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4093360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X 页数:269 大小:458.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9页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9页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9页
资源描述: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26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The作者:日期:温病学试题第一章:绪论A、型题1 .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A.黄帝内经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E.诸病源候论2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 是:C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 D.刘河问E.王叔和3 .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A.王孟英B.叶大士C.余师愚D.吴鞠通E.喻嘉言4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A.广温疫论B.疫疹-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E.临证指南医案5 .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A戴大章 B.叶大士C王孟英D.吴鞠通E.余师愚6对温病的

2、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A.罗天益B.王安道C.刘河问D.朱肱E.汪石山7 .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新中国成立后D.战国到唐代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8 .(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A.王孟英 B.叶大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E.吴又可9 .提出“疣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BA.汪石山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10 .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B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问D.朱肱 E.罗天益11 .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CA.温热论B.温热经伟C温疫论D.湿热病篇E.肘后备急

3、方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A.湿热病篇B.温热论 C.温病条辨D.温热经伟E.温疫论13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问 D.朱肱E.王安道14 .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A.王孟英 B.叶大士 C.吴鞠通D.吴又可 E.薛生白15 .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BA.王安道B.刘河问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16 .在热病7B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A.朱肱B.刘河问C.汪石山D.吴又可E.王安道17 .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B.古方今病不相能C

4、.立新论、创新法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18 .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19 .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A.温病论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E.温病条辨20温病学成为一门44立的科学是在:EA.唐代B.宗代 C.元代D.明代E希代21 .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A.余霖 B.扬栗山C.戴大章 D.吴有性E.俞根初22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期证体系的医家是:CA.吴又可B.薛生白C.叶大士 D.吴鞠通E.陈平伯23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焦辨证理论:EA.刘河问 B.吴

5、又可 C.雷少逸D.王孟英E.以上均不是24消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影响最大的是:DA.薛生白B.王孟英C.吴鞠通D.叶大士 E.陈平伯25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CA.温热论B.疫病篇C.湿热病篇D.温疫论E.外感温病篇26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EA.病因学说的确立B.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D.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2的确立27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之下不同,其主要导源于下列哪部医着:DA.卫生宝鉴B.医经溯涸集 C.类证活人书D.伤寒补亡论E.外合秘耍28 .下列哪项不是吴又可的主要学观点:A

6、A.温疫致病的病因主要是时行之气B.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C.感邪途经是从口鼻而入D.治疗以法邪为第一要义E.病邪致病有一定的选择性B型题A.薛生白 B.王孟英C.王安道D.吴鞠通E戴大章1 .(医经溯涸集)的作者是:C2 .(温热经伟)的作者是:B3 .(温热病篇)的作者是:AA.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B. B.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C.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D.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和预 防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

7、人民的身体健康.E.研究四时温病的证候类型和辨治方法.4温病学的概念:A5温病学的任务:DA. “冬伤于寒,至舂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B.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C. “岁中有疣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日温病” .D.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 “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6 .宋朱肱(类让活人书)提出:B7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C8 .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提出:AA.伤寒六经传变皆为热证,治应以寒凉为主.8 .温病是伏热由里外发,治应清里热为主.C.不独有伏邪温病,且有新感温病.D.温疫的致病原因并非六气

8、,而是“疣气”E.温热之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9 .吴又可提出:D1 O .叶大士提出:E1 1 .王安道提出:BA.叶大士 B吴鞠通 C.吴又可 D.王孟英E.薛生白1 2 .组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的作者:C1 3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了完整理论体系的最杰出的代表医家是:A1 4 .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总2了一套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各种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的温病学家是:BA.(外感温病篇)B.(温热论)C.(疫病篇)D.(温热经伟)E.(湿热病篇)1 5 .余师,!着:C1 6 .陈平伯着:A1 7 .薛生白着:EA.温疫的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B.提出六气皆从火化C.首先

9、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D.温病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E.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另有一种异气所感.1 8 .刘河间的著名论点有:B2 9 .王安道在温病学形成方面的重要贡献是:C3 O .汪石山在温病发病学上提出新感温病之说,认为:DA.王安道 B.张仲景 C.庞安常D.王叔和E.郭雍4 1 .提出“ 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D5 2 .提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医家是:B2 3 .提出“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的医家是:CA.温病条辨B.湿热病篇C温热经伟D.温热论F.温疫论2 4确立三焦辨

10、证,完善温病辨证体系的著作是:A2 5 .提出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的疣气所致的著作是:E2 6 .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证治作了专门的论述的医学著作是:B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伤寒温疫条辨 D.温热逢源F.时病论2 7 .戴天章著作有:A2 8扬栗山着有:C2 9 .柳宝诒着有:DA.温病的理法方药可以气括伤寒的内容.B.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一脉相乘,是发展和补充了(伤寒论).C.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内容都在伤寒学说之中.D.温病与伤寒同属外感热病,但病因、病机各异,治疗完全不同.E.(伤寒论)中的方药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温病.3 0 .温病学派对温与伤寒的观点是:B

11、3 1 .伤寒学派对温病与伤寒的观点是:CC型题A.热者寒之 B.温者清之 C同者都是D.画者都不是1 .(内经)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是:C2 .刘河间对温病治法的观点是:CA.认为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认为病邪可受自口鼻的医家C.画者均是D.两着均不是3 .吴又可是:C4 .薛生白是:CA.避其毒气,正气存内B.以药物熏烧袪温气C.画者皆是D.画者皆不是5 .(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6 .(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预防温病的方法为:BA.温邪上受,首先犯肺B.辨治斑疹白痞的方法C.ij者都是 口.画者都不是7 .叶大士在(温热论)中提出:C8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DA.认为六气

12、皆从火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画者均有D两者均不能9 .刘河问对温病治疗上提出的观点是:A1 O .王安道对温病概念上提出的观点是:BK型题1 .刘河问对促进温病的发展的出了重大贡献,他最主要的学主张有:A(1) 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2) 六气皆以火化(3) 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4)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2 .王安道对温病学说的王主要论点是:A(1) 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2) 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3) 认为温病的表证是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以泊里热为主,兼以解表.(4) 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内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病者3 .创立

13、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辫证纲领的医家是:(1)叶大士(2)吴又可(3吴鞠通(4)柳宝诒4 .民国时期温病学不同于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E(1) 力图勾通中西医学,丰富了治疗内容.(2) 编选保存大量珍贵的医案.(3) 创办中医学校,培养人才.(4) 创办中医刊物,进行理论探讨和交流.X型题1 .叶大士的主要著作:BCEA.温疫论 B.三时伏气外感篇 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2 .吴又可对温疫的44特见解表现在:ACDE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 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3 .体现了叶大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BCDE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

14、指南医案D.温热经伟E.温热论4 .王安道温病学说主要论点是:ABE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B.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C.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D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者.E.认为温病的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5 .属于清代著名四大温病学医家是:BDEA.吴又可B.叶大士 C.陈平伯 D.薛生白E.王孟英6 .标志温病学理论己形成完整体系的著作是:BDA.温疫论B温热论C.湿热病篇D.温热条辨E.温热经伟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时方2 .寒凉派3 .温病学派4 .经方5 .伤寒学派6 .温病学7 .时行之气8

15、 .疫病二、填空题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分别是 L.2温病学发展史把 1 r 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3.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书 -.4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时期;成长阶段是独期.5王孟英”以经,为纬”编着了(温热经伟)一书.6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因是感染途径是 治疗上强调.7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温病的表证多为 致.8吴又可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及天地间另有一种 .9吴鞠通”历取渚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编着了 eI立了理证理论.10学习温病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温病的病因、 及具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

16、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A型题1 .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 C.外台秘要D.时后方E.诸病源候论2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 B.疫疹-得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E.临证指南医案3 .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A戴大章B.叶大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E.余师愚4 .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A.病因学说的确立 B.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D.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2的确立B型题A.(素问.评热病论篇)B.(素问.至真耍大论篇)C.(素问.玉版论耍编)D.(

17、素问.热论篇)E.(素问.生气 通天论篇)5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6 .”热者寒之”出自:A.温疫的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B.提出六气皆从火化C.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D.温病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E.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另有一种异气所感.7 .刘河间的著名论点有:8 .王安道在温病学形成方面的重要贡献是:C型题A.热者寒之 B.温者清之 C同者都是 D.画者都不是9 .(内经)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是:1 O .刘河问对温病治法的观点是A.认为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认为病邪可受自口鼻的医家C.ij者均是D.两着均不是1 1 .吴又可

18、是:1 2 .薛生白是:K型题1 3 .崟U河促迤温病的彝展的出了重大31献,他最主要的孥主?M有:(1)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2)六气皆以火化(3)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4沛病不得混称伤寒1 4 .王安道对温病学说的王主要论点是:(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2)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3)认为温病的表证是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以泊里热为主,兼以解表.(4)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内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病者.1 5 .标志温病学理论己形成完整体系的著作是:A.温疫论B温热论C.湿热病篇D.温热条辨1 6 .民国时期温病学不同于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

19、在:(1)力图勾通中西医学,丰富了治疗内容.(2)编选保存大量珍贵的医案.(3办中医学校,培养人才.(4办中医刊物,进行理论探讨和交流.1 7 .叶大士的主要著作:A.温疫论 B.三时伏气外感篇 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1 8 .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CDE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 E.治疗方面1 9 .体现了叶大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伟E.温热论2 O .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A.温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有发生,男女老少皆可罗患.B.起病突然,传变迅速

20、,病情较重,大多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数威胁很大.B.有全面系统理论知识和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C.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防治多种急性热病,取得显著效果.D.国内外医药界普遍重视.温病学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 .一般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所创立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效大 的发展,补充以前的不足.2 .金元时代医学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刘河问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 疗上主张用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3 %鳖承或展了?!仲景(像寒谪)的孥觐黑占濯寸温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瘵等方面敕深刻,而 逐步形

21、成的一他敕悬完整的后醴系,耦悬温病孥派.4 .经方指汉代以前所载方剂.其说有三:1.(汉书.艺文志)医家类所载经方十一家,是指汉以前医家的 方药2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所载的方剂3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5 %鳖承和??揭张仲景 觞寒谪)的孥觐黑占也主张外感熟病的辨IO台瘵必i(遵仲景之勺ft家形成 的孥派耦之悬.6 .研究温病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称之为温病学.7 .简称“时气“、时邪”,指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病邪并具有季节时与气候相关.8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疾病.二、填空题1 .叶大士吴鞠通2 .叶大士薛生白吴鞠

22、通王孟英3吴又可温疫论4 .战国-晋唐宋金兀5 .轩岐仲景之父叶薛诸家之辨6 .疣气 邪从口鼻而入 以驱邪为第一耍义7 .混称伤寒里热郁表8 .非寒、非暑、非湿、异气所感9 .温病条辨三焦10发病、病理变化治疗和预防三、选择题1.A 2.B 3.B 4.E 5.E 6.B 7.C 8.D 9.C 10.C 11.C 12.C 13.A 14.A 15.C 16.E 17.B C E 18.A C D E19.B C D E 20.A B C D E第二章温病的特点A型题1 .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 D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C易化燥伤阴D.具有传染性E.由温邪引起的

23、2温病的概念的外是指:AA.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B.外感类疾病的总称C.指现代医学的传染病D.一门学科名称E.某一部经典著作的通称3 .”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 BA.刘河问B.王叔和C.张仲景 D.吴又可E.陆九芝4 . ”大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B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5 .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E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传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E.起能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6 .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BA.风温B.舂

24、温 C.暑温 D.湿温E.伏暑7 .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EA.发热B.头痛C.脉数 D. 口渴E.局部红月中热痛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 D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C易出现险恶证候D.局部红月中热痛,甚则破溃糜烂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9 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BA.风邪B.温邪C.湿邪D.寒邪E.疟邪1 O温邪特异性的体现,下列哪项提法不对? EA.从外侵袭人体 B.温热性质显著 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1 1 .认为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之总称的代表医家是:DA.郭雍B.王安道 C.汪石山D.吴鞠通 E.

25、王孟英1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温疟”,见于下列哪部著作? DA.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热论D.温病条辨E.温热逢源1 3 .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其主要依据是:B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临床证候D.流行情况E.季节与主气结合1 4 .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AA.大头瘟B.秋燥C.伏暑D.春温E.温疫1 5 .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DA中风B.伤寒C.湿温D.暑温E.热病1 6 .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类温病? EA.风温B.舂温C.秋燥 D.暑温 E.伏暑1 7 .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温热类温病? EA.湿温B

26、.暑温 C.伏暑D.霍乱E.大头瘟1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的临床分类方法 ? CA.根据病证性质B.根据发病迟早C.根据发病季节D.根据表里不同 E.根据发病部位I 9 .下列哪种温病不属新感温病? AA.舂温B.风温 C.秋燥D.大头瘟 E.烂喉疲2 O .下列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暑温B.湿温 C.春温 D.风温 E.秋燥2 1 .对于广义伤寒的定义,下列哪一种提法较为妥当? C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C. 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E.除外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2 2 .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A.温疫乃

27、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属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具有传染性的温病可称之为温疫2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E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2 4.”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EA.吴又可B.余师愚C.王孟英D.雷少逸E.陆九芝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 .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A2 .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EA.(素问)B.(灵枢)C.摊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 . ”今夫热病者

28、,皆伤寒之类毕”,语出:A4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CA.风温B暑温C伏暑D.秋燥E.烂喉疲5 .上述哪种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C6 .上述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之处的一种疾病7 .温疫的概念是指:D8 .陆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BA.”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卢,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B.”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C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张强烈传染性,并

29、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广义,温疫义狭D.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E.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9 .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现代医家认为:C10 .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陆九芝认为:BA.吴又可B.叶大士 C戴大章 D.陆九芝E.余师愚11 .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A12 .所谓”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别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是哪位医家所说? DA.所有的外感热病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A.具有传染性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方法E.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13温病概念的含义中包括:B1

30、4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DA.并列关系B.从属关系C.相同关系D.无关系E.继承与发展关系15.(经)认为温病与广义伤寒是:B16温病与狭义伤寒是:AA.发病季节 B.四时主气C.流行情况 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17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根据是:B18.大头瘟、烂喉瘾的命名根据是:DA.传染性强流行显著 B.多数具有传染性 C.不具有传染性D.病情较轻E.病情较重19温病是:B20温疫是:AA.湿温、霍乱、暑湿、伏暑 B.舂温、伏暑 C.风温、秋燥、暑温、春温D.大头瘟、湿温、疟疾 E.疫疹、烂喉疲、霍乱21属于伏温病的是:B22属于温热类温病的是:CA.湿温、伏暑、霍乱 B.

31、暑湿、霍乱、秋燥 C.舂温、风温、大头瘟 D.疫疹、伏暑、烂喉核 E.暑 温、舂温、疟疾2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A24属于新感类温病的是:BC型题A.湿温、伤寒B.风温、暑温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没有1 .摊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疾病有:A2 .(温病条辨)中提到的疾病有:BA.风温、暑温 B.秋燥、大头瘟 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3 .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D4 .属于新感温病的是:CA.温邪在人群中染易B.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5 .温病的传染性是指:A6 .温病的流行性是指:B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 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

32、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7 .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C8 .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DA.某些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B.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多见,而在其他地域则少见8.1. 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9 .温病的地域性是指:B10温病的季节性是指:AK型题1 .温病的概念是:D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C.由温邪引起D.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 .温病的特点是:DA.有特异的致病因素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D.共有的临床表现3 .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有:DA.起病急骡、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C.易出现险恶证候C

33、.病程中易耗伤阴津4 .温病分类是根据:A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 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X型题1.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A C D E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C.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E.(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 .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B C DA.所有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C.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D.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E.所有的寄生虫病3温邪的特异性体

34、现在:A B C D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 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4 .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A B C D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5 .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 C.动血 D.闭窍E.癌变6温疫的特点是:AB C D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 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 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7 .温病的命名可根据:A BA.季节与主气结合 B.特殊的临床证候 C.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 D.发病的迟早表里不同 E.病情轻 重8 .湿温病白分类,可以根据:A B C

35、A.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B.发病迟早表里不同 C.发病的脏腑部位D.特殊的临床证候 E.季节与主气结合9 .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A B CA.风温B.秋燥C.烂喉核D.舂温E.湿温10 .根据发病仪的迟早表里不同,可把温病分为:A BA.新感类温病B.伏邪类温病C.温热类温病D.湿热类温病E脾胃肠类温病11风温病之特点在于:A C EA.初起发热征恶寒,口征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咳嗽.B.初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无汗,脉浮紧C.邪多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D.邪多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E.病因为风热病邪,初起治疗宣辛凉解表12温疫概念是指:A CA.温病中具有强

36、烈传染性 B.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C.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D.温病中具有传染性E.也不引起流行的发热疾病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温病2 .温疫3 .流行性4 .季节性5 .新感温病6 .伏邪温病7 .大行8 .地域性9 .传染性1 0 .伤寒二、填空题1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 为主症,具有, 特点的一类急性外 感热病.2 .温邪的特性主要在于它是 敢与内伤杂病的病因不用;它又具有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不同.3 .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过来看多数是由表传里,,由实致虚.4 .认为:温病的发生原因是云六淫之外的一种特殊致病物欣质,称之为.5 .温病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 变化.6 .温病根

37、据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可分为 的大类.7 .温病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邪可分为 W大类.8 .温病的范围效广泛,中除外的急性热病皆属于温病范围.9 .温病病程中容易出现 LL 等险恶证候.1 0 .(温病条辨.上焦篇)等一条说:”温病者,有风温: 有效燥、有冬温、有温疟” .、选择题1. ”大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2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风温B.舂温 C.暑温 D.湿温E.伏暑3 .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B.头痛C.脉数 D. 口渴E.局部红月中热痛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

38、疫的区别点: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 .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2 .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A.(素问)B.(灵枢)C.摊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 . ”今夫熟病者,皆像寒之I空”,言吾出:4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语出:C型题A.风温、暑温 B.秋燥、大头瘟 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JS于湿热类温病的是:5 .属于新感温病的是: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 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6 .温病共有的临

39、床表现是指:7 .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K型题1 .温病分类是根据: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 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2 .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C.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D.(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 .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A.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C.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D.所有的急性传染病4 .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 C.易

40、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X型题1 .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2 .温疫的特点是: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 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 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3 .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 C.动血 D.闭窍E.癌变4 .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A.风温B.秋燥C.烂喉核D.舂温E.湿温参考答案一、名河解释1 .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 .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3 .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

41、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的特点.4 .是指温病的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的特性.5 .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6 .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7 .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出自(时后方).8 .是指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其他地域较少见的特性.9 .传染性古代又称染易,即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移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特性.1 0 .伤寒有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的伤寒包括伤寒、 温病.二、填空题1 .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 .从外侵袭

42、人体温热性质3 .由浅入深由轻到重4吴又可疣气5 .急骤较猛较快较多6 .新感类温病伏邪类温病7 .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8 .外感热病风寒性质9 .斑疹动血动风闭窍10 .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三、选择题1.B 2B 3.E 4.E 5.A 6.E 7.A 8.C 9.D 10.C 11.C 12.D 13.A 14.E 15.A 16.E 17.BAC D 18.ABC19.ABCD 20.ABC第三章病因与发病A型题1 .导致人体卫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脆脏腑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的病邪是:BA.寒邪B.温邪C.湿邪 D.疟邪 E.风邪2 .温病的病因是:DA.风邪B.寒邪C.湿邪D.温邪

43、E.疟邪3 .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DA.湿热病邪B.疣气病邪C.温毒病邪D.风寒病邪E.疟邪4 .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BA.卫气 B.肺卫C.脾胃D.阳明E.心包5 .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D.易损伤肺胃阴津E易逆传心包6 .以局部红月中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E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E.温毒病邪7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DA.身体壮热B. 口渴苔黄C.心烦澹语D.局部红月中热痛E.脉象洪数8.下列哪项不属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A.伤人急速,经犯阳胆B.暑胜酷烈,伤气耗津C.易

44、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D.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E.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9暑热病邪致病初起多经犯:CA.上焦肺卫B.中焦脾胃C.足阳明胃D.手阳明大肠E.手太阴肺10对暑邪的认识,下列哪项欠妥? DA.暑乃火热之气B.暑多兼挟湿邪C.暑可兼寒D.暑必兼湿 E.暑是火邪,纯阳无阴阴11 .下列哪项不属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 EA.易因阻脾胃B.弥漫三焦C.伤络动血D.耗损元气E.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12 .下列哪项属于风热与暑热病邪的共同致病特点? CA.首先犯肺 B.经犯阳明C.易损阴津D.兼挟湿邪E.兼挟寒邪13 .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A.粘腻淹滞 传变较慢,难于速去 B.

45、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C.另损伤肺胃阴津而干咳舌燥D.易困遏清阳而恶寒身困E易闭郁气机而脱痞胶腹胀14 .湿热病邪为患较多的季节足:CA.春季 B.夏季 C.长夏 D.秋季E.冬季15 .湿热病邪致病是:AA.起病徐慢化热转化较慢B.直中心包,易闭窍动风C.伤人急速,经犯阳明D.首先犯肺,伤外伤上E.攻窜流走,毒瘀互结16 .湿热病邪致病后常见为:DA. 一表即解B.一清而愈C.较快消退D.病程较长难于速祛E.传变较快,变化迅速17 .下列哪项不属燥热病邪特点? BA.病变以肺为主B.初起径犯阳明C.燥伤肺胃阴津D.上干清窍下燥大肠E.燥热亢盛化火18风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

46、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CA.病住在肺B.径犯阳明C.易伤阴津D.兼挟湿邪E.引动肝风19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邪是:BA.暑热病邪B.燥热病邪C.温热病邪D.温毒病邪E.疫疣之气20.不属于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CA.病自里发,初起即见里热证候B.病程中里热炽盛,动风动血C.困遏消阻,阻滞气机D.初病可见营血分证E.易伤肝肾阴津21对于温热病邪的概念,下列哪一种认不妥? CA.舂季导致某一种温病的病邪 B.温邪中的一种C.温邪的同义概念D.春温病的病因E.是根据“伏寒化温”的理论衍生出的一种新的病因概念22 .”冬像於寒,正春月病温之由;而冬不藏精,又冬畤受寒之由空”是II所言? B A.

47、王叔和B.柳宝诒C.吴又可D.王安道E.戴天章23 .具有致病力强,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传染性强,病重多变等致病特点的病邪是:BA.温毒病邪 B.疫疣之气C.风寒病邪D.燥热病邪E.风热病邪24 .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东素是指:DA.风邪B.暑邪C.湿邪D.疣气E.燥邪25 .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吴关系? CA.外感温邪B.人体体质强弱C.失治、误治D.自然因素E.社会因素26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初起表现? DA.发热恶寒B.无汗或少汗C.头痛咳嗽D.苔黄尿赤E.苔薄百脉浮数2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伏邪温病初起表现? CA.灼热烦躁B.

48、 口渴尿赤C.苔薄白脉浮数D.舌红绛E.if语神昏痉厥28 .下列温病属于伏邪温病的是:BA.风温B.伏暑C暑温D.湿温E.秋燥29 .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AA.舂温B大头瘟 C.疟疾 D.疫疹E.暑温30 .下引列哪一项属于伏邪温病的特点? CA.发病于里B.初起现里热证C.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D.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E.初起直泊里热为主治疗3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特点? BA.感邪后立即发病B.邪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C.初起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D.病情较轻E.初起以解表迁透邪为主治疗B型题A.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 B.指示病变部位C说明病变的传变趋向D.指导临

49、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E.从外感受,性质属热1 .温病病因学的实际意义是:D2 .温病病因特点是:E3 .掌握温病病因理论,重点在于:AA.温疫论B.温热论C.外感温病篇D.湿热病篇E.温病条辨4 .提出邪有“大受“传染”的是:A5 .较早提出邪”自口鼻而入”的是:A6 .较早提出“温邪”的是:B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E.温热病邪7 .既困阻清阳,又闭郁气机的病邪是:C8 .先犯月$卫,又易逆传心包的病邪是:A9 .径犯阳明,又易伤津耗气的病邪是:BA.发病急B.性质属热C.病位有别D.传变迅速E.感受外界致病之邪10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C11温病有

50、别于伤寒病的根本原因因为其病邪:BA.上焦肺卫B.中焦脾胃C.手太阴肺D.足阳阴胃E厥阴心包12 .湿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B13 .燥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CA.首先犯上焦肺卫 B.可直中心包C.以脾胃为病变中心D.初起即见口鼻干燥干咳少痰E.局部红月中热痛甚至溃烂14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15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B16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是:EA.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B.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C.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D.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E.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17传变较快,初袭肺卫,旋即逆传心包为:A18径犯阳明,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为:B19病程较长,缠绵又t愈,痊后易于复发为:CA

51、.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E.温毒病邪20病变过程中刘出现脱痞腹胀,呕恶便油,苔腻纳呆等中焦脾胃症状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 C21病变过程中局部出现红月中疼痛,甚则破溃糜烂等月中毒特征的温病温病?常属何邪所致? E22病变过程中见有口鼻及唇咽干燥,干咳少痰等以肺经病变为中心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 DA.径犯阳明B.逆传心包C.传染性强D.以脾胃为病变中心E.兼挟湿邪23风热病邪易:B24 .湿热病邪多:D25 .疫疣之气是:CA.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B.饮食相染,从口入侵C.接触相染,从毛皮而入D.蚊虫叮咬,从血液入侵E.疫水相染从胃肠入侵26吴又可谓“大受”是指:A27

52、吴又可所谓“传染”是指:CA.可以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可以作为温病的主因C.可以作为温病发生的兼挟之邪D.可以作为温病发病之内因E.可以作为温疫的病因28袋邪:A29.湿邪:C30肪气:EA.病程中易损伤肺胃阴津 B.火热亢盛既伤津又耗气C.初起即口鼻干燥干咳少痰D.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E.咽痛红月中丹核密布31温热病邪致病:D32.燥热病邪致病:C33暑热病邪致病:BA.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B.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C.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D.后期易伤肝肾之阴E.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34风热病邪致病:C35.湿热病邪致病易:A36肪气的致病特点是:EA.风温、舂温、暑温 B.舂温、伏暑

53、 C.暑湿、湿温、伏暑D.秋燥、大头瘟、冬温 E.舂温、烂喉疲、霍乱37.新感温病包括有:D38伏邪温病包括有:BC型题A.首先犯肺B.逆传心包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 .燥热病邪致病可:A2 .风热病邪致病可:CA.空气相染,邪从呼吸道入侵 B.饮食相染,邪从口入侵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3 .温邪感染于人的途径是:C4 .外邪感染于人的途径是:CA.发病初起是否是里热证B.发病初起是否是表热证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5 .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鉴别的依据是:C6 .伤寒与风温鉴别的依据是:BA.风温、冬温、秋燥、大头瘟B.暑温、湿温、霍乱、烂喉疲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7伏气温病包括有:D8

54、.新感温病包括有:CA.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作为温病发生的兼挟之邪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9亲邪可以:A10 .湿邪可以:BA.首先犯肺 B.易损伤肺胃阴津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1 .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C1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CA.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B以脾胃为病变中心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14.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BA.攻窜流走B.蕴结壅滞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5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是:C16.疫疣之气的致病特点是:DK型题1 .与温病发生有关的因素是:EA.感受温邪 B.体质因素C.社会因素D.自然因素2 .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AA

55、.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B.易损伤肺胃阴津C.既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D.困阻清阳,闭郁气机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EA.伤人急速,径犯阳明 B.暑伤酷烈,耗气伤津C.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D.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4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A.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于速祛 B.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C.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D.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5 .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A.病变以肺为主B.易燥伤津液 C.易从火化 D.后期多肝肾阴伤6 .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A.邪气内伏,病自里发 B.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C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D.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7 .温毒病邪

56、的致病特点是:BA.攻窜流走B.致病力强,触之即病 C.蕴结壅滞D.传染性强,引起流行8 .疫疣之气的致病特点是:EA.致病力强,触之即病B.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C.传染性强,弓I起流行D.病重多变,症状复杂X型题1.温邪的共同特性主要有:A B C D EA.温热性质显著,致病后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B.从外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C.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或转化,如热灼成燥,热蒸湿动,寒郁化热等E.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如风热病邪首先犯肺,暑热径犯阳明,湿热困阻太阴脾2伏邪温病初起白证候表现有:A B C D

57、 EA.灼热B.烦躁C.尿赤D.口渴E.舌红3 .新感温病的特点是:A B C EA.感邪后立即发病B.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入里,由浅入深传变C.发病初起为表证而无里热证D.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E.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大法4 .伏邪温病白特点是:B C D EA.病情较轻,病程较短B.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C邪自里发,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病情反复,变证迭起D.初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E.初起治疗以直泊里热为主5 .温病发病的社会因素主要气括:A B C D EA.经济条件B.营养调配C体育锻炼D.防疫制度E.卫生设施与卫生习惯6 .温邪感染于人的途径主要有:A B

58、C D EA.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B.饮食相染,从口入侵B.接触相染,从皮毛而入D.蚊虫叮咬,从血液而侵E.疫水接触,从皮肤而入7 .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A B D EA.外感温病B.体质因素C.性别差异D.社会因素E.自然因素8 .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 CA.攻窜流走B.致病力强C.蕴结壅滞D.传染性强E.以脾胃为病变中心9 .疣气的致病特点是:A B C DA.致病力强,触之即病B.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C.传染性强,弓I起流行D.病重多变,症状复杂E.局部红月中疼痛,甚则破溃糜烂10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B C DA.困遏清阳,闭郁气机 B.邪气内伏,病自里发 C.里热

59、炽盛,易动风动血D.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E易兼挟湿邪,郁阻气分11 .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 B CA.病变以肺卫主 B.易燥伤肺胃阴津C.燥热化火,上干清窍D.传染性强,引起流行E.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12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C D EA.伤人急速,径犯阳明B.致病力强,触之即病C.粘腻淹滞,传变较快,难于速祛D.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E.困阻清阳,闭郁气机1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 B C DA.伤人急速,径犯阳明B.暑性酷烈,耗气伤津C.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D.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E.局部红月中疼痛,甚至破溃糜烂14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 C EA.多从口鼻而入,

60、首先犯肺B.病初即见口鼻干燥,干咳少痰C易损伤肺胃阴津 D.邪生于秋季节气候干燥之时E.即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模拟试题一、 名词解释1 .温邪2 .疣气3 .温毒病邪4 .大受5 .杂气学说6 .伏寒化温7 .邪从口鼻而入8 .传染9 .邪伏少阴10 0 . 邪舍营分二、填空题1 .温邪具有 L : : 等特点.2 .温病病因学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 :更主要的是在于3王孟英认为暑热火湿非必然,称暑乃天之热气,” ,4 .叶大士认为长夏湿令5 .与温病发病有关的 因素有 6 .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损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7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损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8 .新感温病包括风温、L秋燥, 伏邪温病包括.9 .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10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伤人急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