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685398 上传时间:2021-10-15 格式:DOC 页数:253 大小:6.6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2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数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8页至第10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轴的概念,如何画数轴.(2)能准确地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过程与方法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教具温度计、杯、水、小黑板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 复习提问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柜内:

2、15、 、 5、 、 、0.1、 5.32、 80、123、2.333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二、 新授活动一1. 画图表示学生手上的温度计.2. 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画图.教师活动:参与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教师活动: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放进装有温水和冷水的杯子.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并表示出温度.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学生作出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观察温度计,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

3、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温度,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二:1.出示问题:假设小华从她家出发,要去她家的东边的3M之处买书和7.5M这处的商场,要去她家的西边3M之处邮寄和4.8M之处汇款.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这个情境,并做记号.(做标记)生:通过学生的演示,相互交流,并画出情境图.(画出大概情境,标出起始地点商场邮寄汇款。)然后在小组之间比较一下,画出的图是否相同或相似。师:参与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师:请同学上台板书,并解说.师: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适当补充.教师在教室内创设情境.激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它们的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2. 再次观察温度计的表示图和情境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然后请同学回答.学生活动:同学回答后,其他同学给以掌声鼓励。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结论,并演说画数轴这个过程.教师活动: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数轴教师活动: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把正数、0、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概括出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使学生准确把握数轴概念.(特别注意,画数轴时,单位长度要一致!)活动三1.画数轴

5、.2.在数轴上表出点1和 1、6.5和 6.5、2/3和2/3.学生活动:请学生们画一条数轴,并相互交流.(检查数轴是否具有三要素。)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使学生搞清如何画数轴,让学生意识数轴的三要素.学生活动:在数轴上表示数1和 1、6.5和 6.5、2/3和2/3.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板书.教师活动:肯定评价,并让学生观察数轴上点的特点.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说明:给出数轴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活动四1.观察活动三数轴上点的特点.2. 在数轴上能否实际画出表示一千万分之一的点吗?这个点存在吗?师:引导学生归纳:数轴上表示1、6.5、2

6、/3的点在原点的右边, 是1、6.5、2/3.个单位长度.表示数 1、 6.5、2/3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1、6.5、2/3个单位长度.生:学生思考、交流.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深化对数轴概念的认识.归纳数轴上点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五1.练习:教科书第10页的练习1,2题.2.小结3.作业:教科书习题1.2第2题.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请学生上台板书.师生互动: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如何

7、描点?通过本活动,巩固数轴的概念.通过小结,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板书1.2.2数轴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方框内:15、 、 5、 、 、0.1、 5.32、 80、123、2.333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出示问题:假设小华从她家出发,要去她家的东边的3M之处买书和7.5M这处的商场,要去她家的西边3M之处邮寄和4.8M之处汇款.试画图表示这一环境. 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七年级上册第8页至第10页 作者:惠东县巽寮中心学校 陈春明 相反数教学设计单位名称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姓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两个

8、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进行多重符号的化简。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轴,通过观察特例,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从数和形两个侧面理解相反数。(2)初步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发展创新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归纳、比较交流等活动。(2)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与关键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关键:通过观察特例,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理解相反数。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演示活

9、动:要一个学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提出问题:如果向前为正向后为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各记作什么?板书5,5这位同学两次行走的距离都是5步,但两次的方向相反,这就决定这两个数的符号不同,像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板书相反数画一数轴,在数轴上任意标出两点,使这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这样的两个数即互为相反数,你能试述具备什么特点的两数是互为相反数?给出相反数的定义板书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一个学生口答,即向前走5步记作5;向后走5步记作5步。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有了正负数的学习,进行以上演示,学生们根据演示过程体会出这两个数的联系与区别,在轻松愉悦

10、的活动中认识了互为相反数。出现了5,5这两个数,教师及时阐明它们就是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利用数轴任找一组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观察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数的点的位置关系,再观察两个数本身的特点。直观地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深化主题理解定义问题1: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的含义?巩固练习判断:(1)2是2的相反数( )(2)2是2的相反数( )(3)与互为相反数( )(4)5是相反数( )问题2:0的相反数是什么?问题3:1在前面画的数轴上任意标出4个数,并标出它们的相反数。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学生讨论,并

11、举手回答1题同桌互相订正.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单纯地强调,根据学生判断的结果加深对相反数“互为”的理解,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1题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深知: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相等距离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3、4题是对相反数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深化主题理解定义2分别说出9,7,0,0.2的相反数。3指出2.4,1.7,1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4的相反数是什么?板书规律:一般地,数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巩固练习: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6,8,3.9,,100,02、3题抢答。4题小组讨论、交流回

12、答。学生抢答强调格式,防止出现如“66”的错误。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的概念的直接运用,由特殊的数到一般的字母,紧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数即互为相反数”这一概念,又得出一个非常代数性的结论“的相反数是。”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知识升华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的相反数是,可表示任意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提出问题:若把分别换成5,7,0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提出问题:前面加“”号表示的相反数,(1.1)表示什么?(7)呢,(9.8)呢?它们的结果应是多少?巩固练习1是_的相反数, 。2是_的相反数, 。3是

13、_的相反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如:、学生回答:讨论、分析、回答。思考后口答学生回答: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仍表示这个数,“”号可省略。并答出以上式子的结果。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化简符号是这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提问:“既然的相反数是,那么5,7,0的相反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的思维由一般再引到特殊能答出(5),(7),0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尝试得出结果,突破难点。根据以上题目学生对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的相反数和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本身都已非常熟悉,这时可根据做题情况要学生及时分析观察规律的存在,

14、这样可以从学生思维的不同角度,指引学生解决问题。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巩固练习1如果,那么表示 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2化简下列各数:(68),(+0.75),(+3.8)1题学生讨论回答2题叫二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强化学生突破难点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1_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2表示的_,+表示_。空中内容由学生填出通过问题形式归纳出本节的重点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15页习题1.2第3题板书设计2.3 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20的相反数是03的相反数是-。 例,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

15、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

16、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七年级上册第10页至第11页 作者:惠东县巽寮中心学校 叶新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单位名称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姓名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方程的知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对方程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理解。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2、教学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及它的解,寻求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3、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题意,寻求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方程描述问题中

17、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策略1、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揭示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通过归纳总结,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的方法,并巩固、发展、提高。教学中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目的性、探索性、综合性、实践性等。2、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和谐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3、教具准备:直尺、计算器、磁铁、小黑板。教 学 过 程 分 析(见下表)过程安排教 师 活 动学

18、 生 活 动设计意图情景创设【问题】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地名时间王家庄10:00青山13:00秀水15:00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与同伴交流合作,得到:算术解法:汽车从青山到秀水用了(53)小时,两地相距(50+70)千米,所以,车速为:12020=60千米/时。故,王家庄与秀水相距:605=300千米,王家庄与翠湖相距:30070=230千米。说明用“算术解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并不都那么容易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情景创设师问:(1)、在上述图表中,你读出

19、了哪些信息?(2)、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3)、你能借助方程来解吗?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的思考、回答,并努力寻求小学已经学过了的方程思想来解决。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能在比较中发现方程的重要性。过程安排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揭示课题【揭示课题】从算式到方程提问: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千米,则王家庄距青山_千米,王家庄距秀水_千米.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_小时,王家庄到秀水行车_小时.王家庄到青山时的速度 ,王家庄到秀水时的速度 .思考:这里有什么等量关系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并分析:王家庄距青山(X-50)千米,王家庄距秀水(X+70)千米.从王家庄到青山

20、行车3小时,王家庄到秀水行车5小时. 王家庄到青山时的速度为 千米/时,王家庄到秀水时的速度为千米/时.于是列出方程:对章前图中的示意图和表格的观察及分析,有助于探讨问题。这是一个行程问题,结合示意图表示出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让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表示数量。点拨1、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2、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3、注意:通常用“x、y、z”等字母来表示未知数。1、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中得出: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设:王家庄距青山千米,根据比例列方程 :(50+70)=3:(5-3),

21、解出后再计算+50,即可。让学生体会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思想方法解题的异同。鼓励学生能全面的、不同角度的去分析问题。数学应用(一)例1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1)某数比它大4倍小3;(2)某数的1/3与15的差的3倍等于2;(3)比某数的5倍大2 的数是17;(4)某数的3/4与它的1/2的和为5.提示:做上面的题时请注意怎样设未知数,怎样建立等量关系,特别注意关键字“大、小、多、少”,“和、差、倍、分”的含义.学生思考后列出:、(+3)/4 ;、5+2=17、学生积极探讨:关键字“大、小、多、少”,“和、差、倍、分”的含义.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思路。对

22、这些关键字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解题效率。过程安排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数 学应用(二)例2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3)某校女生占全校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议一议:这些所列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师: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设未知数,再观察它们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交

23、流,并得出:(1)、1700+150x=2450(2)、2(1.5x + x)=24; (3)、0.52x-(1-0.52)x=80.学生比较分析得出:每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简易的方程,通过举例可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数 学应用(二)数x的指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归纳 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做一做 填下表:提问:当x等于多少时,1700+150x的值是2450?方程的解:使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最后得出:当X=5时,1700+150x的值是

24、2450.通过下定义,举例,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方程的解的理解。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2x-1 (2)x+y=1 (3)m-11(4)x+3=a+b+c (5)4x-3=2(x+1)(6)p=0 (7)x2 -2x-3=0.2. 列式表示:(1)比a大5的数; (2)b的三分之一;(3)x的2倍与1的和; (4)x的三分之一与y的差;(5)比a的3倍大5的数;(6)比b的一半小7的数.3.检验下列数哪个是方程的解:(1)2(x-7)-19=-21 (2)x2 -2x-3=0 4.你能根据“2x+(6-x)=100”编一道应用题吗?学生对练习进行思考、分析、合作

25、、交流、比较后得出:1、(5)、(6)是一元一次方程.2、略3、(1)、x=6,(2)、x= 1.4、(略).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的概念,并体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中考连接(06广东)关于x的方程2(x-1)-a=0的根是3,则a的值是_.让学生感受中考题型,提高学生能力。小结1、本节学了哪些内容?哪些方法?2、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它的解的概念。3、利用方程来解题的思想方法。通过小结,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作业教材第84页:习题3.1 ,复习巩固第1、5、6题。板书设计3.1.1 一 元

26、一 次 方 程活动1 情境创设 提出问题问题分析:活动2 算术困难 字母帮忙 (1)(略) 机 动活动3 找到关系 列出方程 (2)(略)活动4 定义方程 回顾举例 (3)(略) 机 动活动5 归纳总结 巩固发展 列出方程(略)七年级上册第79页至第82页 作者:惠东县稔山中学 黄泰宏课堂抽测: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单位名称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姓名教材分析1、本节是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展开的,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 (2)、如何解方程?这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2、通过问题1主要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它的依据是分配率。3、教

27、材在讨论解方程时,采用框图表示解方程的过程,使解法中各步骤先后顺序较清晰,更好地让学生思考解方程有关步骤的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实际问题列方程。数学思考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方程式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模型,感受方程的作用。解决问题能够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解方程时渗透数学变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1、结合本节提出的问题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8、,揭示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通过观察,找到解方程的方法(合并同类项)。2、教学中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目的性、探索性、综合性、实践性等。3、教学方法:以练为主、和谐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4、教具准备:小黑板。教 学 过 程 过程安排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叙述等式的性质。先让学生独立回想,然后之间交流结果,由各小组推荐回答。通过学生的回顾,加强对等式的性质的熟记和理解。请同学们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4(X-2)=2学生探讨解方程的过程和步骤,然后独立解答巩固等式性质,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展示问题】:(小黑板)问

29、题1:某校三年共买了计算机140台,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学生独立阅读问题培养学生阅读题的习惯问题探究1.题目中有哪些数量?2.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3.这个问题中我们应设哪些量为x,所列方程如何?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得出:1、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2、相等关系是:三年共购买计算140。由学生自主分析得出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 x台计算机,然后建立方程x+2x+4x=140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上面问题所列的方程如何求解?请同学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探讨并作解答。学生先观察方程然后讨论并作答。由

30、学生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同类项,探讨得出可通过合并同类项来解决这个问题。思路点拨x2x4x1407x140x20展示这个方程的解答过程: 合并系数化为1学生对比自己与老师的解答过程和结果,从中归纳解题方法.通过展示解答过程,方便学生检查出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让学生更好归纳解题方法。典例分析例1、解方程:7x-25x +3x -1.5x =-154-63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步骤并作答,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批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方程。练习巩固解下列方程:(1)、5X-2X=9 ;(2)、 ;(3)、-3X+0.5X=10 ;(4)、7X-4.5X=2.53-5教师巡视辅导对

31、学生当堂批改让四位同学到黑作答,其他同学独立解完成解方程过程。通过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中考链接(03益阳)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两人同时同向从同地出发后,其中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用方程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结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先由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小结情况教师作进一步总结:初学用方程思想解应用题,可能会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合并就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

32、配律,合并时注意x与-x的系数分别是1与-1,而不是0。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小组讨论后,选派一名代表回答。通过小结;使学生把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作业教材第93页,习题3.2 第1,2题。板书设计3.2 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复习提问 问题探究 例1(略) 活动区问题展示 1、2、3 解方程:(1)、(2)、(3)、(4) 活动区 中考链接七年级上册第88页至第89页 作者:惠东县飞鹅中学 罗贵森课堂抽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3课时)教学设计单位名称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姓名教材分析1、本节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第5课时的内容。2、通过前面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等式的性质的学习,以及合并同类

33、项和移项方面知识的学习,是学习本节的知识前提。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知道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本节在课程在进度安排上是恰当的。但内容设计上不合理,如例3在难度上跳跃较大,有点抽象,学生较难于接受。同时这道例题没有承接上一节的移项知识,移项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会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知道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2、过程与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实际,更加关注生

34、活,使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重点难点重点: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具小黑板教法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发表意见的方式来探讨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设 计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到目前为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2、对于实际问题,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二、新课例 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问:这列数在符号上有什么特点?前后两数之间在绝

35、对值方面有什么关系?如果设其中一个数为a,那么它后面与它相邻的数是_。解:设这三个相邻数中的第1个数为x,那么第2个数就是-3x,第3个数就是-3(-3x)=9x。根据这三个数的和是-1701,得 x-3x+9x=-1701.合并同类项,得 7x=-1701.系数化为1,得 X=-243让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观察,讨论1至2分钟,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让学生认真体会老师的板书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准备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所以-3x=729 9x=-2187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练习1:有

36、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 2,4, 8,16,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768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例4 问题:小明的爸爸新买了一部手机,他从电信公司了解到现在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方式一方式二月租费30元/月0本地通话费0.30元/分0.40元/分他正为选哪一种方式犹豫呢?你能帮助他作个选择吗?问:(1)一个月内通话200分和350分,按方式一需要交费多少元,按方式二呢?分析:“移动电话月交费用”等于“月租费”加“通话费”,其中通话费等于单价(元/分)乘通话时间(按分计算)大家动手试一试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通话200分,按两种方式各需交费: 30+0.30200=90(元) 0.420

37、0=80(元) 通话350分,按两种方式各需交费: 30+0.30350=135(元) 0.4350=140(元) 除了用常规的列式计算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方式一方式二200分90元80元350分165元140元(2)对于某个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分析:如果设累计通话t分,两种收费一样多,则方式一要多少元?方式二要多少元?解:设累计通话t分,两种收费一样多,依题意,得 4t=30+0.3t 解得 t=300 (3)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呢? 问:假如通话时间为299分钟,选择方式一,还是方式二?假如通话时间为301分钟呢?以小组比赛的形式,那个小组先解出答

38、案就上黑板板书让学生发表看法:应该选哪一种方式更省钱?让学生动手计算让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对照老师的解答过程,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充分讨论,举手回答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展开讨论,举手回答,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予点拨给出板书,让学生学会这些题型的解题格式巩固,反馈学生听课效率由于移动电话(手机)在我国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这里以问题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明确题意通过计算让学生理解题意更透切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思考,讨论,体现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和解答这种类型题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下面的练习:练习2:某

39、地上网有两种收费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A) 计时制:2.8元/时;(B) 包月制:60元/月。此外,每一种上网方式都加收通信费1.2元/时。(1)、某用户上网20小时,选用哪种上网方式比较合算?(2)、某用户有120元钱用于上网(一个月),选用哪种方式比较合算?(3)、请你为用户设计一个方案,使用户能合理地选择上网方式。从上面的两个例子,请大家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以下流程:实际问题列方程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实际问题的答案检验数学问题的解(x=a)三、巩固练习课本P94,习题3.2第7、8题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那位同

40、学来小结这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五、作业:课本P94,习题3.2第9、10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最后给出参考答案先让学生讨论,再让一些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体现合作精神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让学生明确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教学要点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例3例4练习1练习2七年级上册第91页至第93页 作者:惠东县稔山中学 叶笔光课堂抽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习题课)教学设计单位名称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姓名一、学情分析:在学生较系统的学完了解一般方程的

41、方法后,对这些方法的尽快熟练以及正确运用是很重要的,同时,由于前面的课对解方程的步骤强调得较多,学生很有可能生搬硬套,所以要向学生说明,解方程要根据题目的形式选择解题的方法,它的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灵活运用解方程的一般方法解题。(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解题的能力。2、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化归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解题步骤;四、教学难点:如何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活动1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说明: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指出:由

42、于方程的形式不同,解方程时,不一定非按这样的顺序不可,其中有些步骤也可能用不到,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回忆,并给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1。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但不强调这个步骤。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讲解活动2例1、解方程:7(x-2)=22针对本题提问:1本题应如何解?2怎样解较好?(分别请两名学生板演,然后比较他们的解法哪个较好)例2、解方程:针对本题提问:1、本题怎样解才简单?2、怎样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请学生自己做)例3、解方程:提问:这道题应该先进行怎样的变化?尽自己能力简化本题的

43、计算。学生思考,依次给出各题解法:例1:解法1:去括号,得:7x-14=22,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7x=36,系数化为1,得:x=36/7解法2: 7(x-2)=22两边同时除以7,得:x-3=22/7,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x=36/7通过比较,得出解法2比解法1简便例2:要先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后,再去分母;2、利用分数的性质,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10和100.解:原方程变为:去分母,得:去括号,得: 最后解得: 例3:分析,通过审题,发现去括号后可以消去其中的,一个带分数的方程变成了一个整数方程。解:去括号,得: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 例1的选取为了向学生说明,

44、解方程有不同的方法。应该尽量使用简便的方法。例2向学生示例如何向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例3向学生表明解方程不一定要按照先去分母再去括号的顺序,如能使计算简便,则可以打乱解题的顺序。练习解下列方程1、2、3、学生思考,练习。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找到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解方程丰富的方法。小结提问:1、本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如何检验你解的方程就是对的呢?(将所解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即可)学生反思:部分学生在解含分母的方程当中,往往忘记了“同时”。 如这个方程。有的学生就忘了将“1”也要乘于15。导致最后的结果出错!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作业针对的测

45、试练习(三)针对的测试练习A组1、方程,去分母得( )A. B.C. D. 2、下列方程中,解为x=4的方程是( )A. B. C. D.3、如果x=-3是关于x的方程2(x+k)=5的解,那么k等于( )A.5.5 B.0.5 C.-0.5 D.04、解方程(1) (2) (3) (4)B组1、 当x取何值时,式子和的值相等?2、 当x取什么数时,代数式比的值大10?3、解方程(1) (2)C组一个数的一半减去这个数的五分之二,再加上这个数的2倍,结果是25。求这个数。七年级上册第88页至第91页 作者:惠东县稔山二中 林潘钦课堂抽测: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单位名称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姓

46、名学生分析:在前面学生掌握了角的两种描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单位,在这一节将继续学习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以及角的平分线。因为这节的内容跟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的内容非常相似,而且学生在前面也已经学生过,所以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从熟悉的内容入手,掌握的快又记得牢固。教材分析:教材要求学习这一节内容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运算来进行,让学生更好的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其教学内容跟线段的比较、线段的运算也非常相似。与线段的和差一样,对于角的和差,教科书也主要是从形上说明它的意义,并用符号表示,在图形和等式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让学生了解两个角的和或差,仍然是一个角。教科书安排

47、的“思考”“探究”让学生复习巩固了角的和角的和差概念外,也可以使他们对这些角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有利于培养对角的大小的估计能力。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图形来认识和理解,对于角的运算则要注意角的度、分、秒的计算。教学目标:1、 在现实情景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的关系。2、 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点:

48、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具准备:圆规、量角器、三角尺、角的纸片数张教学策略设计: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角的比较通过对问题1的解决,掌握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的运算通过对问题2的解决,引导学生探究角的运算方法三、问题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并归纳角平分线定义 通过对问题3、问题4的解决,归纳角平分线的定义,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四、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五、小结与作业: 归纳总

49、结、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角的比较首先提出如图(1),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呢?请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成。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今天我们首先研究一下如何比较角的大小问题1: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一定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教师只需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

50、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经过小组讨论,探索,可以得到下列方法: (1)叠合法教师拿出角的纸片数张通过活动演示:两个角的两边设计成不同的深颜色,三种情况:DEF=ABC,DEFABC,DEFABC,如图所示演示:移动DEF,使其顶点E与ABC的顶点B重合,一边ED和BA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所示: DEF=ABC DEFABC DEFABC学生活动设计: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EF与BC重合,DEF等于ABC,记作DEF=ABC

51、EF落在ABC的内部,DEF小于ABC,记作DEFABCEF落在ABC的外部,DEF大于ABC,记作DEFABC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2)测量法(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小学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学生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

52、的运算问题2:如图12,把2移到1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 由此可以对角如何运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2移到1上,才能保证2的大小不变呢?讨论2如何移到1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2的度数然后以1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边作一个角等于2,出现两种情况如图所示:(1)2在1内部时,如图1-26ABC是1与2的差,记作:ABC12;(2)2在1外部时,如图1-27DEF是1与2的和,记作:DEF12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注意提醒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注意训练学生的看

53、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1与2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中存在的其他的结论归纳:角的和差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问题3:借助手中的一副三角板,你能拼出15、75、105的角吗?你还可以拼出其他角吗?学生活动设计:一副三角板中,有30、45、60、90的角,可以用30和45的角拼出15和75的角,用45和60拼出105的角教学反思及评价: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人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必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本节

54、课的引人与新知识的讲解融会贯通,一气呵成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角的比较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再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人,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自始至终渗透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新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是成功的。七年级上册第138页至第140页 作者:惠东县白花中学 管敬旋课堂抽测: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单位名称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姓名一、学生分析:本班是本级其中两个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较明确,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基础较扎实,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具有肯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气氛。二、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是本单元角的第三节,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这节课前他们对角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