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430254 上传时间:2021-10-14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承担着我国渔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和方向性的重大科技任务。长期以来,在我国渔业科学技术发展和宏观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我院到2020年和近期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部署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农业科技工作

2、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最早的研究所成立于1947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院,现有3个海区研究所、4个内陆流域研究所、2个专业研究所、4个增殖实验站及院部共14个单位,与地方共建了黄河水产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实验室),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经过近60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学科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贡献和效益较为突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国家级产业部门研究院,成为国家渔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在全国渔业科技攻关、服务宏观决策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保障全民水产品供给、实现我国水

3、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起跃居世界第一,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院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我院创新成就为实现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支撑渔业发展能力增强、成效显著“七五”以来,全院共承担各类科研任务2800多项,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奖33项,省、部级奖励400多项。全院以占全国水产科研单位25%左右的科技人员,获国家和农业部奖的成果占全国水产行业的55%以上,水产学科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的5项成果中,我院为主的占4项。(1)支撑我国渔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富有成效在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关节点上,都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4、院或以水科院为主研究的科技成果推动渔业经济的发展,我院平均每10年左右都产生突破性的成果带动渔业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突破了“四大家鱼”在池塘中产卵、孵化的关键技术,摆脱了我国淡水养殖苗种靠捕捞天然鱼苗丰歉难保的被动局面,使淡水养殖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六、七十年代,海带自然光育苗及南移技术、紫菜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海藻养殖大国;七十年代研制成功的国内第一台水产养殖用叶轮式增氧机,促进了我国淡水和海水养殖业的稳产高产。八十年代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为我国对虾产业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珠江、长江流域万亩连片鱼池高产综合技术,在全国首创万亩千斤塘高产

5、记录,对我国逐渐告别“吃鱼难”问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建鲤等一批养殖新品种(系)的育成,全雄罗非鱼大规模育种技术成功,大菱鲆、鲟鱼等的引种和苗种大批量生产技术的解决,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养殖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保障。八、九十年代,鳀鱼、拟沙丁鱼、绿鳍马面鲀资源调查、渔场探捕及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等新型渔具渔法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海洋捕捞业在不同时期提供了新的捕捞对象和作业渔场;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条8154型双拖艉滑道冷冻渔船,共建造了1000多艘,成为八十年代我国外海及西非远洋作业的主要船型。(2)支撑行业管理保障有力一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渔业权益能力突出。我国专属经

6、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与评估,所取得的大量资料为我国海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中日、中韩和中越渔业谈判和渔业合作协定的签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我院长期从事对虾、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研究和大规模放流,为我国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打下了良好基础。以我院为主体的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在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评估、渔业污染事故分析鉴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水产品食用安全保障水平日益提高。挂靠在我院的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相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积极协助行业开展水产标准化的制修订、宣贯和监督工作,使标准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院的10家国家级和部级质检机

7、构,在配合行业开展氯霉素、孔雀石绿、呋喃唑酮、己烯雌酚等禁用药物的检测监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设在我院的渔业产品认证分中心,已承担起全国的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工作。(3)对渔区经济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产业部门所属的研究院所,自建院以来,我院始终把促进渔区经济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作为我院的重点工作,围绕农业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中心工作,大力搞好科技兴渔,加强渔业科技与渔业经济紧密结合。已与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科技合作,并与国内60多主要水产企业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渔业科技西部行”活动通过举办科技讲座、培训当地人才,对促进西部地区渔业发展发挥了

8、积极作用。2.一些科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水产基础研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使我国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这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中占居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在鱼类转基因技术以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在水生实验动物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应用生态和生理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创的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池塘水产养殖技术、浅海多元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养殖及插核育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建鲤、松浦鲤、中国对虾等遗传育种研究,草鱼、鳜鱼

9、等病毒性病害防治技术及不同类型渔用疫苗的研制开发,草鱼、鲤鱼、对虾等的营养需求研究,中型湖泊的网围、网拦、网箱等渔业综合开发技术,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系统,“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研究,农药、重金属污染物质对鱼类的毒性影响研究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高压液压起网设备、双钩型织网机,垂直探鱼仪、水平探鱼仪及渔用GPS导航仪等的研制成功和应用,海藻加工工艺的改进,对提高我国渔业的现代化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3)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不断涌现。海洋渔业遥感信息与资源评估服务技术及系统集成、示范,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研制的高海况打捞设备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

10、系统航天员逃逸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圆满完成了神舟“四号”、“五号”、“六号”飞船的发射应急保障任务,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高海况打捞技术的国家之一。海洋生物酶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海洋酶工程的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获得发明专利13项,取得了突出成绩。3.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科技产业稳步发展我院的许多重要科技成果如对虾、大菱鲆、鲟鱼等优良品种繁育,浅海生态养殖、工厂化养殖、微生物制剂、无公害渔药使用等健康养殖技术,贝类净化技术、海洋生物酶的开发利用技术等,在生产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及生态效益。大菱鲆和鲟鱼已分别形成了年总产值20亿元和10亿元的产业;盐碱地水产养殖

11、技术在甘肃、河北、云南等地推广后,年新增产值近亿元;数十种水产动物病害防治药物、疫苗和微生物制剂,推广应用面积上千万亩,近10年来为水产养殖业减少损失100多亿元。依托在优质水产苗种繁育、渔用药物和健康养殖产品、渔用饲料、现代渔业装备、渔业工程技术咨询等方面的优势,创办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年产值过亿元,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4.科研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07年底,全院共有在职职工1992人,其中科技人员137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高级研究人员463人,国家级、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6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

12、工程”人选5人,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占28%以上。已同20多家大学和研究所达成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有关协议,并设立了3个博士后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一支比较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渔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技术支撑服务及成果转化人才队伍。(2)科研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创新平台层次明显提升。在主要研究领域相继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创新平台,数量和水平都有明显提升。目前,全院已建立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2个,部级质量检测中心8个;国家级、部级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8个;国际水产科技培训中心2个;野外科研实验基地18个。此外,拥有1000吨级海洋科学实验

13、调查船1艘。全院试验用地8100亩,科研设施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2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27台(件),保存种质资源5万多份、图书资料17万多册(卷);每年编辑出版中国水产科学等科技期刊12种。(3)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一是积极进行学科布局的结构性调整,加强了新兴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符合发展的学科布局,通过组建院级研究中心使渔业资源、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明显,在水产生物技术、产物资源、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新的亮点。二是通过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以三元工资制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优化了内部运行机制,“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

14、现代院所的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科研创新效率不断提高。5.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展我院与挪威、美国、芬兰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中挪 “北斗”项目、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中韩两院合作等成效突出。连续25年承担的国家援外技术培训项目,已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1000多名高级水产技术和管理人才。我院面向海内外举办的“水产科技论坛”年会,为国际渔业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承办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28次学术讨论会、“中日韩GLOBEC国际学术会”、“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第二届开放大会”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15、期,全院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一是在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能起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大成果还比较少,成果集成和培育工作亟需加强;二是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体制性矛盾急需解决,理顺体制机制关系的任务很重;三是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优势专业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四是人才建设缺少专项支持,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少;五是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有待大的发展,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六是创新文化和社会公益类现代院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七是成果转化的基础薄弱,科技产业质量和素质有待提高。(三)充分认识和认真把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院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一是要进一步坚持科研为本,突出自主

16、创新,把科研工作摆在全院工作的中心位置;二是要进一步坚持提升支撑能力,把国家和行业的战略需求放在首位,真正发挥我院“国家队”的作用;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院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四是要坚持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认真贯彻“全院一盘棋”思想,促进全院和谐发展。要顺利完成我院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1.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渔业和渔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政治保证。党的十七

17、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确提出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部党组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农业各产业中,畜牧业、水产业要走在前面。这对我们渔业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给渔业科技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和国

18、家需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发展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定。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瓶颈制约放在优先位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求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这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体现了渔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家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科技创新要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原

19、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发展。当前要重点围绕水产主导产品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养殖方式、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六大方面的国家需求组织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现代渔业建设。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对农业和渔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历史任务根据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20、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作为“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也将由过去单纯追求水产品产量和渔业GDP的提高,改为注重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部组织实施发展现代农业的“十大行动”,为渔业加速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渔业方面,一是要大力提高渔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水产良种繁育、饲料营养、病害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二是要推进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发展远洋渔业,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

21、强度,保护渔业资源。三是要优化渔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名特优新水产品,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这对渔业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要求。4.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我院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2005、2006、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是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将有力的

22、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并为农业科研投入持续稳定的增加提供有力保证,将对我院尽快解决科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定位不准带来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现代院所制度与创新文化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5.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为渔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指明了长期的工作目标2006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是一个指导新时期渔业发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纲领性文件,并首次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纳入了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它是渔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长期工作目标。纲要提出了三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一是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行动

23、:坚持并不断完善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措施,对重要渔业资源实行重点保护;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增殖手段,积极主动恢复渔业资源;规范捕捞行为,保障渔业安全。二是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行动:通过采取自然保护区建设、濒危物种专项救护及驯养繁殖、外来物种监管等措施,建立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体系。三是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通过采取水域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水域生态生物、工程修复和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强化水域生态保护管理,重建水域生态平衡。为渔业科技服务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指明了方向。 二、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4、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关决定,坚持科研为本,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围绕渔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明确“坚持产业导向,突出自主创新,加强推广应用,促进和谐发展”的方针,促进全面跨越式发展,为渔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坚持产业导向,就是针对我国渔业科技创新不能适应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要求的问题,以解决产业需求为目标,围绕产业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突出自主创新,就是大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

25、,大力开展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推广应用,就是整合全院相关科技资源,坚持“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产学研联合协作机制,增强全院在水产技术推广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努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和谐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管理、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我院整体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有明显改善。(二)基本原则1. 立足当前与引领未来相结合立足解决当前渔业重大科学基础问题和限制行业

26、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着眼长远,把握渔业科技发展规律,系统部署未来渔业科技发展内容。2. 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相结合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相结合,为支撑服务社会主义新渔村(区)建设和现代渔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3. 整体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构建支撑渔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科学与技术体系,重点培育十大重点研究领域,着力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4. 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并重,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院所发展的内在动力。(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科学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

27、四大体系,基本实现“一流院所、三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即:把我院建成全国渔业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总体水平跨入国际一流水产科研机构行列。把我院建成世界水产养殖科学创新中心,国家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创新中心,国家渔业质量安全科学研究与监测中心和国家渔业装备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科学研究体系就是要通过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科技资源,建立符合现代渔业科学发展规律、满足渔业发展需求,实验仪器设备先进配套、运转高效,学科创新、机制创新和条件建设同步协调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优势特色学科的学科体系,使我院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解决渔业重大

28、科技问题、支撑行业发展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就是要以解决渔业行业管理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和公益性问题为目标,培养、稳定一批专门人才,提升我院为政府渔业决策、行业管理以及公众服务的能力,包括常规性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渔业环境监测、水产疫病监测与检疫、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渔业装备与工程、水产健康养殖、渔业信息化和渔业发展战略等八个方面。建设成果转化体系就是要整合全院相关科技资源,加强成果转化的实用技术集成示范、设施基地配套建设、培训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绩效考评机制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示范,全面提升全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水科院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渔业产业升级

29、,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持续稳定培养科研创新、科技管理、技术支撑服务以及成果转化四支人才队伍的人才建设体系,选拔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育打造科研创新团队,满足全院科技创新发展人才需求,同时,为全国渔业科技培养一支骨干队伍。到2020年,全院近半数研究所的创新成果、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农业科研机构前列,院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全院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渔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支

30、撑的国家级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2.战略布局客观分析目前我院研究机构按海域、流域进行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优势与不足,借鉴和吸收国内农业科技系统和国外渔业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布局和功能的成功经验,根据现代渔业建设的客观需求,按照稳定基础与调整完善相结合、提升整体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区域布局与强化专业相结合原则,调整、完善我院机构和功能战略布局,形成整体实力强大、结构层次清晰、各机构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高水平国家级研究院。在总体布局上,强调水科院是一个全方位开展渔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机整体,各研究机构都是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研究机构综合起来形成水科院科技创新总体优势;在功能上,在保持目前按区域基本布局

31、的基础上,针对原有布局进行优化、补充,强化各机构特色,完善、建设专业研究机构,鼓励引导扶持各所做大做强,形成在优势领域具有先进水平和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根据目前全院各机构布局情况,按区域、专业和功能进行有针对性地布局调整。强化建设黄海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形成海洋渔业科学领域在海洋渔业资源环境、海水增养殖、水产品质量及加工等方面的突出特色和优势;强化建设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中心,形成淡水渔业科学领域在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产育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建设渔业机械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所,形成渔业非生物

32、领域在渔业机械装备、渔业工程和渔业信息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建设院部,努力打造与建设一流院所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渔业科学管理机构,形成能够在渔业科学公共管理、服务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协调运转、带动全院发展的公共平台。黄海水产研究所结合黄、渤渔业资源的现状,面向全国,以蓝色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海洋渔业可持续捕捞量与生态系统管理、海水养殖容纳量与生态优化模式、海水养殖病原生态学与环境修复、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与重要性状遗传改良、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水产品安全与质量监测等重点研究方向,承担渔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任务,进行优势学科的集

33、成。争取在渔业资源管理、渔业水域合理养殖和水产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成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中心。东海水产研究所结合长江口、东海及大洋渔业资源变动和开发状况,面向全国,重点围绕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及理论研究、远洋渔业研究、渔业环境与水产品加工研究、水产养殖与种质资源研究、渔具渔法及渔具材料研究和遥感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承担渔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任务,进行优势研究领域集成。争取在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河口生态功能修复技术、盐碱水域养殖品种改良和规模养殖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成国家河口及大洋渔业科学中心。南海水产研究所结合南海渔业资源现状,面向全

34、国,重点围绕热带亚热带水产健康养殖、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水产育种与生物技术、渔业工程与装备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科学研究,承担渔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任务。突出渔业资源养护与增殖技术、渔业水域环境修复技术、海水鱼贝类繁育与虾贝类良种选育技术、海水设施养殖工程技术以及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优势,打造成国家南中国海渔业生态科学中心。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以淡水鱼类、重点是冷水性鱼类为研究对象,以推进北方寒冷地区淡水水域和全国冷水水域的渔业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冷水性鱼类及寒冷地区鱼类养殖、水产生物技术、鱼类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渔业资

35、源调查评估与环境保护等研究,承担渔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任务。突出在冷水性鱼类种质资源调查与环境保护、冷水性鱼类养殖增殖技术、遗传育种、鱼类基因组与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研究优势,打造成国家冷水性渔业科学中心。长江水产研究所立足长江中上游流域,面向全国,重点围绕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开发、遗传育种、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产健康养殖、重大病害防控、养殖动物营养和饲料、水产品质量安全等研究,承担渔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任务。突出在濒危种物保护、保存、开发,水利工程对渔业资源、环境影响及对策等方面研究优势,打造成国家长江

36、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科学中心。 珠江水产研究所立足珠江流域,面向全国,重点围绕热带亚热带渔业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营养、水产病害及其防治、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生实验动物、城市渔业等研究,承担渔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任务。争取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和水生实验动物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成国家水产疫病防控科学中心。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立足长江中下游流域,重点围绕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保存与遗传育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渔业资源调查评估与管理、渔业重大病害灾变预警与控制、水产养殖容量、健康养殖、养殖对象营养学及水产信息技术等研究,承担渔业重

37、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任务。突出在水生动物遗传育种、水产生物技术、湖泊等大水面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优势,打造成国家湖泊生态渔业科学中心。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以渔业生产的机械化、设施化为研究方向,面向全国,以现代科技及工程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主,建设以水产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工程和加工机械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在工厂化养殖设施、生态型养殖设施、海洋渔业养殖设施、捕捞装备、助渔导航仪器、渔船、水产品加工机械和饲料加工机械工程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研究领域、系统技术集成、装备技术开发和产品检测技术上有全面性的突破,打造成国家渔业装备科学中心。渔业工程研究所

38、以渔业工程、设施建设和现代化为目标,以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研究为主,面向全国,围绕渔业船舶、渔业港口、设施渔业、水产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工程等方面开展学科建设和集成,承担渔业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打造成国家渔业工程和规划研究中心。北戴河中心实验站、营口增殖实验站、长岛增殖实验站、下营增殖实验站分别以渤海湾的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沿岸水域为重点,研究鱼、虾、贝、海珍品的育苗、养殖和增殖技术,并做好渤海湾的增殖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打造成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实验中心。院本部以全面提升全院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全国渔业科技发展为目标,围绕打造“一流院所,一流院部”,强化建设与现代化院所相适应、具有现代渔

39、业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的水科院院部,充分发挥在京的地理、文化、科技、信息等优势,建设全院公共平台,提升整合资源、服务全院的能力,打造成全院乃至国家渔业科学集成创新科学中心。(1)集成创新平台。加强设备、装备共享服务能力建设,建成服务全院和全行业的高水平文献信息中心、学术交流设施和实验基地,在仪器设备、文献信息、实验基地、试验材料、公共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标本馆、图书馆、报告厅、专家公寓等十个方面提供公共服务。针对水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搭建能够提升全院科技创新能力的研发平台,建设能够组织协调全院和相关单位开展如水产动物基因组应用研究等前沿、综合内容的公共实验室。(2)科研支撑平台。在科研支撑

40、方面,按照十大重点研究领域,建立由学术委员会统一领导,各领域专业委员会负责实施,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的学术集成平台,开展重点领域国内外进展、动态、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为水产科技发展提供人才、项目、成果、学术一体化学术集成服务;在支撑技术集成方面,开展渔业资源环境、渔业信息、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发展研究和技术集成,为我国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渔业信息化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支撑服务。(3)战略研究平台。集成各所和全国的力量,形成以北京为核心、覆盖全国主要渔业科研教学单位的研究平台,进行渔业发展战略和渔业经济研究,为国家渔业发展提出咨询和服务。(4)创新示范平台。整合院部

41、机关总部和北京周边院属实验基地和科技工程中心,完善基础条件和设施,充分发挥北京地理、文化等环境优势,建设渔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发挥科技展示、宣传和示范的作用。(5)公共管理平台。承担全院科研计划、国内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成果培育、转化示范、人才建设、财政与条件保障、文化建设、监督管理、公共事务等高水平的管理工作。3.近期发展目标要努力增强全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努力配合和促进渔业“十一五”“两确保、两促进”的目标的实现。近几年,全院要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应用、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工程与装备、渔业信息与

42、发展战略等十大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推广一批对产业有明显提升作用的研究成果,形成一批水平较高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管理队伍,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推动现代渔业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院创新文化建设与和谐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具体发展目标是:重点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六大技术。一是在罗非鱼、鲤鱼、对虾、鲆鲽鱼等主导品种的良种培育方面实现突破,建立较为先进的水产养殖动植物良种培育及苗种繁育技术体系,培育10个左右水产养殖优良品种或品系。二是在水生生物的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保护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选择性捕捞技术、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技术、水域污染防治和

43、环境修复技术等研究成果得到有效应用。三是在水产重大疫病的渔用疫苗和无公害渔药方面取得重点突破,研制4种以上水产疫苗,努力开发药残快速检测技术和新型替代药物。四是在优质高效水产养殖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优质高效池塘养殖技术模式,突破3-5种以上名优鱼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开展淡水鱼工厂化养殖关键设备的集成和高效养殖技术开发,完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养殖全程可追溯系统。五是在主要水产品质量标准创制、安全监测与质量认证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掌握水产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残留消解规律以及药残检测技术和方法,开发工厂化养殖鱼类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建立水产品可追溯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

44、六是在渔业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装备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渔业综合生产效率提高15%20%,渔业综合能耗降低10%。建立完善保障行业发展的八大支撑系统。建立常规性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疫病监测与检疫、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渔业装备与工程、水产健康养殖、渔业信息化和渔业发展战略等八个支撑系统,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人才保障、技术保障、资料保障,形成与行业主管部门工作相协调的高效运行机制。 强化全院整体优势及各所(中心)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积极探索整合全院各所(中心)力量加强学科建设的措施,形成水科院学科总体优势;在整体布局发展目标下,针对原有布局进行优化,引导、扶持

45、各所(中心)强化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在本领域具有先进水平和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科学中心。支撑培育一批现代渔业产业基地群。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集成与示范,通过采取科技入户和送科技下乡等模式扩大科技成果推广范围,通过建立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合作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区,支撑培育5个较大规模的现代渔业产业基地群、 20家科技型龙头企业、50个左右中试及产业示范基地、150家科技示范点。构建起全院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投入,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20个左右水平较高的科技创新团队,组建一支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科技管理队伍,研究生数量达到500人左右,科

46、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高。建设完善全院创新文化基本构架。一是加强院所园区建设,力争将现有32块研究实验基地建成符合国家级科学单位要求的科研、学术、人才、生活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园区。二是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机制和人员激励制度,适应现代科研院所建设需要,在全院范围内建成高效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加强科研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推动促进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和园区环境,营造科学民主、锐意创新和协同高效的创新文化氛围。 三、科学技术发展和建设重点(一)重点研究领域以提升全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为宗旨,以着力解决渔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方

47、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为主线,统筹水产研究领域,明确主要任务和重点方向,调整、优化结构,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工程与装备、渔业信息与发展战略等十大重点研究领域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完整的现代渔业科学技术体系,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养殖技术等重点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院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解决渔业重大科技问题、支撑行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1.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开展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内陆主要水域及主要

48、远洋渔业作业海区的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提出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增殖措施;完善国内和国际渔业管理措施,建立以资源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多国(地区)共同管理体系和远洋渔场环境及渔海况情报信息服务系统,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远洋渔业资源提供依据和保障。研究建立水生珍稀濒危物种驯养、繁殖和救护等技术体系,为有效保护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渔业生物资源和濒危水生野生物种提供技术支撑。优先方向:l 海洋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l 渔业资源允许捕捞量评估l 海洋渔业资源变动机制及规律l 渔业资源增殖及工程技术l 选择性、功能性渔具渔法与渔具新材料l 主要远洋渔业作业海区渔场、渔期形成规律及探 捕技术l

49、 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l 外来物种生物安全拓展方向:l 渔业资源监测、评估新技术l 远洋(特别是大洋性海区)海渔况预报技术l 极地渔业资源调查及探捕技术l 渔业资源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l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渔业资源种群动态研究l 主要渔业资源早期生活史及补充动态研究l 鱼类行为学l 渔业资源管理理论研究2.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领域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和健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研究体系,有效监测和评价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不同类型渔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提出环境染污对渔业水域生态的影响及应对技术措施;研究确定合理养殖容量、建立环境友好的渔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形成完善的水域健康养殖

50、和养殖容纳量评估技术体系。优先方向:l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预警l 主要环境污染物质对渔业生物(生理、生化、遗传等)及生态环境的影响l 水产养殖活动对养殖环境影响的评价l 不同生态类型水域渔业负载力评估及评估技术l 生态环境优化、修复的生物及工程技术l 工程建设对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拓展方向:l 养殖水域物质能量运移和交换规律(环境与生态动力学)l 多种对象多因子复合养殖容量评估l 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标志与预警l 渔业水域赤潮等发生机制、影响效应与防控技术l 水域环境生物监测、评价及预报生物标志l 水域环境监测新技术l 环境激素、藻毒素、内分泌干扰物的分析及应用3.水产生物技术应用领域跟

51、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掌握现代生命科学先进技术手段,重点突破水产生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工程育种、关键基因遗传解析与转基因(基因工程育种)、分子育种、性控和生殖分子调控等技术,提升水产生物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拓展现代生物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应用研究,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种质鉴定、基因组资源开发和多样性保护等构建我院完整的水产生物技术支撑体系。优先方向:l 主要养殖种类家系特异性和性状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l 主要养殖对象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l 重要经济性状定位(QTL)研究技术l 鱼类抗病相关基因标记的筛选和抗病分子育种技术l 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l 水产养殖动物精子、细胞、胚胎超低温

52、冷冻保存技术拓展方向:l 水产养殖动物功能基因克隆与操作l 有利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特定等位基因SNP标记l 鱼类胚胎干细胞和基因打靶l 水生生物细胞培养技术l 鱼类性别控制基因表达调控l 水产经济动物生物信息学的建立4.水产遗传育种领域以现代生物学理论为依据,利用传统生物学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构建我国水产遗传育种的技术体系、新材料创新体系和主要养殖对象良种可持续产出工作体系,提升我国水产遗传育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家系选育、多性状复合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等为重点,开展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材料创新工作,提高水产养殖良种供给率和更新效率,显著提高我国水产主导养殖对象良种

53、覆盖率。优先方向:l 家系选育等新品种选育技术l 复合性状选育技术l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l 遗传多样性及育种材料创新l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染色体操作及性别控制等)l 良种保存(性状传代保持)及扩繁技术拓展方向:l 经济性状遗传力评估l 基因操作与基因工程育种技术l 抗逆性状的遗传机制l 水生实验动物培育5.病害防治领域研究水产病害的发生、传播与流行规律,在渔业重大病害相关的流行病学、免疫学等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水产病害的检测、检疫及预警技术体系;建立基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基础之上的渔业病害综合防治体系,研制开发一批有效提高我国水产病害防治能力的技术和生物工程疫苗、绿色渔药产品,大幅度

54、提高化药替代率,有效降低我国水产养殖生物病害损失率。优先方向:l 水产病害疫苗及药物防治技术及产品研发l 水产防病健康养殖技术l 水产病害诊断及监测、检疫技术l 水产流行病学研究及疫病预报技术l 水产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安全用药技术l 免疫增强、生态调节等生物制剂研发l 水产养殖生态因子与病害发生的相互关系拓展方向:l 水产病原生物学研究l 免疫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l 水生生物细胞系建立技术l 水生病原与公共卫生安全6.养殖技术领域解决主要养殖对象苗种人工繁育、营养需求及饲料配制、投喂技术问题,研究建立浅海、滩涂、湖泊、水库、池塘、集约化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不同种类养殖对象的养殖工艺;建立生态环境调

55、控、病害防治、饲料、设施、工程等集成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可持续的高效、低耗、生态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模式和技术体系,加快实现构建完整的现代海洋农业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和淡水优质水产品高效安全养殖技术体系。优先方向:l 浅海、湖泊水域生态养殖技术与养殖模式优化l 集约化水产养殖工艺参数及条件l 海、淡水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技术l 新养殖对象驯养技术l 水产苗种人工繁育技术l 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l 动物性饲料源替代技术l 饵料生物大规模人工培养技术l 养殖技术集成配套及优化拓展方向:l 池塘精养工程化技术l 池塘混养的生态学效应和高效利用模式l 不同养殖条件下养殖生物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研究l 胁迫

56、生境下养殖生物适应潜力及生境优化l 观赏鱼养殖及配套人工生境系统开发l 补充性饲料及低营养水平饲料的配制及投喂技术l 饵料鱼开发利用技术7.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技术领域以提高我国水产品加工率,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渔业整体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大宗水产品及水产产物资源加工新工艺、新产品,为我国的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加工产品;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技术创新,熟化一批重要产物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并产业化生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生物制品,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基础。优先方向:l 大宗淡水鱼及海洋低值鱼类加工产品开发l 高附加值水产食品加工工艺l 水产品保鲜、保活技

57、术l 具保健等功效的水产功能产品开发l 低值水产品和水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l 渔业产物资源的生物化工利用l 海洋生物酶资源的收集、保藏及建库l 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筛选及利用拓展方向:l 具特殊活性物质水产产物资源的筛选及利用l 海洋微生物功能基因克隆及基因库构建l 海洋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l 海洋功能肽的研究及产品开发l 酶的性质改造与利用l 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8.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以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从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良好操作规程、产品标准等诸方面,研究建立捕捞、养殖、加工、流通各主要生产环节的水产品食用安全和质量保障技术;建立水产品养殖、加工和流通环节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

58、体系,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以水产品食用安全和质量保障技术相关研究为基础,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优先方向:l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及检测技术l 养殖、加工、捕捞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及良好操作规程l 水产品原产地鉴别技术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l 生产投入品(药物、饲料等)中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产品中的残留和消除规律l 水产加工产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技术l 贝类净化技术及设施l 无公害生产投入品研发l 水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拓展方向:l 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l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安全评价及消除l 食用水产品风险分析和水产转基因

59、食品安全性评价l 水产品产业链中质量安全管理的经济学特性分析9.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领域适应现代化渔业发展的需要,加强自主研究和引进消化,开发出适合我国渔业产业特点的捕捞、养殖、加工关键设施、设备及仪器,设计开发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工程设施,推进我国渔业生产向设施化、工程化、自动化发展。优先方向:l 节能、环保、自动控制养殖设施开发与集成l 水产生物饵料及苗种规模化培育设备l 自动化捕捞装备开发l 水产品原料预处理及加工设备l 水产品保鲜保活设备l 渔业助渔、通讯设备l 新型渔船的开发设计l 多功能现代化渔港建设研究l 人工渔礁建设技术l 渔业防灾、减灾工程设施拓展方向:l 基于生物反应器原理的生

60、物饵料培养设施l 封闭型水生态维持系统及设施工程l 新材料、新能源的技术在渔业上的应用l 海洋养殖区及渔场生态环境改造工程l 水工程设施中的渔业资源保护工程设施l 海洋大型水产养殖工程设施10.渔业信息及战略研究领域以渔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促进渔业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提高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促进渔业现代化进程。开展渔业经济、管理、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优先方向:l 我国渔业信息基础平台研究和建立l 信息、网络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研究l 渔业信息内容服务业的发展研究l 遥感技术在渔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l 地理信息系统技

61、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研究l 国内外渔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跟踪研究l 渔业技术经济研究l 渔业产业政策研究拓展方向:l 数字渔业技术l 国内外渔业信息共享 (二)近期亟需实施的重大研究项目围绕“十一五”渔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紧迫需求,以支撑重点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组织实施一批对我院和行业发展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攻克一批渔业和渔业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培养一支高水平渔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全面提高我院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引领现代渔业发展的能力。确定重大研究项目遵从以下原则:一是是客观分析渔业发展趋势,以拓展和提升产业为目标,开展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

62、相关技术研究;二是跟踪前沿综合学科发展动态,以加强学科建设为目标,开展渔业前沿性、交叉性学科相关研究;三紧密结合渔业特点,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开展渔业重大常规性、基础性工作相关技术研究;四是加强新技术储备和开发,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新技术体系建立为目标,开展渔业新技术研究和探索。根据上述原则,确定了我院近期亟需实施的15个重大专项。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方面,提出了“资源变动规律及保护技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研究及疫苗产业化”、“渔业工程与装备研制与开发”等专项;在国家战略目标方面,提出了“远洋渔场、渔期形成规律及预报技术”专项;在提供支撑技术方

63、面,提出了“大型工程设施对渔业水域的影响评价与保护技术研究”、“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数字化渔业及水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专项;在引导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池塘养殖环境工程化生态控制技术”、“海洋大型养殖平台系统研发”等专项;在研究领域拓展方面,提出了“水产生物遗传学工具开发与基因组研究应用”、“渔业水域环境的生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专项;在新技术领域探索方面,提出了“海洋微生物等产物资源生物化工技术研究”、“基于水生生物的生命维持系统开发”等重大研究专项。专项1:资源变动规律及保护技术研究针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现状,开展渔业资源基础生物

64、学和种群动态研究,了解并掌握渔业资源生态系统各营养通道和营养动力机理,阐明重要渔业种类可捕量,开发重要资源合理利用技术。阐明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的生态效应,提出系统的人工鱼礁建设理论与技术。对现行渔业管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拓展和完善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技术理论。专项2:水产养殖动物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品种供给不足、理论技术水平总体有待提高的现状,利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手段,完善和建立科学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在开展经济性状遗传力评估、育种材料创制、家系识别、性别调控等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主要养殖对象新品种培育研究,培育出符合现代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品种。 专项: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研究及疫苗产业化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疫苗技术产品研发不足的现状,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主要养殖种类免疫系统结构和组成、免疫的过程和机理,进行养殖重大病原性疾病疫苗、免疫促进剂研制及产业化开发,提高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免疫防治水平。 专项:渔业工程与装备研制与开发针对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