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试题特点及复习备考建议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605878 上传时间:2021-10-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古文试题特点及复习备考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古文试题特点及复习备考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古文试题特点及复习备考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高考古文试题特点及复习备考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文试题特点及复习备考建议(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考古文试题特点及复习备考建议 是陕西省实行新课标的第一年,试题备受关注,研究它有助于对考题的把握。语文考题中的古文阅读也有一些值得研讨的地方,现将此卷分别与宁夏海南卷、陕西考卷进行对比,从中分析陕西省古文考题的特点。一、试题特点:1、与旧课标陕西考卷相比古文选的是北史魏德深传,人物传记,赋分19分,考查了实词“动”, 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新课标古文选的是明史花云传,人物传记,赋分19分,考查了实词“趣”, 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2、确的一项。2、与宁夏海南卷相比宁夏海南卷古文选的是宋史朱昭传,人物传记,赋分19分,考查了实词“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中的“薄”字。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考查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3、新课标古文考查特点归纳:、与旧课标卷设题分值相同;内容一致,都是从实词、人物品格事迹的分析、内容的概括,作者在原文中的观点态度方面设题;所选都是传记文。做到了新旧交替时的平稳过渡。、注重知识的迁移,以课内推及课外,宁夏海南卷所考实词“薄”,源自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可见新课标注重对课内知识的建构。、注重能力的考查,新课标卷考查的

3、“趣”,虽在必修课文中未涉及,但在自读篇目中和课外读本中有涉猎,因而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能力是新课标考查的一个特点。、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如第6 题,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故意设置了一个事件次序前后颠倒的句子。译文第一句虽然有“攀”“堞”两字难懂,但根据语境即可推出大意。、译句几乎涉及到各类古文现象,诸如实词中的词类活用、古今词、通假字,虚词中的特殊用法,特殊句式等方方面面。新课标卷所考实词“趣”,所设考点为通假字,译文第一句“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所考虚词“以”,就是考查了18个虚词中的常考重点,但却考查了这个虚词的实词义项。虚词并不是没有实词义项,但这一点学生却容易

4、忽视,在下列例句中,“以”都是实词义,如“忠不用兮,贤不必以”-重用。又如“皆以美于徐公”-认为。附“趣”用法趣 c(古通“促”)督促;催促 / 趣,疾也。从走,取声。说文 / 趣其稼事。周礼县止 / 趣民收敛。礼记月令 / 趣为我语。汉书周勃传 / 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 王夫人又趣使大臣立栗姬为皇后。汉书外戚传上 又如:趣使(督促);趣董(催促);趣督(督促) 赶快;从速 / 趣执之,无使得遁。明史海瑞传 又如:趣装(速整行装);趣袭(急袭,快速攻击) 趣 q (形声。从走,取声。本义:急,赶快) 同本义 / 趣,疾也。说文 /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史记 趣 q旨趣;

5、意思 / 趣舍不同。庄子齐物论 / 以博其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趣寄(趣向,志向);趣识(旨趣见识) 乐趣;兴趣 / 园日涉以成趣。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趣势(趣味);欢乐之趣;异趣;养趣;趣向(兴味);趣兴(乐趣;兴致) 志趣,好尚。如:趣向(志趣;好尚);趣尚(志趣和好尚);趣造(志趣);趣操(志趣情操) 意味;情态或风致。如:趣尚(情致;风格);趣致(情趣风致) 作为 / 见其趣如是,作憎王孙云。柳宗元憎王孙文二、常见误区:(一)、分析实词以今代古。新课标卷所考“趣”字,如果按照所提供的义项,似乎正确,但在语境中加以分析,花云杀了五六人后,大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

6、接下来一句肯定是让敌人赶快投降,而不是说“何不归顺投降”,在这种激烈的血战中,只能是“为何不快点投降!”(二)、分析概括中的失误情况:1.文意的曲解,时序的错位新课标卷第6题B项,应是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2、“品行”的误读。人物传记中,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要人物多方面的优秀品质或重要成就,命题人就会在其中一处采点设题,学生答题时如果不细心分析,就会落入陷阱,失去分数。古文第5 题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是指花云被缚后的表现,是表现花云被捕后的凛然正气。尤其是第项是与题干相比,已拔高了人物形象。(三)、译句中的误区。1、固守于虚词的虚词义“以巨舟乘涨”中的“以

7、”字,未译出实词义,此处应该是动词义“利用”。前面已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2、省略句不能补充完整。“弃江中”是把他们弃入江中,“浮断木”是他们靠着断木漂浮。3、不能结合语境进行合理的推断。“缘舟尾攀堞而上” 中的“缘”,是顺着的意思,“堞”可以想到是城墙中最低的地方,又从字形可以推出是用土,加以砖墙,成为射墙(矮墙)。三、措施(一)、在新课标教学中提升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最近读到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上的一篇文章,苏发元老师写的文言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拟定及实施,颇受启发,不妨借鉴一下,做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尝试。他提倡将文言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对应为“关联,交融、传承、背诵”。关联中强调课

8、内课外的联想和古今词语义的勾联,交融中强调还原语境,传承中强调古代的习俗文化的拓展,背诵中强调积累中形成文学素养。这种观念着重于新教材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二)、不仅重“言”更要重“文”一个实词的意思,一个句式的特点,一个虚词的用法等等古文语言现象,都是古文教学中的重点,但若陷于咬文嚼字中,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可忽视,提升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从人物情节、故事叙述中揣摩意思,能提高对古文的感悟能力。(三)、授以方法学虽无法,也有定法。比如筛选文中信息,就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 审题干,明概念。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准确把握题干所说明的内容,即关于某人

9、的“什么”。2. 溯选文,识主体。将所列文句纳入选文,分析并对照主体,辨清是“谁”。如:高考北京卷第9题,要求筛选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第句“汉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说的是高帝的做法;第句“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说的是御史执法,主体都不是叔孙通,所以不合题意。 3.入语境,看句意。对所列文句的准确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思考判断。如:高考湖北卷第11题,要求选出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A项中第一句“既为兵,不获如志”,说的是孟德当兵以后,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与题目的要求无关。C项中第一句“一日十病十愈”,说的是孟德“生存艰难”,第二句“德以不

10、顾死,未尝为动”,说的是孟德不怕死,没有被老虎的威势所吓倒,表明了“无所畏惧”,此项符合题意。又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它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答出某个论点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的结果等。一般说来,解答此类问题,总有其思路。 1.理清脉络,理解文意。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主要是人物传记,其次是历史散文。阅读时,首先应从宏观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文章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分类,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述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三是对议论性的材料要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条分缕析,不要遗漏。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

11、必须明确要求,懂得考题意图,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遗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中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明白其意义,还是掌握句式特点。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我们在解答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排除命题人设置的干扰因素。如高考四川卷第10题B项就是因果颠倒的干扰,高考安徽卷第6题C项就是时位错乱的干扰。 4.新旧联系,巧妙迁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虽然选文在课外,但是答案仍在课内,我们应该将课内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把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学会思考,学会答题。 再如

1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考查要求比较高,试题难度比较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析意图。有关历史的文献,大多有明显的倾向性,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其一立场说,如晋代魏,统一天下,陈寿写作三国志时,明显站在魏国立场上;其二借鉴说,如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的写作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其三家谱说,如梁启超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一家谱而已。”可见,有关历史的著作或多或少带着作者或朝代的烙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受写作意图影响。而文中有关注解、人物、朝代等信息,对我们理解意图、把握内容会有帮助。 2.看写法。“写法”就是写作方法。一篇历史文献材料,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议论上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看这些写法,抓住文章形式上的显著特点,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分析文章内涵,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观点态度。 3.抓关键。古代历史文献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议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点。 4.查语境。语境即具体的语言环境。阅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的多元性,单独看某句话是一层意思,服务于某个中心,把它放入全文又是另外一层意思。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从语境的角度去考虑,切忌孤立生硬地理解。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