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932932 上传时间:2021-10-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二条 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照片资料,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条 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

2、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南西北国有林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本次普查建档范围。第四条 古树名木的分级及标准:古树分为一、二级,一级古树树龄300年以上,二级古树100299年。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第五条 普查的主要任务对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进行普查,全面系统地查清全国古树名木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对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资源档案。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建立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

3、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定期报告。主要工作包括:1.制定全国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2.完成古树名木每木定位和调查;3.完成古树名木每木换牌、挂牌;4.编制古树名木普查技术报告;5.建立基于GIS的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第六条 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绿化委员会要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第七条 建档管理 各地普查结束后,普查结果经普查领导小组审查定稿后,要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文字和电子档

4、案。第二章 调查工作第八条 工作流程第九条 技术培训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组织开展全国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方法和技术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本省各地及有关部门的普查技术培训。第十条 调查准备各地要根据古树名木的数量及工作量,确定普查人员数量,并配备相应普查设备和仪器。第十一条 搜集过往调查资料和管理资料,将原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核实,对缺项因子,认真进行补充调查。第十二条 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地调查实测、填写调查登记表。第十三条 每木调查1.填写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区)名称,调查号

5、顺序由各乡镇(街道)统一定,填写阿拉伯数字。在各乡镇(街道)调查的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古树名木统一编号。2.树种:无把握识别的树种,要采集叶、花、果或小枝条制作标本,由专家进行鉴定。3.位置:逐项填写该树的具体位置,小地名要准确,是单位内的可填单位名称,标注具体分布区域,并利用差分GPS和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属性根据古树名木的生长位置进行选择。4.生长特点根据古树的生长周边环境选择散生或群状。5.特征代码:单株古树名木的特征代码由22位数字组成,包括古树名木标识代码、级别代码、种类代码、树龄代码、树高代码、胸围代码、冠幅代码、生长势代码、和生长环境代码。具体结构如下。组成码段占位符说

6、明古树名木标识代码古树为1,名木为2级别代码用1位数字表示种类代码描述古树名木的种类,用4位数字表示。树龄代码古树名木的树龄,用4位数字表示树高代码为古树名木的树高测量值,以米为单位计至小数点后1位,用3位数字表示胸围代码为古树名木的胸围测量值,以厘米为单位,计至整数,用4位数字表示冠幅代码为古树名木冠幅测量平均值,以米为单位,计至整数,用3位数字表示生长势代码表示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生长环境代码表示古树名木分生长环境情况注:按照实际测量值编制特征代码。不必描述或代码值不足以填满规定位数的,可用“0”补足位。6.(此项仅限于古树)树龄:分两种情况,凡是有文献、史料及传说有据的可视作“真实年龄”;

7、“估测年龄”在估测前要认真走访,并根据各地制定的参照标准类推估计。7.(此项仅限于古树)古树等级:分为两级。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凡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8.(此项仅限于名木)栽植时间:根据实际栽植时间填写年月日。9.(此项仅限于名木)栽植人:填写实际栽植人。要求写栽植人全名。10.(此项仅限于名木)类别:名木分纪念树、友谊树和珍贵稀有树。11.树高:用测高器或皮卷尺实测,以米为单位,记至小数点后1位。12.胸径:树木根颈以上离地面1.3米处的主干带皮直径,以厘米为单位,记至整数。13.冠幅:分“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量测,以树冠垂直投影确定冠幅宽度,计

8、算平均数,以米为单位,记至整数。14.立地条件(1)坡度应实测;可采用坡度仪或者手持GPS测定。(2)古树名木的地面朝向称坡向,分为9种,划分标准如下。北 坡:方位角33822东北坡:方位角2367东 坡:方位角68112 东南坡:方位角113157 南 坡:方位角158202 西南坡:方位角203247 西 坡:方位角248292 西北坡:方位角293337无坡向:坡度5的地段(3)地面坡度分为6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级为平坡: 5;级为缓坡: 514级为斜坡: 1524;级为陡坡:2534;级为急坡:3544级为险坡: 45。(4)坡位分脊部、上部、中部、下部、山谷、平地6个坡位, (5)

9、土壤名称: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记载到土类。(6)土壤紧密度分“极紧密”、“紧密”、“中等”、“较疏松”、“疏松”五等填写。15.生长势:根据古树名木生长势在地上叶片、枝条和树干生长正常或衰弱程度划分为四级:正常株、轻弱株、重弱株、濒危株。生长势级别分级标准叶片枝条树干正常株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大于95%枝条生长正常、新梢数量多,无枯枝枯梢树干基本上完好,无坏死轻弱株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95%70 %新梢生长偏弱,枝条有少量枯死树干局部有轻伤或少量坏死重弱株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70%20 %新梢很少,枯枝多干树有局部坏死、腐朽或成凹洞濒危株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小于20%枝杈枯死较多树干多为坏死

10、,干朽或成凹洞按照古树现在的生长势选择,在调查表相应项上打“”表示。对调查中发现已死亡的古树名木直接填写,死亡古树不进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编号,不进入资源总量统计,调查号要编,在总结报告中说明。16.生长环境:分为三级,按照古树现在的生长环境选择,在调查表相应项上打“”表示。分为“良好”、“差”、“极差”。17.生长场所:分为五个类型,按照古树现在的生长场所选择,在调查表相应项上打“”表示。分为“远郊野外”、“乡村街道”、“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古迹区”。18.现存状态:按照古树名木的现有状态选择,在调查表相应项上打“”表示。分“正常”、“移植”、“伤残”和“新增”四种。

11、19.古树历史(名木介绍):简明记载群众中、历史上、流传的对该树各种神奇故事,以及与其有关的名人轶事和奇特怪异性状的传说等,字数300字以内。20.权属:分国有、集体、个人,据实确定,打“”表示。21.管护责任单位或个人: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填写具体负责管护古树名木的单位或个人。无单位或个人管护的,要具体说明。22.树木特殊状况描述:包括奇特、怪异性状描述,如树体连生、基部分杈、雷击断稍、根干腐朽等。如有严重病虫害,简要描述种类及病害为害症状。23.树种鉴定记载:非疑难树种,由调查人员确定,调查人员无把握定名的疑难树种,野外填写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表二),并采集标本,由县(市、区)专业技术人员根

12、据标本鉴定:县(市、区)无法确定的,标本送市(地、州)鉴定,以此类推。24.地上保护现状:分七种,在调查表相应项上打“”表示。有“护栏”、“支撑”、“封堵树洞”、“砌树池”、“包树箍”、“树池透气铺装”及“其它”。25.养护复壮现状:分七种,在调查表相应项上打“”表示。有“复壮沟”、“渗井”、“通气管”、“幼树靠接”、“土壤改良”、“叶面施肥”及“其它”。26.照片及说明: 古树名木要用全景彩照,照片要清晰自然地突出古树的全貌。照片编号与古树名木编号要致。照片如有特殊说明可附简单说明,字数50字以内。第三章 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 各地要建立健全古树名木调查建档工作质量管理和技术责任制度,加强调查

13、质量的监督,逐级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把好调查工作质量关。第十五条 各县(市、区)普查结束后,要进行自检。在自检合格基础上,市(地、州)要逐县(市、区)组织抽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古树名木重点分布的市(地、州)组织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普查总量的5。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查结果进行抽样核查。第十六条 普查工作质量等级评定1.优秀:树种鉴定正确率达95以上,各项调查因子误差小于5,树种及株数漏登率小于5:2.良好:树种鉴定正确率达95以上,各项调查因子误差小于5,树种及株数漏登率小于10;3.合格:树种鉴定正确率达95以下、90以上,各项调查因子误差小于10,

14、树种及株数漏登率小于10;4.不合格:树种鉴定正确率在90以下,各项调查因子误差大于10,树种及株数漏登率大于10。第四章 资料汇总第十七条 县(市、区)上报市(地、州)资料,应经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审查论证后,通过古树名木管理系统完成数据录入。报送材料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资料主要有:1.全部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和对应照片。2.需要上级鉴定的树种标本和对应的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3.县(市、区)古树名木普查总结五份。第十八条 各市(地、州)在抽查合格后,应经市(地、州)普查领导小组审查论证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资料主要有:1.全部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和对应照片。2

15、.需要上级鉴定的树种标本和对应的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3. 市(地、州)古树名木普查总结五份。原始数表必须上报省(区、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对各市(地、州)普查成果要严格审查、抽查,合格后向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报送下列资料:1. 全部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和对应照片。2.省(自治区、直辖市)古树名木分类株数统计表。 3.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树种株数统计表。4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古树名木普查工作总结报告(附省级质量检查报告)一式五份。第五章 附 则第二十条 古树名木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编号、建档、挂牌,实行动态管理。标牌内容、样式由全

16、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制定。第二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 本规范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表1 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古树编号县(市、区):调查号:树 种中文名: 别名:拉丁名: 科: 属:位置乡镇(办事处): 村(居委会): 小地名:生长场所:远郊野外;乡村街道;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古迹区纵坐标:横坐标:特点散生; 群状权属国有;集体;个人特征代码树龄真实树龄: 年估测树龄: 年古树等级一级;二级树高: 米胸径: 厘米冠幅平均: 平方米东西: 米南北: 米立地条件海拔: 坡向:坡度: 度坡位: 部土壤名称: 生长势正常株轻弱株重弱株濒危

17、株生长环境良好 差 极差影响生长环境因素现存状态正常; 移植; 伤残; 新增古树历史(限300字)管护单位(个人)管护人树木特殊状况描述树种鉴定记载地上保护现状 护栏;支撑;封堵树洞;砌树池;包树箍;树池透气铺装;其它养护复壮现状 复壮沟;渗井;通气管;幼树靠接;土壤改良;叶面施肥;其它照片及说明调查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表2 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标本采集记载标本产地乡镇(办事处): 村(居委会):调查号采集人采集日期年 月 日标本部位打“”表示枝叶花果原处理记载鉴定否打“”表示鉴定人职称县地日期中文名拉丁名鉴定记录鉴定结果中文名科属拉丁名主要识别特征鉴定人职称日期年 月 日表3 省(自治区、直辖市)古树名木分类株数统计表市(地、州)总计古树名木区域权属生长势生长场所生长环境合计计一级二级名木计城市农村计国有集体个人计正常株轻弱株重弱株濒危株计远郊野外乡村街道城区风景名胜古迹区计良好差较差填表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表4 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树种株数统计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合计科属种树种1树种2树种3树种4树种5备注:树种15是指古树名木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的古树名木。填表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