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5.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科学自主学习不可或缺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082234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265.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科学自主学习不可或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265.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科学自主学习不可或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265.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科学自主学习不可或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2265.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科学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65.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科学自主学习不可或缺(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科学自主学习不可或缺【摘要】:李政道博士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教会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把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变为让学生来提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教师由“教”过渡到“不教”。【关键词】:启示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科学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一篇发人深思的报道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演讲:听众为何沉默不语。“2004生命科学论坛诺贝尔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记者注意到,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做完报告后,会场均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当每一个演讲结束,主持人问现场听众“有没有问题”时,全场鸦雀无声。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的四个主题报告间隙,在总计预留的40分钟的提问时间里,千余名听众竟然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听众席中有一定知识底蕴的学者提不出问题除了自身的自卑、惰性心理作怪,追溯到深层面则与传统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后果无不联系。21世纪现代科技的发展如此迅猛,面对崭新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社会,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已远远不能适应其需要。因此,要求素质教育培养“自主、创新、发展”的一代新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及思维创

3、新的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 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对科学进行有效自主地学习,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观点。一、科学学习中的提问现状: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呈弱化趋势。七年级教材内容比较直观、丰富,学生对学习科学有较强的好奇心。如在上观察蜗牛课前布置学生捕捉蜗牛,课中让学生拿出蜗

4、牛,观察蜗牛,当要求“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有问题要大胆问”后,结果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蜗牛吃什么?蜗牛壳的外形都一样吗?蜗牛能活多少岁?蜗牛怎样生宝宝?蜗牛的五官在哪里?它怎么呼吸?肛门在哪里等等,他们把心中未知的谜团通通释放出来,能把老师问得一时语塞!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怕羞、怕错的心理的干扰及其课程任务的加重,无论课堂内外大胆提问的人慢慢变得寥寥无几。甚至连基本作业的完成都变得粗糙。下面是本人随机抽查九年级某一班级学生的几次科学作业完成情况调查表:学生完成科学作业本的状况(40名)作 业 习惯对 稍难 题 的 态 度独立完成同伴讨论时有抄袭放弃不做马虎了事认真探究818149211020453

5、57525针对上述出现的作业完成问题,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是:作业的量是否过多导致他们没时间认真完成,更谈不上提出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讲得过细过透了,学生在课堂上象集气瓶一样疲于收集而没有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导致思维的惰性与被动就“没什么问题”了。所以,教师必须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巧设和谐之氛围,促人“心弦”,让学生敢问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和谐的课堂气氛才会引人入“境”,自由的心灵才会有学习快乐。过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学生,使他们处于沮丧、无奈、消极的情

6、绪之中,丧失人灵舒展、思想飞翔的能力,这无异于一种摧残。例如在核能的利用一节的引课时,利用播放视频片断二战末美国将外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轰炸日本两座著名的城市,把学生的“心”从战争的残酷中引到了想揭开核能之神秘面纱的“激发”态。诸如“如此巨大的能量怎样产生?”“原子弹爆炸后有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核能还能有哪些应用?”等各种问题在认知冲突种自然生成,把深奥抽象的核能知识学得有“滋味”。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原动力在质疑中得到催化。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而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应当创造这样

7、一种环境气氛: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正确的对待,因为任何探索都是有意义的。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才能去积极地生疑、质疑。 (二)、激发兴趣,引人入境,让学生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是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步,就成功了一半”。许多学生对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惰性心理较强

8、。教师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名人、伟人、科学家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提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如讲述“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问“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主动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触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心理共鸣,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直至问题主动油然而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的形式对所学科学知识进行再探究。例如教完电路的基本知识后举行水果发电比赛,要想发电成功得解决哪些问题,作为启动认

9、知与技能的前奏,学生由于感兴趣,所以会从探究实践的冲突中乐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或者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 ,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提的问题一般或不好的学生也能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渐渐地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三)、科学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问促新 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发现和创造都与陶醉于无穷乐趣的生活紧密关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从热爱昆虫开始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由于热爱风筝和风车,进而迷恋于流体力学,最后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受到启发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走进

10、生活、深入地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让他们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能为自主学习科学积累丰厚的素材。 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又无处不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高山上流水,节日闪闪发光的小彩灯,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飘来香喷喷的饭菜味这些科学知识有关的情景随处可见。下锅到水里的汤圆为什么熟时会浮起来呢?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溶洞怎么形成?冥王星为什么被“赶出”行星的行列?汽油为什么可以去油污?升到北仑上空的热气球为什么不随地球的自转到达美国纽约?带着疑问去认识生活,用“怀疑一切 ”的态度去认识与对待知识。挖掘出学生禀赋的潜能,才能调动后天的积极因素,能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

11、服务生活。 学会“提问”不是目的,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让学生了解知识不限于教科书。要求学生能从各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使用信息工具,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们探究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与他人交往与合作能力,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计划性。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质疑的目的。教师在不打击学生质疑积极性的前提下,相机点拨,使学生逐步明确:质疑是为了探索,为了解疑,应在认真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提问不求问题提得多,而求提出的问题有一定深度和思考价值。也要让学生明白在

12、何处提问。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关键处、困惑处、矛盾处求疑,教师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甚至让学生渐渐学会追问。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准备专用本记录有价值的疑问,让这些问题及时留有痕迹以备复习温故时“知新”,从而建构起“质疑解疑生成促新”的自主学习习惯。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吕渭源教授在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成功的教学应该是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多,批判精神越强,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强学生提问质量,由认识活动升华为创造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及教学机智,时刻去建构多元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自由的空间,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科学课程标准 体验生物科学探究冯莉编著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 著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