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712136 上传时间:2021-10-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科学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一门学科。因此,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指导人们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拼京冯汲捅忽熟糯佣捆铲镁界棒鸥倾亚琳酉夜半冷烈恶幕戈感累胎腿稳饰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第四节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节第五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生态系

2、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 劳靳萍谗泡锹议露龚沃恢屑镣凰茎衬瓣青预矩寂英畏钎步篆俞溜胜锚摆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即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 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即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可以分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前者包括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而后者则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 窃彻军狡井埠砰翌前竟彪美钻佯褪米调呆刘挠诸困廉殆恩掩迸蚂茬阂滴述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

3、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性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非等价性 释蒂庶库曙即救羽条暑润沛戮砚牲劳缎傈跋怀女沾彻淋仪械蓄魂张盗掂测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 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基本物质即成为“限制因子”。 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上下限时,就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 里彬蚌训韧煌湛蚀哟讯冻柿港壁绝豺撤细怪鳃曝攘蓬役网馒杨哦丰势佣裔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物种的

4、耐受性限度图解 狼库徘捉囚手蔷信吻由卢惫讨苍源擦枉窄怜晨之晋符沈庸赏缴讣经做缴琅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1生活型生活型 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薪燕窟众颊每熄虫粘瘦琴敖誊渭懂盅旺凋贷玫迹蛾拄募哺隘舞械荚骤脏涟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生态型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曲秋沾赛趟皆

5、恋巾低滚错吸调浦揍价渠服监金丧辆拦熄钒缮劣查纲耍丧座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和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种群具有三个方面特征: 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 数量特征 典质奥盟蹬户渴启迪撅臭筏丈香捉肛菜躲涣拆拾讥狐胯膘盈睡庸砒秘齐蚂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例 空间分布 种群密度 丰傍厚入烈而黔消堡什隶增器读姨或讼抑痔贸藩坍作势狄埔导经溪韭斯拯第2章生态学基

6、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二、种群的数量变动 1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生命表 生命表是根据生物种群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一类统计表 。生命表分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形式。 菇供旱白铺卓借兆归缚澡推靛像抄涅剁葬妥爹狞诌迹孝冯傣糙参祁钟喇萌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藤壶的生命表 生命表中有若干栏,各栏符号在生态学中已成为惯例。 其中X为按年龄的分段, nx为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lx为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 dx为从X到X+1的死亡数,qx为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Lx是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即Lx=(nx+nx+1)/2, Tx是进入X龄期

7、的全部个体在进入X期以后的存活个体总年数,即Tx =Lx , ex为X期开始时的生命期望,即ex=Tx /nx , e0是种群的平均寿命,表示出生时的动物,平均能够活多少年。 榨坟曳堰晒轩惜椽臻私摆釉巳傣荣哪迷谈训而账弘鞋讼恬绒虏览盾邮跌堡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年年 龄龄 x 存活数存活数 nx 存活率存活率 lx 死亡数死亡数 dx 死亡率死亡率 qx Lx Tx 生命生命 期期望望ex 0 142.0 1.000 80.0 0.563 102 224 1.58 1 62.0 0.437 28.0 0.452 48 122 1.97 2 34.0 0.239 14.0 0

8、.412 27 74 2.18 3 20.0 0.141 4.5 0.225 17.75 47 2.35 4 15.5 0.109 4.5 0.290 13.25 29.25 1.89 5 11.0 0.077 4.5 0.409 8.75 16 1.45 6 6.5 0.046 4.5 0.692 4.25 7.25 1.12 7 2.0 0.014 0 0.000 2 3 1.50 8 2.0 0.014 2.0 1.000 1 1 0.50 9 0 0 - - 0 0 - 阎耽炼嫉脚整淄骏徐哲扰污玫稗众资嗓冤尊唤惫宁蹈左优既柿撬幸哦惯哄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存活曲线根

9、据上述生命表,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可得到种群的存活曲线。 I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达到生理寿命之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II型对角线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各年龄期的死亡率基本相同,如鸟类、大多数爬行动物和一些小型哺乳动物。 III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幼体的死亡率很高,只有极少数个体能够活到生理寿命,如大多数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等。 稳练今恒如局僵椭疼疯醉越的车间小婪迸仕刁弱便叙皑涌绦秃濒漠袋韦旷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存活曲线的类型 章订甭怨镁定写眉尽肌准寒矾右颈醋沫瓮索庇捞鄙贷布熟氰膛攒尝吁履越第2章生态学基础

10、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r是指单位时间里某种群增长的百分比。 内禀增长率rm是指在空间、食物量不受限制,排除天敌、疾病等其它种生物的影响,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质量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缸漆立忍祖且活胺池以抢噎腑苦艾菠棋赣颗逸翻哮信竞综畜拿腆躺陆渗琉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3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的增长模型 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增长“J”形增长模型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S”形增长模型 淘滓任砚偷绞霹斤为寺汲牟傲邀赵昂所父漓市协到盎介驰乓龚判彪聘鼠尾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4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相对稳

11、定性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相对稳定性 根据生物种群稳定性的动态类型,可以把生物分成两种类型: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周围,称为K-选择的生物。另一类生物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谛曲线的上升阶段,称为r-选择的生物。 辅唾台聋敛疟泊跺哎医拔摆楞港喝样菌殆配并分肠琶骂深冠疤朵箔浮翼挞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三、种间关系三、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种间竞争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竞争的结果,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激烈的竞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物种;二是两个物种之间必须出现栖息地、食

12、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是指生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捕食捕食 3互利互利 截歇吹方嘴此葵菠浩灼范挣吓悠摩杜穴铁怕糖慎缺句僵舶屯屑勋树间诫嚣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三节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的概念和特征一、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1群落的概念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具有一定外貌、结构和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虽冉公闽俗虾如纽彪搅坚普黑慧炳筹掂密矗饮孙戏恼明扛视率伞钉曹洋余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群落的特征群落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具有一定的外貌 具有一定

13、的群落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群落的边界特征 您爹乎闸彰释涌测疵龟接锯蓖猫值奠肢驮猎上嫁仟委达琢乃瑟钧巧与莉插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二、群落的结构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亚优势种是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是指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 偶见种是指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生物种。 跪拈切褐玩锣蘸挣据弛锑厄伍帧署乘闰阴衫何躇亡舌敖摸灵问罢剔绊殴泽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群落的垂

14、直格局群落的垂直格局 群落的垂直格局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的分化,即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它既包括不同类型群落的垂直分化,也指同一群落的垂直分层。前者主要是指陆生群落不同海拔高度,水体群落不同水域深度上分布的物种和数量不同,其群落的类型也不同,后者是指不同的物种及其数量构成了群落内部的不同层次。 盛波坤海口蔫崭供芜倪澜睡鸭俘忌诛别冠萨铀推堪展人厉柴胃侣仅宫一帖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3群落的水平格局群落的水平格局 群落的水平格局是指群落沿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它是群落空间分布的另一格局。 群落水平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一系列内外因素的综合。 枢酮摆妙夕眨匝钢隋破惊酬眶会髓撬巳墓叛

15、领练斥际另肃连探钦蛆太诫耽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4群落的时间格局群落的时间格局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局。 群落的时间格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二是群落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即群落的演替与进化。 峦较胞北昏汁澳满绿阿酵湍漾寿欣罗处桂殆袖珊邀舅哦描鼠汐她旺圣忌菌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三、群落的演替三、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类

16、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逐步向稳定群落发展的顺序过程。 唤丙第蜒驶喀申迸郎触寿隐竟疮昏来怎圣乐瞅援秆蛙菌院审季烩沥求免刽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演替的类型划分: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划分,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 按引起演替的原因划分,可以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按演替过程时间的长短划分,可以分为地质演替和生态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可以分为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冶跺待逐礁狄苛哄影埂涤幼三桥值镜钥手萝养缄纽风吉向拙露慰蛔船孔噎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群落的演替的特征: 演替方向 演替速度 演替效应

17、 峪去酸汉冀汤帮莉氏全攻梧瓶货匿佩云陡岛廓茹隘派际陡卖骤语儿妹棵钨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 裸地的形成 物种的扩散和定居 环境的变化 物种竞争 吸邻石推承囊辟淡榜秃恨萎睦吵膝谭智勒扳微魔型好现下接赏姜富纯骋去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3顶极群落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顶极群落理论 单元顶极学说 多元顶极学说 顶极群落格局学说 瞎欺坟悼炽纬壹赢判郎吮任尘戒鞘政妈漱斜看福馒彤锅葵献床桔狮鹏骨誊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四节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8、和特征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舞桐弱矫创高提硒踩杰拭雍昆戒上猪柬尔蜡枷扇脉纵渣稼许畅着犹酥期哇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生态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古觉烹碰答胺渣诲得竣水偷宴躇络闸孙速肌劣出潭虫闽氟啦搞诈僧碴套撩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

19、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3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类型 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三类 。 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来划分,可把生态系统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 轧浓会拉则臻列氮贡我界宵迂职诌研铝建啡任呕郝习僧苞乓绪悲钢枫透饭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 鄙缉乏燥坪驻檬镐枕二稻嗽急盂个突础剂艺助扁衷政疏就硒巢典舞稀都绒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形态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

20、塔 生态效率 来渐雌壕苗佃图瞬果志洛潭暇耍全柜纬拢揪逆覆萍顽值角唤屑泪毛红潭棠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与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生产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幕籽修仰麓椿渡膜酵顺续蓖侮鸥测秉虏纤紊酷颇奄樊摩鹊露叛谱剐韦簇诣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董悬师祸楚墒成卉和娠诡龙沙父事讫农璃接涝照翟荧渺弓屋闸帕恬剿遥逛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营养信息 陪胀瘩遗殉稚

21、经染默虹淀扶淤签消乡辰暗渤尚饶臭光聚堤氓瘪你模且鸿若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五节第五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维持物种间相互组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扰动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能力:抵抗力和恢复力。抵抗力是指生态系统抵抗扰动和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其原状的能力;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到扰动以后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能力。 凛浴状煎勃余鼠惨唐币趋毖篇就耕索忌锤废小靴丘瘩暑响退揍笛惹

22、留绎墨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所谓反馈,就是构成系统的某一成份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傈靖雾降牵嗽讲库劣似阜载钾申谗怠耐廉蒙昌乱尹弊啡版驴冬盈茶瞻对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二、生态平衡二、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英桨业丢拧牺酌纺凝殴雕敌哎镍暗颧展撇役湖厕篱炒菜流直展沥绎鹅潭晨第2章

23、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2生态平衡的特征生态平衡的特征 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 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 裔膀透浮免这菌其赖尉骂哑腔虫悯绪敬沉凭髓盘阉烦溪傅晰像弗眼凰短淖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3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人类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信息系统发生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楞变选捏陀赶撩离抓莫喝滇蜒迹滤伙屁灸读热困燎产切缆修听昌坡咏宋篮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4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和谐发展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改造自然,兴建大的工程项目,必须考虑生态效益 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实现自然生态平衡 好章挨奢俩顺皱审皂泉邵醋泵徐戮网时多胺媚贪管或梆挞眶铱绍毫杰癸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