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家大院分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512933 上传时间:2021-10-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西王家大院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王家大院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王家大院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山西王家大院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王家大院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浅析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二)山西民居建筑的历史 (三)山西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 (四)山西居住方式 (五)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组合 二、对山西民居建筑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山西民居建筑突出的特点防御性强 (二)山西民居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 (三)山西民居建筑总体布局讲究寓意 (四)山西民居建筑“三雕”装饰应用广泛 (五)山西民居建筑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很少没有一个门楼的。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围墙,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这种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镇了。河北境内虽也有

2、这种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殊之点。第一个特点:窑洞。就是在黄土地上挖出洞穴以供居住。不用说,黄土层是它产生的自然条件。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坚硬,开挖洞穴不易倒塌,再加木材较少,所以自古以来,窑洞就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据考古工作者的报告,在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芮城县南礼教、夏县东下冯都曾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土窑洞遗址,它已经有单间、双间、半地穴式、平地横挖等各种式样的窑洞及窑洞群。由于这种自然条件,加之交通的不便,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

3、形式。群众所熟悉王宝钏寒窑受苦十八年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山西南部。明代无名氏的过河曲诗,刻画了晋西北山区的窑洞风情:“山路崎岖沟涧多,此心兢业畏磋跎,玉蹄铁勒高低步,白雪黄沙上下坡,土屋不闻鸡犬叫,人家犹恐寇戎过。”土窑洞中是听不到外面鸡犬之声的,这首诗写出了真实情况。第二个特点:砖瓦四合院。大都存在于汾河盆地的小平原上,这里的地形不便于挖窑洞,而黄土和煤炭却是烧制砖瓦的原料,这就造成它产生的有利条件。当然在这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主要还是使用土坯造墙、炉渣抹顶的平房,或部分用些砖瓦。但明清以来,山西商业活动发达,特别是清中叶以后票号商业发展很盛,积累了相当财富,在山西平川地区,修建砖瓦房极为盛行

4、,一般是四合院、三合院,也有一进两院、三院者,甚至有联串几个大院形成建筑群的。如在襄汾县丁村和祁县乔家堡现作为民俗博物馆的建筑物就是其中的代表。正如清代传教士刻画的那样,“在乎原地区,许多村庄的房屋是平顶的,而盖的好的房子带有高高的塔楼,呈现出城寨的式样。甚至在不能修建这种精美建筑的地区,大多数山西房屋也有坚固的砖墙和瓦顶”(同上)。这种砖瓦房四合院除了适合自然条件而外,无疑也是当时小农经济、商业资本的需要,同时也是几世同堂大家庭、家长制的产物。因为当时家庭实际上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四合院、三合院以至多进的建筑群正是适应这种条件和要求的居住形式。概况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5、 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

6、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灵石王家大院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以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对海内外游客开放。简介布局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

7、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 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红门堡建

8、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 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 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

9、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特色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建筑艺术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先看看王家大院的选址。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

10、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其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

11、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种种,将大院缝合为多元文化体的艺术大殿堂。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三、王家大院的规划布局 王家大院是传承

12、五千中华文明的典范,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扛鼎之作。其中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成为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基本继承了我国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 高家崖建筑群两住院均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都还有各自的厨院、书院、花园、长工院等,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造成了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 “王”字的主干,又是龙身四王家大院的布局特色: 在王家大院整体的院落空间当中,山体、堡落、冲沟、街巷、院落相互渗透与整合,共同构成了它的主要空间形态。1、 从整体看,王家大院是前堂后室三进四合院的组成。形成前

13、低后高,具高足景深,参差错落的中轴对称轮廓线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交往的要求,又能满足一定隐匿性、私秘性的要求,使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具有空间秩序感2.各种层次的建筑,组成一个空间序列,使建筑空间扩大延伸,视野有大有小,视点有高有低,视角有仰有俯,视景分隔有联系,调和对比,变化统一,形成不同的节奏感,体现不同的审美情趣。3、具体院落一一具体到每个单独的院落,又各具特色,形成了非对称的均衡格局。与左右对称,严肃整齐,人事杂纷,空气沉闷的北京四合院不相同,大院西边的花院、书斋,连环紧套,引人入胜的空间景观 错落复杂的循环往复路线,使人们入院后往而复返,无终无尽,如入迷宫。同一个院落,由于有东西南

14、北上中下几道形状相似,而又由同中有异的不同道路,改变了视觉方向,同一景观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这种隔而不断,虚虚实实,使书斋、花院之景互相借用,处于有隐有显,有藏有露的空间,使人难以测其深浅,不知所终,更加引起探幽入胜的兴趣,形成往复无尽的空间景观。五、王家大院的建筑模式和建筑造型1、 王家大院最富有特色的是“下窑上房”的建筑立面模式,正房一层抛物线型的窑洞曲线富有很强的韵律感。二层一般是木结构。这种“窑房合建”模式吸取了木结构建筑的精美和砖石窑洞韵律的精华。2. 在堂舍上面加盖一层或多层楼舍,俗称加层。这种独特的变通心机和加层技巧曾经风靡一时。加层的手法丰富了空间层次,增强了整体建筑的气魄,从平

15、面格局的相思转向垂直方向,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在限制中求变通,禁锢不住的是人的无穷想象。3、在具体装饰细节上做文章,例如屋顶脊兽。乔家大院屋顶脊兽的嘴是闭着的,而王家大院屋顶脊兽的嘴巴却呈张开状,似乎在向人们宣扬着官商之家的特殊身份。王家连这些极小的细节也不放过,大做文章,尽一切可能突出其身份的显赫。在丰富了中国的建筑形式的同时,也是王家个体精神的体现。六、小结: 王家大院作为一座典型的儒商建筑群,完美的具备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要素,从文化内涵到规模气势,从地势选择到内部结构设计,都体现了一种磅礴气势和匠心独运。曾经的王家,以巨额财产营造了这间民间紫禁城,随着岁月的流逝,匾额终究会积上厚厚的灰尘,屋檐门窗上的木雕也不再细顶生辉,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政治封闭象征性的消失,从而保留下居住的审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