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毕业论文 孔老政治哲学之异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642705 上传时间:2021-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 孔老政治哲学之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 孔老政治哲学之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 孔老政治哲学之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 孔老政治哲学之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专业毕业论文 孔老政治哲学之异(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孔老政治哲学之异摘要孔子与老子所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 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政治哲学作一解读, 从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其异同: 孔子以“仁”、“礼”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与老子的以“道”为基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存在着差异, 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 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孔子和老子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先秦儒家以其高明的政治哲学而渐至发展成为华夏文明的思想主流, 如班固所说“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 。同样, 汉书艺文

2、志中亦说: “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 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 此其所长也。”本论文由此可见, 认为道家是“君人南面之术”, 乃当时占据主流话语的观点, 也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评价。孔子与老子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由他们创建起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体系, 不但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 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仍然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孔老的时代背景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被史家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之际, 这是

3、中国社会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 东周平王立, 为避戎寇, 东迁于洛邑。自此以后, “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 ( 史记周本纪) 。诸侯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大行“霸政”, 即“政由方伯” (同上注) 。本论文在“共主”名存实亡的情况下, 利益的重新分配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因而频繁的兼并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据鲁史春秋记载(仅仅载于鲁史内) , 春秋242年间, 列国间战争凡483次, 以强凌弱, 以众暴寡的朝聘盟会凡450次, 两者合计933次。“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4、) 兼并战争的结果一方面国家越打越少, 业已出现了晋楚齐等广土众民的万乘之国, 另一方面人民陷入越来越深重的苦难。在大行不义之侵略的同时, 统治者还广施滥刑重典、横征暴敛, 以显暴君之淫威, 以遂贪主之欲。当时的社会是“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墨子非乐) , “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 不可胜数” ( 墨子非攻中) 。 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时代断裂”, 恰恰为学术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繁盛的契机。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大裂变大冲突大组合的时期, 是对三代以来神权政治观念、人文思想进行理性检讨和反思的时期, 是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

5、“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 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本论文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1, 涌现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如齐之管仲、晏婴, 郑之子产、邓析, 鲁之孔子, 楚之老聃、范蠡, 齐之孙武, 宋之墨翟, 等等。“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 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 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2这一时期就是后来时代的人们需要时时回顾和反思的思想与文化的轴心时代, 它孕育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为我们后来者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与文化的馈赠。 二、孔老政治哲学之异 孔子和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 反思“礼崩乐坏”

6、和大道退隐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孔子强调礼治和德治, 提倡仁礼并重, 以维系社会, 安定民生。孔子认为, 在“礼崩乐坏”之后, 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 实行“无为而治”。下面分就两个基本方面对孔老政治哲学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 1. 政治哲学基础仁、礼与道的差异 孔子的政治哲学基础是“仁”和“礼”, 即借助伦理道德和政治道德的规范, 抑制或缓和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 以求得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仁”的概念, 孔子以前就有, 春秋时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7、”。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 并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 基本涵义有二: 一是爱人。本论文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论语颜渊)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要友善相爱, 相互帮助。孔子的弟子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认为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 是实现“仁”的根本, 并将“仁”与政治联系起来。如何为仁? 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

8、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 又说: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论语颜渊) 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 也就是“仁道”。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 即贯穿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 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 人们通过克制自己, 达到自觉守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同上注) 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周公就制定了周礼

9、。不过, 孔子是从多方面对“礼”进行论述的第一人。礼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 “礼,经国家, 定社稷, 序民人, 利后嗣者也。”这是说, 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 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礼”还是“王之大经也” (左传昭公十五年) , 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可见孔子所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本论文二是礼仪上的规定, 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 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到生活细节, 按不同等级、身份, 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 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和体现。孔子的思想体系, 注重“仁”和“礼”

10、的结合, 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 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修改。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和起点, 是其构建宇宙论、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基础与内核。“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是天地之始、本原, 同时又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由它产生变化。“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本论文( 老子第四十二章) 最终, 产生了天地万物和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那么天地万物是以什么样的法则运行着的呢?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此处的“

11、自然”, 指自然而然, 即自然之法则。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 要尽量少地去对其进行人为的干预。因此“法自然”之道是无为而常任自然的。无为而任自然就是道的本质属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 老子第八章)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与水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水呈柔性, 随物赋形, “善利万物而不争”。因而, 世间万物必然分有“道”的属性与特质。这样, 老子以“道”为基础与核心的政治哲学自然也无法脱离“道”的特点而必然呈现出一种与暴力、乱世相对应的“不争”之治, 即“无为”, 从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执大象, 天下往。往而不害, 安平泰。” (

12、老子第三十五章) 这里的“大象”是指“道”。这就是说, 能够悟道, 进而掌握了道, 普天下的人们就会前来归往; 归往而不相互对立妨害, 于是人们就会和平相处, 社会就会和谐统一。 2. 政治理念“为仁由己”与“道法自然”的区别 在对核心价值的追求上, 孔子主张“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仁, 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论语述而) “仁”的实现靠的是主观的努力追求, 由此奠定了人在政治中的主体性, 强调了人为的主动性, 所以孔子在仁礼学说的基础上建构的“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也必定是积极的、有为的。孔子说: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

13、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论语为政) 很明显, 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政治与伦理的结合是孔子政治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政治是伦理的扩大, 伦理是政治的基础, 孔子认为“为人孝弟”就会少有“犯上作乱” ( 论语学而) , 忠是孝的扩大。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德治”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富民”, 孔子认为施行“德治”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 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 又何加焉

14、?”曰: “教之。” ( 论语子路) 在富民的基础上要教民, 实行“德治”的另一方面教化百姓。 老子不提倡有为, 认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 老子第二十九章)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 老子第四十八章)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 他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老子第三十七章) 老子所言的“无为”, 指的是在道的原则下顺其自然, 不妄言、妄行以损道, 不对百姓过多的干扰, 让百姓各得其所, 自化自富,因顺自然。老子说:

15、“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http:/zhengzhizhexue/2010/0121/lw201001211127236560.html (老子第二章) 并进一步指出,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 强调无为而无不治。在百姓看来, 最好的是“太上, 不知有之;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自然。” ( 老子第十七章) 对于统治者而言,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

16、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但是从“治大国, 若烹小鲜” (老子第六十章) 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而治”绝非绝对的无为, 放任自流, 而是遵循“道”自然无为的原则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孔老政治哲学之同 孔子与老子的政治哲学虽然分别以“崇仁礼”和“法自然”、“有为”和“无为”相标榜, 但却有着一些相同或相通之处, 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涵, 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 要求统治者修身、克己,

17、 以天下为己任 孔子所主张的“德治”实际上就是要求统治者把人们内在的德性、人格修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也就是“内圣外王”之说。在论语宪问篇中, 孔子将修己的目的陈述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统治者本身的道德修养之所以在政治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是因为“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 论语颜渊)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 论语子路做到了身正, 只是具备了作为统治者的基本要求, 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 “朕躬有罪, 无以万方。万方有罪, 罪在朕躬”。“百

18、姓有过, 在予一人” ( 论语尧曰) 。本论文如果统治者做到了这些, 才可以真正做到安百姓, 治国平天下, 才可以“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子路) , 实现德治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 最适宜做统治者的当属“圣人”, 只有“圣人”在位, 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管理好百姓。在老子全书中, 大约有30多处反复阐述了“圣人”作为道的体现者的人格特征和“圣人”无为而治的原则、效果和意义等, 充分表明了老子对“圣人”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怎样才可以成为圣人呢? 老子认为首先也要修身,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

19、(老子第十章) 形体与精神和谐不偏离, 心平气和, 洗清杂念摒除妄见, 修身之后乃推其余绪而爱民治国。本论文其次就要克己, 要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 老子第二十二章) , “不争” ( 老子第六十六章) , “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 老子第五十七章) ,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做到了这些, 还要“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老子第十三章) , 由贵身、爱身而及于天下, 方可将天下交托于他。从中一定程度地体现出治天下以贵身、爱身为原则, 这与孔子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2. 反对严刑苛政, 主张治国以民为本 孔子揭示“

20、苛政猛于虎也” ( 礼记檀弓下) , 在他的政治哲学中充满了“仁”的精神。“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 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论语卫灵公) “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 孔子反对使用暴力, 反对战争, “子为政, 焉用杀?” (论语颜渊) 尤其对管仲“不以兵车”大加赞赏, “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论语宪问) 。老子亦揭示“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 老子第七十五章) 体现出老子的重民思想。本论文并说: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 老子第五章

21、) 老子同样强烈反对使用暴力, 反对战争,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 老子第三十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 老子第三十章) 他们反对战争的最终目的是爱民重民, 避免百姓在战争中受苦受难。 孔子和老子都主张治国应以民为本, 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 论语学而) 子贡曰: “如有

22、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 ( 论语雍也) 强调如能“博施济众”,不仅为仁, 而且可称为“圣”了, 连尧舜恐怕都有所欠缺, 可见民众的利益有多么重要。老子也提出“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 , 认为圣人就要“以百姓心为心”, 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民本立场是老子之政治理念的很鲜明的特征, 也是老子文本中所保存的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孔、老提出的重民爱民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 对于稳定社会, 改善民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由于他们所处时代及个人的局限,

23、“民本”立场势必会出现一些偏差,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重民爱民思想仍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3. 追求社会和谐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政治理念有所不同, 但他们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却是如出一辙。孔子的弟子有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 论语学而) 指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等, 都以“和”为价值标准。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蒙培元认为: “理想的德治社会, 是一个和谐而有秩序、有文章的文明社会, 如同天上的星星, 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而又群星灿烂,和谐相处。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本论文( 论语为政) 就是形容这种理想政治的。”4然而, 一味为求和而求和

24、也是不行的,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 论语学而)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路) 真正的和谐并非千篇一律, 而是既承认差异, 又和合不同的事物, 通过互济互补, 达到统一、和谐。这与“同而不和”, 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孔子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在论述他的以“道”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时, 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老子第四十二章) 的思想, 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 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达到和谐状态。和谐既是事物正常存在的本然状态, 也是事物谐调完满、

25、稳定有序的最佳状态。“知和曰常” ( 老子第五十五章) , 和谐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规律。老子还认为自然万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统一还在于保持事物之间的平衡。本论文他说: “天之道, 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老子第七十七章) 这就把损有余而补不足来维持事物之间的平衡并进而达到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上升到道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老子不仅从道的角度来探求宇宙自然的和谐, 而且还有着追求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执大象, 天下往。往而不害, 安平泰。” ( 老子第三十五章) 归往的百姓只有不相对立妨害而和平相处, 才可安平泰, 社会才会和谐统一。 孔子和老子对于社会

26、和谐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求和谐成为历代开明君主、有识之士和庶民百姓关心的最大问题。本论文2000多年的历史证明, 代写英语论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蹶而复振, 衰而复兴,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践行了“和谐”的哲学。和谐并非某一社会或某一时期所有的特殊要求,而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普遍的根本的要求。作为中国文化儒、道两大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孔、老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 开时代之先河。构建和谐社会, 成为历代社会健康发展、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 好几千个民族, 冲突、矛盾再所难免, “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提供了解决冲突矛盾、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共同发展的思想理论的指导

27、, 提供了反对霸权主义、建设和谐世界的价值评判标准。本论文每一个国家、民族和文明都应受到尊重、理解和保护, 也都应与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平等对话, 自由交流, 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共同创造人类未来的文明和文化。孔子提出的“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 论语颜渊) , 为世界各国及人民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友好交往提供了指导。雅斯贝尔斯说过: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每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 并被它重燃火焰。”5对和谐的追求正是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我国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既要继承它们, 又要结合当代国内、国际的实际有所创新和发展,

28、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斯. 人的历史A. 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C.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40. 2德雅斯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9. 3沈善增. 还吾老子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7. 4蒙培元. 蒙培元讲孔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1. 5德雅斯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14.本文(哲学论文)发表中心独家提供资源,如有雷同,纯属盗版。欢迎各位光临获取更多有用资料。无忧:http:/英语:http:/www.51lunwen.or

29、g教育:医学第一英国http:/www.ukthesis.org留学作业网http:/www.ukassignment.org留学留学生留学论文公司http:/www.ukessay.org上海:http:/www.shlunwen.org会计论文发表网http:/www.ukessay.org核心论文发表网:http:/www.51fabiao.org古玩网http:/www.china-中国元素网http:/www.china-蜂朝网蜂朝商务网蜂朝百科蜂朝教育导航收集一些比较经典的论文发表网站与教育资料网供大家多多交流哦。无忧QQ:357500023 发表:15221741752 QQ:86915632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