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八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2课时课后习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366507 上传时间:2021-10-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9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考地理复习八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2课时课后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地理复习八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2课时课后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地理复习八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2课时课后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中考地理复习八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2课时课后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地理复习八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第2课时课后习题(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2课时)命题点一 黄土高原 (xx临沂中考)我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12题。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B位于秦岭以北C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2下列关于加强该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无条件地扩大煤炭开采量,提供治理环境的资金B缓坡地建梯田,沟谷打坝淤地C植树种草,建设林草护坡带D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xx潍坊中考)“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现已成为我国最

2、大的苹果产区。下图是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读图完成35题。3图中表示黄土梁地貌的是( )A B C D4当地传统民居窑洞的特点是( )A多依山挖掘 B窑洞门口多向北C多占用良田 D造价较高5黄土高原比山东半岛所产苹果口感更甜,其原因是( )A土壤肥沃 B日照充足C水源丰富 D昼夜温差小命题点二 北京 (xx青岛中考)读北京市简图和北京市气候资料图,完成67题。6关于北京市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众多,多自东南流向西北B北有西北东南走向的燕山山脉C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变化小7下列属于北京特色文化的是( )A四合院、京剧 B窑洞、腰鼓C高脚屋、孔雀舞 D碉房、

3、锅庄舞8(xx泰安中考)目前,北京正在研究打造多条贯穿城市的“通风廊道”,引导城外凉爽、干净的空气流入城市中心。结合下图,分析规划通风廊道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道路通道,疏解城市交通压力B降低雾霾污染程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增加城市湿度,解决城市缺水问题D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调节大气成分 (xx临沂中考)xx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必将为非洲发展和中非合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据此完成910题。9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这体现了北京的一项重要职能是(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C国际交往中心 D经济中心1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xx2035年)中指出,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

4、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基于以上城市职能,以下企业最适合在北京发展的是( )A机器人研发 B钢铁工业C石化工业 D纺织印染11(xx北京中考)碧水环绕话北京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xx2035年)颁布后,引起了师生们的共同关注。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依据小组活动资料,完成问题。 第一小组以“北京的历史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查阅到史料记载:元朝建立后迁都至原金中都城所在地,该地两年内人口猛增,只得选择新址建立都城即元大都。下图为金以来北京城区的变迁示意图。(1)元朝选择新址建都,放弃了莲花池、洗马沟,选取了_河和_河,可以解决因为人口增加而带来的_紧张。

5、第二小组以“北京的河流”为主题进行学习,撰写了研究报告。图1为北京市地形图。(2)下面是某同学的研究报告摘录,其中有些错误表述。请结合图1,从中挑出三处。 北京市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大多数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其中温榆河流经通州,与京杭运河相连。潮河与白河汇入官厅水库。潮白河先流经河北省再流经北京市。永定河流经北京城区西南,春季和冬季水量较大。 示例:错误:_。 错误1:_;错误2:_; 错误3:_。 第三小组以“北京的水资源”为主题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市供水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图2为2004年与xx年北京市供水总量及来源构成。(3)与2004年相比,说出xx年北京市供水来源的变化及其对北京的

6、有利影响。变化1:_;变化2:_。有利影响:_(至少答出两点)。 第四小组以“北京的规划与发展”为主题进行探究,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xx2035年)得知,在北京西部、北部山区建立的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屏障和水源护地。(4)列举生态涵养区对北京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列出三条即可)_参考答案1B2.A3.B4.A5.B6.C7.A8.B9.C10.A11(1)高粱金水用水(2)东南向西北流潮河与白河汇入官厅水库春季和冬季水量较大(3)再生水用量增加调水用量比重增加缓解用水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开采地下水,有利于地下水位回升,缓解地表沉陷等(4)减少沙尘危害,改善空气质量;涵养水源,稳定河流流量;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河流含沙量等。(合理即可)5 / 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