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痹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126270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1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内科学 痹症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医内科学 痹症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医内科学 痹症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 痹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 痹症(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痹痹 病病一、概述一、概述(一)定义(一)定义1. “痹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2.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病的总称。 一、概述一、概述3. 3.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 一、概述一、概述 (二)源流(二)源流 内经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

2、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 如: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风寒湿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着痹也。”分类分类 “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不已,复

3、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 病机演变病机演变一、概述一、概述 金匮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及金匮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清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

4、,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

5、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成方便读)。)。 n“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

6、主之。”一、概述一、概述 隋:隋: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因素。 并且并且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如:千金要方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济生方蠲痹汤蠲痹汤一、概述一、概述 明:明:景岳全书景岳全书风痹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

7、热者少,此则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不可不察。”一、概述一、概述 明:明: 医宗必读医宗必读痹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废, 大抵参以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者,散寒为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治着痹者,利湿为先,

8、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无顽麻也。”一、概述一、概述 清:清: 吴鞠通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中焦篇中焦篇湿温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宣痹汤” ” 等重要方剂。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新拟“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综上,由综上,由内经内经金匮金匮隋隋 唐宋唐宋明清,痹证的明清,痹证的辨证论治渐趋完善。辨证论治渐

9、趋完善。一、概述一、概述 (三)范围(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二、病因病机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一)病因(1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禀赋不足:营

10、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低下。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伤气,久坐伤肉。 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饮食失调:饥饱失常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 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二、病因病机二、病因病机 (2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之品,误治或久治不

11、愈。痹病病因病机总图痹病病因病机总图风寒湿邪风寒湿邪风湿热邪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乘虚侵入人体留注经络关节留注经络关节风邪偏胜风邪偏胜行痹行痹寒邪偏胜寒邪偏胜痛痹痛痹湿邪偏胜湿邪偏胜着痹着痹风寒湿邪郁久化热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热邪偏胜热邪偏胜热痹热痹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感受热邪,邪从热化感受热邪,邪从热化反复发作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日久不愈津血不畅津血不畅伤耗气血伤耗气血复感于邪,复感于邪,邪气内合邪气内合痰瘀阻络痰瘀阻络气血亏虚气血亏虚脏腑痹脏腑痹二、病因病机二、病因病机注意:注意: 1. 1. 风寒湿热往往相互为虐,方可为病。风寒湿热往往相互为虐,方可为病。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

12、穿透之力;寒借风力内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风力内 犯,风又借寒凝之势,使邪伏其病位,而成伤人致犯,风又借寒凝之势,使邪伏其病位,而成伤人致 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 能,风寒又借湿邪的粘着、胶固之性,最终导致经能,风寒又借湿邪的粘着、胶固之性,最终导致经 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而痛。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而痛。二、病因病机二、病因病机2. 2. 体质不同又有所偏颇:体质不同又有所偏颇:内湿:脾胃虚损,水湿内停内湿:脾胃虚损,水湿内停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湿湿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

13、合,愈伤阳气,湿邪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合,愈伤阳气,湿邪又为阴邪又为阴邪, ,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 , 血伤则阳不行气血伤则阳不行气 ,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养则绌急而痛。养则绌急而痛。三、诊断要点三、诊断要点1. 1. 发病特点:发病特点: 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 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 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2. 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突然或缓慢地自觉

14、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 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 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 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而痛,筋脉拘急;或关节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而痛,筋脉拘急;或关节 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三、诊断要点三、诊断要点3.3.舌苔脉象: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舌质红,

15、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涩。4.4.辅助检查: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实验室和X 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四、鉴别诊断四、鉴别诊断 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病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相似。 痹病痹病 痿病痿病 发病部位发病部位 四肢均可罹患四肢均可罹患 大多见于下肢大多见于下肢 肢体疼痛肢体疼痛 为痹证的主要为痹证的主要 一般不表现一般不表现 肢体活动肢体活动 活动正常或屈活动正常或屈 痿弱不用为痿痿弱不用为痿 状状

16、 况况 伸不利伸不利 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肌肉瘦削肌肉瘦削 一般无一般无 大多有大多有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证要点1.1.辨别寒热辨别寒热: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红、苔 黄、脉数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 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 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 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总以总以祛邪活络

17、、缓急止痛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献简介配合温阳;着痹配

18、合补脾之法(见文献简介医医宗必读宗必读 痹痹)。)。配伍特点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分证论治1.1.行痹行痹 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风邪偏胜。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方药:防风汤加减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宣明论方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痛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

19、,血行风自灭”;茯苓:健;茯苓:健 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加减:加减: 本证亦可用宣痹达经汤本证亦可用宣痹达经汤 ,以蜂房、乌梢蛇、土鳖,以蜂房、乌梢蛇、土鳖 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 秦艽、豨签草、清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秦艽、豨签草、清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 穿山甲化瘀导滞。穿山甲化瘀导滞。 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以肩臂肘腕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以肩臂肘腕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 威灵仙、姜黄、川芎、桑枝等以祛风通络,活血

20、止威灵仙、姜黄、川芎、桑枝等以祛风通络,活血止 痛;若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痛;若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 膝、防己、萆薢、松节等以通经活络,祛湿止痛;膝、防己、萆薢、松节等以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以腰背关节为主者,酌加杜仲、续断、寄生、淫羊以腰背关节为主者,酌加杜仲、续断、寄生、淫羊 藿、巴戟天、五加皮、金毛狗脊等以温补肾气。藿、巴戟天、五加皮、金毛狗脊等以温补肾气。(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寒热并用。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若疼

21、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红花以通络定痛。红花以通络定痛。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2.2.痛痹痛痹 证候:证候: 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寒邪偏胜。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寒邪偏胜。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主,佐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主,佐 以和营之品)。以和营之品)。方药:乌头汤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解: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方解: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 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五、辨证论治五、辨证

22、论治 加减:加减: (1 1)本证亦可用温经通痹汤,该方主以附子、干)本证亦可用温经通痹汤,该方主以附子、干姜、炒川椒温阳助脾以祛寒,乌蛇、蜂房、土鳖虫、姜、炒川椒温阳助脾以祛寒,乌蛇、蜂房、土鳖虫、羌活、螳螂活络通经,当归、丹参入血和营以活血化羌活、螳螂活络通经,当归、丹参入血和营以活血化瘀,豨莶草疏风祛邪,共奏宣痹通络散寒之功。瘀,豨莶草疏风祛邪,共奏宣痹通络散寒之功。 (2 2) 若关节疼痛剧烈,甚则卧床者,可改用乌附若关节疼痛剧烈,甚则卧床者,可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方中以制川乌、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麻辛桂姜汤,方中以制川乌、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23、。若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若痛痹不愈再感风寒,皮肤麻木顽厚者,为皮痹,应加痛痹不愈再感风寒,皮肤麻木顽厚者,为皮痹,应加益气活血祛痰之品,如黄芪、当归、红花、茯苓、半益气活血祛痰之品,如黄芪、当归、红花、茯苓、半夏等夏等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3.3.着痹着痹 n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湿邪偏胜。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湿邪偏胜。n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渗湿通经活络为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渗湿通经活络为主,n 佐以健脾之品)。佐以健脾之品)。n 方药:薏苡仁汤方药:薏苡仁汤类证治裁类证治裁。n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

24、,祛风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 n 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 n 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n 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加减:加减: (1) 若恶寒发热,身烦疼,为风湿在表,可去川若恶寒发热,身烦疼,为风湿在表,可去川乌、当归,加白芷、藿香解表化湿。关节肿胀者,为乌、当归,加白芷、藿香解表化湿。关节肿胀者,为水湿内留,加萆薢、木通、姜黄以利水通络。湿痹日水湿内留,加萆薢、木通、姜黄以利水通络。湿痹日久不解,肌肤麻木不仁者,为湿阻经络,加海桐皮、久不解,肌

25、肤麻木不仁者,为湿阻经络,加海桐皮、豨莶草、路路通祛风湿、通经络。豨莶草、路路通祛风湿、通经络。(2 2)此外,对于痹证中之)此外,对于痹证中之风寒湿邪偏胜不显著者风寒湿邪偏胜不显著者,可选用可选用医学心悟医学心悟蠲痹汤,作为通治风寒湿痹的基蠲痹汤,作为通治风寒湿痹的基础方,方中以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桂枝,祛础方,方中以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桂枝,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甘草,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甘草,活血通络止痛。并可根据邪气之偏胜进行加减。活血通络止痛。并可根据邪气之偏胜进行加减。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4.4.热痹热痹 五、辨证论治五

26、、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湿热邪,痹阻经络,热邪偏胜病机概要:风湿热邪,痹阻经络,热邪偏胜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通络,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通络, 佐以疏风之品)佐以疏风之品)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方药: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方解: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方解: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桂枝,疏风通络。桂枝,疏风通络。 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加减:加减:(1 1) 本方适用于热邪偏胜者,若湿热较胜可选用本方适用于热邪偏胜者,若湿热较胜可选用温病温病条辨条辨宣痹汤,方中以防已、蚕砂、苡仁、赤小豆祛风除宣痹汤,方中以防已、蚕砂、苡

27、仁、赤小豆祛风除湿,疏利经络;连翘、山栀、滑石清热利湿。发热口渴苔湿,疏利经络;连翘、山栀、滑石清热利湿。发热口渴苔黄脉数甚者(热势亢盛),加银花藤、连翘、黄柏清热解黄脉数甚者(热势亢盛),加银花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毒。(2)皮肤出现红斑者(血热),加丹皮、生地、地肤子、)皮肤出现红斑者(血热),加丹皮、生地、地肤子、赤芍凉血熄风。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赤芍凉血熄风。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为热痹化火伤津,治宜清热解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为热痹化火伤津,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毒、凉血止痛,可用千金千金犀角散(犀角、黄连、山栀、犀角散

28、(犀角、黄连、山栀、升麻、茵陈)加减。升麻、茵陈)加减。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1 1对于风寒湿痹之疼痛剧者,常应用到附子、制川对于风寒湿痹之疼痛剧者,常应用到附子、制川乌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作用较强的药物,应用这些药乌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作用较强的药物,应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摸索对个体物时应注意: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摸索对个体的适宜剂量;久煎可缓和药性,减少毒性,一般可先煎的适宜剂量;久煎可缓和药性,减少毒性,一般可先煎三小时左右,再入他药同煎;服药后若见唇舌发麻、手三小时左右,再入他药同煎;服药后若见唇舌发麻、

29、手足麻木、恶心、心悸、脉迟或结代等中毒反应时,应立足麻木、恶心、心悸、脉迟或结代等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急救处理即停药,并急救处理。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2.2.对痹证的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对痹证的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全蝎、蜈蚣、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具有祛风除湿、通全蝎、蜈蚣、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的虫类药。这些药物作用较猛,有一定毒性,应络止痛作用的虫类药。这些药物作用较猛,有一定毒性,应注意:用量不可过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研末冲服,可注意:用量不可过大,不宜久服,中

30、病即止;研末冲服,可节约药物节约药物用量,并减少病人的疑惧心理。用量,并减少病人的疑惧心理。其它治法其它治法: 中药外洗、外敷及针灸等治疗方法均可随证选用。中药外洗、外敷及针灸等治疗方法均可随证选用。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六、转归调护六、转归调护 (一)转归预后(一)转归预后 以上诸证,因体质差异,病因有别,加之邪毒多寡、强以上诸证,因体质差异,病因有别,加之邪毒多寡、强弱不同,病势轻重不同,治疗调摄是否得当等,临床上各证弱不同,病势轻重不同,治疗调摄是否得当等,临床上各证相互间既有联系,又可相互转化。如实证之风、寒、湿、热相互间既有联系,又可相互转化。如实证之风、寒、湿、热痹,日久不愈则正

31、气愈虚,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以及痰瘀相痹,日久不愈则正气愈虚,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以及痰瘀相结、气虚血亏证,至此,虚实夹杂,病更难疗。若复感于邪结、气虚血亏证,至此,虚实夹杂,病更难疗。若复感于邪,则邪气内舍其合,可转成五脏痹,多预后不良,则邪气内舍其合,可转成五脏痹,多预后不良。六、转归调护六、转归调护 (二)预防与调护(二)预防与调护 平时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对本病平时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对本病有一定预防作用。调摄之法:首先做到适寒温。在一年四有一定预防作用。调摄之法:首先做到适寒温。在一年四季气候突变时注意更换衣服,又要忌食生冷,以防寒冷的季气候突变时注意更换衣服,又要忌食生冷,以防寒冷的伤害。若患感冒应及时治疗,防止邪气内侵。伤害。若患感冒应及时治疗,防止邪气内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