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032622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一、内容说明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7年级(第二册)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一个活动内容。二、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时间。教师一定要扼制住自己极力表现的欲望以使学生充分活动,借此来杜绝侵占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生行为,学生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只要利用有趣的、学生熟悉的现象将其引入到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中并给予他们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定有所收获。三、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力

2、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二)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三)教学难点: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四)教学准备:拉力器一个,气球每人一只,橡皮筋每两人一根,矿泉水瓶,下载必须的资料。(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一个拉力器师:谁会玩这个生:学生上来表演(学生群情激昂,特别是男学生个个都有极强的表现欲,这使得学习气愤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学生在心中不断地猜想:老师今天的用意。)师:大家注意观察这位同学的表现,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弹簧被拉开了一点。生:弹簧伸长了。生:他很吃力,很难把弹簧拉开。:师:

3、他很吃力,呢们有没有看到这个力呢?生:没有。师:是啊,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力,而是根据力对弹簧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它的存在,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根据某些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今天我们学习的力的存在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确认的演示实验,获得数据演示一:用手指压矿泉水瓶壁。学生动手,用力拉伸橡皮筋。投影:大风中树枝弯折的图片。问题:1、矿泉水瓶壁、橡皮筋、树枝都方法了怎样的变化?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这说明了力和作用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形状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力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大量事例,以丰富他们的认识)。师:力的作用会改变物

4、体的形状,但是当把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对桌面有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为什么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呢?(教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对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并能他通过实验检验 )针对问题,引导猜测生:这本书太轻了,使得压桌子的力太小了。生:书桌太硬了。生:可能是很微小的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师:很好,大家回答的都不错,我们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同学们的说法呢?动手实验,获得事实证据教师出示一只装满染了色的清水的锥形瓶,一支截去两端的温度计。插入橡皮塞,其间不留空隙,最后将橡皮塞紧紧地塞住锥形瓶口,由于毛细现象插入水中的毛细管中显示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师:这锥形瓶的玻璃也挺硬的,老师用手指捏瓶壁,大家看到

5、什么呢?请注意观察。生:这说明锥形瓶有力的作用时,发生了极微小的形变。(好一个“体积小了”“发生极微小的形变”,谁说学生不会思考?谁说学生不会归纳?谁说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学生这不都做到了吗?从中可见学生能力的体现)师:大量的现象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投影:运动员掷标枪、足球守没们员接球、排球运动员扣球。师:这些动作都有力的作用,那么:问题:1、;力使标枪由 变为 。2、力使足球由 变为 。3、力使排球的 发生改变。学生通过讨论轻而易举完成填空。师: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物体速度由大变小,由小变大,以及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列举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6、实例)。投影:排球运动员扣球出去以后,运动员的手有什么感觉?生:扣球时,运动员的手掌被球挡的后仰。(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当时我误解了学生的意思,事实上学生想表达的是手受到球的力后,发生了形变,倘若我当时追问:手为什么会形变?这个力来自于什么?手给球一个力,为什么球也会给手一个力呢等等。力的作用是相互,这一知识就很自然由学生自己构建起来,所以说到这儿我走了点弯路)。师:为什么会痛,你能否用科学的道理来阐明,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探究实验,深化认识投影课本图233的两只气球。问题:两只气球由于哪种积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生:两只气球同时向中间压。师:真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学生摇

7、头,动手实验后肯定地说:两只同时向中间压。(有时候,学生的思维也挺简单,这是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师:再想想,比如使某个球不动(话还没讲完有学生举手)设计实验,完善方案生:红球不动,绿球压向红球。生:绿球不动,红球压向绿球。经过学生交流、补充,方案得到完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师:那么请同学们再动手试一试。分组实验,亲身实践每两人一组,重新按三种情况实验,并注意观察。生:三种情况都会产生图示的效果。师:你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交流讨论,分析并作出解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对力的新认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

8、力的作用,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力的作用。生:一个力必须有两个物体。(说的太好了,我们为她鼓掌以示祝贺,学生拍手体验两手的感觉,上课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助于学生理解的体验)。师归纳:大量实验表明,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在你能用科学的道理解释扣球运动员手痛的原因了吗?生:扣球时,手给球一个力的作用,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球给手也有一个力的作用,所以手会感觉到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阐明道理,同时教师有意要求用规范的语言去表述)学以致用,实践创新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总结思路,运

9、用知识,巩固提高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练习:1、下列例子中体现力的哪种作用效果。手将弹簧拉大 ,脚将石块踢出 。2、下列能说明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是( )A. 用力推车,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B.船工用撑杆推岸,船随之离岸而去 C. 用力拉弓,弓发生了形状改变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思考: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四、分析与反思这是一节原本在初二年级才上的课,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通过“提、拉、压、吸引”等物体的作用实例,让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学生很容易得出力的概念和特点,今天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无论从理解能力还是认识

10、特点都无法与初二年级的学生相比,而且上述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不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是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的最好的方式之一。课堂中教师讲课的时间长了,很罗嗦,大部分时间是我们老师在“演课”,学生在认真“听课”,思考的时间不多,体验就更少了,更多的是知识的输入,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训练,很少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更谈不上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质量是学生构建意义的能力,而不是重视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这节课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抓住了学生好强、好表现的心理,采用研究讨

11、论和体验有关力的存在的基础知识,来进行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灵活地调动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在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得到解决。不足的是,如能用相机摄下学生投掷铅球、踢足球、打排球的动作来取代课件中的标枪、足球和排球,学生一定会更感兴趣。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教师用一切现代的教学方法,选取贴切、精要的素材。如:特别的实验,生动的现象,恰当的举例,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激发新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们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章章有兴趣,节节有愿望,这便是创新教育中教师的成功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