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4.探寻信息技术课堂解放学生“学习力”之路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503697 上传时间:2021-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3364.探寻信息技术课堂解放学生“学习力”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364.探寻信息技术课堂解放学生“学习力”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364.探寻信息技术课堂解放学生“学习力”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3364.探寻信息技术课堂解放学生“学习力”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64.探寻信息技术课堂解放学生“学习力”之路(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探寻信息技术课堂解放学生“学习力”之路摘要: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给永威中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做到了真正解放学生的“学习力”。在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某些操作,教师讲得清清楚楚,但有些学生还是笨手笨脚,不会操作;教学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完了A软件,到学类似的B软件时,很多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碰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笨”呢,还是我们的课堂存在问题?永威中学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关键词: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信息技术 学习力在我们学校自行组织的一次学习会上,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学习了永威中

2、学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一节课大概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即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曰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1】。就是这个模式,让永威中学从一个三流学校变成一流品牌中学;就是这个模式,它无处不在坚守一个真谛:教育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2】。看似简单的模式,却一直在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看似简单的模式,却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在信息技术领域,我们

3、常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某些操作,教师讲得清清楚楚,但有些学生还是笨手笨脚,不会操作;教学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完了A软件,到学类似的B软件时,很多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是不是出在我们的课堂?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有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知识?教师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借鉴永威中学的教学模式,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以前在课堂上也总是滔滔不绝,把任务的操作步骤讲了又讲,生怕学生没有听懂。但发现不管我讲几遍,还是会有一批学生不会操作。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灌输”学生知识,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却并未得到锻

4、炼。学生不会学,对课堂内容也就学不会了。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也需要解放学生的“学习力”!笔者尝试将永威中学的教学模式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课堂大致分成四个环节:课题引入、自我探究、解决疑难、综合任务。以下是笔者对这四个环节所做的调整,旨在尽量减少教师的“灌输”,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去练习,将课堂变成锻炼学生“学习力”的课堂。一、“课题引入”:不能浪费一分钟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通常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一环节至少要花五六分钟乃至十几分钟。比如建立网站站点一课,某老师为了创设“建立网站”的情境,特地放造房子这个动画片;还有的老师虽不放动画片,却放我想有个家等与课题擦边的歌

5、曲等等。虽然这样的引入,能够制造一时的热闹,学生也感觉挺有趣,可热闹过后,学生又变得索然无味,对要学的内容反而提不起兴趣。热闹的“课题引入”如果和这节课的内容没有一点实际关系,那么它其实也是一种浪费,因为这种引入会大大增加时间成本,从而缩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和上机操作时间。那么怎样的课题引入才是最有效的呢?借鉴永威的经验,课题的引入,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相关问题的展示。如建立网站站点一课可以通过提问“如何管理多张网页”引入;如建立超链接可以通过浏览未设置超链接网站中的网页,由学生发现“不能直接跳转网页”的问题引出课题等等。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课题的引入,绝不能超过三分钟,这样,

6、才能保证下面环节中,学生有足够时间来探索和完成任务。二、“自我探究”:完全自主学习引入课题,抛出了问题,这时候,有些教师便滔滔不绝、越俎代疱,开始讲解新课内容了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我们的心结。殊不知这样做,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在“喂”学生。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依样画葫芦,这样能够学到什么本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课堂要尽量减少教师的讲,只有教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摸索、尝试。教师可以先出示探究任务。探究任务不能太难、脱离课本;必须要有层次,由浅入深。如建立超链接,第一个探究任务可以是站内栏目文字的链接;第二个可以是某张图片的

7、链接;第三个可以是链接到外部网站。探究任务也不亦过多,2-3个就差不多了。 学生再根据探究任务,自学课本,找到操作步骤。自学是整堂课的基础,这一步没有搞好,后面的尝试成功率就低,课堂教学难度就加大。因此,这时,教师的唯一任务,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埋下头来钻进书本去学习【3】”。教师可以适当的控制学生机,保持肃静状态。接下来,学生根据书本的内容,自行上机尝试完成教师的探究任务。尝试的目的,不是展示学生学得多么好,而是要充分暴露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特别要注意后进生有哪些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个别的。千万不能辅导,要让学生高度紧张地、完全自主

8、地学习。三、“解决疑难”:教师只做主持人教师在收集问题的过程中,就要进行第二次备课:学生的哪些问题是接下来要重点讨论的,叫哪些学生上台演示才更具代表性,还有哪些操作是教师要加以突出、引导的于是进入第三环节“解决疑难”。名为“解决疑难”,其实主角仍然是学生,教学形式主要是学生教学生。教师只做节目主持人,说“你来,你来”,或抛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演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上台更正操作;或教师预设操作中被学生忽略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出正确方法。如建立超链接,笔者叫学生上台演示站内网页链接和链接到外部网站,学生都能较顺利完成。当第三位学生演示设置链接到电子邮件时,也采用了链接到外部网站的

9、方法。笔者并不急着究错,而是提出问题:对URL的理解?当学生讨论得出URL是指网站地址时,笔者再次提出问题:电子邮件地址和网站地址一样吗?这时一些尖子生就想到了不能用这种方法设置“电子邮件”的链接。再通过仔细观察“超链接”的对话框,学生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解决疑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更正、纠错,这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公正的对待每位学生演示操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先请后进生上台演示,发现问题,再由尖子生参与更正。否则,课堂就会变成尖子生的表演。通过演示操作,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得出此类操作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运用。只有这样的“学生教学

10、生”的过程才是深入的、有效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发自内心的;只有这样的“不教”,才是真正的“教”。四、“综合任务”:精心选择和设计完成“综合任务”是信息技术课的点睛之笔。这一笔不点,前面的探索就是虚的,无意义的。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任务”当中去,学生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精心选择和设计“综合任务”。首先,“任务”要现实有趣。要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其次,“任务”要系统有度。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要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

11、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再次,“任务”要有开放性。开放性强调的是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进行发挥的空间。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为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潜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只有“任务”具有开放性,才能把“可能”变为“现实”。如建立超链接,有些教师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星座网站”任务,有些教师设计了与时事相联系的“猪流感网站”任务,有些教师设计了偶像明星“个人网站”任务,这些形式都很不错。设计任务的时候,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有必做和选做之分,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有了好的“综合任务”,还必须留足时间让学生紧张地完成任务。借鉴永威的经验,笔者放弃了如

12、同鸡肋的课后小结和潦草的作业评价,以能够留出更充足的时间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那么学生的作业就不用评价吗?根据笔者学校的具体情况,每位学生作业的批改通常放在信息技术教室课(笔者学校信息技术一星期有两节课,一节是机房课,一节是教室课)来进行。如有错误,让学生回顾纠正。这样的课堂,可能没有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没有激情四溢、动人心弦多媒体只是简单地出示文字内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课堂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静悄悄地看书、自我尝试,讨论探究,自我练习。但是在笔者实行这种教学模式一阶段后,学生却再也不愿回到传统的课堂中去了。有时候,就是老师想讲,学生也不让。再难的内容,学生

13、都说,先让我们自己试一试。的确,把学生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求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比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我纠错等等)完全交还给学生,把学生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们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这样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以上是笔者借鉴巨人的成功经验,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的一些尝试,以及这种尝试所带来的一些变化。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任何一节信息技术课,以上的经验也只是笔者的个人经验,很有局限性。但笔者只是希望能够把这种教学模式拿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看看是否具有可取性。解放学生“学习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赖配根 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 北京人民教育 2009.2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