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样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747203 上传时间:2021-10-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坑监测方案样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坑监测方案样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坑监测方案样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方案样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方案样例(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 录一 工程概况2二 监测目的2三 人员组织结构2四 监测依据和技术标准3五 监测技术和方法3(一)、监测原则3(二)、监测内容4(三)、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4(四)、监测频率12(五)、监测项目报警值13(六)、提交成果资料14六、附图14一 工程概况基坑位于#总占地面积约2385.75m,总建筑面积约50233.1m,基坑边周长约240m,基坑开挖深度为15.60m,局部开挖深度为18.30m。基坑采取钻孔灌注桩+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基坑拟建三层地下室,基坑周边环境复杂。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确定本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二 监测目的基坑监测的目的是:1、通过对基坑支护与土体变形的监测与数据分析,随时掌握基坑边坡变形情况,将其与规定的预警值相比较,判断基坑边坡的稳定性;2、将监测数据与分析结果提供给甲方,以便其判断设计与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据之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以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三 人员组织结构1、项目负责人:2、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技术负责人: 3、施工作业人员: 等技术工作人员。四 监测依据和技术标准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监测规范(GB

3、50026-200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7-200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变形监测规程(JGJ/T 8-200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五 监测技术和方法(一)、监测原则基坑监测工作应从基坑开始开挖施工时开始,到基坑回填完成,变形趋于稳定时终止。基坑监测中应遵守下列规定:1、监测前应对施工现场工程岩土变化和支护工程的状况进行查看并作简明记录。2、应有完整连续的监测数据。3、出现较大降雨、地震等

4、对基坑变形产生显著影响时,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加强监测。4、根据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趋势增减监测频率。变形趋于稳定期间可降低监测频率,急剧变动期间应加密监测频率。5、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应各自采用相同的监测线路和监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应固定监测人员。6、首次监测时应进行反复监测,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二)、监测内容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本次监测主要内容包括:表5-1 监测项目种类及测点数编号监测项目测点数1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14 2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14 3深层水平位移6 4立柱竖向位移6 5支撑内力24 6立柱内力8 7地下水位4 8周边建筑竖向位

5、移15 9周边建筑水平位移15 10周边建筑倾斜10 11周边建筑、地表裂缝10 12周边地表、道路、管线竖向位移30 (三)、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总体要求按照规范,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等级、精度要求、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地区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本项目的具体监测方法见表5.2。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规范规定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2)工作基点应选在稳定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监测点;(3)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基准

6、点和工作基点的正常使用;(4)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2、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元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2)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3、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应加强对监测仪标的保护,防止损坏。监测项目初始值应为事前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 4、具体要求(1)监测点

7、数量及监测精度表5-2 监测点数量及监测精度表序号量测项目测试元件监测精度测点布置1墙(坡)顶水平位移全站仪1.0mm142墙(坡)顶竖向位移水准仪1.0mm143地下水位水位管、激光测距仪5.0mm44周边地表、道路和地下管线竖向位移水准仪0.5mm305周边建筑水平位移全站仪1.0mm156周边建筑竖向位移水准仪1.0mm157支撑内力钢筋应力计0.5%FS248立柱内力应变计0.5%FS89立柱竖向位移水准仪0.5mm610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管、测斜仪0.1mm/m611周边建筑、地表裂缝游标卡尺0.02mm1012周边建筑倾斜全站仪0.1mm10(2)墙(坡)顶水平位移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

8、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围护墙(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共设置14个监测点,具体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水平位移监测开始前,需在基坑外部地面不受开挖影响的区域(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设置基准点。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经纬仪基准线法或采用收敛仪进行监测。基准点的埋设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3)墙(坡)顶竖向位移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

9、9)围护墙(边坡)顶部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监测共设置14个监测点,监测点位置与水平位移测点是同一个监测点,监测点布置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竖向位移监测开始前,需在基坑外部地面不受开挖影响的区域设置基准点,竖向位移监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监测。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4)地下水位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

10、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地下水位监测点孔位置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5)周边地表、道路和地下管线竖向位移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道路、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基坑周边地表、道路和地下管线竖向位移共设置30个监测点,监测点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布置。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竖向位移监测。(6)周边建筑水平位移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周边

11、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沿建筑的周边布置,建筑周边中部、转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周边建筑水平位移监测共设置15个监测点,具体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水平位移监测开始前,需在基坑外部地面不受开挖影响的区域(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设置基准点。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经纬仪基准线法或采用收敛仪进行监测。基准点的埋设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7)周边建筑竖向位移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周边建筑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建筑的周边布置,建筑周边中部、转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

12、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周边建筑竖向位移监测共设置15个监测点,监测点位置与水平位移测点是同一个监测点,监测点布置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竖向位移监测开始前,需在基坑外部地面不受开挖影响的区域设置基准点,竖向位移监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监测。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8)支撑内力支护结构内力可采用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混凝土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混凝土应变计等量测;钢构件可采用轴力计或应变计等量测。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内力监测传感器宜在基坑开挖

13、前至少1周埋设,并取开挖前连续2d获得的稳定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本基坑支撑内力共设置24个监测点。(9)立柱内力支护结构内力可采用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混凝土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混凝土应变计等量测;钢构件可采用轴力计或应变计等量测。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内力监测传感器宜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并取开挖前连续2d获得的稳定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本基坑支撑内力共设置8个监测点。(10)立柱竖向位移立柱竖向位移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进行观测。其监测精度不低于0.5mm。竖向位移

14、监测开始前,需在基坑外部地面不受开挖影响的区域设置基准点,竖向位移监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监测。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11)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采用测斜管观测,测斜管采用PVC工程塑料管或铝合金管,直径为90mm,管内有两组相互垂直的纵向导槽。 测斜管应在墙体浇筑时进行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接头处应密封处理,并注意保证管口的封盖;B、测斜管长度应与墙体深度一致或不小于所监测墙体的深度;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C、埋设时测斜管应保持竖直无扭转,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与所

15、需测量的方向一致。 测斜仪应下入测斜管底510min,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量测,每个监测方向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本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共设置6个监测孔,监测点位置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12)周边建筑、地表裂缝裂缝观测应测定裂缝分布位置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应在裂缝的末端。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裂缝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长期观测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或楔形板标志;短期观测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用建筑胶粘贴

16、的金属片标志。当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标志。使用专用仪器设备观测的标志,可按具体要求另行设计。对于量测方便的裂缝,可根据标志形式的不同分别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裂缝变化值,或用方格网板定期读取“坐标差”计算裂缝变化值;对于大面积且不便于人工量测的众多裂缝宜采用交会测量或近景摄影测量方法;需要连续监测裂缝变化时,可采用测缝计或传感器自动测记方法观测。(13)周边建筑倾斜在建筑外侧50m左右,且在建筑外立面延长线上布设监测基准点,按照矩形的建筑来布点,每栋建筑应布设4个稳定的基准点。观测点布设在建筑外立面上,并顶底对应布设。图 建筑主体倾斜

17、观测计算方法示意图1.测出建筑的高度h(如反射片安装在建筑顶部和底部,即以反射 片的垂直距离作为建筑高度)。2.测出顶底反射片水平夹角a。3.测出基准点到建筑的水平距离s4.则建筑主体倾斜量d=s*tan(a)5.主体倾斜率l=d/h 6.主体倾斜度v=arctan(d/h)7.下一次测量同样计算出倾斜率,按照测量的时间和两次倾斜率的差别计算出倾斜速率。(四)、监测频率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和南航三亚总部基地综合楼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图对基坑监测频率的要求,拟定本次监测频率如下: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后,监测项目初始值应为事前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表5-3

18、 监测频率表施工进程开挖深度(m)或底板浇筑后时间(d)监测频率开挖期间51次/2d5101次/1d102次/1d底板浇筑期间72次/1d7141次/1d14281次/1d281次/3d备注:遇特殊情况(如变形出现突变或出现险情)时,每2小时观测1次,必要时连续观测。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19、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而且,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变形发展趋势和准确判断基坑安全性状,并及时向监理、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报告监测结果。(五)、监测项目报警值表5-4 监测点报警值表序号监测项目日报警值累计报警值1墙(坡)顶水平位移3 mm/d25 mm2墙(坡)顶竖向位移3 mm/d20 mm3地下水位500 mm/d1000 mm4基坑周边地表、道路和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监测3 mm/d35 mm5基坑周边建筑水平位移3 mm/d25 mm6基

20、坑周边建筑竖向位移3 mm/d20 mm7支撑内力70%f8立柱内力70%f9立柱竖向位移3 mm/d35 mm10深层水平位移3 mm/d45mm11周边地表、周边建筑裂缝10mm12周边建筑倾斜0.1H/10002/1000注:f-设计极限值 H-建筑高度(六)、提交成果资料每周提交一份监测简报。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一份监测报告,内容包括:1. 墙(坡)顶水平位移量成果表;2. 墙(坡)顶竖向位移量成果表;3. 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成果表;4. 基坑周边地表、道路和地下管线竖向位移观测成果表;5. 基坑周边建筑水平位移量成果表;6. 基坑周边建筑竖向位移量成果表;7. 支撑内力观测成果表;8. 立柱内力观测成果表;9. 立柱竖向位移观测成果表;10.深层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11.周边地表、周边建筑裂缝12.周边建筑倾斜成果表; 13. 观测点位置图;14. 相应项目成果曲线图;15. 成果分析报告。六、附图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1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