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方案修编(-2025年)说明书(可编辑)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529980 上传时间:2021-10-1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方案修编(-2025年)说明书(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方案修编(-2025年)说明书(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方案修编(-2025年)说明书(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方案修编(-2025年)说明书(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方案修编(-2025年)说明书(可编辑)(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方案修编(20072025年)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 规划总论1一、 规划修编原因1二、 规划修编主要内容2三、 规划依据3四、 规划原则3五、 规划期限4六、 规划范围4第二章 现状概述6一、 地理位置6二、 自然条件6三、 资源情况8四、 历史沿革9五、 社会经济10第三章 现状分析11一、 现状用地分析11二、 现状存在的问题13第四章 发展条件分析14一、 发展机遇14二、 有利条件14三、 发展制约问题15第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6一、 经济现状概述16二、 市域经济比较分析18三、 发展定位与目标19四、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1第六章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40一、

2、编制总则40二、 县域村镇职能结构41三、 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50四、 县域基础设施规划52第七章 城镇规模73一、 人口规模73二、 建设用地规模75第八章 城镇性质与目标76一、 城镇性质76二、 城镇职能78三、 发展目标78四、 建筑风格设计78第九章 总体布局规划80一、 布局原则80二、 城镇用地发展方向80三、 用地布局规划80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87一、 现状概述87二、 规划原则与目标89三、 道路交通规划89第十一章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92一、 现状及存在问题92二、 规划原则92三、 绿化系统规划93四、 景观系统规划95五、 水系规划96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规划100一、

3、主要环境问题100二、 环境保护目标102三、 环境保护措施103四、 环卫设施规划108第十三章 基础工程规划111一、 给水工程规划111二、 排水工程规划112三、 电力工程规划114四、 电信工程规划116第十四章 综合防灾规划117一、 防震工程规划117二、 人防工程规划119三、 消防工程规划120四、 防洪工程规划122第十五章 旧城改造123一、 县城现状123二、 改造原则123三、 旧城改造的建议124四、 旧城改造措施127第十六章 建设控制规划129一、 建设控制释义129二、 建设控制规划129第十七章 郊区规划131一、 郊区发展的优势131二、 郊区规划指导思想

4、131三、 郊区规划131第十八章 近期建设规划132一、 规划原则132二、 规划期限132三、 城镇规模132四、 近期建设规划132五、 近期技术指标133第十九章 远景发展设想134一、 规划期限134二、 发展条件分析134三、 远景发展设想134第二十章 规划实施建议136一、 完善规划体系136二、 加强规划管理136三、 规划审查技术系统138规划总论规划修编原因 易门县于2000年进行了易门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该规划对易门县城建设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易门县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颁布,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工作

5、就显得日益迫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000年版总体规划要点 (1)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1999年-2020年,其中:近期:1999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2)人口规模 现状(1999年):19314人;近期(2005年):3.4万人;中期(2010年):3.8万人;远期(2020年):4.5-5万人。 (3)用地规模 近期(2005年):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8平方米;远期(2020年):4.6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8.14平方米。 (4)城镇性质 昆明西部邻近地区及玉溪西北部的重要城镇,以绿色产业

6、发展为主,商贸繁荣的园林城市。主要修编原因 (1)城镇规模的变化 现状2006年龙泉镇总人口是55943人,其中驻地人口48216人,用地规模为448.5公顷,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已突破上版总体规划的规模。 (2)城镇功能的改变 易门县城打造“滇中水城、菌乡易门”两大品牌,“滇中水城”模式已初具规模,使城镇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有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功能已不适宜现有城镇的发展。 (3)城镇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原有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道路不尽完善,部分道路交叉口过多,造成很大的交通隐患;易门县城城区四面环山,仅东部和东南部地势比较平缓,其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应向县城东南部方向发展,原

7、总体规划确定的过境路走向及城区路网不能与县城用地发展方向很好的结合,制约了易门县城的发展;水网等基础设施规划已不适应现有城镇的发展。 综上所述,原总体规划已不适应现有易门城镇的发展,因而需要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满足易门县城的建设发展需求。规划修编主要内容 1、城镇规划期限 2、城镇发展目标及规划指导思想 3、城镇规划区范围 4、城镇性质 5、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6、城镇用地规划布局 7、县城基础设施及专业规划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易门县城

8、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6)易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参考文献 (1)易门县志 (2)易门县统计年鉴(2000-2005年)规划原则区域整体原则 从较高层次上把握易门县城经济与城镇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整体考虑易门县城的道路交通、环境绿化、风景旅游以及工业布局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原则 遵循环境保护利用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城镇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经济稳步发展。逐步改造完善建成区,积极开发新区。有效地规划交通网,有效地节水、节能,促进城镇生态良性循环,创建新世纪的城镇。特色原则 结合自然环境,吸收地方民族特色配合县

9、城风貌,创建其特有的城镇风貌。在该原则指导下,确定城镇形象和整体空间景观形态。动态弹性原则 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城镇动态发展的需要,在安排好近期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远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重视规划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地解决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并协调好近远期发展规划,使规划能够更有力地指导易门县城建设。集约发展土地原则 充分合理运用土地,集约建设易门县城,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增强城镇聚集效益,实现空间环境优化组合。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7-2012年; 远期:2013-2025年; 远景:2026-2050年。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东至曾所平地,西至岩子头,南至菜花坝

10、,北至浑水塘,总面积为113.79平方公里。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范围北起易门铜业有限公司、东源水泥有限公司、付家大山南麓一带,西至南屯水库西侧,南到罗所一带,东接现有砖瓦厂、意发玻璃厂一线,建设用地面积为896.9公顷。 现状概述地理位置 易门县位于滇中高原西部,玉溪市西北,东经10154至10218、北纬2426至2457之间。东邻安宁、晋宁,西和双柏隔绿汁江相望,南接峨山,北部与禄丰、安宁两县市接壤,具有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县政府驻地龙泉镇,东南距玉溪市红塔区86公里,东北距省会昆明90公里。县城至安丰营38.7公里的高等级公路与安楚公路贯通,可直达昆明、楚雄等地。自然条件地形地貌

11、县境处于两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之间。东、北、西三面均是高山,中部为坝子,东南部扒河河谷稍低。约呈撮箕形。最西部为绿汁江谷底,中间为深切和中切割中山山地,东部为中山山地。境内海拔最高点小街老黑山顶2608米,最低点绿汁江出口处矣独莫947米。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山地占总面积97%。 县城龙泉镇处于武定、易门大断裂和绿汁断裂、晋宁断裂的交汇处,有地震隐患,为七度设防区。 易门县地势东、北部稍高,西、南部偏低,呈马蹄形。东西横距44公里,南北纵距57公里,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全境高山河谷占97%,县内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山间盆地有方屯坝子、柏树坝子、二街坝子、韩所坝子、江口坝子、十街坝子、水桥坝子、

12、平滩坝子、绿汁坝子等九个坝子,面积为46.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气候条件 易门地处低纬度高原,由于境内高山、丘陵、盆地、河谷交错,海拔高差悬殊大,呈现立体性气候,具有气候垂直变化大,季节变化小的特点。同时随地形、海拔的不同,造成小区气温、降水差异,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全县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四种气候类型。境内气温7.0-22.4,年均气温16.0,月均最高气温21.7,月均最低气温8.3,多年平均降雨量817.4毫米,年日照约2203.8小时,年霜期121天,年均风速1.6米/秒,风向多为南风和西南风。 不同层次的气候为易门发展粮、烤烟、蔗、冬早蔬菜、亚热带瓜

13、果、香料、林木、畜牧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文条件 易门东部山脉是金沙江与元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易门属元江红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两条,西面是绿汁江,绿汁江平均流量28立方米/秒,绿汁江流经绿汁江断裂带,两岸山石壁立,地堑天成,相对高差1572米;东面是扒河,为绿汁江最大支流,从县境北向东流,绕县境东部向南流,全长104公里,平均坡度0.95%,年平均流量3.54立方米/秒,流域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相对高差为984米。 易门境内山高河窄,水低田高,难以利用,中部山区为褶皱浅切中山,岩溶面积514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区面积33.6%,石灰岩层,蓄水条件差。 县境内水资源总量11.086亿立方米。河流

14、径流面积共66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205.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5亿立方米,年均积水面1531平方公里。全县泉约为15处,年均径流为55.3毫米,总储量0.847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均流量8470万立方米,以大龙泉水质较佳,枯季日均出水量约为1.7万立方米。此外,还有珍珠泉、间歇泉、龙潭、锶泉等,水质均优,其中锶泉为“云南山泉”之源泉和“大龙清”等名优佳酿用水。资源情况旅游资源 易门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较丰富,风景名胜约三十余处,景区景点分布于全县四乡三镇,自然景物具备江、河、瀑、泉、山、林、洞等多种形态,中亚热带高原气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类动植物群体,呈垂直分布形式;人文景物则具

15、有古今民族文化特点。易门风景名胜主要有誉为“滇西第一名胜”的龙泉国家森林公园和闻名遐尔的大龙泉“二月二”戏会;有钟奇秀丽被誉为“金三峡”的大谷厂水库;有迄今1.5亿年侏罗纪恐龙化石群等,还有静乐庵、岔河、间歇泉、石莲寺、马头山、双龙寺、梅营珍珠泉、北山寺等景区。这些景区有的以自然景观为主,有的以人文景观为主,更多的则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动植物资源 易门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县境内森林46万余亩。用材林主要为云南松、华山松、翠柏、樟、滇油杉等26种,可供采集的中草药材有龙胆草、何首乌、枸杞、等240余种,野生食用菌20余种,香料、油料、植物15余种,珍稀植物有黄杉、红豆杉、榉树、红椿、

16、山茶、桂花、银杏等19种,果木24种。全县自然植被已知其使用价值的有317种。 野生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境内有野生动物10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穿山甲、小熊猫、白鹂、孔雀、鼯鼠等。龙泉国家森林公园更是县内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矿产资源 易门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主要矿种包括铜、铁、钨、钴、铅、锌、铀等,非金属矿藏有大理石、花岗岩、磁土、白云石、磷、石膏等。易门是全省主要铜矿产地之一,铜矿分布在绿汁江两岸。已探明的铜矿点51处,矿床10个,铜金属量约122.6吨,是中国八大铜矿之一。土地资源 易门属山区县,土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小。在耕地中,旱地多,平田少,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可开发利用面积不大。

17、县内绝大多数农地已被利用,加之部分坡度大、耕层浅、冲刷严重的旱地应退耕还林,此外村镇和交通建设也占用部分土地,使耕地发展的余地愈来愈小。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历史沿革 易门古为梁州地,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名双柏,属益州郡,地域兼及今易门、双柏、新平。蜀汉时属?降都督领、建宁郡。魏晋南北朝时属宁州,晋宁郡。唐初属钩州,更名唐封。南诏国时,属拓东节度辖地。大理国时属鄯阐府,为高福世守之地。 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设?门千户所,属巨桥万户府(今昆阳)。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复置县,始名易门,属中庆路。明、清两代属云南府,民国直归省管。 中华

18、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1至3月属滇中专员公署,3月后属玉溪专员公署,1970年起属玉溪地区。1998年6月28日起属玉溪市。 社会经济 2006年,全县总人口171176人,设3镇4乡,即龙泉镇、六街镇、绿汁镇和浦贝乡、十街乡、铜厂乡、小街乡。境内居住有汉、彝、哈尼、回、苗、白等多个民族。 200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7653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8465万元,第二产业为75082万元,第三产业为62988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217582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58985万元,财政总收入为26890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为3053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为246386万元。现状分析现状用地分析居

19、住用地 县城现状居住用地主要为单位自建房,办公、居住等混合建设,无统一开发、规划、建设的小区,不利于良好居住环境的形成。公共设施用地 现状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山和兴文街一带,基本无大型的商业用地,造成城镇景观不能很好形成。现状公共设施用地大部分与居住用地混建,造成居住、办公等相互干扰。工业用地 县城现状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易兴路沿线,主要以陶瓷为主,应加强对其技改和环境治理措施,减轻或消灭其对县城造成的污染,污染较严重的应加与搬迁。仓储用地 县城现状仓储用地主要分布在工业用地旁。绿化用地 县城现状绿地主要集中在夷源园,以及在南屯水库周边已建成的水体绿化景观。对外交通用地 现客运站位于兴隆路福

20、利公司南侧,随着城镇的扩大,将不能满足县城对外交通的需要。道路广场用地 城区现状现已形成南北向为西环路、长青路、杨柳街、东环路、东和路,东西向为文昌路、龙泉路、象山路、朝阳路、中心街、南华街等,作为骨架的路网。 过境公路易兴路从县城境内穿过,影响城镇的对外开放,对县城也造成极大的交通隐患。 城区范围内广场设施用地较少,人们缺少集散、休息场所,也不利于地震防灾以及城镇形象的体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基础设施不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设施规模不足,标准不够。特殊用地 现状特殊用地主要为军事用地,分布在合作水库北侧,规划保留。现状用地平衡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顷)所占比例(%)人均建设用地(

21、人/平方米)R居住用地142.131.68 29.47 C公共设施用地67.715.09 14.04 M工业用地115.325.71 23.91 W仓储用地4.51.00 0.93 T对外交通用地0.60.13 0.12 S道路广场用地74.616.63 15.47 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3.93.10 2.88 G绿地21.34.75 4.42 D特殊用地8.51.90 1.76 建设总用地448.510093.02其他用地766.18-水 域45.0-总用地1214.68-现状存在的问题 1、城区北部入口处缺乏特色,未能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 2、南屯水库、合作水库水量充足,其景观资源较好

22、,但未能较好的利用。 3、现有城镇绿化系统不完善,城山、西山分别位于其东西两侧,山体绿化较好,但公园未能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条件。 4、城山位于城区中心位置,是易门历来文化传承之所在,但现有建筑杂乱,影响城镇天际线,需逐步拆迁,适当改造建设部分园林风格的低层建筑,恢复绿化。 5、易兴路作为县城主要干道,隔离带过窄,绿化树过高,人行道种植雪松不妥。应增加绿地面积,突出景观效果,提升人流通行能力。 6、城镇道路不尽完善,部分道路交叉口过多,造成很大的交通隐患。 7、上轮总规确定的过境路走向、县城发展路网制约了易门县城的发展。 8、县城区域内建筑风格过于零乱、地方特色不明显、整体协调性差。 发展条件分

23、析发展机遇 1、西部大开发步伐加快,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的整合,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原料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是易门县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2、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省一级经济区的扩张,为易门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玉溪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战略和“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各县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利条件区位优势 易门紧靠云南省的一级经济中心、最大的消费市场昆明市,位于其经济辐射范围内,交通便捷,物资进出方便,可以建成为其提供绿色生态食品的第一层区和短途休闲度假区。具备一定的产业基

24、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烤烟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以粗铜为主的矿冶业,以日用瓷、高级墙地砖为主的陶瓷建材业,以野生食用菌、豆豉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资源相对优势 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瓷土资源,为发展生态食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业和陶瓷建材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全县森林覆盖率68.5%(含灌木林),境内水系发达,水质良好,空气清新,土壤质地好,有利于绿色生态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发展制约问题 1、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快、发展不够、发展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分散、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规模小,产品

25、精深加工不足;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支柱财源较少地方财政增长的基础还不牢靠,收支矛盾突出。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2005年非农业纯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广大农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不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上学难和看病难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 3、工业化程度较低,仅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200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9.8%,比全市低24.7个百分点,工业发展还停留在原料生产和粗加工产品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较差,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发展工业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显

26、现,就业、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现状概述 2006年全县总人口171176人,国民生产总值为17653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8465万元,第二产业为75082万元,第三产业为62988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217582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58985万元,财政总收入为26890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为3053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为246386万元。 易门县城全县现辖有7个乡镇:龙泉镇(县城镇)、六街镇、绿汁镇、浦贝乡、十街乡、铜厂乡、小街乡。各乡镇经济概况如下: 龙泉镇:工业总产值为45860万元,农业总产值7359万元。 六街镇:支柱产业:1.农业:a.烤烟(种植面积13485

27、亩产值1835万元)b.畜牧业产值4281万元;2.工业:a.矿冶业产值7727万元 b.工业总产值17633万元。 绿汁镇:支柱产业:1.烤烟(种植面积12500亩);2.铜矿;3.冬早蔬菜。 浦贝乡:支柱产业:1.农业:a.烤烟(产值1353万元占财政收入3/5),b.畜牧业产值3773万元;2.工业总产值21250万元。 十街乡:支柱产业:1.农业:a.烤烟产值1328万元 b.畜牧业产值2706万元 c.洋葱;2.工业总产值1724万元。 铜厂乡:支柱产业:1.农业:a.烤烟(种植面积23368亩产量274.7万kg产值2922万元),b.畜牧业产值2997万元,c.板栗(种植面积6.

28、44万亩产量4160kg),d.泡核桃(种植面积2832.7亩产量2170t),e.铁核桃(种植面积2832.7亩产量108800kg),f.野生菌产量占县城野生菌节交易量的60% 100t左右;2.工业:a.铜矿(精铜年产量450-500t产值2700-3000万元),b.矿冶业产值1413万元,c.工业总产值1506万元。 小街乡:支柱产业:1.农业:a.烤烟(种植面积15500亩,产值72014.62万元),b.畜牧业产值2563万元。2006年易门县乡镇概况一览表乡镇名 称总人口人驻地人口万人土地面积Km2工业总产值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财政总收入万元全 县1717765433615712

29、175285898526890龙泉镇5590026500262.11366361083623864六街镇250516045251.6176338901912绿汁镇2219611026231.7388339353401小街乡125332311154.7-6326322铜厂乡230051498291.615069769707浦贝乡183686231178.9212507652447十街乡13430725160.2172461482372006年易门县社会经济历年主要指标一览表项目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总人口人1719341730011745051735611

30、72943172271171176国民生产总值万元83035849428985494178106547139922176536第一产业24066248262595027323307763623438465第二产业19684184092350021921269644970775082第三产业39285417074040444934488075398162988工农业总产值万元6835077221109274123716161117190078172271农业总产值21093220534206943917528355602858985工业总产值472575516867205797991082791

31、34050217582财政总收入万元11003106741070612373174062038626890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1895195620382137254328343053乡镇企业总收入万元104412118026135799156328182095211845246386市域经济比较分析玉溪市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1)县 区地方总产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2006年2005年比上年增长(%)2006年2005年比上年增长(%)2006年2005年比上年增长(%)玉溪市4158666368225311.24531314298345.32459049215027212.8

32、红塔区2445327222651710.650635508871.01801419165235210.9江川县25649323023910.870958686254.4935967910918.0澄江县16805515246310.737094349291.8686136238115.0通海县29003025648610.363463607883.712250010212715.7华宁县18063616001810.355616506849.6525414491311.7易门县17653513882212.238465362345.0750824970717.3峨山县1815451485741

33、5.934325326906.2782675364831.2新平县24572919657613.548690453106.51335389286720.8元江县1619791410176.055878493889.04594638752-3.7玉溪市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2)县 区工业增加值(万元)第三产业(万元)三次产业结构2006年2005年比上年增长(%)2006年2005年比上年增长(%)2006年2005年玉溪市2323141201653613.61246486110214713.611:59:3012:58:30红塔区1738140159402311.159327352327810.

34、72:74:242:74:24江川县804746679920.391939825059.128:36:3630:34:36澄江县603005394817.7623485515311.522:41:3723:41:36通海县1097919016117.1104067935538.622:42:3624:40:36华宁县399173356212.472479644519.731:29:4032:28:40易门县671964157621.0629885398112.422:42:3626:35:39峨山县720694666037.368953622367.819:43:3822:36:42新平县11

35、94568011822.763501583997.220:54:2623:47:30元江县3865532111-6.3601555287710.435:28:3735:28:37玉溪市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3)县 区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万元)2006年2005年增长(%)2006年2005年增长(%)合 计3573533366166.250890444192315.2红塔区420933448022.1750276433816.6江川县136661236610.5350183051614.8澄江县115551042810.8310732170043.2通海县134561219310.

36、4339952802521.3华宁县116581056610.3281062551810.1易门县130751053424.1333152720722.5峨山县141371150022.9342592875319.1新平县187681616616.1516954193623.3元江县10317100103.1350322942619.1市 直2086282083730.11513841445044.8发展定位与目标发展定位 (1)生态县 把易门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产业优势显著、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县。 (2)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 巩固提高优质烤烟原料种植,大力发展

37、以优质商品猪为主的畜牧业,积极培育以塔拉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加工业,着力提升野生食用菌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业。 (3)铜冶炼及陶瓷建材生产加工区 加快发展以铜为重点的矿冶业,做大做强以陶瓷为重点的建材业。发展目标 “十一五”规划,以五年为主,展望到2020年。 (1)2020年远景目标展望 按照易门的发展定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半,达到56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25500元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全省同步

3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 力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以上(2000年价格),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基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调优农业、调强工业、调快服务业的工作思路,依靠科技创新、产业聚集、政策支持等,使农业由弱变强、工业由小变大、服务业由慢变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联动发展的格局,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 增加对农村多年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通过产业的聚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发挥小城镇在沟通城乡、聚集人才、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9、,城镇化水平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社会事业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对小学教育阶段实行免费,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到8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人均教育年限达到10年,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满足社会需求;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县3.5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县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

40、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4000元,年均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从事农业的社会劳动者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和42%左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易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易门县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为: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结合易门实际,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富县,农业稳县,开放活县”的思路,重点抓好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发展环境建设、和谐

41、易门建设 五大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着力推进生态县建设 生态县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易门要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的循环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完成以山水为特色的县城生态文化区主要建设任务,力争经过15年努力,全面完成生态县建设的各项指标,把易门建成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县。 (1)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县必须以生态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狠抓易门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42、建设规划的落实,实施四大环保工程,确保生态示范区按期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全面提升各项经济社会环境质量指标,为创建生态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实施“蓝天”工程,扩大县城“烟控区”建设,辐射乡镇集镇区,提高人口密集区的空气环境质量;积极发展电、煤气等清洁能源,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深入推进“碧水”工程,加强经汁江、扒河流域的水体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大对城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综合治理,防治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推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水环境质量。 切实推进“绿色”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扩大封山育林,重点开展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

43、区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着力抓好县城周围近山面山绿化和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建设“绿色屏障”。 推进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业,强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实现固体废物垃圾分类规范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 (2)突出山水特色,建设“滇中水城”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用生态的理念来指导未来发展,抓住新昆明建设、玉溪加快推进生态城市两大历史机遇,发挥龙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品牌效应,以“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以县城水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分期建设安?易公路绿色生态走廊,构筑陶瓷特色工业区和县城

44、之间生态屏障,引水、引绿入城,打造“湖?山?屏?河”城镇生态景观,建设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易门县城建成“滇中水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招商引资,拉动房地产、旅游文化产业、城镇服务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相协调、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雷锋区,发展具有易门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 强化生态意识,建设“绿色家园”。以生态县建设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县人民的生态意识;加大近山面山绿化和人居四旁绿化工作力度,开展“生态文明村”、“生

45、态乡(镇)”、“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倡导节约、绿色、环保、文明的消费方式,创建洁净、优美、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推进易门生态县建设。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扶持“三农”发展政策不变,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合理使用土地,加强文化、技术、经营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

46、,扩大基层民主,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千方百计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继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提高烤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昆明市场需求,积极发展蔬菜、林果、油菜等产业。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努力发挥乡村领导干部、集体经济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力争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集中发展、连片开发的发展局面。积极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开发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

47、家产和城镇有序转移,把农民增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增加非农收入上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发挥社会力量,加大扶贫力度,重点实施85个市级“整村推进”项目和滑坡村易地搬迁。抓好民族地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县3.5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 (3)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小水窖为重点,继续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旱地农业生产能力;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加大灌区节水改造;积极争取省市的大力支持,逐步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实施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和通达工程,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完善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加强农村改水、改厕等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大力推

48、广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推进生态乡镇和生态文村建设。 (4)加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继续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强化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继续打基础,调结构,建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烤烟产业、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以铜为重点的矿冶业、以陶瓷为重点的建材业和以野生食用菌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五

49、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物资源开发加工和旅游文化两个先导产业,着力提高全县经济的整体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力争形成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梯次、接替发展的格局。 (1)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扩大消费需求 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作用,着力抓好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消费结构,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 (2)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发展高产、优秀、高效、生产、安全农业为目标,加

50、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先进衫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监管体系,确保粮食总产不低于5000万千克,粮经比由“十五”末的48.9:51.1调整到40:60。 综合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发保护野生菌等林下资源,发展特色林果业。“十一五”末,林果总面积达9万亩以上(析栗3万亩,核桃3万亩,塔拉2万亩,优质水果1万亩),总产量2.8万吨,林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 (3)重点抓好五大支柱产业 巩固提高烤烟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烤烟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来源。2005年,全县烤烟收购量1289千克,农民交烟收入1.

51、29亿元,实现烤烟农特税收入308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的29.3%。 烤烟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择优布局、优化品种、连片轮作、提高质量、确保总量”的思路,以科技为核心,主攻烟叶质量,提高上等烟比例,增加农民收入和财税收入,实现“烤烟富民”。 发展目标:把易门培育为云南重要的优质烤烟原料基地。抓好基本烟田建设,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收购优质烟叶1075万千克,上中等烟比例达95%以上,交烟收入和烤烟税收入分别达到1.3亿元和3000万元以上。 发展措施: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继续优化品种结构,坚持大面积轮作与土壤改衣并举,优化种植布局,完善科技和政策支撑体系,生产指标和

52、品种布局向最适宜种植的优势主产区集中,向质量高、效益高、种烟积极性高的地方集中,确保烤烟生产水平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畜牧业 畜牧业已成为易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2005年,畜牧业实现现价总产值2.2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8%,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9.7%,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830元。 畜牧业的发展要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肉猪、仔猪和家禽发展为重点,强化科技,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发展目标:把易门建成以优质商品猪为主的畜禽产品基地。“十一五”末,出栏肉猪35万头,生产仔猪76万

53、头,出栏内牛2.3万头、家禽200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年均增加80元以上,把畜牧业培育成继烤烟之后易门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措施:以良种繁育推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加强畜牧兽医科技培训及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调整优化畜产品结构,发展节粮型、生态型畜牧业;培育龙头企业,培育肉猪、仔猪、家禽专业生产基地和加工流通组织,积极扶持适度规模经营,走产业化经营路了,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积极发展以铜为重点的矿冶业 “十五”以来,矿冶业快速发展,2005年总产值达到10.43亿元,实现增加值2.87亿元,上交税金5674万元,占财政

54、总收入27.8%,成为全县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 矿冶业的发展要按照链式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以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为手段,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依托云铜集团和玉溪矿业有限公司,扩大粗铜生产规模,稳步发展钢铁加工及铁矿采选,积极开发其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及市场私有制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发展目标:“十一五”末,生产粗铜5万吨、硫酸13万吨、生铁10万吨、钢30万吨、氧化钴10000吨、钨精矿120吨,发电量6000万度;实现产值30亿元,增加值7.8亿元,税金1.5亿元,从业人员5000人。 发展措施: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实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扩充经济总量;

55、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保护资源,建立稳固的原料基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为矿冶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能源保障;扩大民间资本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加强产、学、研联合,实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对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缓解制约瓶颈,提高运行质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为矿冶业的发展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 做大做强以陶瓷为重点的建材业 陶瓷工业规模迅速扩大,现有陶瓷企业9家。2005年生产墙地砖2260万平方米,日用陶瓷4969万件,陶瓷、水泥等建材业实现总产值2.05亿元。 陶瓷建材业的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发展聚群化、产品生产规模化、产品开发高档化、产品结构多样化的要求,推动产业聚群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中档产品,压缩低档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陶瓷建材产业。 发展目标:巩固西南陶瓷建材基地地位。年产墙地砖1亿平方米以上,日用瓷7500万件,水泥200万吨,玻璃60万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