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学术报告的心得体会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163827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听学术报告的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听学术报告的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听学术报告的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听学术报告的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学术报告的心得体会(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时间:2009年10月10日(周六)上午9点地点:行政楼学术报告厅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经福谦,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三、学术报告题目核武器研究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在报告会中,经院士首先就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及核武器研制中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技术为大家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经院士结合自身从事核武器的经历从“有关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化学及力学问题”、“氢弹相关原理”、“大型科学研究和技术设备”、“核试验”、“大科学工程”及“核武器技术的和平利用”几个方面对大家做了精彩讲述。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

2、,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研制、制造、装配过程大致如下: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的预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战术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研究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验与试制,通过核试验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进行这些工作,要有专门的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试验场所,包括核试验场。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经福谦院士对核

3、武器发展趋势做了简单介绍,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最后经福谦院士对核武器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整个过程中,经院士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为我们揭去了核武器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对核武器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报告最后,经院士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一回答。五、本人体

4、会经院士的报告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对核武器的发展历史及趋势、研制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大科学工程”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广泛积累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经院士近三个小时的报告,深入浅出,使老师和同学们对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要求、设备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百分制表示):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第2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09年11月5日

5、晚上19:00 地点:东6A座315学术报告厅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肖宇锋,博士,西南科技大学三、学术报告题目通信网可靠性分析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肖宇锋博士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报告:(1) 关于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进展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四类1) 网络的抗毁性可靠性的确定测度;2) 网络的生存性基于网络连通性的可靠性测度;3) 网络的有效性基于网络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测度; 4) 网络部件工作在多模式状态的可靠性测度。肖宇锋博士认为通信网可靠性比较恰当的定义是:在人为或自然的破坏作用下,通信网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的生存能力。肖宇锋博士指出在这里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通信网的生存,应根据

6、通信网的业务要求选择网络的生存判据,常用的判据有:1) 网络中给定的节点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路径;2) 网络中一个指定的节点能与一组节点相互通信;3) 网络中可以相互通信的节点数大于某一阈值;3) 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传输时延小于某一阈值;4) 网络的吞吐量超过某一阈值。(2)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肖宇锋博士指出通信网可靠性指标主要分为: 网络的抗毁性、生存性、有效性和完成性。1) 网络的抗毁性 网络的抗毁性描述了通信网在人为破坏作用下的网络可靠性,它假定“破坏者具有关于网结构的全部资料,并采用一种确定的破坏策略”。2) 网络的生存性生存性给出了网络在随机性破坏作用下的可靠性,反映了随机性破坏和

7、网络拓扑结构对通信网可靠性的影响。3) 网络的有效性有效性是一种基于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测度,它指出了通信网在网络部件失效的条件下满足业务性能要求的程度。4) 网络的完成性完成性系统在任务开始时可用性一定的情况下,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的任一随机时刻,系统正常运行或降级完成服务要求的能力。五、本人体会 当今社会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网络,但是对时常发生的问题却很少知道其原因,如网络交通为何时好时坏、网络为何时常不稳定等等。通过肖宇锋博士的报告,使我对通信网可靠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通信网可靠性研究焦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通信网可靠性研究是一项有现实工程意

8、义的重要课题, 是目前通信网技术发展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确定通信网的可靠性指标时,应考虑通信网的类型、使用需求以及相似系统的可靠性水平、费用、进度等因素。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选定实用的网络可靠性指标,并建立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模型,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百分制表示):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第3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2009年12月24日,行政楼学术报告厅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徐志磊,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三、学术报告题目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结构健康监测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徐院

9、士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的起源讲起,全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高端领域,尤其是在军事上发挥的重要作用。(1)物联网的定义及应用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

10、、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为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2)物联网发展简介关于“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就已经提出,称为“传感网”。1999年,中国开始传感网研究,2009年,美国将物联网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同年,我国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有专家预测,“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3)物联网与结构健康监测在桥梁结构的检测、检测技术方面,以往的思路一直是将桥梁结构与检测、监测系统分开考虑的

11、,而在物联网时代,可以将各种传感器通过互联网与桥梁结构融合为一个整体系统,定期或定时滴采集桥梁运行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分析与评价,与桥梁的安全运营、日常维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徐院士独到的见解、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解,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鼓励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勤奋钻研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培育出创新成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五、本人体会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很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徐院士的报告,使我对物联网的概念、应用前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实现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其实所谓的关键技术并不是原来没有的、针对

12、物联网原创的理念或技术,他们都是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所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现代发展的需要已越来越多,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百分制表示):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第4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10年3月10日(周三)下午15:00,东8学术报告厅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中国工程院三、学术报告题目 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报告中,杜祥琬副院长作为哥本哈根会议的亲历者,介绍了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背景和对全世界的深远影响。报告指出,哥本哈根会议既

13、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日渐成为一个新的斗争领域,应对这一情况,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能源需要走一条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具体内涵是:通过三个战略,发展三种概念的绿色能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道路。战略之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战略之二是,洁净化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使这一黑色能源“绿色化”;战略之三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展,使其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支柱。通过这三个战略,我国既可以走向“绿色”,也可以走向“低碳”。创造一条十几亿人口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将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杜祥琬院士指出,中国必须转

14、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以前发展方式、发展道路“新的觉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强调必须倡导中国特色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构建节约型消费体系,在全社会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反对“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随后,杜祥琬院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五、本人体会 通过杜院士的报告,我们对更深刻的认识到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之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协调、保护全球气候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的途径。但是,绿色低碳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层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障碍。所以,要从基本观念上理

15、解和认识“低碳、绿色能源战略”的内涵,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即:在全社会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反对“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除此之外,在研究中国低碳能源发展方略时,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比如智能电网、电机节能、无线通讯、绿色工厂、智能建筑等。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百分制表示):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第 5 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时间:2010年3月19日地点:东6A座315会议室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周涛,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三、学术报告题目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四、

16、学术报告主要内容这次报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几个基本模型和几种网络为核心,讲述了复杂系统网络的概述。报告中运用大量的事例和经典模型,就网络的复杂性与相关性、复杂网络的模型抽象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1)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一个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个体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当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时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例如,神经系统可以看作是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

17、络;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交通网络等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考虑网络的时候,往往只关心节点之间有没有边相连,至于节点到底在什么位置,边是长还是短,是弯曲还是平直,有没有相交等等都是他们不在意的。(2)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复杂网络具有很多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不同的统计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在网络中,两点间的距离被定义为连接两点的最短路所包含的边的数目,把所有节点对的距离求平均,就得到了网络的平均距离(average distance)。另外一个叫做簇系数(clusterin

18、g coefficient) 的参数,专门用来衡量网络节点聚类的情况。对于某个节点,它的簇系数被定义为它所有相邻节点之间连边的数目占可能的最大连边数目的比例,网络的簇系数C 则是所有节点簇系数的平均值。研究表明,规则网络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大的平均距离,随机网络具有小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除了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外,真实网络还有很多统计上的特征,例如,混合模式特性,度相关特性,超小世界性质等等。(3)复杂网络上的物理过程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目标是理解网络拓扑结构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在以前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往往忽略了网络的拓扑性质,在讨论逾渗、传播、同步等物理过程时,他们自然地选择

19、了最容易模拟和分析的规则网络或随机网络,而没有仔细思考和研究这种选择是不是应该的,不同的选择会不会对物理过程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物理学家不仅在方法论上为网络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大大地拓展了网络研究的视野。他们不仅和数学家一样关心网络自身的拓扑性质,而且关注网络上进行的各种物理过程和动力学行为,诸如传播、同步、自组织临界、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等等,他们发现了网络拓扑结构对各种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给出了很多虽不严谨但很美妙的解释。这些工作很有可能会推动相关数学物理理论的发展。五、本人体会周涛教授围绕复杂系统网络的含义、网络结构与网络模型、网络建模等几个方面做了题为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的

20、专题学术报告。通过这次报告,我不仅了解了网络这一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而且感受到由于它是真是复杂系统的拓扑的抽象,并且比比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都要复杂,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无法用一种简单方法描述它的统计特征。六、学院相关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百分制表示):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总结第6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时间: 2010年4月30日(周五)上午10:0012:00地点:行政楼附三楼第一会议室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报告人姓名:潘功配职称:教授部门:南京理工大学三、学术报告题目题目:烟火武器装备的发展与创新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报告中,潘功配教授就军用、民用烟火技

21、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中国烟花爆竹技术的创新与理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首先,潘功配教授讲述了中国烟火技术的由来,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周朝,中国就有了“狼烟”烽火台,古人以狼粪燃烧生烟传递军事信号。周末(公元前500年前)已在战争中应用了“火攻”技术。汉末三国战争,箸名的“火烧赤壁”。公元227年,魏、蜀交战时已使用了“火箭”,当时的火箭是将草艾、麻布浸渍上油料缚于箭上用弓射出。不过那时的烟火还只是一种“烟”和“火”的技术应用,它是直接应用自然界的可燃物质借空气中氧的燃烧来获得某种烟火效应的,并没有构成一种自供氧(即利用氧化剂)体系的当今的烟火药剂。应生命科学发展对医药的需求,中国古代帝王为了

22、长生不老而寻求“灵丹妙药”,中国古人在炼丹的过程中炼着了火,从而导致了中国黑火药的发明。然后,他讲解了中国现代烟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 军用烟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军用烟火技术创新与发展包括:照明弹药由可见光照明发展为红外照明技术;燃烧弹药由黄磷燃烧发展为赤磷基、锆基、镁基、稀土合金以及准合金类高能燃烧技术;发烟弹药由黄磷发烟技术发展为赤磷发烟技术和抗红外、激光、毫米波的多波段乃至“全频谱”的发烟技术;曳光弹药由可见光曳光技术发展为红外曳光技术;信号弹药由传统烟火信号技术发展为烟火信息计算机编码信号技术。(2) 民用烟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超纯金属冶炼、焊接与切割等工业上应用烟火技术;2)安全

23、气囊、航海求救信号和铁路、高速公路烟火信号等交通运输业烟火技术;3)烟雾杀虫、灭鼠、植物催长等农业应用烟火技术;4)人工防雹降雨烟火技术;(5)无声近人爆破烟火技术;6)烟火发电技术;(7)宇宙空间探索技术;8)烟火气溶胶灭火技术。(3) 中国烟花爆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中国烟花药剂研究正逐步趋于科学化;2)药剂研究力度在加大;3)环保烟花开发研究已在逐步展开;4)中国的无烟焰火已出现;5)中国烟花加工工艺在进步;6)中国烟花产品更新及技术创新在稳步发展。最后,潘教授指出烟火理论对烟火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固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烟火系统的应用研究是烟火科学的理论发展基础。烟火理论研究,

24、目前已提出了界面化学物理、固态反应、光谱、气溶胶(烟幕)理论和烟火反应统计物理学等课题。五、本人体会通过这次报告,我深刻的认识到中国烟花过去有着灿烂的历史,但谈不上科学。现在,中国的烟花技术从烟花药剂研究到工艺生产,从产品的更新到技术创新,以及烟花安全环保都在向烟花科学迈进。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百分制表示):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总结第7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时间:2010年12月8日上午8点30分 地点:信息工程学院会议室(东6B座209)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陈小平,教授,中国科技大学三、学术报告题目智能机器人发展新方向及“可佳”

25、工程进展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陈小平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做了介绍:(1)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陈小平教授介绍机器人的三个发展阶段,一种是第一代机器人,那么也叫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是通过一个计算机,来控制一个多自由度的一个机械,通过示教存储程序和信息,工作时把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发出指令,这样的话机器人可以重复的根据人当时示教的结果,再现出这种动作。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研究第二代机器人,叫带感觉的机器人,这种带感觉的机器人是类似人在某种功能的感觉。那么第三代机器人,也是我们机器人学中一个理想的所追求的最高级的阶段,叫智能机器人,那么只要告诉它做什么,不用告诉它怎么去做,它就能完成

26、运动,感知思维和人机通讯的这种功能和机能,那么这个目前的发展还是相对的只是在局部有这种智能的概念和含义,但真正完整意义的这种智能机器人实际上并没有存在,而只是随着我们不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的概念越来越丰富,它内涵越来越宽。(2) 机器人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体系结构、感知、规划、学习与演化、协调与协作策略、系统软件平台开发、实验研究。发展趋势:1)要求具有较高的自组织、自学习、适应能力。 2) 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仍需不断提高人与多机器人间的协调性。 3) 基于行为的方法与传统的规划和控制方法相互融合。 4) 特种应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日益迫切。(3)“可佳”工

27、程进展陈小平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中科大机器人团队研制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佳”通过查阅说明书学会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以及“演示学习”两项最新科技成果,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五、本人体会通过聆听陈小平教授的讲座,我了解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机器人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可佳”工程进展。使我们了解到了智能机器人现在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中所需的技术和平台。针对决定机器人智能的关键问题,我们应该从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两方面展开系统性探索,推进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对未来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普及。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百分制表示):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研究生参加学术报

28、告总结第8次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时间:2011年2月17日上午8点30分 地点:绵阳九院五所学术报告厅院)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李幼平,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三、学术报告题目内容定位标签-公共文化的跨网机制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李幼平院士针对目前广播网面临的困难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新一代广播网关键技术-UCL内容定位标签作了深刻的讲解与探讨。传统的广播电视,尽管仍然是吸引“人时总数”最多的最大媒体,但从用户的角度观察,其资源在时间上是阵发性出现的,大部份时间内用户得不到这些内容,只当电台正在广播的那一瞬间,才有可能得到它的服务。广播资源在时间上时而存在,时而消失,造成传统广播若干固有

29、的结构性缺陷。首先,它难以实现按需服务。内容与时间完全由电台决定,用户对信息资源不能双向互动,缺乏自主权。其次,提供的资源品种不够丰富,尤其是缺少静态视觉的书刊、网页,不能反映数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缺乏形成产业的经济杠杆。传统广播很难形成产业。广告收入之外,难以找到市场的经济支持,优秀节目得不到正比于贡献的回报。 播存结构的设想为上述难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即在广播终端引入海量存储,可以积累不同时刻播出的内容,把瞬态存在的广播数据流,变成为时间上长期存在的服务器数据库,向最终用户提供双向式按需服务。播存结构不仅可以实现电视节目的按需服务,还将承担普及几千种报刊网站和几千门大中小课程的

30、任务,为科教兴国营造“存文化于民间”的环境。其中内容定位标签是实现按内容属性管理网络的关键技术。统一内容定位代码UCL(Uniform Content Location)类似于万维网的URL,都是用来定位网页的。URL是在互联网网址中定位,告诉你应该到万维网的什么网址、哪一台服务器获取该网页。UCL是在内容分类学(语义)地址上定位,告诉你该网页谈论的是哪方面的内容。UCL也是传统广播中电子节目单EPG的升级换代,EPG通过频道与时刻间接定位内容,UCL可直接定位内容。UCL嵌套在广播流数据包的包头之中。编者用它标明本文件来自哪个网站,哪个栏目,属于知识分类学中的哪个子域。作者用它定位内容,读者

31、用它表达需求,确定该网页是否应该下载存储。UCL是沟通网页含义的简明工具。广播是一种无路由的系统,通过电波把所有内容送给所有用户。读者需要通过UCL在源源流入的广播流中迅速做出判断,哪些网页是下载存储的对象。UCL是我国学者自己创造的。初步研判,UCL可以成为主动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工具。例如,无路由的播存结构,可以在UCL帮助下,把“去远方到处挖掘”简化为“在近处依次过滤”。又如,可以把复杂语义描述(自然语言/机器语言变换)简化为映射计算。映射计算是在人“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是一种主动型、透明型服务。等等。五、本人体会通过聆听李幼平教授的讲座,我了解了目前广播网、互联网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内容定位标签(UCL)这种按人类思维来搜索信息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跨越了语义鸿沟,直接通过内容定位信息,较现有的按URL定位信息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实现内容定位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标引内容信息、应该标引哪些内容属性等都是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讲座内容与我从事的课题很相关,所以通过讲座,给我的课题带来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受益匪浅。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评语:成绩(百分制表示):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