制定各种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织中的混乱现象得到克服;分权与授权阶段,专业管理进一步加强,组织结构的调整,使高层管理当局在预算和控制方面的驾驭能力提高;到了协调与整合阶段,组织结构的重点是建立产品组群,扩大集权式的参谋机构;在公司的合作与解决冲突阶段 ,组织结构的特征是维持以前的权力机构,采用一些新的组织设计方法使组织弹性增大,管理者在此阶段扮演仲裁者、协调者和调解者的角色。h.企业的环境 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微观和宏观环境两种,而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环境来看,如果企业所处环境稳定,或者仅具有很

63、低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就会是传统型,具有专业化、分工与阶层性的特征。如果企业所处环境动荡不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组织会不得不采取富有弹性的权变的结构,组织内部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也更加需要复杂的沟通结构并需要经常彼此适应与整合。i.企业地理分布企业的地理分布指企业各个组成部分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状态,这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结构。跨国企业、跨地区的企业往往采用事业部结构,就是由于地理分布的影响,以便于更有效的对各个区域的管理。j.法律上或行政上的考虑与限制这是指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行政、法律法规对企业的限制,将直接影响到组织结构的确定。比如,美国的反垄断法,将限制企业规模的大小或者分支结构的设立;在我国,对国内企业有必须设置工会组织的规定,这也对企业的结构有所影响【3】页:17企业组织设计原理与实务。以上只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一部分因素,但是对每个企业都具有适用性。随着企业的发展,会经历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 2.2.2 组织结构创新的动因和规律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